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楼

搜索文档
岭南不仅有荔枝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6-29 22:29
历史背景 - 岭南公司创始团队具有开拓精神 在集团成立前已将业务拓展至东南亚 包括荔枝及衍生品出口[4] - 集团成立后岭南公司凭借外贸优势长期保持最佳业绩 但当前国际形势对其冲击较大[4] - 公司需重构产品线、客户网络及贸易链条 转型过程存在阵痛期[4] - 额外承担两项任务:对接集团回购的外资子公司(存在管理体系差异) 以及向效益差的子公司直接转移利润[5][6] 地理劣势 - 水运条件逊于东方公司:依托第二大河流量 集团清淤投入较少 需自筹资金改善航道[9] - 地形限制明显:"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导致土地资源紧张 厂区被城中村分割 被迫发展"工业上楼"模式[9] 半导体产业挑战 - 集团集中资源支持总部和东方公司发展半导体 岭南公司面临人才与产业基础短板[10] - 虽自主投入半导体 但单子公司难以支撑全产业链 且集团资源分配有限[10] - 拥有顶尖半导体人才(偏爱菊红色菊花) 但其与集团高层直接沟通 对内部传帮带意愿不足[10][11] 土建业务风险 - 集团各子公司均有土建业务 唯岭南公司下属孙公司出现"爆雷"事件 引发集团不满[12][13] 未来展望 - 集团上下认可岭南公司历史贡献(包括利润转移)与业务能力[15][16] - 预期其能适应国际环境变化完成转型 并借力顶尖人才突破半导体领域[17][18] - 市场信心重建将基于经济环境、商业氛围及荔枝等传统优势[18]
一块土地“三本账”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耕地保护与田长制 - 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是粮食安全基础 [1] - "田长制"在全国29个省份推广,建立四级责任网,实现耕地保护数字化管理 [2][3] - 河南郸城县通过田长制实现撂荒地清零,2300亩责任田纳入APP监控系统 [2] - 自然资源部构建耕地"一张图"管理体系,完成83个黑土地县调查并首次划定量化边界 [3] - 盐碱地改良成效显著,部分区域粮食亩产突破千斤 [3] 工业用地集约化 - 广东顺德推行"工业上楼"模式,将100亩产能压缩至25亩建筑空间,容积率从1.0提升至4.0 [4][5] - 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等项目实现产业链垂直集聚,土地成本降低而协作效率提升 [5] - 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十年下降45%,15省市43个城市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56.38万亩 [5][6] - 顺德通过提高容积率政策支持工业上楼,建立"亩均论英雄"考核机制 [5]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 浙江桐乡濮院镇实施系统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119.7公顷,垦造耕地8公顷,恢复耕地功能207.1公顷 [7][8] - 整治后水稻亩产达1730斤,亩均效益近1万元,建设用地集约度提升37.4% [7][8] - 生态修复工程实现面源污染拦截35%,节水灌溉节能20%,营造水系生态景观 [8] - 全国累计投入6700亿元开展整治,新增耕地4.4万公顷,减少建设用地1.07万公顷 [9] - "十四五"期间完成生态修复超500万公顷,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优质资产" [9]
市政协连开4场深聊会说了什么? 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出海
深圳商报· 2025-05-21 05:03
深圳市政协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 - 深圳市政协启动重点调研聚焦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涵盖公平竞争 要素支持 权益保护和个体经济四大领域 [1] - 调研通过4场深聊会形式开展 职能部门介绍工作成果 行业协会反映行业痛点 企业提出政策诉求 各方进行深入交流 [1] 公平竞争领域 - 探讨大企业与小企业资源配置问题 研究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合作新范式 [1] 要素支持领域 - 融资问题被多次提及 "征信+信贷"和"数据+担保"等新模式受到关注 [1] - 中型企业融资困境突出 现有政策对小微企业支持较好 但中型企业需要"量身定制"信贷政策 [2] 权益保护领域 - 市公安局和市"两院"重点介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等经验 [1] 个体经济领域 - 讨论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 跨境电商发展和城市商业活力提升等议题 [1] 企业出海议题 - 协会建议加强国际市场政策协调 提供海外法律税务咨询服务 [2] - 企业建议政府协会"组团"帮扶 协助应对东南亚南美等市场的法律法规和风土人情挑战 [2] 工业上楼议题 - 新兴企业在细分领域形成优势 但对工业上楼空间和使用场景有特殊需求 [2] - 当前政策存在空白区 建议加强政策供给支持创新发展 [2]
3300平方米垂直工厂崛起光明科学城 “细胞工厂”工业上楼
