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蔚来首次回应与迈凯伦合作
财联社· 2025-09-04 15:07
技术服务合作 - 公司董事长李斌首次证实与英国超跑品牌迈凯伦的技术合作 第二季度技术服务收入达数亿元[1] - 合作由主要股东阿布扎比政府基金CYVN Holdings牵线 该基金持有公司约20.1%股份[1][2] - 公司与Forseven签订技术许可协议 授权使用电动汽车平台相关技术及知识产权[2] - 将为迈凯伦混动车型开发基于4680大圆柱电池的动力电池 预计2026年小批量量产[2] - 双方重启46105大圆柱电池研发 未来可能用于更高性能车型[2]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其他销售额28.726亿元 同比增长62.6% 环比增长37.1%[1] - 其他销售增长主要源于二手车销售收入增长 技术研发服务收入增加 以及零部件及售后服务业务提升[1] - 第二季度营收190.1亿元 同比增长9.0% 环比增长57.9%[4] - 整体毛利率10.0% 净亏损约50亿元 环比收窄近三成[4] - 非车业务年营收预计约百亿元 毛利率有望于四季度转正[4] 业务拓展 - 公司对上海蔚来汽车进行工商变更 新增电池制造及销售业务[3] - 与长安 吉利 奇瑞 江汽等车企达成充换电战略合作 联合研发换电车型[3] - 计划四季度实现整体盈利 整车毛利率目标16%-17%[4] 行业对比 - 小鹏汽车第二季度服务及其他收入13.9亿元 同比增长7.6%[4] - 小鹏2024年全年服务收入累计50.369亿元 主要来自与大众汽车合作[4] - 大众与小鹏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CEA将扩大应用范围 自2027年起拓展至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4]
因销量下滑大众汽车调整美国工厂产能, 160 名员工进入休假
环球网资讯· 2025-09-04 12:39
核心事件 - 大众汽车削减美国查塔努加工厂纯电动SUV车型ID 4的产量 并安排160名员工从10月底起进入休假状态 [1] - 产能调整源于ID 4在美国市场销量未达预期 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的产能优化举措 [1] 销售表现 - ID 4车型2024年在美国销量约1 7万辆 较2023年的3 8万辆大幅下滑 [3] - 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降幅扩大至19% 第二季度同比下滑达65% [3] 调整细节 - 公司减少ID 4车型每个生产班次的组装数量 但未改变对车型 电动化战略及工厂团队的长期承诺 [3] - 产能调整仅针对ID 4纯电动车型 Atlas和Atlas Cross Sport两款车型保持现有生产规模不受影响 [3] 市场定位 - ID 4作为大众汽车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核心纯电动车型 近年来在美国市场销售表现持续承压 [3]
沃尔沃袁小林:应对变革要警惕“闭门造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4 03:22
公司战略与产品布局 - 沃尔沃汽车推出全新SMA超级混动架构首款车型XC70 预售价29.99万元起 定位豪华新能源市场[1] - XC70填补XC60与XC90之间的市场空白 纯电续航超200km(CLTC) 综合续航超1200km[2] - 公司形成三大造车架构:SPA2纯电架构(EM90/EX90)、CMA/SPA燃油架构(XC60/XC90)、SMA超级混动架构 覆盖三种动力形式[5] - 计划到2030年全球销量90%以上由纯电和插电混动车型构成[5] 市场表现与行业数据 - XC70在85分钟内实现小订破5000辆[1] - 中国混动车市场2020-2023年销量增长10倍 2024年销量达725.2万辆 占新能源汽车市场40%份额[2] - 豪华混动市场预计将加速增长 公司预计在该领域出现巨大份额增长[1] 技术发展理念 - 公司坚持"少即是多"价值理念 不做炫技产品 注重实际价值而非过度技术堆砌[3] - 对OTA升级持谨慎态度 强调升级需修正瑕疵或解锁有价值功能[3] - 在智能化领域保持开放心态 整合中国领先的智能化资源及吉利集团技术力量[4] 行业竞争格局 - 大众/奔驰/奥迪/宝马等外资豪华品牌相继与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合作[4] - 混动市场技术迭代升级 超级混动产品日益丰富[2] - 公司强调避免"闭门造车" 认为豪华品牌需打破地域隔阂以保持竞争力[4] 战略执行方向 - 公司追求市场份额与交易价格的平衡 强调稳定扎实的市场预期[5] - 坚持品牌底层逻辑 适当融入AI技术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4] - 电气化转型过程中纯电/燃油/混动将长期共存[2]
广汽集团中报"失速":历史最大亏损背后业绩仍存水分高研发投入难掩重大决策失误
