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AI

搜索文档
赛意信息全球研发中心奠基:汇聚全球英才 助力中国工业软件走向世界
广州日报· 2025-07-09 19:43
公司战略布局 - 赛意信息举办全球研发中心奠基仪式,标志着公司在深化产品研发、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布局全球化战略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2] - 全球研发中心承载"业务布局全球、产品服务全球、汇聚全球英才"的战略雄心,建成后将统筹全球业务、加速产品迭代、吸引国际顶尖人才 [2] - 公司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超过1000位研发人员,提升工业软件水平,致力于研发属于中国的、能走向世界的软件 [3] 研发中心规划 - 全球研发中心占地11.7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达3.69万平方米,总投资超3亿元 [4] - 设计理念植入开普勒曲线概念,打造象征无限链接与科技未来的"赛意未来PARK" [4] - 中心将聚焦工业AI与前沿技术底座、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核心工业软件产品研发等方向,计划组建博士后基地及工作站 [4] 工业软件发展 - 中国制造业品类齐全为工业软件发展提供丰富实践土壤,持续打磨可不断提升水平 [3] - 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工业软件有望逐步形成一定实力,甚至达到或超过国外水平 [3] AI技术应用 - 赛意深耕23个不同行业,积累大量行业经验,深谙新一代信息技术及AI技术发展前沿 [5] - 公司在PCB电子、家电等行业已开展AI智能体试点和共创,部分智能体投入应用并取得领先成绩 [5] - 未来将持续深化"算力+模型+AI工具链+制造AI积木应用"全栈自主体系,提供全业务链智能化升级解决方案 [5]
李斌:技术创新才是蔚来的底色
金融时报· 2025-07-04 17:18
技术创新 - 公司CEO强调技术创新是公司最大底色而非服务[1] - "魔方"车辆存取平台实现立体库存管理 设置6层753个车位 缩短20%工艺距离[1] - "飞地"智能装配岛采用并行制造方案 颠覆传统总装串行模式[1] - "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实现100%生产透明化 成本降低10% 效率提升10%[1] - "天探"AI检测系统3分钟完成超1000项功能检测 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1] - "天瞳"质量检验岛将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7%[1] - 工厂80%制造场景实现AI智能决策 依托自研工业AI算法与大模型技术[1] 生产运营 - 2024年安徽省内产值达598.3亿元 同比增长32.3%[1] - 提供近万个正式岗位 其中13%为高层次人才[1] - 累计新增超7000件知识产权[1] - 近3年安徽合作伙伴从60家增至143家[2] - 10家核心供应商入驻合肥产业园 形成"零公里物流"布局[2] - 近地化物流模式减少在制品库存 节约物流成本与面积[2] 行业影响 - 公司发展被视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缩影[2] - 产业链集群效应显现 带动座椅、电子等配套企业集聚[2]
打造工业AI“新基建”,“杨梅工业”平台上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3 22:38
平台发布与核心功能 - "杨梅工业"平台由北京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自主研发,专注于工业智能体开发与部署,于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正式发布并宣布开源 [1] - 平台核心价值在于将高校与行业专家的垂直领域知识封装为可复用的工业智能体,推动AI在工业现场的深度应用 [1] - 平台具备三大核心能力:智能体开发引擎(支持零代码方式创建工艺优化、智能排产、质量检测等场景的工业智能体)、敏捷部署与应用(适配PLC、DCS、CAD等主流工业资源)、开放产业生态构建(联合工业企业、软件商、高校及研究机构打造端到端对接生态) [1] 行业应用案例 - 汽车领域:开发工程图纸检测"纳豆"实现DWG图纸合规性自动化审查,零件智能布局APP驱动设计由经验转向智能驱动 [2] - 市政领域:开发污水智能加药"纳豆"实现加药流程精准控制,优化处理效果与成本 [2] - 化工领域: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模型框架开发算法解决燃料修正计算误差,显著降低工厂电耗 [2] 平台开放与开源 - 平台已免费开放注册,核心代码已在Github、atomgit、gitee三大开源平台发布 [2]
2025年上半年机构调研榜大揭秘,哪些个股成机构“心头好”?
