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轨制
icon
搜索文档
财说| 飞天茅台市场价跌破2000,对贵州茅台的业绩有多大影响?
新浪财经· 2025-07-03 08:14
股价表现 - 贵州茅台股价年内下跌6 24%,跑输上证指数2 16%的涨幅,目前股价在1400元/股附近[1] - 公司当前市盈率为10 2倍,低于10年估值中枢15倍,处于历史25%分位[8] 价格体系变化 - 飞天茅台市场指导价1499元/瓶,但市场价已跌破2000元/瓶,经销商出厂价1169元/瓶,商超/电商渠道价1299-1399元/瓶[1] - 2023年11月公司将飞天茅台出厂价从969元/瓶上调至1169元/瓶[3] - 2018-2023年间市场价曾超3000元/瓶,整箱价达4000元/瓶,与出厂价形成超2000元/瓶价差[2] 渠道改革 - 2020年公司减少346家经销商,其中茅台酒经销商超40家[2] - 直销收入占比从2019年8 15%提升至2024年43%,五年增长近35个百分点[3] - 直销收入从2019年72 49亿元增至2020年132亿元,同比增长82 66%,远高于批发渠道4 46%增速[3] 产品结构变化 - 精品茅台出厂价2699元/瓶,市场价从超4000元/瓶跌至2400元/瓶以下,出现价格倒挂[5] - 茅台1935出厂价798元/瓶,市场价跌至650元/瓶,经销商出现亏损[7] - 茅台1935在2023年销售额近100亿元,成为千元价格带爆款产品[6] 财务表现 - 2024年一季度公司营收514亿元,同比增长10 67%,净利润268亿元,同比增长11 56%[9]
向现实低头,奥迪撤回全面电动化目标
36氪· 2025-06-19 11:45
战略转向 - 奥迪撤回2033年全面电动化目标,不再为内燃机终止设定时间表,推翻前任管理层计划以保持"灵活性" [1] - 宝马CEO称"全面电动化不现实且危险",丰田章男质疑纯电路线绝对性,奔驰保留AMG燃油车系,显示传统车企集体保守主义回潮 [3] - 奥迪取消"奇偶数命名体系"(奇数燃油车、偶数电动车),被视为电动化战略收缩的隐喻 [4] 市场现实 - 奥迪2024年全球销量同比下跌11.8%,纯电车型销量下滑8%至16.4万辆,仅占总销量9.81% [6] - 德国取消电动车补贴后奥迪本土市场电动车销量暴跌33%,欧洲电动车市场2024年8月销量骤降43.9% [6] - 欧洲电动车渗透率仅20%,中国刚破30%,强行淘汰燃油车被视为市场份额赌博 [6] 技术瓶颈 - 大众集团软件子公司Cariad研发拖累导致奥迪PPE平台车型Q6 e-tron多次延期,SSP纯电平台延迟至2029年 [6] - 大众ID系列软件故障频发,丰田固态电池量产跳票,显示"硬件易改,软件难铸"的行业困境 [6] - 电动车版本成本激增超一倍,在充电基建未普及地区难以普及 [7] 双轨战略 - 奥迪2025年将推出10款插混车型,为A6、Q5等主力车型提供80公里纯电续航的过渡方案 [8] - 借2026年F1赛事之机,奥迪将100%合成燃料技术移植至RS高性能车,打造"碳中和燃油车"概念 [8] - 将SSP平台改为油电兼容设计,保留技术路径切换灵活性 [8] 行业共识 - 奔驰保留AMG燃油车系,宝马为X5延续3.0T六缸选项,丰田构建混合动力、氢能、纯电三维路线 [10] - 丰田测算显示:三台混动车减排效果相当于一台纯电车,成本却更低 [10] - 体量较小品牌如捷豹宣布2025年转型纯电,沃尔沃计划2030年全面电动化但仍预留5年过渡期 [10] 中国市场特例 - 奥迪在中国与华为合作智驾系统,推出轴距加长105mm、电池扩容至107kWh的Q6L e-tron,续航达700公里 [11] - 与上汽集团合作打造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新电动品牌"AUDI" [11] - 形成"全球保守、中国激进"的双轨战略 [11] 盈利导向 - 奥迪放弃廉价电动车,集中攻坚高利润的A6、Q7电动版 [13] - 宝马将电动化爆发期押后至2026年,奔驰采用"油电同智"策略 [13] - 丰田用混动车型持续输血,显示成本与收益精密测算后的理性抉择 [13] 技术伦理 - 宝马指出电池生产本身的高碳排被忽略 [13] - 巨头以合成燃料、混动技术等多元化减碳方案,还原碳中和目标的复杂性 [13] - 减排未必等于电动化,可持续性需全生命周期考量 [13]
深圳新政狠招!保障房永久封闭管理,中国楼市正式进入双轨制时代
搜狐财经· 2025-06-11 03:28
