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搜索文档
通领科技IPO:为避税曾变相发放薪酬,董事长项建武获520万元购物卡
搜狐财经· 2025-10-23 20:20
瑞财经 王敏 10月21日,据北交所,上海通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领科技")及长江保荐披露关于 第二轮问询的回复,涉及收入确认合规性等。 招股书显示,通领科技主要从事汽车内饰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一家集产品研发设计、模具自主开发、产品 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门板饰条、主仪表饰板、中控饰板等,主要应用于乘用 车领域。董事长为项建武。 | 奖金发放对象 | 职位 | 发放金额 | 奖金用途 | | --- | --- | --- | --- | | 项建武 | 董事长、实控人之一 | 332.00 | | | 江经纬 | 前董事、前副总经理(主管销售) | 53.26 | | | 项春潮 | 前董事长,实控人之一 | 150.00 | 家庭消费、逢年 | | 江德生 | 前董事、前总经理 | | 150.00 过年人情往来 | | 张靖军 | 市场营销总监;大客户经理(2020 年时任) | 38.74 | | | 合计 | | 724.00 | | 根据申请文件及问询回复,2020年及2021年,基于避税的目的,通领科技通过购物卡方式给相关人员发放奖金并 分别于202 ...
帮忙做IPO的公司叫什么?一文讲清楚公司ipo上市的条件
搜狐财经· 2025-10-23 15:33
在企业通往资本市场的宏伟蓝图中,厘清基本概念是成功的第一步。作为服务过多家成功上市企业的专业机构,我们经常被客户问及:"帮忙做IPO的公 司叫什么?"、"上市和IPO的区别" 以及 "公司ipo上市的条件"。彦德国际将从独特的金融视角,为您清晰解析这些核心问题。 一、 帮忙做IPO的公司叫什么?—— 您的上市"总参谋部" 一家企业能够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绝非单打独斗可以完成,它依赖于一个专业且协同的"上市服务军团"。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包括: 1. 投资银行(保荐人)—— 总导演与承销商 这是最核心的答案。投行(如中金、中信、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扮演着保荐人和主承销商的角色。它们是您IPO项目的"总导演",负责总体协调、尽职 调查、帮助企业设计股权结构、撰写招股说明书,并最终负责向市场销售股票。 2. 律师事务所 —— 法律合规的守护者 负责确保整个上市过程的合法性,处理所有的法律纠纷、产权界定,并出具法律意见书。 3. 会计师事务所 —— 财务数据的化妆师 负责对企业过去几年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这是取信于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基石。 4. 财经公关公司 —— 企业形象的 ...
“高端中国茶第一股”八马茶业招股获热捧,超购1920倍刷新港股茶行业记录
格隆汇· 2025-10-23 15:11
IPO认购情况 - 八马茶业香港公开发售获得864.53亿港元孖展融资,超额认购超过1920倍,刷新港股茶行业纪录 [1] - 公司IPO发售900万股H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占10%,国际配售占90% [1] - 招股价区间为每股45港元至50港元,集资额最高达4.5亿港元,每手100股入场费为5050.43港元,预计10月28日挂牌 [1]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最大的高端茶企,核心业务包括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标准输出与品牌零售 [1] - 公司构建了“全品类、多品牌”产品矩阵,覆盖乌龙茶、黑茶、红茶、绿茶、白茶、黄茶等六大茶类 [1] - 业务延伸至茶具、茶食、茶饮等非茶叶产品,并提供茶饮包厢服务、加盟商许可及投资物业租赁等配套业务 [1] 股东背景 - IPO前已获得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入股,包括IDG资本通过天津长峰持股6.87%,天图资本通过天图兴华持股4.74% [1] - 其他股东包括壹叁资本持股3.00%,新希望通过成都新津持股3.00%,福建七匹狼及关联方合计持股4.56%,广发证券持股1.07% [1] - 股东阵容涵盖头部财务投资机构、产业资本与专业金融机构,显示商业模式和增长潜力获资本市场认可 [1]
江松科技IPO中止,再次申报需要解决好两大核心问题
搜狐财经· 2025-10-23 13:30
严格来说,IPO期间不能发生第三方回款的情况,但在江松科技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持续发生,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无锡江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松科技")是专业生产高效光伏电池智能自动化设备的企业,计划在创业板上 市,并于2025年6月14日被受理,6月29日接受监管函问询,2025年9月30日因招股书中记录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 充提交而中止,是否能够重振旗鼓再次提交IPO申请,取决于如下核心问题是否得到妥善解决: 利润真实性待考 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4年),江松科技三项费用率占比均较低,无论是从绝对占比(详见下表)还是相对占比即与同行 业上市企业相比较而言,都是偏低的,反映出江松科技在三项费率占比方面偏离正常值,从而让人对其利润真实性产生质 疑。 | 项目 | 2024 年度 | | 2023 年度 | | 2022 年度 | | | --- | --- | --- | --- | --- | --- | --- | | | 金额 | 比例 | 金额 | 比例 | 金额 | 比例 | | 销售费用 | 1,039.68 | 0.52% | 1,547.28 | 1.25% | 765.61 ...
