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
搜索文档
广州白云超20亿元出让三宗用地,首宗新模式城中村改造项目融资地块成交
搜狐财经· 2025-10-11 18:48
土地出让概况 - 广州市白云区成功出让两宗居住用地和一宗工业用地,总成交金额超20亿元 [1] - 两宗居住用地的竞得企业均非广州本土企业,反映出外地企业正积极布局白云住房市场 [1] - 两宗居住用地均与城中村改造密切相关,其顺利出让将助推改造进程加速 [1] 萧岗村地块(齐富路地块)详情 - 齐富路北侧AB2804035地块由广州绿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绿城)以约13.33亿元摘得,楼面价约3.3万元/平方米 [1] - 宗地面积21112平方米,可建设用地面积13353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40059平方米 [1] - 地块位于白云新城核心区,是云山珠水轴的重要节点,临近广州地铁二号线、十二号线,区位优势明显 [3] - 该地块为白云区首宗挂牌的新模式城中村改造项目融资地块,于出让当天下午即进场施工,预计2026年3月达到预售条件,体现“白云速度” [3] 太和镇地块详情 - 太和镇AB1209039、AB1209040地块经过15轮竞价,由广州海耀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中建国际下属子公司)以约6.44亿元摘得,溢价率约16.24% [6] - 宗地面积43731平方米,可建设面积30120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97346平方米 [8] - 地块位于广州民营科技园核心区,距离地铁十四号线太和站约50米,明确为多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安置地块 [8] - 该地块采取“公开出让+定向回购”模式,基于此前龙归陶瓷城地块的成功经验,珑璟华庭2490套安置房已交付,从动工到竣工仅用20个月 [10] 工业用地出让 - 广州航空配套产业园广花路东侧AB0403188地块由广州市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7200万元竞得 [11] - 用地性质为一类工业用地/一类物流仓储用地,宗地面积53336平方米,可建设用地面积38469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153876平方米 [11] - 该公司计划建设食品精深加工基地、预制菜产业基地等设施,其2023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13] 区域发展规划与投资吸引力 - 《白云区白云站-白云新城GZBY2802、GZBY2903单元详细规划》获批,规划建设“云山珠水新都市、时尚城区新枢纽”,为区域发展增添砝码 [5] - 白云区上半年新签约产业项目208个,计划投资总额约731亿元,新引进高质量产业项目130个,产业虹吸力不断增强 [10] - 白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2025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立项名单,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超两万亩,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4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稳居全市第一 [13]
滨城图强:以“三区联动”塑百强新城
齐鲁晚报网· 2025-09-28 14:47
高新区产业发展 - 滨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25年1月获批设立,规划面积14.99平方公里,结束了主城区无高标准工业园区的历史 [2] - 高新区吸引了包括山东魏桥创业集团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安琪酵母等17个重大项目落地,总投资额达230.2亿元 [2] - 2025年上半年,滨城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大幅增长37.2%,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4个百分点 [2] -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家纺服装、食品加工三大百亿级产业为优势,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3] 区域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滨城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民可支配收入等12项指标位列全市第1位,地区生产总值等3项指标列全市第2位 [3] - 区域内固体烧碱、三氯乙烯、莱赛尔面料、赤藓糖醇、铝活塞耐磨镶圈等11项产品产量或市场份额居全球或全国第一 [3] 城市品质提升 - 2023年启动大规模城市品质提升工程,计划三年投入180亿元,实施126个城市更新项目 [4] - 完成交付16个安置区,共计15735套安置房,数量位列全市第1位,并完成既定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4] - 打通城区13条“断头路”,实施秦台河综合改造工程,清淤底泥13万方,新建地下排水管网92公里,清淤管网586公里 [4] - 高标准提升7个农贸市场,整治30条背街小巷,拥有116座公园和240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森林覆盖率达40% [5] - 2024年,滨城区在全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中排名提升42位至第65位,群众满意度从82%跃升至96% [5] 高铁新城规划与建设 - 随着济滨高铁、津潍高铁交汇,规划开发8.11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其核心滨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站场规模为8台18线,预计2026年投用 [7] - 高铁新城采用“站城一体”理念规划,吸引10多家央国企参与,仅基础设施投资就超过120亿元,正在建设8条快速路网 [7] - 2024年以来,滨城区已签约41个高铁关联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300亿元,预计到2030年高铁新城将集聚全区20%以上人口和30%以上经济总量 [8] - 高铁新城将形成“20分钟到济南、50分钟达北京、2小时通上海”的交通圈,推动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演变 [8]
广州番禺“顶流”商圈,如何靠硬实力跻身世界级城市会客厅?
