城乡融合发展

搜索文档
刘宁到郑州中牟新区调研
河南日报· 2025-05-02 13:44
市场经营管理 - 万邦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节假日期间交易繁忙 强调民生商品保供 确保"菜篮子"供给充足且品种丰富[1] - 提出提升市场精细化管理水平 搭建网络交易平台 规范经营秩序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 科技创新 - 郑州机动车质量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需提升技术实力和科研水平 顺应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1] - 强调产学研合作 综合开发检验检测、人才培养、标准研制等功能 为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提供全场景检测和研发服务[1] 文旅融合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和建业电影小镇成为全国游客热门目的地 需加强安全保障和景区运营管理[2] - 建议采取预约、限流、错峰措施 动态调整接待能力 同时挖掘历史文化积淀 推出更多"爆款"文旅产品[2] 生态保护 - 雁鸣湖通过水系环境整治和水利工程修复 实现城湖共荣 强调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2] -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加强科学规划 促进人湖共生[2] 区域经济发展 - 中牟新区需提速郑开同城化发展 构建以先进制造、文旅文创、现代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 - 强调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2]
【乡路上,感受脉动中国】梨香四季 乡路花开
央广网· 2025-05-02 09:44
农村公路建设带动乡村发展 - 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白泥塘村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交通条件显著改善,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彻底改变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 [1][3] - 2023年五华区交通运输局启动陡普鲁片区"四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2024年3月新修主线及支线各1.5公里,为梨花节和乡村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3] - 道路畅通后游客数量大幅增加,白泥塘村年接待游客已超20万人次,成为昆明近郊热门短途游目的地 [8] 梨产业升级与多元化发展 - 白泥塘村拥有近百年种梨历史,千亩梨园环绕村庄,但过去因交通不便导致产业发展受限 [3] - 广东企业家赵汉明成立农业科技公司,开发梨花米线、泡梨、梨汁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并创立"梨当家"品牌 [3][4] - 公司流转10亩闲置土地改造老瓦房、牛棚等设施,植入围炉煮茶、农家烧烤、民宿等多元业态,推动林下养殖和套种 [7] 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 - "梨当家"小院成为村中热门打卡地,吸引大量游客驻足休憩,带动村民收入增长 [7] - 当地种植户反映道路改善后游客上山更加便利,家中饭店生意火爆,年收入显著增加 [7] - 社区正在策划以梨为主题的研学课程,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内涵,促进城乡互动 [8]
习近平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
新华社· 2025-04-30 16:49
经济发展战略 - 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适应形势变化 把握战略重点 加紧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1] - 统筹谋划关键性因素 巩固拓展优势 突破瓶颈堵点 补强短板弱项 提高质量效益 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 [2] - 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影响 因势利导调整优化经济布局 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 产业升级与创新 - 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战略位置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实体经济为根基 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兴产业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3] -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加强基础研究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 [3] 区域协调发展 - 优化区域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3] - 各地区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 加强规划衔接 体现自身特色 发挥比较优势 [4] - 稳步增加城乡群众收入 研究推出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民生政策举措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3] 安全与发展 - 统筹发展和安全 通盘考虑内外部风险挑战 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增强维护安全能力 [2] - 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2]