深圳保障房新政与楼市双轨制 政策核心内容 - 深圳住建局发布保障房新政,明确配售型保障房实施封闭管理,禁止转为商品房 [1] - 切断保障房与商品房转换通道,安居房、人才房补差价转商品房路径被堵死 [4] - 配售型保障房售价仅为商品房50%-70%,但彻底失去投资属性,仅能自住或政府回购 [4] 住房体系分类 - 公租房:面向低收入家庭,只租不售,租金低于市场价 [4] - 保障性租赁住房:针对新市民、青年群体,只租不售 [4] - 配售型保障房:政府出售给符合条件的家庭,禁止上市交易 [4] 楼市逻辑转变 - 双轨制切割房产金融属性:保障房剥离金融属性,商品房金融属性弱化 [5] - 商品房需求结构改变:刚需客群被保障房分流,改善型需求及高净值人群成主力 [8] - 楼市分化加剧:核心地段抗跌性强,三四线及远郊风险攀升 [9] 房价影响分析 - 短期进入磨底期:缺乏上涨动力但难大跌,因核心地段需求支撑 [9] - 长期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经济复苏推动核心地段温和上涨,低迷则难有起色 [10][12] 行业趋势与建议 - 房企转型方向:开发高端改善型产品,优化户型、提升服务及配套 [8] - 购房策略:刚需优先保障房,改善型聚焦核心地段+高品质 [13] - 投资逻辑转变:从投机转向现金流思维,关注高端租赁及存量改造机会 [14] 双轨制长期影响 - 刚需焦虑缓解:保障房提供实惠选择 [16] - 改善型需求更专注居住品质而非增值 [16] - 投资门槛提高:楼市进入专业玩家时代 [16]
楼市双轨制,终于要落地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6-10 12:29
深圳配售型保障房政策解读 - 深圳市住建局公示两份文件《深圳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深圳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标志一线城市配售型保障房即将进入市场 [1] - 配售型保障房与原有安居房、人才房的核心区别在于实施封闭管理,禁止变更为商品住房,彻底隔绝保障房与商品房的流动性 [1][2] 住房双轨制对楼市逻辑的影响 - 双轨制重新界定住房属性,强调居住功能优先于投资属性,剥离存量住房的金融属性 [3][4] - 保障房分流刚需需求,商品房市场将集中于改善型和投资型人群,倒逼房企转向高端品质项目 [5] - 楼市分化加剧: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抗跌性强,边缘城市商品房流动性持续恶化 [5][6] 房价趋势与资产配置建议 - 双轨制对房价直接影响有限,当前房价走向主要由宏观流动性决定,处于上下空间有限的磨底期 [7] - 流动性紧张环境下,投资策略需从进攻转向防守,优先选择能保证现金流的稳定收益资产 [8] - 行业建议放弃"猛涨思维",关注兼具现金流属性和稳定收益的资产类别 [8]
楼市双轨制,终于要落地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6-06 17:30
深圳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政策解读 - 深圳市住建局公示两份文件《深圳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深圳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标志一线城市配售型保障房即将进入市场 [1] - 配售型保障房与原有安居房、人才房的核心区别在于实施封闭管理,禁止变更为商品住房,彻底隔绝保障房与商品房的流动性 [1][2] - 保障性住房体系分为三类:公共租赁住房(面向住房和收入困难家庭)、保障性租赁住房(面向新市民/青年/人才)、配售型保障房(面向有住房需求居民) [1] 双轨制对楼市逻辑的影响 - 双轨制重新界定住房属性,强调居住功能优先于投资属性,剥离存量住房的金融属性 [3][4] - 保障房分流刚需购房需求,商品房市场将集中于改善型和投资型人群,倒逼房企转向高端品质项目 [5] - 楼市分化加剧: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因稀缺性抗跌性强,边缘城市商品房或面临流动性枯竭和价格阴跌 [5][6] 房价趋势与投资策略 - 双轨制对房价直接影响有限,当前房价走向主要受宏观流动性紧张制约,短期处于上下空间有限的磨底期 [7] - 流动性紧张环境下,资产配置需从进攻转向防守,优先选择能保证现金流的稳定收益资产 [8] - 建议放弃追涨思维,持有兼具现金流和稳定收益的资产以应对通胀周期 [8]
中金:低利率时代,货基的挑战与应对
中金点睛· 2025-06-05 07:44
核心观点 - 全球主要市场在利率进入"1%"时代后,货币市场基金(MMF)面临规模增长放缓或资金流出的挑战,但不同地区因利率传导机制和政策差异呈现分化[2][3] - 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变化受三大因素驱动:利率弹性差异、央行调控方式差异、通胀对实际利率影响[3] - 中国双轨制利率体系下,2023年前货币市场利率弹性高于存款利率,但2023年后存款利率下调更快,导致MMF规模维持高速增长[4] - 预计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将补降但难入负区间,MMF大概率继续存续,但增速可能放缓[4][77] 海外市场经验 美国MMF表现 - 2003-2004年:美联储降息550bp至1%,MMF收益率降至1%以下,规模减少4667亿美元[9][10] - 2009-2017年:次贷危机后利率降至0.25%,MMF经历1.18万亿美元流出,但政府型MMF因安全性吸引资金[11] - 2020-2021年:疫情期利率降至0.25%,政府型MMF流入1.11万亿美元对冲优质型MMF流出[12] 