南方都市报· 2025-09-23 21:11
行业活动与产业升级 - 2025广东时装周-秋季(第36届)在番禺举办 10天内超80场主题活动 200余家品牌全球展销 吸引30余个国家采购商 达成意向合作超10亿元 [2][4][5] - 广东时装周连续三届落户番禺 为区域带来近15亿级世界曝光量 2024年番禺纺织服装(含皮具)产业规模达214.06亿元 同比增长16.48% [2] - 本土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2024年两季时装周番禺企业参与数量为30家(占比10%) 2025年春季增至70家(占比20%) 实现翻倍增长 [4] 企业发展与集群建设 - 番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获"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认证 "四上"企业数量从2023年206家增至2025年上半年225家(增长4%) 专精特新企业从2023年12家增至2024年14家 [2] - 品牌博斯绅威参与时装周后网球系列销售额增长6% 企业总部从珠江新城迁至长隆万博商务区 看重区域成熟产业链和设计师资源 [4] - 时装周累计引入9个品牌首店 带动23家优质企业落户或新增注册 推进10个产业用地项目 投资额达36.37亿元 [6] 商圈发展与经济活力 - 长隆万博商务区集聚希音、海大集团、长隆集团三大千亿级龙头企业 2024年拥有超百亿元营收楼宇1家 超亿元税收楼宇4家 [7] - 2025年上半年商务区市场主体突破3万家 "四上"企业超600家 实现同比双位数增长 获评"中国商务区总部经济竞争力20强"等国家级荣誉 [7][9] - 创新"7×24"子夜经济模式 以四海城为试点整合夜间文旅活动与24小时商圈 推动夜间客流量同比增长超30% [10] 商业配套与消费升级 - 大湾区首座K11 Select将于2025年9月底试营业 聚焦年轻家庭消费群体 晟潮c-wave、雅致等多家酒店陆续开业 [12] - 商圈涵盖番禺万达广场、天河城等传统购物中心 以及四海城、敏捷广场等开放式公园街区 形成国际化多元消费场景 [10] 区域规划与交通枢纽 - 2023年万博商务区从1.5平方公里扩容至7.2平方公里 与汉溪、里仁洞连片发展 定位"广州南部CBD" [13][16] - 广州东环城际铁路和琶莲城际铁路开通 实现广州南站至白云机场半小时直达 形成商旅文深度融合的交通枢纽 [1][13] - 规划建设长隆万博至广州南站10公里黄金走廊 通过统一产业谋划和基础设施联通促进客流、商务流融合 [16] 人口与城市发展 - 番禺区常住人口从144.86万人增至282.29万人 十年翻倍 增速全市第一 高品质宜居宜业环境吸引人口集聚 [16]
北京即将迈入5万亿,广深还追得上吗?