四川什邡:向新求质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中国发展网· 2025-04-30 16:36
工业经济 - 2024年什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07.7亿元、增长8.2%,连续3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县 [3] - 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286家 [3] - 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产值达447.5亿元、同比增长5.4% [4] - 新型储能、晶硅光伏等新兴产业产值77亿元,同比增长109.2% [4] - 低空经济目标产值50亿元,力争3年内达100亿元 [4] 产业集群 - 建成全国唯一集烟叶种植、卷烟生产和雪茄卷制于一地的"三烟基地" [3] - 长城雪茄国内市场占比近50%,建成世界最大单体雪茄生产工厂 [3] - 欣旺达、天合光能等3大百亿项目成功落户 [3] - 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22亿元 [3] - 欣美加深海高端鱼油出口全国第1、占全球产量的1/4 [3] - 同人泰青蒿素产量全球前3 [3] 低空经济 - 什邡是四川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一核两翼"布局中北翼的重要支撑 [4] - 拥有成都都市圈唯一为产业制造服务的A1类通用机场 [4] - 与彭州湔江实验室合作,共同搭建跨区域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4] - 依托中关村什邡科技产业基地,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5] - 目标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低空经济综合服务基地 [5] 城乡融合 - 城镇化率年均增幅1个百分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15万元 [9] - 与金牛区共建"科创+产业"双向飞地,招引项目10余个 [9] - 与彭州建立"1+6"区域合作机制,规划建设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超10亿元 [11] - 彭什川芎、黄背木耳现代农业园区产值超20亿元 [11] 文旅产业 - 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巴蜀气候康养地、天府旅游特色县 [12] - 蓥华山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野生动物320余种、高等植物1300余种 [14] - 将举办"中国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活动和首届半山艺术节 [15]
山里有爱!建德这趟“车”升级又出发
杭州日报· 2025-04-29 10:31
服务直通车项目概况 - 建德市推出"德润建德·17出发"服务直通车项目,通过1辆便民服务车为偏远山村提供不少于7种服务资源,包括洗衣、理发、推拿、家电维修等志愿服务 [14] - 项目升级为2.0版本后,服务车辆从1辆拓展至40辆镇级直通车,覆盖全市258个社区及行政村,实现服务力量与覆盖深度双倍增 [17] - 各镇直通车根据本地特色定制服务品牌,如更楼街道"更上青年+文明开箱"、杨村桥镇"互助直通车"、三都镇"音乐大篷车"等 [17] 服务内容创新 - 健康服务领域:乾潭镇"移动诊疗车"配备血压计、心电图机等设备,提供血压测量、血糖检测等服务,并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 [18] - 文化服务领域:三都镇"音乐大篷车"将文艺表演和音乐培训送至村民家门口,已完成8个村巡演,预计年底实现19个村全覆盖 [20] - 技能培训领域:更楼街道开设健康茶饮课堂,村民可学习制作手打柠檬茶等饮品,满足村民"学点年轻人喜欢的东西"的需求 [16] 商业模式与成效 - 直播带货:三都镇"山里朋友"直播团队由村干部组成,累计完成126场直播,观看量超10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达200万元 [22] - 产业带动:直播团队帮助农户销售柑橘、西红花等特色农产品,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3000余元 [22] - 人才培育:建德市通过"文化乡集"平台培养288名乡村文艺骨干,组建198支本土文艺队伍,如杨村桥镇"掌勺少女"模特队已开展30余次教学 [21] 运营机制 - 采用"需求收集—资源匹配—集成送达"机制,形成"乡集定需求、直通送服务"的闭环生态 [20] - 整合杭州市、建德市文联等优质资源,如三都镇"乡村音乐学校"由市级文化特派员驻点指导 [19] - 通过"文化乡集+直通车"模式,实现城乡服务资源靶向输送,同时为乡土人才提供展示舞台 [20]
桐庐“体育+农耕”运动会点燃共富新引擎
杭州日报· 2025-04-29 10:31
4月26日,青山绿水环抱的桐庐县凤川街道外源村的上千平方米的草坪上,凤来社区欢乐百姓日暨 第二届"中通快运杯"全民运动会正火热展开。本次运动会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踊跃参与,涵 盖了凤来社区居民、中通快运企业员工、新业态人员、爱心志愿者等青年群体。 "在绿水青山间尽情嬉戏,在泥土芬芳里参与竞技,这种体验太特别、太令人兴奋了!"参赛选手、 中通快运员工杨涵的感慨,道出了这场运动会的独特魅力。而这场以"体育+农耕"为纽带的活动,正是 凤川街道深入探索政企村协同发展的创新切口。 作为桐庐人口结构最特殊的街道,凤川街道内经济开发区、城中村、城郊村与山区村并存,外来人 口约占全县外来人口的三分之二,是典型的"人口倒挂"区域。"如何让新市民从'过客'变'主人',如何让 城市资源反哺乡村发展,这是我们必须破解的命题。"凤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赵浩道出活 动的内在逻辑。 除了体育互动,凤川街道还在社区治理上同步发力。活动现场,凤川街道凤来社区同步启动"家门 口·一条街"主题街区,致力于打造凤川街道新的特色党建品牌。这条街区整合了社区省级"家门口青少 年宫未来社区"、市级"婴幼儿成长驿站"等现有优质资源,吸纳共建 ...
