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能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氢”装上阵,“链”出绿能高地
新华日报· 2025-08-28 07:31
行业地位与规模 - 氢能产业被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江苏作为国内重要氢能产业聚集区 产业链相关企业和机构超过300家 [1] - 2024年全省氢能产业链开票销售额340亿元 稳居全国第二 [1] - 氢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3.38万件 全国占比13.6% 位居全国第一 [1] 应用场景与示范项目 - 张家港投运氢能重卡 叉车 物流车等各类车型225辆 建有5座加氢站 加氢能力每天达3.2吨 [2][3] - 氢能公交加氢10分钟可跑400公里 噪声小且无油烟味 [2] - 氢致能源开发海水柔性制氢装备 可直接采用海水 盐碱水 废水制氢 适应功率波动范围15%—150% [4] - 应用场景包括氢能共享单车 氢能公交车 氢燃料牵引车 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等 [4] 产业链布局与企业生态 - 张家港共有涉氢企业近50家 华昌化工 东华能源等5家企业最大外供氢气量可达20万吨/年 [5] - 国富氢能 中集圣达因等企业在氢气储运环节拥有LNG储罐 罐车 阀门等关键部件制造经验 [6] - 武进区集聚氢能产业链企业超50家 覆盖制氢 储运 电堆 检验检测等全链条环节 [6] - 南京覆盖制氢装备 关键材料 氢储运 加氢站 氢燃料电池车等全环节 无锡形成全链条发展格局 南通创建氢经济示范城市 产业园吸引24家企业落户 [7] 技术创新与平台建设 - 全省拥有国家氢能源汽车研究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级平台4个 省级平台6个 形成企业为主体 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创新体系 [7] - 长三角氢能创新中心依托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填补国内检测能力空白 [6] - 国家电网牵头启动国内首个兆瓦级电氢热综合能源系统 实现氢能多场景高效利用 [6]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国家能源法明确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 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8] - 张家港制定氢能产业发展事项清单 单列加氢站建设 氢能车船购置专项补贴 [8] - 武进区设立超20亿元氢能专项产业基金 支持新材料 核心装备等优质项目产业化落地 [9][10] - 江苏省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目标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2030年建成100座以上加氢站并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万辆 [10] 成本挑战与技术突破 - 燃料电池成本需下降40%左右才能与传统燃油车竞争 [8] - 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可把绿氢成本降低至18元/公斤以下 通过换氢瓶模式可降低车载储氢成本30%以上 [8] - 建议以10年为周期在技术研发 产业链协同 商业模式创新上持续投入 [8]
江苏氢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氢”装上阵,“链”出绿能高地
新华日报· 2025-08-28 07:16
行业规模与地位 - 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和机构超过300家 全省氢能产业链开票销售额340亿元 稳居全国第二 [1] - 氢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3.38万件 全国占比13.6% 位居全国第一 [1] - 到2027年全省氢能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到2030年全省将建成100座以上加氢站并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万辆 [10] 产业链布局 - 覆盖氢气制备和储运 电堆及核心零部件 整车制造和加氢站建设运营全产业链 [1] - 张家港共有涉氢企业近50家 供氢环节5家企业最大外供氢气量可达20万吨/年 储运环节拥有国富氢能等龙头企业 燃料电池环节有华昌能源等创新企业 [6] - 常州市武进区集聚氢能产业链企业超50家 覆盖制氢 储运 电堆及零部件 检验检测装备与服务 创新平台等全链条环节 [7] - 南京覆盖制氢装备 关键材料 氢储运 加氢站 氢燃料电池车等各环节 无锡集聚30余家氢能创新型企业及科研机构 形成全链条发展格局 南通氢能产业园吸引24家企业落户 [8]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国富氢能打通从水电解制氢 氢液化 储运配送到终端利用的氢能全产业链 电解槽设备每小时可制氢1000标准立方米 [2] - 氢致能源开发海水柔性制氢装备 可直接采用海水 盐碱水 工业/生活废水制氢 适应功率波动范围15%—150% 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 - 全省现有国家级平台4个 包括国家氢能源汽车研究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 省级平台6个 包括江苏省氢能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等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 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创新体系 [8] 应用场景拓展 - 张家港累计投运氢能重卡 叉车 物流车等各类车型225辆 建有5座加氢站 加氢能力每天达3.2吨 [3] - 氢能应用包括氢能共享单车 氢能公交车 氢燃料牵引车 "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等多场景示范应用 [4] - 国家电网牵头在常州氢湾启动国内首个面向工业场景的兆瓦级"电氢热"综合能源系统 实现氢能多场景高效利用 [7]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张家港单列加氢站建设 氢能车船购置专项补贴 做到全周期扶持 [9] - 武进区联合赛科基金 麟阁创投等机构设立超20亿元氢能专项产业基金 为新材料 核心装备等优质项目产业化落地提供支持 [10] - 江苏省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和《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 围绕技术自主 设施先行 场景牵引 制度创新四大任务推进产业发展 [10] 成本与挑战 - 燃料电池成本仍需下降40%左右才能与传统燃油车竞争 [9] - 绿氢成本需降低至18元/公斤以下 通过"换氢瓶"模式可降低车载储氢成本30%以上 [9] - 储运环节中低温液态储氢能耗高 管道输氢网络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9]
永安行: 永安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7:59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著下滑,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29%至1.93亿元,净利润亏损扩大至-6,547.56万元,主要因市场需求减弱、收入下降及应收款坏账计提[2] - 公司战略重心转向氢能产业与芯片业务,氢能两轮车、制充氢一体机等产品已实现多城市运营,并投资原子层材料芯片技术企业洛玛瑞公司[3][10] - 控股股东变更为哈啰集团,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杨磊,预期通过产业协同提升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和竞争力[14][22]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93亿元,同比减少21.29%;营业成本1.93亿元,同比减少9.27%[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47.56万元,同比减少739.17%;扣非净利润-6,761.19万元,同比减少123.36%[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433万元,同比减少44.66%;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流出2.47亿元,主要因购买理财产品[2][15] - 货币资金减少53%至2.46亿元,应收票据减少54.47%,存货减少30.21%[16] 业务结构 - 公共自行车及共享出行业务收入占比约70%,但受行业收缩影响增量不足、存量缩减[9] - 氢能业务包括氢能两轮车、制充氢一体机、低压固态储氢装置及氢能发电系统,已在江苏、广东等多地运营[3][7] - 智慧生活业务聚焦智能密码锁等产品,销售覆盖国内及海外市场[8] - 芯片业务通过投资洛玛瑞公司布局SiMO光电探测器及新型存储器LMP系列,部分产品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10] 研发与技术 - 报告期内新增专利授权22项(含发明专利4项),专利申请40项(含发明专利10项)[10] - 累计拥有有效专利346项,其中氢能相关专利130项,连续入选全球氢能产业发明专利前100名[13] - 主导起草江苏省地方标准《氢能助力自行车通用技术要求》,推动行业标准化[13] 行业环境 - 共享出行行业从激烈竞争走向稳定,公共自行车行业面临收缩风险[3][19] - 氢能产业获政策支持,2025年《能源法》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国家级及40余省市出台氢能规划[3] - 