搜狐财经· 2025-09-19 06:17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和上海的GDP预计将在2025年末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内地仅有的两个达到此规模的城市,并与广州、深圳等其他一线城市拉开显著差距 [1] - 京沪与广深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源于统计口径调整、国家战略定位及产业结构差异等多重因素 [3][4][9] - 尽管广深在总量上追赶京沪存在难度,但在新兴产业和特定细分领域具备竞争潜力 [4][15][16] 城市经济规模与梯队 - 5万亿元人民币(约7000亿美元)的GDP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可超越瑞典、比利时、泰国等国家的经济总量,在国内则超过近三分之二的省份 [1] - 中国内地已有27个城市进入“万亿GDP俱乐部”,未来几年预计将扩容至30个 [1] - 主要城市经济梯度明显:京沪为5万亿级,深圳、广州、重庆为4万亿级,苏州、成都、杭州、武汉为2万亿级,另有6座城市处于1.5万亿至2万亿区间 [3] 京沪与广深差距的成因 - 差距放大主要发生在2018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2023年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期间,上海GDP在两次普查中分别调增3332亿元和4185亿元,北京则分别调增2786亿元和3593亿元,上修幅度接近或超过10% [3][4] - 国家定位悬殊:北京被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被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 [5][9] - 广州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深圳定位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其定位虽高于二线城市,但与京沪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9] 核心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 北京凭借大学大院大所、政府机构及央企总部集聚的优势,在知识经济、总部经济以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占据领先地位 [11][12] - 北京金融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与上海处于同一水平;深圳金融业增加值为4700亿元,广州为3000亿元 [13] - 上海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为产业支柱,同时是大飞机、造船等大国重器的制造中心,并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 [15] - 深圳是集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为一体的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其工业的半壁江山,并已在工业总产值、出口、市场主体数量和企业研发投入上位居全国第一 [15][16] - 广州产业结构相对均衡,以汽车、电子、石化为传统支柱产业,并正发力低空经济、无人驾驶、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 [16] 未来竞争格局展望 - 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将决定未来城市竞争的胜负,是广深等城市不可错过的发展机遇 [16][17] - 深圳在细分领域已与京沪齐头并进甚至形成赶超之势 [15] - 在全球地缘格局变化和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性将发生转变 [16]
“黄金地块”挥别最后一杆,深圳第一家高尔夫球场变身体育公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19:17
核心事件概述 - 深圳高尔夫俱乐部(深高球场)将于9月20日起停止高尔夫打球业务 [1] - 该球场是深圳第一家及中国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于1985年开业,占地136万平方米 [1][2] - 球场的土地使用权已于2015年2月17日到期,土地使用权已无偿收回国有,相关房地产证已被依法注销 [1][2] 土地性质与规划变更 - 原球场西区41.2公顷土地被纳入深圳2025年土地整备计划,将建设“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体育公园” [1][5] - 土地规划性质由高尔夫球场绿地和休闲娱乐用地变更为“公园绿地+轨道交通用地+文体设施用地”,合并面积41公顷 [5] - 深圳高尔夫B115-0038号宗地到期收回项目为深圳市2025年度土地整备项目,实施规模达133.24公顷 [5] 项目开发与运营方 - 项目运营方深圳市特发文体发展有限公司(原特发深高俱乐部管理有限公司)隶属于深圳市特发集团 [1][6] - 特发集团已将香蜜湖·深高片区项目列为2025年度工作计划,将负责土地移交、首开地块实施主体确认及体育公园特许经营授权等工作 [6] - 公司经营项目已扩大至体育赛事组织策划、健身休闲活动、城市公园管理、酒店管理等,去除了“高尔夫”元素 [6] 历史背景与相关案例 - 收地工作持续多年,2018年2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出土地使用权到期交回通知书 [2] - 宗地上70栋未取得房地产证的配套别墅等不得买卖 [3] - 深圳另一大型高尔夫球会——宝安港中旅聚豪高尔夫球场也因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被关停,其2.6平方公里土地规划为“总部集聚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以上 [3]
“十四五”以来 静安核心竞争力更强 特色优势更凸显 总部经济首发经济亮眼
解放日报· 2025-09-17 09:45
核心经济表现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369.9亿元,突破3000亿元关口,人均生产总值36万元,为2020年的1.5倍 [1] -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2亿元,位居全市前列 [1] 总部经济发展 - 新增跨国公司及其他总部85家,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2家、民营企业总部26家,总部企业数居全市前列 [2] - 总部经济税收贡献年均增长11.1%,税收"亿元楼"92幢(中心城区第一),其中"月亿楼"9幢 [2] 外商投资与跨境服务 - 2021-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22个(较"十三五"同期增220个),合同外资48.3亿美元(增2.1亿美元) [2] - 设立中心城区首个境外投资许可咨询服务点和10个海外服务点,2024年助力长三角600余家企业跨境出海 [2] 新兴产业布局 - 美妆健康产业定位为千亿级新赛道,构建"政企医"协同的"美创静界"生态社区 [3] - 聚焦区块链、超高清视听、美妆健康三大赛道,打造"数通链谷""视听静界""美创静界"创新载体 [3] 消费经济与首店能级 - 2021年以来累计引进首店991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中心城区首位 [4] - 2024年新引入首店144家,含全球唯一路易威登巨轮概念店及4家亚洲首店、27家全国首店 [4] - 路易威登项目采用"首展+首店+首秀"模式,首月商圈日均客流50.93万人次(同比增61.7%),带动兴业太古汇销售额增70%、张园增110% [4] 城市更新与住房建设 - 完成47幅零星旧里改造(5000余证),实施12个成套改造项目惠及4849户居民 [6] - 完成2095户不成套旧住房改造(提前两年半),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495台,供应租赁住房1.5万套(间) [6] - 新增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近3000张,联寓公寓提供196间房(租金800-1000元/床)及配套生活设施 [5]
不到1年净增企业数超10万户 广州天河区是怎么做到的?