确保“双过半”,这个中部大省拼了
搜狐财经· 2025-04-29 09:04
文章核心观点 河南为实现上半年经济“双过半”推出24条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虽一季度经济表现良好但面临竞争压力,同时提出稳外贸和促消费等具体举措 [2][3][5] 分组1:政策发布与目标 -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奋战二季度确保“双过半”若干政策措施》,围绕扩需求、稳主体等方面推出24条政策,聚焦“四高四争先”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2] - 河南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提出奋战二季度确保“双过半”,为完成全年目标和“十四五”规划收官打基础 [3] - 2025年河南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 [3] 分组2:经济现状与压力 - 今年一季度河南GDP14945.58亿元,同比增长5.9%,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增速为近期最好成绩 [2] - 河南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局面,四川今年一季度GDP领先河南逾300亿元,湖北一季度经济增速6.3%,与河南GDP差距缩小 [3] 分组3:项目建设 - 开工焦济洛平高铁等工程,推进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编制周口港、郑州港等港口总体规划 [2] 分组4:外贸情况与措施 - 今年一季度河南外贸进出口2042.6亿元,规模居全国第十,同比增长28%,增速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 [4] - 河南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新三样出口量增长两成,其中电动汽车出口增长138.6% [4] - 河南出台促进外贸稳量提质措施,健全重点外贸企业联系机制,支持拓展国内和非美市场,推出支持扩大汽车出口专项政策,给予生产型企业不超1000万元、贸易型企业不超100万元资金补贴,出台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5] 分组5:消费举措 - 河南承办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筹备举办2025年河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等活动,开展相关认定,“五一”前后发放1000万元文旅出行消费券 [5]
从六对关系入手,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
中国环境报· 2025-04-21 08:54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厕所 革命,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行动,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等明显提高, 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等得到极大改善。笔者认为,下一步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深化长 效管护机制建设,需要重点统筹六对关系。 统筹向内看与向外看的关系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持续深入,农村内部至少有三点显著的共性变化:良好的人居环境能 够满足农民群众对乡村宜居宜业的期待,并且随着农民群众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优化;良好的农村人居环 境为乡村产业规划布局、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乡村特色景观构建等提供了坚实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提升有效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期盼变为现实。 也应看到,就城乡关系而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城市建设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比较差异。这种差 异不仅体现为传统城乡二元体制分析路径下,农村被动地处于城市化边缘,导致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置 建设缺失和落后;而且也应当以城乡融合发 ...
一财社论:缩小城乡居民各类差距,可在两方面积极发力
第一财经· 2025-04-09 21:44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 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农村居民23119元,收入比2.34∶1,延续农村收入增速(6.3%)高于城镇(4.4%)的趋势 [2] - 农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比42.4%,经营净收入33.9%,财产净收入2.5%,转移净收入21.2%,财产性收入具较大挖掘潜力 [2] - 将推进土地承包延长30年试点,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2] 农村土地资源盘活 -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农村 [3] - 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3] - 加强宅基地规范管理,允许农户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 [3] 农村社保体系完善 - 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推进养老保险全覆盖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4] - 2025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将提高20元 [4] - 需加大财政投入缩小城乡社保差距,确保农村养老待遇不缩水 [4] 农业强国建设路径 - 从农民最迫切问题入手,分阶段推进增加收入和健全社保两大重点 [5] - 需激活农村要素增值潜力,同时财政加大对农村社保投入 [5] - 最终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繁荣 [5]
中国官方:让农业强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
中国新闻网· 2025-04-07 23:55
文章核心观点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让农业强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围绕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和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动力等方面作出规划[1][2][3] 农民增收 -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中心任务,将更多资源配置到产业就业上 [2] -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其融入邻近大中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县域转移 [2] - 支持涉农高校、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就业服务机制和区域劳务协作平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2] - 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允许农户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 [2] - 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2] - 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推进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并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 [2] 城乡融合发展 -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 [2] -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2] 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动力 - 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原则,推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帮扶产业体系 [3] - 将发展联农带农富农产业作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补助资金优先支持内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