欧元区MMF表现 - 2009-2014年:正利率时期利率降至1%以下导致MMF规模大幅回落[15] - 2014-2022年:负利率时期MMF规模反升,因收益率仍高于EONIA和银行存款利率[16][17] 日本MMF表现 - 1990年代利率降至1%以下,MMF通过银行代销和海外投资扩张[19][20] - 2016年负利率政策导致MMF消亡,但MRF因政策豁免维持正收益[24][25] 规模变化驱动因素 利率弹性差异 - 美国MMF收益率对联邦基金利率弹性(贝塔1.5)远高于存款利率(贝塔0.3)[27][29] - 欧元区MMF收益率对政策利率弹性同样显著高于存款[35][37] - 利差变化直接驱动资金在MMF与存款间迁移,如2009-2012年美国MMF-存款利差为负时资金持续流出[31] 央行政策差异 - 日本三级利率体系保护银行存款,导致MMF收益率丧失竞争力[47][48] - 欧央行统一负利率使银行存款利率降幅更大,反使MMF保持相对吸引力[49][51] 通胀影响 - 实际利率上升抑制消费投资,推动低风险资产需求,如2020年欧美活期存款大增[52][53] - 日本1990年代通缩环境下实际利率走高强化储蓄倾向[52] 行业应对策略 基金管理人措施 - 降费:2003年美国80%零售型MMF份额减免费用应对收益率下降[53][55] - 信用下沉:2004-2006年美国应税优先型MMF增持商业票据比例提升9.4个百分点至61.2%[56][58] - 生态建设:日本MRF与证券交易绑定,贝莱德通过Aladdin系统提升粘性[60][62] - 海外投资:日本MMF借助资本账户开放增加海外资产配置[65][67] 监管机构措施 - 欧洲2017年推行MMF估值改革,引入可变净值(VNAV)和低波动净值(LVNAV)[69] - 日本2000年要求MMF对部分资产采用市值法估值[70] 中国市场启示 利率传导特征 - 2023年前货币市场利率贝塔(0.91)高于存款利率,2023年后存款利率贝塔(1.2-2.25)反超[71][74] - 双轨制下央行可精准调控,预计货币市场利率补降但不会显著低于活期存款(0.05%)[77] 未来趋势 - 通胀走弱抬升实际利率,短期利好低风险资产,2022年来居民储蓄倾向持续高位[79] - 货币市场利率补降完成后可能引发资金边际流出,需提前布局客户生态和投研能力[80]
楼市双轨制,终于要落地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6-04 19:40
深圳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政策解读 - 深圳市住建局公示两份文件《深圳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深圳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标志一线城市配售型保障房即将进入市场 [1] - 配售型保障房与原有安居房、人才房的核心区别在于实施封闭管理,禁止变更为商品住房,彻底隔绝保障房与商品房的产权转换路径 [1][2] - 政策明确保障性住房三大类型:公共租赁住房(针对困难家庭)、保障性租赁住房(针对新市民/青年群体)、配售型保障房(针对有住房需求居民) [1] 房地产双轨制对行业的影响 - 双轨制重新界定住房属性,强调居住功能优先于投资属性,将剥离部分存量住房的金融属性 [4] - 保障房封闭流转将分流商品房市场需求,刚需客群转向保障房体系,商品房市场客群集中于改善型及投资型需求 [5] - 房企产品策略被迫转向高端改善型住宅,一线及二线城市新房品质显著提升,中低价位刚需产品去化压力增大 [5] 楼市分化趋势分析 -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因稀缺性保持抗跌性,成为改善型需求主战场;边缘城市及人口流失地区商品房流动性持续恶化 [5] - 商品房投资需聚焦抗跌性强的城市,资产保值与居住属性需兼顾稀缺地段资源 [6] - 当前房价处于磨底期,受宏观流动性紧张制约,短期涨跌空间有限,但继续深跌可能性较低 [7] 当前资产配置策略建议 - 流动性紧张环境下需转换投资思路,从追求高收益转向保本稳定增值,重点配置能提供持续现金流的资产 [8] - 需规避高波动性资产,放弃"猛涨思维",选择收益稳定性高于存款利率的投资品种 [8]
2025初创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6-04 15:36