新浪财经· 2025-09-03 20:06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大幅下滑 创历史同期最大亏损 毛利率罕见跌入负值 主要受主力品牌销量全线下降及车型降价导致的量价齐跌冲击 [1][2][3] - 公司研发费用化率显著偏低 业绩存在水分 尽管研发投入力度较大 但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经营陷入困境 包括误判混动路线前景及终止与华为合作 [4][5][6] - 公司紧急调整策略 重新牵手华为并成立合资公司 计划推出高端车型 但市场对合作前景持怀疑态度 同时公司管理层更换 扭转颓势仍需时间验证 [5][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426.1亿元 同比下降7.9% 归母净利润-25.4亿元 同比下降267.4% 收入与净利降幅在13家上市车企中均位列最高 [1] - 第二季度营收227.3亿元 同比下降7.9% 归母净利润-18.7亿元 同比环比均加速下滑 相较于2024年同期3.0亿元及2025年一季度-7.3亿元 [1] - 第二季度销售毛利率降至-3.4% 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 上半年毛利率降至-1.7% 罕见跌入负值 [3] 销量与价格 - 上半年合计销量75.5万辆 同比下降12.5% 除广汽丰田同比微增2.6%外 广汽本田下降25.6% 广汽传祺下降22.6% 广汽埃安下降14.0% [2] - 主力车型大幅降价 广汽丰田威兰达和锋兰达SUV全系官降4.4万元和3.9万元 广本、埃安和传祺均进行不同程度促销 [2] 研发与决策 - 研发费用率维持在1%-2% 明显低于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6%以上 大部分研发投入未计入当期费用 [4][5] - 误判混动路线前景 未能抓住增程和插电技术发展机遇 导致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迟缓 [5] - 2021年终止与华为合作 失去先机 后因销量不佳重新合作 成立华望汽车 计划2026年推出首款30万元级高端车型 埃安向华望增资6亿元 [6] 管理层与战略 - 2025年初管理层更换 曾庆红卸任 冯兴亚接任董事长 [6] - 紧急调整策略 导入多款增程和插电车型 但行业电动化发展已接近尾声 竞争加剧 [5]
郭永锋接替李凤刚 一汽奥迪销售公司中方一把手两年内再换人
经济观察报· 2025-09-03 18:48
管理层变动 - 一汽奥迪销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职位提前换届 郭永锋于2025年9月1日接替任期不足两年的李凤刚[1] - 该职位通常四年一换届 此次提前换帅与市场表现不利直接相关[1] - 郭永锋全面负责在华所有国产及进口车的销售、售后服务、网络及品牌营销工作[1] 销量表现 - 一汽奥迪销量连续三年下滑 2020年72.63万辆 2021年70.13万辆 2022年63.56万辆[2] - 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12.5%至61.1万辆 2025年上半年持续下滑[2] - 一汽奥迪占奥迪在华销量超94% 是主要销售支柱[2] 财务与市场影响 - 2025年上半年奥迪中国市场销量28.76万辆 同比下滑10.2%[3] - 税后利润13.46亿欧元 同比下滑37.5%[3] - 全年营收预期从675亿-725亿欧元下调至650亿-700亿欧元 营业利润率从7%-9%下调至5%-7%[3] 竞争格局 - 2025年上半年奔驰在华销量29.32万辆 宝马31.8万辆 均高于奥迪的28.76万辆[3] - 奥迪电动化转型缓慢 新能源车占比仅12.8% 远低于奔驰20.1%和宝马26%[3] - 上汽奥迪2024年销量4.3万辆 同比增长70% 电动化布局积极[3] 战略调整 - 奥迪一汽新能源长春生产基地投产奥迪Q6L e-tron车型 将引入更多新能源车型[4] - 与华为合作推进燃油车智能化 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奥迪A5L已上市[4] - 管理层调整旨在为企业带来新的改变和增长动力[4]
同比增速行业第一,中创新航7月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跃升至5.4%
财富在线· 2025-09-03 11:42
公司业绩表现 - 7月动力电池装机量达4.8GWh 同比增长59.8% [1] - 装机量环比增长4.3% 由6月4.6GWh提升至7月4.8GWh [1] - 全球市占率大幅提升至5.4% 国内市场占有率从5月7.5%激增至7月8.4% [1] 行业竞争地位 - 成为同业前四企业中唯一实现环比装机量增长的企业 [1] - 装机量增速在全球主流动力电池厂商中位列第一 [1] - 公司进一步巩固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地位并实现逆势增长 [1] 市场前景与竞争优势 - 动力电池行业维持高成长性 受益于全球电动化转型深化 [1] - 技术领先 产能充足且客户结构多元的企业持续受益 [1] - 凭借产品性能和成本优势快速扩大市场影响力 未来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1]
