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组胶原蛋白
icon
搜索文档
华熙VS巨子的生物战,已经打到了「滴血验胶原」
36氪· 2025-06-09 12:58
行业竞争格局 - 华熙生物代表的玻尿酸阵营与巨子生物代表的重组胶原蛋白阵营正在争夺医美市场主导权 [39] - 玻尿酸阵营因技术突破导致原料价格下降、专利壁垒消散,行业盈利能力大幅削弱 [40] - 重组胶原蛋白阵营受益于新赛道红利期和行业标准真空期,但存在概念炒作和研发投入不足问题 [41] 事件时间线 - 5月17日华熙生物公开驳斥券商研报唱衰玻尿酸、吹捧重组胶原蛋白的行为 [5][6] - 5月24日美妆博主郝宇发布检测报告质疑巨子生物核心产品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远低于标注的0.1% [13][16] - 6月1日华熙生物公开支持郝宇并披露资本关联,巨子生物三小时后宣布启动法律程序 [25][26] - 6月5日郝宇再次质疑巨子生物检测报告真实性,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33] 产品与市场影响 - 可复美胶原棒占巨子生物超80%营收,年销售额达45亿元,是电商平台类目榜首 [16] - 争议爆发后巨子生物股价9个交易日累计下跌25.2%,市值蒸发超160亿港元 [34] - 天猫618预售排名显示可复美从第3位下滑至第12位 [36] 技术争议焦点 - 华熙生物指出"重组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存在概念差异,多数重组产品实为多肽 [31] - 巨子生物被质疑检测方法不合规,报告缺乏机构名称和盖章,涉嫌"拼图式嫁接" [1][33] - 行业缺乏统一的重组胶原蛋白国家标准和检测方法,企业宣传自由度较高 [41] 公司财务对比 - 巨子生物2024年销售费用达20.08亿元(营收占比36.25%),研发费用仅1.06亿元(占比1.9%) [41] - 华熙生物研发投入占比6%,显著高于巨子生物 [41] - 华熙生物市值从1400亿缩水至261亿,巨子生物上市后市值反超华熙 [37]
化妆品医美行业周报:国货抖音彰显实力,斐萃GMV再创新高-20250608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08 15:2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化妆品医美行业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周化妆品医美板块表现与市场基本持平,国货抖音彰显实力,斐萃GMV再创新高;国际化妆品医美公司25Q1业绩下滑或增长降速,复苏尚需时日;乐普医疗“童颜针”获批,福瑞达生物股份王浆酸首次实现产业化;投资分析建议关注化妆品、医美、电商代运营+自有品牌板块相关标的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观点 - 本周化妆品医美板块表现与市场基本持平,申万美容护理指数上涨1.6%,申万化妆品指数上涨0.7%,申万个护用品指数上涨1.4% [7] - 本周涨幅前三的个股为锦盛新材(13.3%)、华业香料(9.6%)、水羊股份(9.6%);跌幅前三的个股为巨子生物(-16.9%)、拉芳家化(-8.1%)、珀莱雅(-4.2%) [9] - 5月抖音渠道国货整体持续高增长,护肤、彩妆、个护等品类部分品牌增速显著,保健品类斐萃5月GMV近5000万,再创年初至今新高 [6][12] 近期重点关注 重点回顾 - 25Q1美妆市场延续24年整体平稳趋势,区域分化,国际化妆品医美公司业绩下滑或增长降速,复苏尚需时日 [13] - 欧莱雅25Q1同比环比增长均降速,中国常规市场基本持平,旅游零售渠道持续下滑,25年继续完善品牌矩阵;雅诗兰黛在华恢复性增长,欧美市场继续疲软,业绩尚未触底;资生堂主品牌持续萎靡,相对平价的ELIXIR贡献增长 [6] 行业电商数据 - 展示了部分重点国货品牌25年5月及1 - 5月抖音渠道GMV及同比数据,如韩束5月GMV 7.0亿元,同比-10%;珀莱雅5月GMV 3.8亿元,同比-13%等 [19][22] 行业社零数据 - 25年1 -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16.2万亿元,同比增长4.7%;1 - 4月限额以上化妆品类零售额合计1454亿元,同比增长4.0%,单4月零售额309亿元,同比增长7.2% [23] 行业动态及公司公告 化妆品医美板块行业热点新闻 - 乐普医疗“聚乳酸面部填充剂”(童颜针)于5月30日获批,为国内第7款、国产第5款童颜针,适用于纠正中重度鼻唇沟皱纹 [26] - 福瑞达生物股份合成生物王浆酸(10 - HDA)全球首次实现产业化转化,已通过国家药监局新原料备案,依托该成分推出瑷尔博士系列抗衰产品 [27] - 中国香港高端美妆零售商Pitanium Limited赴美上市,募资700万至805万美元,市值约6.63亿元 [31] - 5月美妆行业融资活跃,共发生9起重要事件,融资金额超7亿元,上游领域成投资重点 [32] 近期重点上市公司公告 - 珀莱雅因实施年度权益分配,“珀莱转债”将自6月10日起停止转股至权益登记日;若羽臣发布交易异常波动公告,基本面等未发生重大变化 [34] 欧睿行业数据 - 2024年中国护肤品市场规模达2712亿元,同比下滑3.7%,国货竞争格局优化,市占率前十榜单中国货与国际品牌已成五五开局面 [36] - 2024年彩妆市场规模620亿元,同比略增0.4%,需求端疲软,国货品牌凭借推新与国潮概念,整体稳步前进,公司市占率口径国货在前十榜单中占据5席 [39] 机构持仓 - 据基金24Q4报告,美容护理行业重仓配置比例位居申万一级行业第31位,展示了巨子生物、爱美客等公司的持股总市值及总量变化情况 [42] 解禁数据 - 截至2025年12月31日,敷尔佳2025年8月1日解禁9.30万股,稳健医疗2025年9月16日解禁40,661.4万股 [46] 估值表 - 展示了珀莱雅、巨子生物等公司的股价、总股本、市值、归母净利润、PE及评级等估值信息 [48]
可复美疑似造假罗生门:成分营销成双刃剑,资本游戏谁是输家
南方都市报· 2025-06-07 18:13
事件概述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郝宇5月24日发布视频质疑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胶原棒产品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造假,称检测显示实际添加量仅0.0177%,远低于标注的"非微量成分"标准(理论应≥0.1%) [3] - 巨子生物连夜发布检测报告否认指控,华熙生物随后发声支持郝宇,事件演变为持续12天的"罗生门",截至6月5日双方仍各执一词 [3][4] - 事件导致巨子生物市值蒸发超20%(近200亿港元),正值618大促期间引发消费者广泛质疑 [4] 涉事企业表现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4亿元(+57.2%),其中可复美品牌贡献超八成收入(+62.9%),归母净利润连续两年保持40%+增速,当前市值631.83亿港元 [4][9] - 华熙生物2024年归母净利润1.74亿元(-70.59%),皮肤科学业务收入增速创五年新低(-31.62%),市值261.6亿元仅为巨子生物的41% [8][9] - 巨子生物线上渠道收入占比71.6%(+6.4pct),DTC店铺聚焦可复美胶原棒等大单品 [6] 行业现象分析 - 国货美妆普遍依赖"成分营销":玻尿酸(华熙生物)、玻色因(赫莲娜)、Pitera(SK-II)等案例显示,单一核心成分绑定品牌是行业通用策略 [5] - 线上渠道依赖加剧营销投入:头部国货美妆线上收入占比普遍超90%,珀莱雅营销费用达51.61亿元(占营收50%) [6] - 资本与企业的"概念共谋":券商研报助推"重组胶原蛋白"替代"玻尿酸"论调,华熙生物曾发文驳斥4家券商研报 [7][9] 技术标准问题 - 重组胶原蛋白尚无国家/行业标准,导致检测方法争议无法定论 [10] - 新兴成分标准制定滞后于技术发展,企业可能选择最有利的商业解释角度 [10] - 分析化学领域尚无完美检测方法,当前争议已超出技术认知范围 [11] 行业影响 - 事件暴露"成分军备竞赛"风险,可能动摇消费者对国货美妆的"成分信仰" [1] - 资本推动新成分商业化路径:学术背书→KOL传播→商业变现,企业与资本存在业绩对赌压力 [9] - 行业担忧事件打击国产化妆品整体信誉,呼吁企业在科学解释基础上开展成分营销 [11]