光电探测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20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240亿美元,受AI、自动驾驶及通信需求驱动[6] 投资与资产 - 直接投资企业超30家,涵盖出行服务、氢能研发、芯片制造等领域,重要子公司包括浙江凯博压力容器(营收2,938万元,净利润1,229万元)[17][19] - 金融资产投资以权益工具为主,期末公允价值26.23亿元,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损失356.5万元[18] - 参与私募基金投资,累计出资上海銮阙合添3,500万元、共青城广慧绿能壹号404.31万元[18] 治理结构变更 - 董事会及高管团队全面变更,原董事长孙继胜离任,杨磊当选董事长并聘任吴佩刚为总经理[20][22] - 控股股东变更为上海哈茂(哈啰集团全资子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杨磊,承诺保持上市公司独立性[22]
蜀道装备: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中证网· 2025-08-27 10:3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 同比增长35.24%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5.13万元 同比增长5972.30% [1] - 新签合同额约4.38亿元 其中海外订单约1300万美元 [1] 业务结构 - 以深冷技术装备制造为核心 以交通服务装备制造为支撑 [1] - 拓展气体投资运营和清洁能源投资运营业务 [1] - 加速布局氢能产业等前沿领域 [1] 深冷技术装备制造 - 新签生效合同额约4.24亿元(含控股子公司) [1] - 产品涵盖天然气液化装置、空分装置、LNG加气站、储罐及储备站等 [1] 交通服务装备制造 - 成功开发配电设备新产品品类 [1] - 完善充电桩产品品类覆盖 [1] - 推动配电柜、充电桩等机电产品建立常态化供应渠道 [1] 气体运营业务 - 工业气体领域为四川蜀能矿产提供氮气供应设备租赁和运维管理服务 [2] - 与蜀道集团内部单位开展氧、氩、二氧化碳、高纯氩等工业气体合作 [2] - 特种气体领域全面保障内蒙古雅海BOG提氦项目的稳供保供服务 [2] - 高原氧设备领域承建阿坝县首个光伏制氧项目莲宝叶则高原酒店供氧系统 [2] - 创新采用"集中制氧+智慧供氧"系统解决方案 构建海拔3300米生命健康保障体系 [2] - 完成小型医用吸氧器的市场调研与销售拓展 [2] 清洁能源业务 - LNG业务深化与现有上下游客户合作 拓展新的上下游资源 [3] - 积极拓展LNG以外的其他清洁能源销售业务 [3] - 氢能业务配合蜀道集团完成《氢能铁路示范应用项目建议书》编制 [3] - 参与交通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面向铁路的自洽氢能系统一体化集成与多能流协同运行技术》申报 [3] - 依托蜀道集团产业资源布局氢能多元化应用 [3] - 推动加氢基础设施规划和项目实施 布局制氢(液化)加一体化等项目 [3]
“制储输用”全面开花 氢能全链条发展前景可期
经济日报· 2025-08-27 07:19
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在内蒙古投产、全球首个30兆瓦级纯氢燃机示范项目开工、全球首次绿色船用氨 燃料加注作业在辽宁大连完成、首批氢能两轮车商业化运营项目在广东东莞落地……今年以来,重大氢 能项目接连落地,氢能应用场景多点开花,氢能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以其独特优势被视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碳 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近日,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内蒙古自 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的2025氢能产业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氢能在新型能源和工业体系 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坚定不移推动氢能产业高 质量发展。 "制储输用"全面开花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大背景下,氢能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氢能纳入能源战略。日本提出"氢能社会"愿景,在燃 料电池汽车、家用燃料电池系统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欧盟通过"氢能战略",大力推动绿氢生产和应用, 并在工业脱碳和能源存储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美国在高效电解槽、先进燃料电池等领域技术 ...