奥迪计划将全球年销目标调至200万辆,美国市场恐不是救星
观察者网· 2025-09-02 18:35
(文/观察者网 张家栋 编辑/高莘) 据路透社当地时间9月1日报道,由知情人士透露,奥迪计划于今年稍晚发布全新战略,根据其高端品牌定位,该公司或将把长期年销量目标提升至200万 辆,这一数字相较2024年提升近20%。 报道称,这表明在经历多年的销量下滑后,奥迪这一创纪录的年销量计划,预示着其更加积极主动的战略转变。 知情人士称,奥迪对长期前景的乐观部分取决于对美国市场的更高预期。目前,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奥迪期望其美国市场的销量在目 前每年约20万辆的基础上增长近一倍。 但即便如此,想要完成200万辆的年销目标,对于当前的奥迪来说仅仅依靠美国市场显然不够。 从销量来看,去年奥迪全球销量同比下降11.8%至167万辆,即便美国市场如其所愿实现翻倍,奥迪的全年销量也难以突破190万辆。 同时,与其他德系竞争对手不同,奥迪在美国没有生产基地,这令奥迪在面对特朗普对欧关税时极其被动。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高达27.5%的进口关税 就令奥迪损失近6亿欧元(约49.9亿元人民币)。 路透社 为了扭转自身在华转型不利的局面,奥迪从去年开始便加速布局电动化转型,甚至选择与上汽联合打造全新"AUDI"合资公 ...
郭永锋接替李凤刚 一汽奥迪销售公司中方一把手两年内再换人
经济观察报· 2025-09-02 18:28
管理层变动 - 一汽奥迪销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职位自2025年9月1日起由郭永锋接替李凤刚 全面负责销售 售后服务 网络及品牌营销工作[1] - 李凤刚任期不足两年 此前该职位一般四年一换届 此次提前换帅被认为与市场表现不利相关[1] - 郭永锋2004年加入一汽大众 曾担任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李凤刚调任一汽富华生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总经理[1] 销量表现 - 一汽奥迪销量连续三年下滑:2020年72.63万辆 2021年70.13万辆 2022年63.56万辆[2] - 2024年销量61.1万辆 同比下滑12.5% 2025年上半年持续下滑[2] - 奥迪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28.76万辆 同比下滑10.2% 其中一汽奥迪占比超94%[2] - 奔驰2025年上半年在华销量29.32万辆 宝马31.8万辆 均高于奥迪[2] 财务业绩 - 奥迪2025年上半年税后利润13.46亿欧元 同比下滑37.5%[2] - 奥迪将全年营收预期从675-725亿欧元降至650-700亿欧元[2] - 营业利润率预期从7%-9%大幅下调至5%-7%[2] 电动化转型 - 奥迪电动汽车占比仅12.8% 远低于奔驰20.1%和宝马超26%的占比[3] - 一汽奥迪新能源转型缓慢 90%以上销量仍来自燃油车[3] - 上汽奥迪2024年销量4.3万辆 同比增长70% 电动车型动作不断[3] - 奥迪一汽新能源长春生产基地已投产奥迪Q6L e-tron车型 将引入更多新能源车型[3] 战略合作 - 一汽奥迪与华为合作推进燃油车智能化 8月7日上市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A5L车型[3]
车展季·大咖说丨沃尔沃袁小林:应对变革要警惕“闭门造车”,我们不做“炫技”的产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2 18:14
公司产品与战略 - 沃尔沃全新XC70全球首发 预售价29.99万元起 85分钟内小订破5000辆 [1] - 新车基于SMA超级混动架构开发 纯电续航超200km(CLTC) 综合续航超1200km 填补XC60与XC90市场空白 [2] - SMA架构与SPA2纯电架构共同构成沃尔沃在华全面电气化战略核心 目标2030年全球销量90%以上为纯电和插混车型 [8][9] - 公司形成三大造车架构:SPA2纯电架构(EM90/EX90)、CMA/SPA燃油架构(XC60/XC90)及SMA混动架构 [8] 市场竞争与行业趋势 - 中国混动车市场销量从2020至2023年增长10倍 2024年销量达725.2万辆 占新能源汽车市场40%份额 [2] - 豪华混动市场预计随XC70推出加速增长 公司预计在该领域实现巨大份额提升 [1] - 外资豪华品牌积极与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合作(如大众/奔驰/奥迪/宝马) 提升智能化竞争力 [6] 技术与发展理念 - 公司强调"少即是多"价值理念 拒绝炫技型产品开发 注重实际功能价值 [5] - 主张以开放心态整合中国智能化优势资源 结合吉利集团技术力量 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6][8] - 智能化领域保持谨慎态度 OTA升级注重功能修正与价值解锁而非频次 [5]
