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
搜索文档
逆市“吸金”超亿元,石化ETF(159731)份额创年内新高!创新驱动“提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5 12:52
石化ETF市场表现 - 截至11月5日11:05,石化ETF(159731)震荡调整,跌幅0.88% [1] - 持仓股中,兴发集团、杭氧股份、三美股份、坤彩科技等涨幅居前 [1] - 石化ETF近8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合计流入1.02亿元 [1] - 石化ETF最新份额达1.88亿份,创近1年新高 [1] - 石化ETF近1周规模增长149.37万元 [1] 石化产业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提出痕量卤代烷烃共进料调控策略,实现CO2近零排放与高烯烃选择性 [1] - 该策略无需改变催化剂配方,只在反应体系中引入微量卤素 [1] - 技术突破为石化产业带来强劲动力,有望重塑产业竞争力 [1] 石化产业发展驱动因素 - 科技创新是起点,投资优化是过程,需求拓展是结果,新需求推动企业持续创新迭代,驱动行业高质量增长 [1] - 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是当前石化产业发展的明确方向 [2] 石化ETF及指数构成 - 石化ETF(159731)及其联接基金(017855/017856)紧密跟踪中证石化产业指数 [2] - 中证石化产业指数前三大行业分别为炼化及贸易(25.60%)、化学制品(23.72%)和农化制品(19.91%) [2]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绿色低碳点亮新生活——“双碳”目标在行动(下篇)
新华社· 2025-11-05 12:46
绿色交通 - 沈佳高铁沈白段开通运营,全长430公里,将沈阳至长白山行驶时间从约4小时缩短至1小时53分钟,建设原则为对生态最小干预[3][4] - 沈白高铁建设团队为保护1500余株树龄50余年的油松,选择开凿难度高的破碎五级围岩隧道方案[4] - 截至7月底,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67.3万辆,2025年已累计实现碳减排超2000吨[5] - 沈阳市拥有4000多辆电动公交车,电车占公交车总数70%以上[5] - 沈阳地铁碳积分平台已吸引36万余人参与,一个碳积分相当于一元钱可抵扣消费[8]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相较于"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幅超5倍[8] 绿色建筑 - 青海省海东市班彦新村成为青海省首个高原"零碳乡村",2024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8吨,余电上网年户均分红2500元[11][12] -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分公司厂区有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光伏车棚等设备,年均发电量约54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88吨[12][13] - 该公司采用基于IBC晶硅电池技术的光电玻璃作为绿色建材,产品覆盖西班牙马德里、德国慕尼黑等国外应用场景[16] - 2024年中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达16.9亿平方米,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97.9%[16] 绿色消费与循环利用 - 新疆库尔勒市已在258个小区投放287个智能回收柜,有10万余人次参与[19][20] - 沈阳市"家电以旧换新"覆盖范围扩大,补贴产品品类从20大类新增至35大类[23] - 2024年有超过7000万台(件)绿色智能汽车、家电、家居产品进入中国家庭[24] - 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有超过5.2亿人次外卖用户使用"无需餐具"功能[24]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绿色低碳点亮新生活——“双碳”目标在行动(下篇)
新华社· 2025-11-05 12:29