南方都市报· 2025-09-17 01:41
企业增长数据 - 天河区1至8月新设企业超15.7万户 同比增长125.6% 企业总量历史性突破70万户达71.0461万户 [1][2] - 企业总量占全市26.5% 同比增长20.2% 每百人拥有企业数达31户 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超900户 [2] 产业体系与空间布局 - 构建"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两业融合""两化转型"主攻方向 [3] - 形成"一芯一带两轴"空间格局 重点发展七大片区 1-7月78%新设企业集中于天河中央商务区 [3] - 新增企业主要分布在天河软件园高唐分园 科韵园区南区及东英科技园 [3] 政策与资金支持 - 每年投入超10亿元精准扶持 出台招商11条及9大领域产业政策 [3] - 针对数字经济 总部经济 楼宇经济分别制定三年行动计划 [3] 政务服务创新 - 开办企业实现0.5天办结 30项许可事项同步办理 推行"自主申报+AI审批"即报即办模式 [4][5] - 布设12台政务云窗口 推行"园区事园区办" 开展"百项解读助万企"行动 [5] - 创新"信用+金融+创新"服务体系 通过政企大数据平台提升政策兑现效率 [5] 数字经济发展 - 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量773.75亿元 同比增长8.5% 占全区GDP22.2% 占全市33.4% [6] - 低空经济专利数量全市第一 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与应用规模全市最多 [6] - 广州数据交易所天河服务专区会员314家 交易标的529项 累计交易额14.38亿元占全市超50% [7] 重点产业集群 - 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覆盖电力巡检 安防执法等城市应用场景 [6] - 在AI+智慧交通等五大细分赛道涌现小鹏汽车 佳都科技等创新企业 [6] - 超30个人工智能项目入选省市创新应用榜单 数量居全市首位 [6] - 高标准建设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园 红专厂智能空间等产业集群 [7]
商业消费活力竞相迸发 上海静安首发经济特色凸显
证券时报网· 2025-09-16 16:22
首发经济发展 - 2021年以来累计引进各类首店991家,其中全球首店15家、亚洲和全国首店163家,规模、密度、能级稳居全市首位 [1][2] - 张园西区自2022年底开幕以来入驻30余个高能级首店,举办首秀首展活动超200场,成为全球新品首发地标 [2] - 路易威登“非凡之旅”项目促进南京西路商圈日均客流超50万人次,同比增长62%,周边商场销售额平均实现翻倍增长 [3] - 南京西路商圈“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内外知名品牌600余个,总量达2800多个,其中国际品牌占比超70% [2] 总部经济能级提升 - “十四五”以来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他总部85家,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2家、民营企业总部26家 [1][4] - 总部经济税收贡献年均增长11.1%,贡献度从2021年的14.4%提升到2023年的17.8% [1][4] -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总量占上海市11%,另有贸易型总部18家、外资研发中心10家、创新型企业总部3家 [4] - 推动总部从单一管理型向复合型转型,支持生物医药总部企业在沪设立研发中心,实现创新药的全球同步临床、同步上市 [4] 商业创新与产业生态 - 将商业与文化、创意、展演、艺术、科技结合,通过VR、超高清、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催生创新场景 [1] - 充分发挥总部、龙头、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 [4] - “美创静界”创新生态社区启动4个月来已入驻美妆企业40余家,呈现出良好的产业集聚势头 [5]
第二个5万亿城市,要来了
虎嗅· 2025-09-16 11:57
北京和上海GDP突破5万亿的意义 - 北京GDP预计在2025年末达到5万亿元 成为全国第二个5万亿城市 与深圳 广州和香港等城市拉开差距 [2][3] - 全球GDP超过5万亿元(约700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仅有20多个 北京和上海的经济规模超过瑞典 比利时和泰国等国家 实现"富可敌国" [4][5] - 中国内地GDP超过5万亿元的省份只有11个 北京和上海的经济总量已超过近三分之二的省份 [6] - 北京和上海作为省级直辖市 是万亿GDP城市俱乐部的领头羊 中国内地目前有27个万亿GDP城市 未来几年有望扩容到30个 [7][8] - 当北京和上海联袂跻身5万亿 GDP10强城市将集体站上2万亿 这是新的竞争起点 [12] 京沪与广深GDP差距拉大的原因 - 过去20多年京沪GDP一直稳居前二 但对广深的领先优势在两次经济普查期间由于统计口径调整而放大 [13][15] - 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中 研发投入计入GDP 上海GDP调增3332亿元 北京调增2786亿元 上修幅度接近10% [16][17] - 2023年第五次经济普查中 自有住房以"虚拟租金"形式计入GDP 