从上半年“冰火两重天”的财报 看零部件巨头的转型阵痛与盈利希望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2 09:50
行业整体态势 - 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上半年业绩呈现分化态势 面临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 叠加美国关税新政 供应链重构 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多重挑战 [2] - 头部企业普遍面临传统燃油车业务收缩与电动化业务盈利承压的双重挑战 部分企业通过成本管控 业务重组和在华深度布局实现利润修复 [2] -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传统燃油车相关业务市场需求持续萎缩 电动化智能化业务虽营收增长但多数处于增收不增利阶段 [3] 主要公司财务表现 - 采埃孚上半年营收197.35亿欧元同比下降10.3% 息税前利润3.67亿欧元同比下降42% 净亏损1.95亿欧元 总负债接近150亿欧元 [3] - 舍弗勒上半年净利润4300万欧元同比下跌83.5% 总负债72.82亿欧元同比增长32% [4] - 博格华纳上半年营收和利润下滑但第二季度营收上涨 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跌29% [4] - 奥托立夫第二季度净利润1.68亿美元同比大涨21% 调整后营业利润率从8.5%增至9.3% [6] - 佛瑞亚上半年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17.6亿欧元同比增长7.8% 营业利润率提升至5.4% 但净亏损2.69亿欧元 [7] - 大陆集团第二季度营收96亿欧元同比下降4.1% 净利润5.06亿欧元同比增长66% [11] - 李尔第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1.88亿美元同比下降9% [8] - LG新能源第二季度营业利润4922亿韩元同比暴涨152.4% [9] - 布雷博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6.2% 净利润大跌37.4% [9] 业务板块表现 - 采埃孚电子与ADAS部门营收同比上涨1.5% 电驱动事业部营收同比下滑6.3% 乘用车底盘事业部营收大降26.9% [3] - 舍弗勒E-Mobility部门营收增长但息税前亏损4.6亿欧元 动力总成及底盘部门营收同比下滑11% [4] - 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调整后息税前利润率9% 康迪泰克子集团5.8% 轮胎子集团12%低于去年同期的14.7% [11] 美国关税影响与应对 - 美国自5月3日起对关键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 成为影响多家企业业绩的关键因素 [5] - 奥托立夫通过让主机厂承担关税成本 成功将大部分关税成本转嫁出去 关税成本从每年1亿美元翻倍 [6] - 法雷奥通过本土化生产规避关税风险 在美国销售的大部分产品在北美生产 已要求客户预先支付关税费用 [6][7] - 舍弗勒称关税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补偿性定价措施将在今年晚些时候见效 [8] - 李尔面临2025年2.1亿美元直接关税风险和约25亿美元间接关税风险 正通过削减成本和支出来应对 [8] - LG新能源受益于北美客户为规避关税提前囤积电池 但警告明年初市场需求将放缓 [9] - 布雷博因关税政策加剧客户观望情绪 制动系统订单增速放缓 [9] 战略转型举措 - 佛瑞亚启动Simplify项目优化组织架构 推进资产剥离工作 对6大事业部和24条产品线进行评估整合 精简和剥离 减少氢能技术投入 [10] - 大陆集团将汽车子集团剥离为独立公司"欧摩威" 计划2026年出售康迪泰克子集团 保留轮胎板块 [11] - 采埃孚对业务分类施策 被动安全事业部以ZF LIFETEC品牌独立运营 乘用车底盘与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 计划对电驱动事业部进行重组 [12] - 博格华纳在优先发展电动化产品线的同时 加大对传统内燃机业务的资源倾斜 [4] 中国市场重要性 - 中国市场成为跨国零部件巨头业绩增长的核心支柱 订单获取 新品落地和供应链布局权重持续提升 [13] - 法雷奥上半年全球累计获118亿欧元订单同比增长30% 来自中国车企的新订单额相当于同期该板块营收的近3倍 [13] - 采埃孚在中国市场推动先进技术产品量产落地 为蔚来ET9配装线控转向系统 新一代电驱动总成和零部件产品获中国主机厂订单金额超10亿欧元 [13] - 德州仪器第二季度在华营收同比大幅增长32% 约1/5营收来自中国市场 [14] - 跨国零部件巨头积极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合作 如博世与地平线合作 英特尔与黑芝麻智能联合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