华夏时报· 2025-07-01 17:31
机构调研概况 - 2025年上半年超过4000家上市公司迎来机构调研,其中1900多家仅被调研一次占比近50%,190多家被调研10次以上成为机构"心头好" [1][2] - 调研热度分化明显:1400多家被调研3次以上,690多家被调研5次以上 [2] - 安培龙、汇川技术、大族激光位列调研次数前三,分别被调研96次、67次、62次 [2] 头部被调研公司业务及财务表现 - **汇川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与新能源产品研发,2022-2024年营收从230.08亿元增长至370.41亿元 [3] - **大族激光**:智能制造装备垂直一体化能力,同期营收从149.61亿元波动至147.71亿元 [3] - **安培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热敏传感器业务驱动营收从6.26亿元增至9.40亿元(2022-2024) [2] - **中控技术**:自动化主控设备业务,营收从66.24亿元增至91.39亿元,归母净利润突破11亿元(2024) [5] - **水晶光电**:精密薄膜光学产品,归母净利润三年增长78.8%至10.30亿元(2024) [5] - **迈瑞医疗**:全球医疗器械服务商,营收规模达367.26亿元(2024) [5] 机构调研集中度与类型 - 440多家公司吸引超百家机构调研,40家被超300家机构拜访 [4] - 汇川技术以1170家机构调研量居首,含107家证券公司、136家基金公司及外资机构 [4] - 中控技术、水晶光电、迈瑞医疗均获超600家机构调研 [4] - 立讯精密等6家公司调研机构数介于432-549家,澜起科技被调研12次 [5] 机构关注焦点与公司回应 - 机构偏好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强相关的行业,反映市场趋势 [7] - 汇川技术表示将通过多产品解决方案提升伺服系统等市场份额 [7] - 中控技术计划未来2-3年推动工业AI整合升级,研发时序大模型 [8]
能科科技(603859):工业软件和工业AI的领跑者,AIagent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东吴证券· 2025-07-01 11:0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能科科技,给予“买入”评级 [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能科科技是工业软件和工业AI的领跑者,前瞻布局AI agent业务打造第二成长曲线,2024年业务突破性增长 [8]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为18.23亿元、21.92亿元、25.72亿元,增速21%、20%、17%;归母净利润为2.54亿元、3.16亿元、3.94亿元,增速32%、25%、24%,对应PE为31/25/20倍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工业软件和工业AI的领跑者 - 公司2006年12月成立,2016年10月上市,服务工业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立足工业领域,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超3000家客户 [8][13] - 发展历经创业初期、布局智能制造、布局自研工业软件、布局AI生态四个阶段,祖军和赵岚为实际控制人,截至2025年5月27日合计持股27.75% [14] - 主营业务包括AI产品与服务、云产品与服务、软件系统与服务、工业工程和工业电气产品与服务 [17] - 2020 - 2024年营收稳步增长,归母净利润2024年受不可控因素影响略有波动,近5年毛利率和净利率稳步提升,销售和管理费用率稳中有降,研发费用率提升 [24][27][30] PLM国产趋势不可挡,公司自研产品实现快速增长 - PLM属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国内企业正追赶,国产企业份额提升,全球PLM市场预计2030年超百亿美金,AI重构工业软件,政策鼓励行业发展 [33][40][45] - 公司围绕多行业客户迭代“乐系列”工业软件产品,包括乐仓、乐研、乐造、乐数,过去几年自研工业软件产品收入从2022年的2.0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58亿元 [50][52][53] AI:加大布局AI,已获得多个亿元订单 - 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工业AI软件市场增长强劲,预计2025 - 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5.97% [54][57] - 公司打造“灵系列”AI agent产品体系,实现多场景应用,与华为合作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2024年签署两个亿元级AI项目 [58][61][62] 盈利预测 - 核心假设包括各业务营收增速及毛利率预测,预计云产品与服务2025 - 2027年营收增速20%、20%、20%;工业工程及电气产品与服务增速10%、10%、10%;软件系统与服务增速 - 20%、 - 20%、 - 20%;AI产品与服务2025 - 2027年营收5.19/7.78/10.11亿元;2025 - 2027年综合毛利率48%、48%、48% [64] - 选取赛意信息、鼎捷数智、汉得信息为可比公司,预计能科科技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对应PE为31/25/20倍,看好其在AI agent领域布局,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66]
股市必读:中控技术(688777)6月27日董秘有最新回复
搜狐财经· 2025-06-30 04:21