Dealmaking is heating up again. Goldman Sachs breaks down what founders should do after they cash out.
Yahoo Finance· 2025-10-23 01:17
Founders should be upfront about their goals — including the selling price and ongoing ownership structures — and should be deliberate in selecting the right exit plan. A merger? A private sale? Sales and public offerings can convert years of illiquid equity into cash, the report says, suggesting that the sudden liquidity landslide can be overwhelming without support.Founders should consider "personal planning" — how they'll handle their newfound assets — around the time they begin diligence on potential ac ...
研发费用率走低、与东岳集团关系复杂,未来材料闯关科创板
北京商报· 2025-10-22 21:56
作为2025年第二批IPO抽查企业之一,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来材料")的IPO进程也一直走在聚光灯下。进入问询阶段逾三个 月后,未来材料科创板IPO再迎新进展,公司近日对外披露了首轮审核问询函回复。冲击上市背后,未来材料2024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不过,未来材料 表示,今年1—6月,公司业绩下滑趋势已放缓。除了业绩波动之外,未来材料2024年的研发费用也在下降,研发费用率同步走低。与此同时,纵观未来材料 招股书,东岳集团出现次数较多,旗下子公司既是未来材料股东又是未来材料大客户、供应商,这种关联采购、关联销售情况也遭到了上交所重点追问。 | 公司全称 | 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 | --- | | 公司简称 | 未来材料 | | 审核状态 | 已问询 | 上半年业绩下滑趋势放缓 数据显示,2022—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6029.5万元、8864.13万元、6107.4万元、3100.66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1.51%、 12.29%、9.54%、8.89%。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均值而言,公司报告 ...
科创板、主板IPO两次终止后,重启上市辅导!未能诚实守信,董事长等人曾被书面警示
搜狐财经· 2025-10-22 20:19
IPO申报进展 - 山东证监局于2025年10月20日受理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辅导备案申请 [1] - 辅导协议签署时间为2025年10月16日,辅导机构为光大证券 [3][4] - 参与辅导工作的其他证券服务机构包括上海澄明则正律师事务所及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3][4] 历史上市申请记录 - 公司曾于2022年6月提交深交所主板上市申请,后于2025年1月7日因公司及保荐人撤回申请而被终止审核 [4][5] - 更早的2020年6月,公司向上交所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并获受理,但于2020年12月8日因撤回申请而被终止审核 [7] 募投项目与资金规划 - 本次深主板IPO募投项目包括“生物医药生产研发基地二期项目”和“发展储备资金” [4] - 项目总投资额为45,500万元,拟投入募集资金总额为45,500万元 [4][5] - 其中生物医药生产研发基地二期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30,500万元,发展储备资金拟投入15,000万元 [5] 公司业务与行业定位 - 公司成立于2003年,专业从事植介入生物材料类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8] - 主要产品包括手术防粘连液、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可吸收硬脑膜封合医用胶及可吸收血管封合医用胶 [8] - 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包括正海生物、冠昊生物、昊海生科、迈普医学 [8] 财务表现 - 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3,724.90万元、43,581.83万元和37,946.56万元 [8][9] - 同期归母净利润呈现增长趋势,分别为12,674.59万元、13,651.48万元和15,016.31万元 [8][9] - 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样持续增长,分别为10,925.95万元、12,681.04万元和14,449.19万元 [8][9] - 2023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8.31% [9] 盈利能力与研发投入 - 报告期各期主营业务毛利率保持高位,分别为90.52%、88.28%和87.45% [10] - 研发费用从2021年的2,493.11万元增至2023年的3,500.41万元 [10]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2023年显著提升至9.22%,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5.70%和5.58% [9][10] 