食饮吾见 | 一周消费大事件(5.31-6.6)
财经网· 2025-06-06 18:46
佳隆股份 - 公司酱油业务按计划推进,预计下半年上市 [1] 巴比食品 - 4、5月份华东区域门店订货额中位数同比转正,闭店率稳定 [2] - 设立宠物食品子公司,与"派特鲜生"达成供应合作,计划逐步投入资源拓展宠物食品赛道 [2] 牧原股份 - 5月销售商品猪640.6万头,同比增加30.42%,其中205.0万头销售给子公司 [3] - 商品猪销售均价14.52元/公斤,同比下降6.44% [3] - 商品猪销售收入122.58亿元,同比增长26.93% [3] 海天味业 - 董事会审议通过H股全球发售及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相关事宜 [4] 温氏股份 - 实际控制人调整为温鹏程等十人,合计持股794,385,625股,占总股本11.94% [5] - 新《一致行动协议》约定未来七年内持续有效 [5] 白象食品 - "多半"产品为110-120克面饼大份量产品,"多一半"为100克面饼产品 [6] - 将尽快调整"多半"产品包装以避免消费者误解 [6] 巨子生物 - 四家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可复美产品真实添加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 [7][8] - 可复美胶原棒2.0已开始迭代上新,1.0版本因售罄陆续下架 [7][8] *ST人乐 - 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起始日为6月13日,预计最后交易日为7月3日 [9] - 退市整理期15个交易日,首个交易日无涨跌幅限制,此后每日涨跌幅限制10% [9] 胖东来 - "红内裤"案件涉事博主发布道歉视频,表示服从法院判决并向公司道歉 [10]
巨子华熙鏖战:美妆行业自我造神的反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8:4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功效护肤行业面临成分添加真实性争议,巨子生物胶原含量争议引发公众信任危机[1][3] - 行业存在"黑箱添加"、"影子成分"、标准执行飘忽等问题,科技名词公信力下降[3] - 2024年CSS希妍萃品牌因虚假宣传被罚款50万元,年销售额达1.8亿[4][5] - 2024年可溶性胶原备案量同比激增106.93%,玻色因、纤连蛋白等活性成分备案增速超70%[6] - 成分护肤赛道爆发式增长,但活性成分添加临界点控制成为行业"隐疾"[6] 行业争议焦点 - 功效博弈的量化失衡:部分企业降低核心活性物实际添加量压缩成本,导致产品功效与宣称背离[7] - 成分"漂移"的营销套利:将廉价广谱成分包装为晦涩植物学术名词推高溢价,在监管灰色地带套利[8] - 企业生存在标准空白地带,消费者缺失专业辨别能力,技术换代速度远超规则制定速度[8] 技术发展与市场变化 - 玻尿酸价格因高效发酵技术突破而平民化,生产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18小时[9] - 杭州美琉生物声称能将Ⅲ型重组胶原蛋白价格从8万元/公斤降至1万元,成本降幅达90%[9] - 国货阵营已建立技术矩阵:锦波生物(III型)、珀莱雅(XVII型)、丸美(双胶原蛋白)、福瑞达(重组贻贝粘蛋白)[9] - 国际巨头LVMH注资重组胶原蛋白研究企业,欧莱雅将重组胶原蛋白植入明星单品[9] 监管与标准问题 - 检测方法与成分标准存在结构性错位,不同检测方法结果差距可达数十倍[10] - 第三方检测平台集体沉默,反映其在商业与监管夹缝中的脆弱处境[10] - 监管面临技术断档挑战,缺乏统一方法论与标准支撑[10] - 法律上可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对"虚假含量宣称"进行认定[10] 行业未来趋势 - 技术颠覆持续加速,但标准化站台尚未建成[10][11] - 建构开放透明的验证平台将成为未来标准话语权的关键[10] - 企业真正搏杀的是消费者认知与信任,而非检测报告与法律声明[11]