公司股价及交易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27日收盘,中控技术报收于44.38元,上涨0.02%,换手率0.82%,成交量6.4万手,成交额2.85亿元 [1] - 6月27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049.32万元,占总成交额3.68% [3] - 游资资金净流入551.71万元,占总成交额1.94%,散户资金净流入497.61万元,占总成交额1.75% [4] 公司经营及战略 - 合同负债波动不直接反映公司未来经营预期,公司正加速向工业AI转型,挖掘行业新增长点及客户需求 [2] - 2024年受宏观经济及行业周期压力,公司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工业AI业务落地展现韧性 [3] - 2025年为战略切换关键期,工业AI研发投入前置导致短期业绩承压,但技术转化临近爆发临界点 [3] - 公司战略性加大AI技术研发投入,打造工业AI硬核产品,同时强化其他业务板块支撑 [3] 相关ETF表现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跌0.17%,市盈率19.73倍,份额增45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717.5万元 [7]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涨2.00%,市盈率41.36倍,份额减5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1659.9万元 [7]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涨3.48%,份额持平,主力资金净流出1482.3万元 [7]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涨7.04%,市盈率100.19倍,份额减7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入343.4万元 [8]
工业AI如何落地?不是通用智能,而是“懂行”的AI
华尔街见闻· 2025-06-25 11:10
工业AI的产业革命 - 工业AI正在以沉稳深刻的方式加速变革制造业,区别于生成式AI在内容产业的快速渗透[1] - 制造业存在"动脉血"(可见生产力)和"静脉血"(隐性经验知识)的双重结构,后者决定产品良率和竞争力[1] - 通用大模型难以捕捉工厂特定场景的工艺参数等隐性知识,形成工业AI落地的主要障碍[1] - 鼎捷数智发布企业级AI套件,旨在打通工业的显性与隐性知识体系[1] 鼎捷的破局方法论 - 采用"解耦式架构"分离知识库与执行器,实现模块化升级和行业适配[4] - 构建"三层火箭"产品矩阵:智能数据套件→企业智能体生成套件→AIoT指挥中心[5] - 智能数据套件已完成20多个主题域覆盖,沉淀6000+数据元和54个模型[7] - 首创MACP协议实现多智能体协同,案例显示经营决策效率从1周缩短至实时[8][10] - 工业机理AI融合物理模型与数据模型,实现工艺参数的数字化传承[12][13] 工业知识数字化技术 - 多模态采集技术单次可获取5种模态的工艺数据[14] - 构建严格的三元组知识图谱(如<工序A, 温度, 730℃±5>)确保精度[14] - 采用RAG技术平衡AI能力与数据安全,避免核心工艺外泄[15] 实际应用案例 - 嘉利股份改造后人均产值提升20%,不良率下降20%,获"未来工厂"称号[19] - 英飞特借助鼎捷平台用10人团队9个月完成原需600人维护的全球系统替换[21][23] 商业模式变革 - 从项目制转向平台订阅(AAR)+AI调用+生态分成的收入结构[25] - 形成数据飞轮效应:客户越多→模型越准→吸引力越强[26] - 估值逻辑可能从PE转向PS或ARR倍数[27] 行业竞争焦点 - 竞争维度从软件功能转向行业Know-how的AI化能力[28] - 决胜关键包括算法信任度、知识更新机制和生态繁荣度[28]
工业AI如何落地?不是通用智能,而是“懂行”的AI
硬AI· 2025-06-24 20:28
工业AI的核心观点 - 工业AI正在以沉稳深刻的方式加速产业革命,专注于解决制造业中"静脉血"(隐性经验知识)的数字化传承问题,而不仅是"动脉血"(可见生产力)的优化[1] - 通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存在局限性,因其难以理解特定工厂的工艺参数、设备补偿等隐性知识,这些知识通常依赖老师傅的感官和肌肉记忆[1] - 鼎捷数智发布的企业级AI套件旨在打通工业的"动脉"和"静脉",将老师傅30年的经验数字化传承[1] 鼎捷的破局方法 三层火箭式产品矩阵 - **第一层智能数据套件**:通过"数据CT"解决OT与IT层数据孤岛问题,封装40年行业经验,覆盖20+主题域、6000+数据元、54个模型[6][7] - 智能数据体检:基于业务属性检查数据异常(如材料温度与厚度关系)[7] - 行业知识沉淀:构建工艺知识图谱,关联国标/企业标准[7] - 增强决策智能:提供自然语言交互的偏差归因和测算推演能力[8] - **第二层企业智能体生成套件**:首创MACP协议实现多智能体协同,案例显示某储能设备商经营计划制定周期从1周缩短至智能体并行执行[9][10] - 采用"中心化决策+分布式执行"模式,主智能体Commander可协调6类单智能体反思协商[10] - **第三层AIoT指挥中心&工业机理AI**: - AIoT指挥中心接入AGV/数控机床等设备,实现"全域AIoT"[11] - 工业机理AI融合物理模型(如铜铸造的流体力学),通过视觉/生物识别技术数字化工艺动作[12] 工业知识数字化技术 - 多模态抓取:一次老师傅示范可采集5种模态数据(录屏/传感器/日志等)[15] - 工业知识图谱:构建严格的三元组(如<工序A, 温度, 730℃±5>),自动标记过期知识[15] - RAG技术:本地知识图谱保障数据安全,公有大模型仅理解意图[15] 实际应用案例 - **嘉利股份**:AI排产+一灯一码追溯+无人化物流,实现人均产值↑20%、不良率↓20%、物流岗从42人→4人[18] - **英飞特**:10人IT团队9个月内替换欧司朗600人维护的全球SAP系统,验证鼎捷PaaS平台跨国能力[19][20][21] 商业模式变革 - 从项目制转向平台化:收入结构从License变为订阅费(ARR)+AI调用费+生态分成[23] - 数据飞轮效应:客户越多则模型越精准,形成正向循环[23] - 生态网络:雅典娜PaaS平台吸引华为云/智程等生态伙伴,类似"工业AI的App Store"[23] 行业竞争焦点 - 决胜关键在于将非结构化行业Know-how翻译为AI可执行的"工艺母语",而非单纯软件功能[26] - 需解决三大挑战:算法信任(如0.01mm公差理解)、持续知识采集(防模型过期)、生态繁荣度(第三方开发者参与)[27]