初创企业融资困境核心观点 - 中国初创企业面临结构性"资本寒冬",2023年投融资事件同比下降29.4%,创七年最低纪录 [2] - 融资成功率从2021年52.6%骤降至2023年38.2%,科技型初创企业新注册数量同比下降12.4% [2] - 资本双轨制导致国资与民营/外资机构双重失灵,早期投资大幅萎缩,天使轮和A轮投资金额较2021年暴跌超40% [2][3] 轻资产运营特征 - 初创企业缺乏厂房设备等可抵押资产,银行信贷通过率不足23% [2][10] - 业务模式不稳定导致收入波动剧烈,62%企业因无法提供稳定财务记录被拒贷 [10][11] - 现金流脆弱且研发投入大,75%企业依赖股权融资维持运营 [12][16] 融资市场结构性变化 - 一级市场融资规模从2021年峰值1万亿元跌至2023年7446亿元,降幅48% [20][21] - 政府引导基金规模突破11.2万亿元但审批效率低,早期项目单笔投资额被限制在基金规模5%以内 [3][21] - 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企业中成立不足5年的仅占15.6% [2][9] 投资机构行为分析 - 国资机构天使投资参与率仅2%-3%,过度强调程序合规而非价值判断 [3] - 美元基金要求被投企业必须找到10亿美元以上美国对标公司,导致本土创新被边缘化 [3] - VC/PE机构2023年投资事件数量同比下降29.4%,硬科技领域获投率是消费类企业的3.2倍 [21] 企业生存困境 - 技术披露困境导致估值偏离,医疗机器人企业被迫转型康复领域丧失技术独特性 [4] - 半导体企业因估值倒挂触发反稀释条款,创始人持股比例从35%骤降至22% [4] - 23%初创企业为融资虚增订单,形成"造假者生存"扭曲生态 [4][15] 政策建议方向 - 设立早期投资专项账户允许30%亏损容忍度,基金存续期延长至12-15年 [5] - 构建"技术创新指数"整合专利税务数据,建立4321风险分担机制 [5] - 推动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信息上链 [5][9]
楼市双轨制,终于要落地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5-29 19:15
深圳配售型保障房政策解读 - 深圳市住建局公示两份文件《深圳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深圳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标志一线城市配售型保障房即将进入市场 [1] - 配售型保障房与安居房、人才房的核心区别在于实施封闭管理,禁止变更为商品住房,彻底隔绝保障房与商品房的流动性 [1][2] - 保障性住房体系分为三类:公共租赁住房(面向住房和收入困难家庭)、保障性租赁住房(面向新市民和青年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面向有住房需求的居民) [1] 双轨制对楼市逻辑的影响 - 双轨制重新界定住房属性,强调"居住优先于投资",剥离存量住房的金融属性 [3][4] - 保障房分流刚需需求,商品房市场将集中于改善型和投资型人群,倒逼房企转向高品质、高溢价项目 [5] - 楼市分化加剧: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因稀缺性抗跌性强,边缘城市商品房或面临流动性枯竭和价格阴跌 [5][6] 房价走势与投资策略 - 双轨制对房价直接影响有限,当前房价走向主要受宏观流动性紧张制约,短期处于上下空间有限的磨底期 [7] - 投资策略需转向防守:放弃追涨思维,持有能保证现金流的资产,注重稳定收益而非高回报 [8] - 房企需调整产品结构,减少刚需中低价位项目,增加高端改善型住宅供给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5]
中国经济增长完全可以持续
经济网· 2025-05-29 16:00
中国经济增长表现 - 中国从改革开放到1995年保持连续16年平均9.7%的高速增长 1995年至2024年实现平均8.3%的高速增长 [1] - 中国是同时期增长最快且唯一未出现系统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国家 人均GDP达13445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14005美元) [1] - 中国高速增长拉动东亚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复苏 [1] 经济增长驱动因素 - 中国利用后来者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速度 [3] - 改革开放后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 - 发展中国家普遍选择资本密集的进口替代战略导致资源错配 仅13个经济体实现7%以上增长 [4] 经济转型模式对比 - 主流经济学主张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转型 但80年代后按此转型的国家多数出现经济停滞和危机 [5] - 中国采用渐进双轨制改革("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现稳定快速发展 为市场经济过渡创造物质条件 [5] 未来发展潜力 - 中国人均GDP与美国的差距显示从2019到2035年仍有16年8%以上增长潜力 可能实现5%-6%增长 [6] - 2036到2049年预计有6%增长潜力 可能实现3%-4%增长 人才优势和大市场优势支撑发展 [6] - 若实现预期增长 2049年中国人均GDP或达美国一半 经济体量或达美国两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