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

搜索文档
从安吉溪畔到深圳湾区的绿色答卷
金融时报· 2025-08-15 10:33
全国生态日与"两山"理念20周年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安吉余村从矿山开采转型为生态旅游胜地 实现草木苍翠、溪流清澈的生态修复成果 [1] - 全国多地践行"两山"理念案例:陕西梁家河改善黄土高原环境 云南洱海保护生态景观 四川宜宾三江口工业区变公园 深圳从钢铁水泥城市转向绿色低碳发展 [1] 安吉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践 - 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落地安吉章村镇 以流域生态价值3.2亿元核算为基础 银行推出"水权贷"授信1000万元 创新使用清水作为抵押物 [2] - 安吉发布《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报告》 对38个小流域定价总价值33.2亿元 建立精密生态会计体系 [2] - 梅溪镇铜山村流域经营权拍出2920万元 资金专项用于生态修复和村民共富 预计年增村集体收入80万元 [3] 绿色金融创新应用 - 安吉农商银行推出"两山绿币"积分体系 覆盖25万用户 绿色行为可兑换贷款优惠或消费抵扣 累计兑换价值超300万元 [3] - 深圳万科中心屋顶光伏项目获中国银行1000万元"碳中和贷款" 年发电72万度 支撑园区85%绿电使用 年减排二氧化碳800吨 [4] - 深高速集团获中国银行15亿元绿色贷款 支持餐厨垃圾处理厂数字化升级 日处理能力近千吨 [5] - 科陆电子ESG评级挂钩贷款5000万元 荣耀终端贷款利率与减排目标绑定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绿色贷款余额超1800亿元(截至2025年7月) [5] 绿色金融整体发展 - 全国绿色贷款余额达42.39万亿元(截至6月末) 较年初增长14.4% 上半年新增5.35万亿元 [6] - 2025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4900.50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90.18% [6]
“两山”理念科学真理的味道特别甜
中国环境报· 2025-08-15 10:18
真理之甘,历久弥新。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陈望道翻译 《共产党宣言》时误将墨水作红糖蘸食粽子却直呼"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经典故事,重温了这句承载信 仰力量的历史箴言。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余村考察时,面对村民们"要温 饱还是要环保"的困惑,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来,从余村的蝶变到浙江生态省 的建设实践,再到引领全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两山"理念从乡村走出浙江、造福中国、光耀世界,为中 国乡村振兴、全国乃至全球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日中国绿色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昭示: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卖石头""挖 地球"模式终将山穷水尽;守护好绿水青山,就能收获"看风景""卖风景"的持久甘甜。"两山"理念是闪 耀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光辉的重大成果,是21世纪统筹发展和保护这一人类永恒主题的科学真理, 其"甜"的本质,在于与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观一脉相承的理论性、实践性与世界性相统 一的哲学品格。 理论之甜:"两山"理念是人类新的发展与保护观,是21世纪人类发展观的"术语的革命" 人类文明发展史,本质是 ...
钟寰平: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环境报· 2025-08-15 09:57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 90.4%,首次超过90%;"十四五"前四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了11亿 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017年以来先后组织命名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实践创新基地……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只有 读懂"两山"理念的"题中之义",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绘就美丽中国的壮丽图景。 山越高越难爬,路越远越难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发展 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仍须踏石留印、砥砺前行。"十五五"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实 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 标志性成果。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近年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形势来看,前期的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但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 ...