资产与现金流状况 - 2023年末资产总额为93,654.56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85,623.51万元 [9] - 母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从2021年的12.93%降至2023年的8.58% [9] - 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100.54万元 [9] - 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别现金分红6,778.06万元、5,703.56万元和6,143.17万元 [9]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山东赛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公司72.11%的股份,为控股股东 [10] - 此前招股书披露的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邹方明 [10] - 2024年9月,公司及时任董事长邹方明、总经理柏桓、财务总监郑学刚因相关违规事实被深交所采取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 [11]
国际投行看好中国IPO前景,科技、创新药、新消费仍是主线
第一财经· 2025-10-22 19:20
香港IPO市场整体态势 - 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集资额重返全球第一,众多海外基石投资者参与认购[1] - 普华永道预测2025年香港将有90至100家企业上市,集资总额将超过2000亿港元[1] - 截至7月中旬,约有288家企业排队等待IPO,港交所CEO提及排队企业逾300家[1][3] - 基石投资者贡献了IPO融资额的42%,其中三分之二来自海外投资者[3] 市场参与方情绪与动态 - 摩根大通表示当前IPO项目储备非常强劲,公司倾向于在监管审批通过后尽快发行[1] - 海外长线基金参与港股IPO的情绪持续回暖,美国政策不确定性促使全球资本寻求美元资产替代物[1][2] - 宁德时代香港二次上市成为转折点,发行价每股263港元,净募资约307.2亿港元,为当年全球最大IPO[2] - 部分欧美投行开始在香港招兵买马,以应对激增的业务量[4] 科技与人工智能领域 - 机构最关注的四大领域包括科技(含AI类)[1] - 在AI和云服务主线驱动下,美资对中国股市兴趣回升,中国科技互联网巨头迎来估值重估[7] - 2025年下半年有多家与AI硬件、AI软件相关公司准备在港股IPO[7] 生物科技与创新药领域 - 生物科技是机构关注的核心领域之一,创新药今年引发外资关注并走出壮阔行情[1][5] - 截至8月底,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年内累计涨幅高达90.66%,远超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的9.07%[6] - 2024年中国公司在研创新药数量达3575种,超过美国,新药上市批准数量从2015年的11种增至93种[6] - 上半年中国资产在海外药企BD份额达到45%左右,较去年全年的28%大幅跃升,肿瘤和自免领域最受青睐[7] - 欧美大药企疯狂"扫货"中国管线,超过10亿美元的海外授权订单常态化[5] 新消费领域 - 新消费是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IP相关、高增长的新消费主题受国际投资者欢迎[1][7] - 2024年以来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公司在香港上市并掀起热潮,股价涨势惊人[7] - 未来计划在香港上市的新消费企业包括52TOYS、TOP TOY以及一些餐饮企业,涵盖潮玩、茶饮等多品类[8] 高端制造领域 - 高端制造是机构最关注的四大领域之一[1]
新加坡首富还没打算躺平
36氪· 2025-10-22 18:44
公司IPO历程 - 公司即将进行第三次IPO,计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 [2][3] - 公司曾于2006年首次IPO登陆纽交所,2016年以33亿美元价格完成私有化退市 [4] - 公司于2018年10月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募资59.3亿元人民币,创下当时创业板最大募资纪录 [4] 资本市场表现与股东财富 - 公司A股上市后市值快速增长,2019年8月达2000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退市时33亿美元增长近10倍 [5] - 公司市值在2021年一度站上6000亿元人民币 [6] - 创始人李西廷持有公司27.78%股份,以127亿美元身价位列新加坡首富 [6][7] - 另一位创始人徐航持有公司16.97%股份,身价81亿美元 [10] 公司治理与高管变动 - 创始人之一成明和卸任公司副董事长,其控制的Ever Union持股比例从5.29%降至3.83%,累计套现超50亿元人民币 [8][11] - 公司高管薪酬处于行业头部,董事长李西廷年薪2493.90万元人民币,总经理吴昊年薪2112万元人民币,董事会秘书李文楣年薪738.76万元人民币 [11] 近期经营业绩与展望 - 公司2025年半年报显示营收同比下滑18.45%,扣非归母净利润下滑32.94% [13] - 公司股价从4月8日至10月21日涨幅为6.8%,低于同期上证指数近25%的涨幅 [14] - 公司表示行业拐点将在第三季度出现,国内市场将明显改善 [14] 业务扩张与财务状况 - 公司通过并购进行业务扩张,包括2021年以5.32亿欧元收购芬兰海肽生物、2023年以1.15亿欧元收购德国DiaSys公司75%股权、2024年以66.5亿元人民币获得科创板惠泰医疗控制权 [14] - 公司商誉近115亿元人民币,在A股位列第17位 [15] - 公司账面上有近169亿元人民币现金,财务风险可控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