数字经济纳入普查 上海GDP调增4185亿元 北京调增3593亿元 上修幅度超过所有省份 [18][19] - 两次经济普查直接给京沪一次性增加6000亿至7000亿元的增量 而广深只有1000亿元左右 差距就此拉大 [20] 各城市国家定位和核心功能对比 - 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27][29] - 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 金融 贸易 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 [28][29] - 广州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际商贸中心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综合性门户 [29] - 深圳定位为经济特区 国家创新型城市 全国性经济中心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对外开放门户 [29] - 重庆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29] - 苏州定位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9] - 成都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西部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29] - 杭州定位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29] - 武汉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部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29] - 南京定位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东部产业创新中心 [29] 各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 - 北京拥有最多的互联网企业 最强的科研团队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抢得先机 金融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 与上海处于同一水平 [36][37] - 上海以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为支柱 是大飞机和造船业等大国重器的中心 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 [40] - 深圳是少有的集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为一体的城市 新一代信息技术占工业半壁江山 已拿下工业 出口 市场主体和企业研发投入第一大市之位 [41][43] - 广州以汽车 电子和石化为传统支柱 低空经济 无人驾驶 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正在发力 城市功能更为综合 二三产业相对均衡 [44][45] - 深圳金融业GDP为4700亿元 广州金融业GDP为3000亿元 [38] 广深追赶京沪的潜力和挑战 - 2000年至今深圳与上海GDP之比从45%提高到68% 达到北京GDP的74% [23] - 短期来看广深GDP很难追上京沪 与北京之间还差了一个东莞的体量 [24] - 差距拉大的原因包括行政级别 国家定位的悬殊 以及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差异 [25][32] - 京沪地位相对超然 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一个经济金融中心 几乎所有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都难以绕开 [33] - 广深早年的先行先试权已不复存在 更多要靠自力更生 在市场竞争中拼搏 [34] -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下 人工智能 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大产业正在崛起 这些产业将决定未来胜负 是广深不能错过的机遇 [47][48]
上海静安“十四五”以来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4家
证券时报网· 2025-09-16 11:10
核心观点 - 总部经济是上海市静安区经济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1] 总部数量与结构 - "十四五"以来静安区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4家 累计达到142家 总量占上海市11% [1] - 静安区另有民营企业总部26家 贸易型总部18家 外资研发中心10家 创新型企业总部3家 [1] 经济贡献度 - 静安区总部经济贡献度从2021年的14.4%提升到去年的17.8% [1] - 预计静安区总部经济贡献度今年还会有进一步提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