东土科技(300353):深耕工业AI,人形+国际化战略顺利推进
东北证券· 2025-06-24 09:5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东土科技,给予“中性”评级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东土科技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2025Q1营业总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3.08%,归母净利润 -4988.34万元,同比增长44.03%;2024年营业收入10.29亿元,同比下降11.52%,归母净利润3863.35万元,同比下降85.16% [1] - 自研产品比例上升、软件化收入贡献增强、供应链成本控制得当,带动2024年毛利率提升7.84pct,海外市场重点区域收入增长50% [1] - 面向工业AI,鸿道工业操作系统完成3.0版本升级,支持AI芯片,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推出与大模型结合的AI控制器;工业网络通信板块海外市场与多家企业扩大合作 [2] - 预计25 - 27年收入分别为12.16/14.09/15.8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9/1.07/1.40亿元,对应PE分别为184.24/118.16/90.75X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3 - 2027年预计营业收入分别为11.63/10.29/12.16/14.09/15.82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60/0.39/0.69/1.07/1.40亿元等 [3] - 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多方面财务指标有相应预测数据,如2024 - 2027年预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分别为31/116/47/112百万元等 [13][14] 市场表现 - 2025年6月23日收盘价20.64元,12个月股价区间6.61 - 26.68元,总市值126.9139亿元 [4] - 1个月、3个月、12个月绝对收益分别为 -18%、5%、169%,相对收益分别为 -17%、6%、158% [7] 相关报告 - 《通信行业深度:电力——AI的尽头》(20250206)、《训练转向推理释放更多产业机遇,国产AI迎发力加速元年》(20241231)等 [8][9] 研究团队 - 赵宇阳为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上海财经大学硕士,5年卖方研究经验,获多项分析师荣誉,擅长分析产业链趋势挖掘投资机会 [15]
“0州”五连败垫底苏超,然而新能源稳坐头把交椅!
创业邦· 2025-06-23 12:07
常州新能源产业概况 - 常州新能源产业覆盖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和氢能四大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9][12][13] - 2024年常州动力电池产量可装备100万辆新能源车,全球每10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使用常州产电池[9] - 常州光伏组件产能占全国10%,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江苏省61.3%[9] 动力电池产业 - 产业链完整度达97%,聚集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比亚迪等龙头企业[9] - 宁德时代溧阳基地年产能超100GWh,通过AI技术提升产能320%,制造成本降低33%[9][10] - 蜂巢能源金坛基地研发短刀快充电池,10分钟充电可行驶400公里,2024年出货27万套[10] 新能源汽车产业 - 理想汽车常州工厂每40秒下线一台车,2024年产量达41万辆[12] - 比亚迪常州基地出口22万辆,本地采购率85%,形成"4小时产业圈"[12] 光伏发电产业 - 天合光能智能跟踪支架技术提升发电量15%[12] - 晶科能源建成中国规模最大太阳能产品生产基地之一[12] - 永臻股份全球铝合金光伏结构件市占率第一[12] - 亿晶光电"渔光一体"项目年发电近2亿度[12] 氢能产业 - 构建"常州氢湾"为核心的"制储用"一体化氢能生态[12] - 氢致能源研发100kW电解海水制氢装备实现技术突破[12] - 永安行全球首推折叠式氢能自行车,累计投放超2万辆,配套建设5座加氢站[12] 产业优势分析 - 工业底蕴:电力能源产业始于1921年震华电厂,上世纪80年代输变电设备占全国1/3[16][17] - 区位优势:30分钟直达南京,1小时直达上海,形成"3小时产业圈"[17] - 政策支持:国内首创《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设立50亿母基金,提供15%研发费用奖励[19] 智能制造与AI应用 - 宁德时代溧阳基地应用AI视觉技术提升产能320%[21] - 尚德太阳能采用AI检测组件,可识别0.1毫米隐裂[21] - 深兰科技AI加氢站效率比传统方式高30%[23] 未来发展规划 - 2027年目标:新能源发电装机700万千瓦,培育15个近零碳园区,30家近零碳工厂[25] - 2025年目标: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万亿,整车产量超100万辆[24] - 技术突破:支持固态电池量产、钙钛矿电池组件研发、绿氢基地建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