绿色交通 - 沈佳高铁沈白段开通运营,全长430公里,将沈阳至长白山行驶时间从约4小时缩短至1小时53分钟 [4] - 铁路建设遵循生态最小干预原则,为保护1500余株树龄50余年的油松而选择开凿高难度隧道,施工土渣用作填筑路基的绿色建材 [4] - 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67.3万辆,2025年已累计实现碳减排超2000吨 [6] - 沈阳拥有4000多辆电动公交车,电车占公交车总数70%以上,并建有61公里滨水慢道 [7] - 沈阳地铁碳积分平台吸引36万余人参与,碳积分可抵扣消费 [9] - 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相较于"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幅超5倍 [9] 绿色建筑 - 青海省海东市班彦新村发展分布式光伏,成为青海省首个高原"零碳乡村",2024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8吨,余电上网年户均分红2500元 [12] -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分公司厂区应用光伏设备,年均发电量约54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88吨 [13] - 该公司采用基于IBC晶硅电池技术的光电玻璃作为绿色建材,产品覆盖西班牙、德国等国际市场 [14] - 2024年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达16.9亿平方米,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97.9% [14] 绿色消费与循环利用 - 新疆库尔勒市在258个小区投放287个智能回收柜,已有10万余人次参与 [16][17] - 沈阳市"家电以旧换新"覆盖产品品类从20大类新增至35大类 [20] - 2024年超过7000万台(件)绿色智能汽车、家电、家居产品进入中国家庭 [23] - 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有超过5.2亿人次使用"无需餐具"功能 [23]
约80万吨碳排放全中和,这届全运会如何做到?|十五运会经济学
搜狐财经· 2025-11-05 10:45
全运会绿色低碳实践 - 将“绿色”置于办赛理念首位,承诺实现“全过程碳中和”,旨在打造大型赛事绿色低碳新范式 [2] - 预计总碳排放量为75万至80万吨二氧化碳,通过“减排-核算-抵消”全链条碳管理体系进行管理 [3][4][8] 碳排放源头减碳措施 - 场馆建设改造是主要减碳突破口,广东赛区90%以上场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不新建运动员村,最大程度降碳 [8] - 场馆改造过程引入节能技术,例如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实现建筑本体节能率53%、降碳率46%,成为零碳场馆 [8] - 场馆建设和改造阶段产生约13.25万吨碳排放,占赛事全过程总碳排放比例预计降至17%,远低于各类大型运动会30%-50%的平均水平 [8] 碳抵消与公众参与 - 通过广东碳市场等平台进行碳抵消,企业主体积极捐赠碳资产,例如广州赛区有超10万吨碳普惠自愿减排量,深圳4家头部企业一次性捐赠10万吨碳资产 [10] - 个人可通过碳普惠小程序参与碳抵消,体现公众参与 [10] 绿色电力应用 - 实现赛事100%绿电覆盖,绿电使用量将超过1.8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6万吨 [12] - 采购18.8万张绿证,每张绿证具备唯一溯源信息,保障绿色电能真实可信 [13] - 绿证来源广泛,覆盖全国多个省份,实现跨区域绿证协同供应 [15] 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 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截至2025年8月突破1251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十四五”以来连续4年年度新增并网容量超过100万千瓦 [12] - 广东绿证交易电量逐年攀升,珠三角地区是主要消费区域,广州全市绿电消费达14.77亿千瓦时,绿证消费184.54亿千瓦时、同比激增252% [15] 环境治理与空气质量保障 - 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和科技赋能进行环境精准治理,例如珠海在赛事期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100% [18][21] - 今年1-9月,珠三角9市PM2.5浓度均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较低的前20位 [21] 绿色实践的长效机制 - 赛事环境保障的制度与科技投入将转化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和绿色资产 [21] - 绿色低碳理念和实践将深度融入城市转型,例如汕尾红海湾获评“省级美丽海湾”,深圳推广“无废酒店”标准 [21]
以韧性链、绿色底、智能芯、协同力开新局——2025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勾勒行业“新增长”路径
中国化工报· 2025-11-05 10:16