“两山”理念的广西实践
广西日报· 2025-08-15 09:36
生态修复与保护成效 - 钦州市犀丽湾修复后沙滩平均波高衰减率达63.38% 绿化覆盖率超80% 带动20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3][4] - 广西累计投资近40亿元实施1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整治岸线195公里 修复滨海湿地约3300公顷[4] -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投入1.15亿元实施生态修复 植被覆盖率从15%大幅提升[5] - 桂林漓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54.91亿元 修复面积达47664公顷[6] - 忻城县石漠化面积减少500余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0%提升至67.22%[11][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 崇左市白头叶猴数量从2003年598只增至1400多只 年出生率增长2%-3%[1][7][9] - 渠楠屯通过自然教育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1000人 村集体年增收约10万元[9] - 广西建立223处自然保护地 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9] - 北部湾布氏鲸累计识别超70头 中华白海豚种群超400头[10] - 东黑冠长臂猿中国境内种群从3群19只增至5群39只 瑶山鳄蜥达510只[9] 生态产业发展 - 广西林草产业总产值2024年达1.069万亿元 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大关[13] - 2025年上半年林草产业总产值5495亿元 同比增长24.3%[13] - 忻城县金银花种植面积10万亩 年产值1.5亿元 合作社单户销售额超200万元[11] - 农业领域打造多个千亿元产业 12个品牌总价值达906.8亿元[14] - 工业领域推进超3700项亿元以上补链强链项目 新能源等10多种产品产量全国前十[14] 环境质量提升 - 广西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8年91.6%提升至2024年97.1%[15] - 2025年上半年PM2.5浓度降至28.5微克/立方米[15] - 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连续7年超96% 2025年上半年7个设区市进入全国前十[15] - 近岸海域水质连续12年"优" 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15] - 北海银滩和涠洲岛先后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15]
青山复绿“金山”来
大众日报· 2025-08-15 09:13
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 - 山东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2个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1个 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1] - 乐陵市对1400余棵千年枣树和1.4万余棵500年枣树实施挂牌保护 建立金丝小枣种质资源库并划定核心保护区 [2] - 济南市拆除佛慧山景区侵占山林的大体量建筑 新栽植乔灌木6000余株 建成500余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实现生态修复 [2]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 青州市北崔崖村依托喀斯特地貌开发生态旅游 保留726米牛角山崖壁和200余棵百年黄栌古树 打造高空漂流等特色项目 [3] - 北崔崖村2024年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 综合收入超过500万元 村民通过旅游合作社获得30%收益分红 [3][4] - 景区以每平方米2元价格流转土地 吸纳31名村民从事景区服务工作 另有20户村民经营农家乐 [4] 生态资产资本化创新 - 蒙阴县发放103张"林票"量化5107亩林地产权 对应林木所有权和收益权 可交易继承和抵押贷款 [1][5][6] - 百花峪村通过"林票"获得银行超1000万元授信 村民刘建军凭林票抵押贷款30万元发展猕猴桃种植和中华蜂养殖 [6] - 林票制度使护林员岗位成为热门选择 村民积极参与巡山灭火防虫等护林工作 [6]
“两山”理念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电力报· 2025-08-15 09:04
行业核心观点 - 能源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是行业主旋律,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历史性突破60% [1] - 绿色理念驱动产业跃升和消费升级,新能源汽车、绿电交易、虚拟电厂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快速发展 [2] - 行业处于以降碳为重点的攻坚期,需提升能源效率、推广绿色消费、完善体制机制以锚定"双碳"目标 [3] 行业发展里程碑 - 截至2025年6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2.2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突破60% [1] - "十四五"以来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1.6%,以较低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5.5%左右的经济增速 [1] - 清洁能源投资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为经济增长注入绿色动力 [1] 绿色能源应用场景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快建设,绿电交易平台使企业和个人可主动选择清洁电力 [2] - 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500万辆,每两辆新注册汽车中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 [2] - 虚拟电厂整合百万屋顶光伏和千座充电桩,形成"云端电站",实现智慧用能 [2] 产业与技术革新 - 黄骅港作为全国最大煤炭枢纽港口,正从"黑金口岸"向"碧海蓝港"转型 [2] -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建设大规模光伏矩阵,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电力 [2] - 云南依托水电资源建设区域性清洁能源基地,绿色硅材、零碳铝材等低碳产业集群崛起 [2] 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攻坚阶段 [3] - 需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3] - 需加快推广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完善绿色消费体制机制,激发能源消费转型动能 [3]
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5 09:01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已成为全党全社会共识和行动 [1][8] - 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 [1][8] - 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 转折性 全局性变化 [15]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重点城市PM2 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6% 重污染天数减少92% 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国家 [14]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 1%提高到90 4% [14] - 长江干流连续5年 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14] 绿色生态建设成果 - 全国建设口袋公园5 4万多个 绿道超过12 8万公里 [17] - 22个国际湿地城市 居世界首位 [17] - 森林覆盖率超过25% 贡献全球1/4新增绿色面积 [17] - 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 65亿亩 "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建设任务超1亿亩 [17]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大熊猫 雪豹 东北虎等200多种野生动物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 [19] - 长江禁渔让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增长到2020年的6 2倍 [19] - 中国发起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 首批支持9个项目覆盖15个发展中国家 [19][20] 生态旅游发展 - 内蒙古阿尔山 宁夏中卫市 北京亮马河等地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3][5][6] - 腾格里沙漠锁边合龙后 中卫市从沙漠小城蜕变为全国热门旅游地 [5] - 河湖复苏为北京古都注入灵动底蕴 [6] 国际影响 - "两山"理念精髓在于弥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鸿沟 [22] - 赞比亚官员高度评价中国生态保护成就 认为发展经济同时也能守护环境 [22]