巨子生物旗下产品可复美成分引争议 9个交易日市值蒸发逾160亿港元
新华网· 2025-06-06 14:58
巨子生物成分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发布检测结果称可复美产品确实含有重组胶原蛋白成分,否认虚假宣传指控[1] - 公司披露检测报告截图但未公布检测机构名称[1] - 可复美胶原棒2.0已开始迭代上新,1.0版本因售罄下架而非网传的"悄悄下架"[1] - 此前有检测报告显示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足0.1%引发争议[1] 巨子生物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0年,2022年在港交所上市[2] - 主营业务为以重组胶原蛋白为关键成分的皮肤护理产品[2] - 旗下拥有可复美、可丽金等多个品牌,其中可复美为核心产品[2] - 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2] - 可复美品牌2024年营收45.42亿元同比增长62.9%,占总营收比例提升至82%[2] 华熙生物介入事件 - 华熙生物发文要求相关企业诚实面对产品诚信问题[2] - 表示愿意配合监管机构提供检测报告[2] - 近年来华熙生物因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崛起面临增长瓶颈[2] - 2023年华熙生物营收60.76亿元同比下降4.45%,归母净利润5.93亿元同比下降38.97%[3] - 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70.59%[3] 市场反应 - 巨子生物股价6月5日收跌8.7%,5月23日-6月5日累计跌幅达25.2%[3] - 期间公司总市值蒸发逾160亿港元[3] - 华熙生物股价长期处于下行趋势,6月5日收跌1.9%[3] - 华熙生物总市值较最高点已蒸发逾1200亿元[3] 企业回应 - 巨子生物对华熙生物声明表示震惊和痛心[3] - 指责华熙生物涉嫌违法恶意竞争[3] - 认为这将破坏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信任[3]
“商战”波及股票?检测结果发布后,巨子生物股价“狂泻”!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20:14
巨子生物检测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公布可复美胶原棒1.0检测结果,确认产品含重组胶原蛋白且含量均大于0.1%,但未平息争议[1][4] - 检测采用两种方法:LC-MS/MS定性分析胶原蛋白存在,双缩脲法定量检测含量[4][5] - 检测涉及4家机构交叉验证,但被质疑方法不一致(未用质谱法定量)且缺乏交叉验证[1][5] 市场反应与股价影响 - 检测结果公布后,6月5日巨子生物股价单日暴跌8.7%,市值蒸发超60亿港元(从713亿港元降至652亿港元)[1][4] - 自5月20日以来,公司市值累计蒸发268亿港元(从920亿港元高点缩水近1/3),与华熙生物公开质疑时间点吻合[7][10] 行业竞争与商战背景 - 争议被行业高管定性为"商战",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在6.18旺季直接竞争市场份额[2][10] - 华熙生物5月16日发文暗指巨子生物夸大胶原蛋白优势,并点名券商研报为其背书[7][10] - 华熙生物6月1日公开支持质疑者"大嘴博士",其关联公司为华熙生态成员[9][10] 行业标准问题 - 争议暴露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不同机构方法差异导致结果可比性存疑[6] - 国家药监局2025年将启动化妆品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方法行业标准制定[6]
“大嘴博士”郝宇发文质疑巨子生物最新检测报告:为什么没有检测机构的名字和盖章?