核心观点 - “十五五”是行业从石化大国迈向石化强国的关键期 需以产业韧性为基础、绿色低碳为底色、数字赋能为抓手、开放合作为路径 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 [1] 锻造供应链韧性 - 地缘冲突与关税壁垒交织 原油和部分关键化工原料进口依存度较高 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面临挑战 存在脱钩断链风险 [2] - 需拓宽原油与化工原料多源通道 把油气、关键化学品、核心设备纳入战略蓄水池 强攻高端材料、催化剂、大型机组等卡脖子环节 [2] - 需增强化工新材料供给能力 特别是高端材料 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 [2]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 需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绿色低碳转型面临减排压力巨大及CCUS、绿氢制备等技术处于商业化初期的挑战 [3] - 要从末端治理转移到源头重塑 提升用能效率 布局绿色低碳产业 加快炼化与新能源、清洁能源融合 发展充换电、储能、绿色甲醇等绿色原料产业 [3] - 中石化正制定绿色低碳规划 将选取典型项目试点推广绿色设计 强化碳排放考核 通过智能化平台开展能耗监测 推广CCUS等示范项目 [3] 培育数字智能赋能 - 需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人工智能是推动全球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可实现全方位智能优化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 [4] - 中石油将数智石油确立为公司第五大战略举措 推进信息化补强、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发展 发布3000亿参数的昆仑大模型 应用于常减压、乙烷制乙烯等场景以提升运营效率 [4][5] - 英威达将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于生产设备以保证供应稳定与安全 其上海基地入围上海市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 [5] 拓展开放合作路径 - 行业发展离不开全球合作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背景下 加强国际合作是实现互利共赢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6] - 需把握全球格局重构机遇 凭借成本、配套和工程能力优势填补欧洲部分高附加值产品领域供应缺口 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在技术研发、数字化运营等方面全面对标国际一流 [6]
超409亿美元!第八届进博会中国石化签下大单
中国经济网· 2025-11-05 09:52
公司采购与签约 - 公司在第八届进博会签约仪式上与17个国家地区的34家合作伙伴签约,采购金额超409亿美元 [3] - 采购涉及原油、化工品、设备、材料、消费品等10大类24种产品 [3] - 自2018年首届进博会以来,公司八届累计签约金额超3250亿美元 [3] 公司战略方向 - 公司发展坚持科技强基和数智赋能,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3] - 公司未来愿与各方携手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加快数智赋能步伐、拓展绿色低碳合作 [3] 行业论坛主题 - 公司主题论坛以“科技引领 数智赋能”为主题,聚焦数智赋能、技术创新和新材料研发 [1] - 论坛探讨深化国际能源合作及增强供应链韧性 [1]
中国与东盟:16条跨国输电线路,超750亿千瓦时!
中国能源报· 2025-11-05 09:17
中国与东盟电力联通更加紧密,已建成16条跨国互联输电线路, 双方开展电力贸易跨境电力互济超750亿千瓦时 。 从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七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获悉,中国与东盟电力联通更加紧密,已建成16条跨国互联输电线路。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统计,20 24年与2019年相比,东盟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增长超过1.5倍,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成为中国与东 盟双方共同发展主题。 中国与东盟已建成1 6条110千伏及以上互联输电线路,双方开展电力贸易跨境电力互济超750亿千瓦时,其中绿 电占比超过了9 0%。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总经理 易跃春: 目前,中国和东盟双方合作的 电源电网项目数量超过1 90个,总投资额超过92 0亿美元 。 2021 到20 25年,我国同东盟跨境电力贸易占我国进出口电量比例逐年攀升,成为我国跨境电力贸易的主要市场。 《20 26—2 03 0年东盟能源合作行动计划》提出,东盟在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备占比将提升到45%的目标,未来5年东盟可再生能源装 机的增量空间为1 05GW。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积累多项先进成熟技术,未来和东盟的合作空间很大,储能、低碳电网建设等领域 正成为中国和东 ...