深圳商报· 2025-05-15 07:31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陈阳拥有6年大学教师和10年科技成果转化早期投资人经历 从2005年攻读博士期间开始研究科技原创力 到2022年创建中科阿尔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 公司选择落户光明科学城 因该地区大力发展合成生物产业 政策支持力度大 科研环境开放包容 产业链配套日趋完善 [2] - 公司已建成3300平方米的垂直工厂 成为国内首个将"工业上楼"理念应用于合成生物制造的企业样板 拥有光明区最大的合成生物反应器 [1][3] 技术与生产 - 公司自主研发"细胞工厂"技术 通过工业发酵罐生产活性物质 100立方米工业发酵罐的产能相当于5万亩农业种植 [2] - 公司建立了吨级合成生物发酵平台和完整的规模化标准化合成生物中试生产线 实现从接单到仓库出货的流程动线距离不到100米 [3] - 公司获得自2013年裸藻被列入国家新食品原料目录以来国内首家且唯一的裸藻制品生产许可证 并投入量产 [3] 产品与战略 - 公司专注于抗衰老 抗肿瘤 提升免疫力等领域的高附加值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已在多个领域实现进口替代 [3] - 公司发展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 助力我国高端生物制造供应链自主可控 [3] 团队与创新 - 公司团队平均年龄30多岁 77%为研发人员 91%具有高学历 与全球头部企业同台竞技 [4] - 公司推出"智慧穆兰"平台 作为柔性就业与创业支持平台 关注女性科技人才成长 [4] - 公司通过优化藻类代谢路径和工业上楼创新实践 实现高附加值生物活性物质的进口替代 [4]
奉贤新城聚焦产业引领 提升城市功能 把握“等不起”“急不得” 打造希望之城未来之城
解放日报· 2025-04-28 09:31
奉贤新城建设战略 - 奉贤区以《2025年奉贤新城发展行动方案》为蓝图,聚焦产业引领和城市功能提升,打造人民满意的希望之城、未来之城 [1] - 奉贤新城建设采取"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推进重大项目,同时保持"急不得"的定力培育重点产业 [1] - 重大项目推进注重解决民生难题,如停车场所、公共绿地、文化空间等 [2]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 - 拥有150年历史的鼎丰酱园项目自2022年1月开工,已完成更新改造,将于2023年5月开业 [2] - 鼎丰酱园改造项目配建295个机动车位,并向市民开放滨水空间 [2] - 新华医院奉贤院区将于2023年6月28日启动试运行,这是奉贤区首家综合性三甲医院 [2] - 奉贤区每千人床位数为4.77张,低于全市6.60张的水平 [2] 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 "东方美谷"自2015年提出以来取得跨越式发展,品牌价值超338亿元,产业规模近千亿元 [3] - 东方美谷集聚欧莱雅、资生堂、自然堂、上美、百雀羚等化妆品头部企业 [3] - 生物医药领域集聚上生所、莱士血液、和黄药业、药明生物等龙头企业 [3] - 精制食品领域有晨冠乳业、海融食品、皇誉等优势品牌 [3] 产业培育模式 - 泰坦科技生命科学总部园为科研团队提供阶梯式资金扶持,助力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性研究 [3] - 园区通过关键试剂和仪器的规模化生产与战略储备,有效缩短科研项目研发周期 [3] - 数字江海一期园区作为"工业上楼"项目,电力供应标准比一般厂房高3至4倍 [4] - 工业上楼项目需要更细致的吊装口、排污池、通风管道等设计考量 [4]
连发四份AI文件!深圳,急了!
城市财经· 2025-03-05 11:39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与政策 - 深圳发布四份人工智能相关行动计划,明确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目标,包括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企业,产量突破1.5亿台 [3][10] - 设立100亿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发布人形机器人专项政策,为初创企业提供最高60%的算力使用资助 [2] - 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大模型一体机等终端产品,推动产品从"智能工具"向"智能助理"升级 [10][11]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现状 - 深圳拥有全国最多的人工智能领域发明专利,在2023年度人工智能城市产业链指数排名中位居第一 [7][8] - 深圳人工智能"十三太保"企业包括优必选、智平方、星辰智能等,其中优必选已与比亚迪、富士康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达成合作 [3][10] -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萌芽于上世纪,2012年后进入快车道,南山区曾聚集超500家AI企业 [5] 深圳产业发展历史与规划 - 深圳产业发展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深圳仿造"再到"深圳制造"的转型过程 [12] - 2022年发布《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重点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20个产业集群 [13][14] - 通过深汕特别合作区和"工业上楼"模式解决发展空间问题,深汕合作区2023年GDP增速达30% [15][16][17] 深圳科技创新战略 - 深圳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兴市战略,把工业作为支柱和脊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8] - 成立"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出台支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政策 [2] - 计划到2026年打造60个以上人工智能终端典型应用场景,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