新浪科技· 2025-06-05 09:31
巨子生物检测报告争议 - 美妆博主郝宇质疑巨子生物出具"拼图式嫁接报告",指出检测报告缺少检测机构名称和盖章 [1] - 郝宇提出四大疑点:1)未使用质谱法精准定量而采用准确度较差的双缩脲法 2)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同源性100%与专利公布的86%不符 3)双缩脲法测试未测空白对照 4)报告无检测机构名称和盖章 [1][2] 巨子生物回应声明 - 公司声明委托四家权威检测机构结果显示可复美产品确实含有重组胶原蛋白且含量大于0.1% [1] - 公司否认产品"悄悄下架"说法,称是因售罄陆续下架,部分渠道仍有库存 [1] - 公司强调不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行为 [1] 检测方法争议 - 郝宇质疑为何在A公司使用高精度质谱法后转至B公司使用准确度较差的双缩脲法定量 [1] - 指出双缩脲法测试中未进行空白对照实验 [2] - 质疑检测机构选择方式,认为应采用"一机构一方案"交叉验证而非四家机构拼凑结论 [1]
巨子生物最新声明!可复美检测数据曝光,华熙生物“宣战”遭硬怼
新浪财经· 2025-06-05 09:06
文 | 新浪财经 徐苑蕾 近几年,凭借核心护肤品牌可复美,巨子生物的业绩节节攀升, 2024 年可复美品牌贡献 45.4 亿元,营收占比达到 82% 。然而,巨子生物也多次因产品成分陷入争议,舆论风波 使得公司的品牌公信力受到严峻考验。 近日,业内两大巨头 —— 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因 " 重组胶原蛋白 " 真实含量问题爆发激 烈争议,从产品成分质疑升级至公开 " 商战 " 。在 618 大促的关键节点,涉事产品可复 美 " 胶原棒 "1.0 版本已在多个电商平台下架。 随着事件进一步发酵升级,背后隐藏的技术路线之争与行业标准缺失问题也浮出水面。一位 化妆品行业人士直指,巨子生物和华熙生物的"开撕",本质是两家企业对市场份额和行业 主导权的争夺。 昨晚,巨子生物发布最新回应,并公布了多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经多个检测机构对 多批次"胶原棒"进行检测分析,确认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 0.1% 。巨子生物强 调,可复美相关产品不存在 " 虚假宣传 " 的行为。同时,可复美胶原棒 1.0 版本因售罄陆 续下架,并非网传的 " 悄悄下架 " 。 检测报告引爆争议, 国内医美行业正经历一场 " 成分风暴 " 。 ...
巨子生物最新声明!可复美检测数据曝光,华熙生物“宣战”遭硬怼
新浪科技· 2025-06-05 08:41
行业争议与市场角力 - 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因"重组胶原蛋白"真实含量问题爆发激烈争议,从产品成分质疑升级至公开"商战" [2] - 争议导火索源于香港大学化学博士"大嘴博士"郝宇发布的检测报告,显示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产品标注的0.1%以上水平 [3] - 华熙生物高调介入争议,发布声明力挺郝宇,并暗指巨子生物"擅长网络水军运营",将矛盾公开化 [5] - 陕西省相关监管部门已介入并启动核查,巨子生物股价下跌约13%,华熙生物则上涨约9.8% [6] 企业回应与产品动态 - 巨子生物发布最新回应,公布多家权威检测机构数据,确认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强调不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2][5] - 可复美"胶原棒"1.0版本已在多个电商平台下架,公司解释称因售罄陆续下架,并非网传的"悄悄下架" [2][5] - 可复美胶原棒2.0版本已开始迭代上新,部分渠道仍有1.0版本库存销售 [5] 行业标准与技术路线 - 争议暴露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不同机构采用不同方式检测导致结果差异巨大 [10] - 国家药监局已于2025年启动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及其检测方法的行业标准制定 [10] - 化妆品行业标准制定存在严重滞后性,过去多年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10] 企业业绩与市场表现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可复美品牌贡献45.4亿元占总营收82% [11] - 华熙生物2024年营收下滑11.61%至53.71亿元,归母净利润暴跌70.59%至1.74亿元 [7] - 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预计2022-2027年增速为42.4%,达到1083亿元占比60% [9] 企业经营隐忧 - 巨子生物销售及经销开支高达20.08亿元同比增长72.5%,研发投入仅1.07亿元营收占比1.9% [12] - 公司净利率从2020年约69%下降至2024年约37% [12] - 可复美收入增幅已呈现下滑趋势,市场份额被锦波生物、创健医疗等企业分流 [11] - 可丽金品牌占比持续下滑至15.2%,高度集中的业务结构使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弱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