“两山”20年山东实践丨“南竹北移”70多种,万里黄河绿生金
齐鲁晚报· 2025-08-15 08:47
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山东聊城通过"南竹北移"工程实现盐碱地生态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 形成可复制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模式 [1][3][12] 生态治理技术突破 - 聊城东昌湖西岸300亩百竹园原为土壤含盐量高达20‰的盐碱涝洼地 通过"冬灌保温 春灌压碱"技术实现竹子引种 [4][7] - 采用黄河水洗盐作业将表层0.8%盐分压至地下2米以下 通过密植形成小气候 2017年首次实现所有竹种在盐碱地引种并耐受-15℃低温 [7] - 建立"引种—驯化—推广"三步法 通过极端天气筛选变异株 累计培育70余个适应北方的竹品种 远超专家预测的20余种 [8] 种植规模与生态效益 - 全市竹子种植面积从2011年不足百亩扩展至2025年3000余亩 建立5处竹种质资源圃总面积700余亩 [9] - 竹林使局部区域负氧离子浓度提升30% 夏季气温比林外低3℃-5℃ 黄河故道风沙显著减少 [9] - 技术推广至黄土高原延安地区 河北京津等地绿化工程中"聊竹"占比逐年提升 [13] 产业链发展规模 - 设施农业领域130余万亩拱棚竹竿年消耗量形成48.1亿元市场规模 替代南方竹材供应 [10] - 临清竹竿巷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莘县张鲁镇菜园村扫帚合作社带动80余户村民年增收300余万元 [10] - 临沂沂南县竹泉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门票收入达千万元 [9] 文旅融合与文化赋能 - 百竹园日高峰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 [11] - 高唐县尺八文化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 东昌湖民宿通过竹制文创实现单店年均增收3万-5万元 [11] - 2023年开设中国南竹北移展示馆 推广"以竹代塑"绿色理念 [11] 学术价值与推广模式 - 2024年6月第三届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定址聊城 形成"会议引导定方向 科技支撑破难题 市场运作促长效"可复制经验 [12] - 竹林固碳能力达普通树木1.5倍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12] - 计划建设北方最大竹苗输出基地 推动"东竹西移"战略 [13]
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两山”转化的四川探索
四川日报· 2025-08-15 08:31
污染治理成效 - 2024年1-6月全省34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4%,其中国考断面优良率99%、省考断面优良率100% [2] - 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标准,国省考断面水质连续两年100%达标 [2][4] - 广元市白龙湖通过关闭畜禽养殖场、企业绿色转型及增殖放流百万尾鱼苗等措施,扭转水质跌至Ⅳ类的恶化趋势 [4] 生态保护体系 - 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0万平方公里,设立250个各级自然保护地(含1个国家公园、84个自然保护区、165个自然公园) [2] - 重点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物种栖息地,计划2030年前完成30%以上陆地水域退化生态系统修复 [5] - 若尔盖县通过退牧还草、沙化治理实现草原生态恢复,遏制沙化土地扩张 [4] 生态文明建设 - 累计创建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10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三 [2][7] - 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导地方编制差异化实施方案(如崇州市打造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 [7] - 九寨沟县双河村投入200万元改造生态环境,发展康养民宿业,建成50余间客房并实现旺季满房 [6]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创新林草碳普惠项目方法学,涵盖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等三大领域,为生态固碳增汇提供量化标准 [9] - 建立沱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依据流域面积占比、用水效率及水质改善系数动态分配资金 [9] - 通过财政贴息支持300余个生态环境项目,5个EOD模式项目获84亿元总投资,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 [10]
浙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20年——守绿水青山 促绿富同兴
人民日报· 2025-08-15 08:29
践行"两山"理念与经济发展成就 - 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1.1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超9万亿元 [1] - 2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到1.83 [8] - 2024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达88.71 连续13年上升 [10]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升至98.6% [4] - 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1微克/立方米 [4] - 2024年上半年23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6.7%和36.2% [2] 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 舟山嵊泗县完成13.6千米海岸整治 温州洞头区拆除76.8万平方米养殖网箱 [2] - 浙江与安徽开展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累计支付补偿金25亿元 [3]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3] 绿色产业发展 - "十四五"期间对83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 总投资超7000亿元 [5] - 浙江佳人新材料年处理废旧纺织品4万吨 年减碳7.2万吨 节约石油40万吨 [5] - 湖州长兴县电池企业从175家整合至16家 产值增加14倍 税收增加6倍 [6] 清洁能源与资源利用 - 20年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以上 [7] - 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 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 [7] - 丽水庆元县林下中药材种植2.7万余亩 年产值1.3亿元 [7] 城乡环境建设 - 温州文成县发展生态旅游和水资源深加工 提升每吨水经济价值 [9] - 杭州高架桥打造超500公里月季花带 主城区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 [10] - 实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 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