为中韩合作架桥 为亚太发展添彩(侨界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05 06:48
APEC会议与中韩合作新机遇 -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出席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2] - 中方在APEC会议上提出强化数智赋能、坚持绿色低碳、落实普惠共享等主张[3] - 中韩两国元首达成推进健康有益的人文交流、实施人员往来便利化举措、开展青少年、媒体、智库、地方等领域交往的合作共识[4] 中韩经贸合作现状与前景 - 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3280.8亿美元,逆势增长5.6%[5] - 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正加速推进[5] - 企业合作从单纯商品买卖升级到共同研发、技术协同与产业链整合的新阶段[3] - 合作领域从传统贸易与投资扩展到人工智能、新能源、文化旅游、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3][5] 新能源与绿色技术合作 - 韩国浙江商会与韩中总商会签署全面合作协议,重点合作储能储电等新能源技术[3] - 筹备浙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代表团赴韩考察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3] - 计划组织韩企赴中国考察新能源产业链,力争在2026年APEC会议前落地一至两个绿色示范项目[7] 医疗健康与生物科技合作 - 全博集团与韩国GF医疗集团就干细胞技术与医疗美容达成合作意向[5] - 与FAL全球株式会社在牙齿美容和医美设备研发领域实现资源互通[5] - 推动中国科技企业研发的医疗大模型国际版应用于韩国相关机构,发展"人工智能+医疗"[6] - 中国(安徽)中药材及花茶韩国国际博览会签约额达4亿元,并建立长期供应链合作[6] 科技创新与人才交流 - "奋斗在韩国"网站会员人数超过260万人,是韩国最大的华人互联网服务平台[4] - 创建中韩青年创业中心,为青年创客提供市场调研、法律保障、融资等一站式服务[5] - 推动韩国科创项目及华人创业团队在山东青岛落地,对接韩国技术与中国市场资源[6] - 推动中韩留学教育联盟建设,精准对接浙江人才需求[6] 侨界平台功能与未来计划 - 侨团计划强化平台功能,助力中韩两国企业、产业及市场对接[7][8] - 依托浙江韩国商会搭建浙韩企业对接平台,组织企业互访及项目对接活动[8] - 联动亚太国家侨商资源,帮助浙江中小企业拓展韩国及亚太市场[8] - 系统性构建在韩人才库,做好资源对接与落地服务[8]
深化中瑞经贸关系
搜狐财经· 2025-11-05 06:43
中瑞经贸关系概况 - 瑞典是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宾国,参会主题为“一起,创造可能”,旨在推动两国经贸关系深化升级[1] - 2024年双边贸易额为188.9亿美元,同比增长0.2%[1] - 瑞典是中国在欧盟中的第四大投资来源地,2024年对华投资4.1亿美元[1] - 中国是瑞典在欧盟国家中的第三大投资目的地,2024年对瑞投资13.6亿美元,大幅增长70%[1] 瑞典对华出口商品结构 - 工业工程产品占瑞典对华出口的“半壁江山”[1] - 2024年机械、核反应堆、锅炉类产品出口额约为13.5亿美元[1] - 汽车和交通设备出口额约8.75亿美元[1] - 电器和电子设备出口额约7.13亿美元[1] - 医药、医疗产品占比接近两成[1] 中瑞产业合作潜力 - 瑞典在机械自动化、环保技术、医疗设备、可持续林业、清洁能源等领域具备优势[2] - 中国强调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健康中国等发展方向,与瑞典优势高度契合[2] - 智能制造和自动化领域的机械装备、机器人、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是合作重点[2] - 医疗健康领域的先进医疗设备、诊断技术、生物医药技术具有合作潜力[2] - 汽车与交通设备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物流升级是合作方向[2] - 绿色低碳与可持续领域的清洁能源、节能建筑等产品和方案是合作新动能[2] 中瑞合作的示范意义 - 两国贸易结构高度互补,瑞典长于高端制造、环保、医药医疗、可持续技术,中国拥有庞大市场、完善产业链、数字经济优势[3] - 为中小型开放经济体与大型经济体的互利共赢树立样本[3] - 为中欧合作提供可复制且可积累信任的案例,特别是在数据安全、供应链韧性、绿色转型等议题上[3] - 为全球供应链稳定作出贡献,推动供应链向多元协同转变,并加快“绿色供应链”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