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上海证券报· 2025-08-27 05:15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决议 - 第十一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于2025年8月26日召开 所有9名董事均出席 其中4名以通讯方式参加 会议审议通过多项议案 [8][9] - 董事会全票通过《2025年半年度报告全文及摘要》 报告于2025年8月27日披露于巨潮资讯网及指定报刊 [9][10] - 会议审议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 增加境外投资额度及召开临时股东会等多项议案 [10][11][12][14] 境外投资扩张 - 公司向泰国孙公司飞德利特汽车零部件(泰国)有限公司增加投资总额 由不超过人民币3.5亿元增至不超过5亿元 主要用于布局钢活塞产品生产线 [13][60] - 此次增资是继2025年3月增资后的第二次扩张 当时泰国孙公司注册资本由29,000万泰铢增至70,000万泰铢 总投资额由人民币2.1亿元增至3.5亿元 [7][13] - 增资目的在于完善泰国生产基地产品链布局 拓宽业务领域覆盖范围 不影响股权架构 资金来源于自有或自筹资金 [60][61][62]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 公司拟将审计机构由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2025年度审计费用保持85万元不变 其中财务审计70万元 内控审计15万元 [17][22] - 立信所2024年业务总收入47.48亿元 其中审计业务收入36.72亿元 证券业务收入15.05亿元 为693家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 [17] - 变更原因系根据相关规定综合考虑公司实际经营需求 前任大华所已服务8年且无异议 该事项尚需股东会审议通过 [23][24][28] 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 - 公司计划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河南省中原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 合并其全部资产、负债、业务及人员 完成后注销其法人资格 [32][33] - 激光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 2024年总资产1,983万元 净资产1,780万元 2025年1-6月净利润39万元 [32][33] - 此次合并旨在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管理架构 因激光公司已是全资子公司 故不会对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34] 股东会安排 - 公司定于2025年9月15日召开第一次临时股东会 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9月8日 采用现场与网络投票相结合方式 [37][39][40] - 会议将审议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等议案 并对中小投资者表决单独计票 [42][43] - 网络投票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或互联网投票系统进行 投票代码362448 简称"中原投票" [52][53][55]
石化机械分析师会议-20250826
洞见研报· 2025-08-26 22:5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研究的石化机械公司重视应收账款清收,制定专项行动方案,2025年1 - 6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同比增加5.3亿元;公司承担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等责任,将提升经营业绩回报股东;2025年上半年订货情况良好,各业务板块有不同程度增长,国际市场新增订货同比增长15%,氢能装备业务新增订货同比增长21%,后续将继续推动各业务发展 [23][25][2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调研基本情况 - 调研对象为石化机械,所属行业为专用设备,接待时间是2025年8月26日,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王峻乔、独立董事郭炜、财务总监魏钢、董事会秘书王务红 [16] 详细调研机构 - 接待对象为线上参与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的全体投资者,接待对象类型为其它 [19] 调研机构占比 未提及 主要内容资料 - 应收账款清收:公司重视应收账款清收,制定了2025 - 2027年应收款项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方案,2025年1 - 6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增加5.3亿元 [23][24] - 国企担当:公司作为国有企业,承担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等责任,将持续提升经营业绩,走“核心技术 + 关键制造 + 一体化解决方案”发展之路,以优良业绩回报股东 [25] - 订单情况:2025年上半年实现订货49.4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石油钻采装备18亿元,钻井工具5.5亿元,钢管9亿元,集输装备3.5亿元 [26] - 氢能装备业务:2025年上半年氢能装备业务新增订货0.75亿元,同比增长21%,公司在氢能装备领域有多项成果,具备输氢钢管批量化生产能力,将继续推动业务发展 [29] - 国际市场与生产线改造:2025年上半年国际市场新增订货12.1亿元,同比增长15%,公司深化国际化战略布局,钻采装备获批量订单;围绕泵壳等制造过程进行生产线改造升级 [29][30] - 应收账款增加原因:上半年应收账款增加主要为1年以内应收账款增加,属正常经营活动,公司重视源头治理,制定了严格信用管理政策 [30] - 激励目标与市值管理:公司将争取实现全年经营目标,股权激励目标视对标企业经营情况而定;在市值管理方面,将提升经营业绩,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 [31] - 第三季度业绩:需关注公司后续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32] - 大冶岩洞储氢项目:该项目公司已中标,目前合同尚在签订中 [33]
调研速递|中石化石油机械接受全体投资者调研,聚焦账款、订单等要点
新浪财经· 2025-08-26 19:16
业绩说明会概况 - 公司于2025年8月26日15:30-17:00通过网络平台举办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 管理层包括董事长王峻乔、独立董事郭炜、财务总监魏钢及董事会秘书王务红参与交流 [1] 应收账款管理 - 公司制定《应收款项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成立专项工作专班推进"降存量、提质量,强管理、控增量"目标 [2] - 2025年1-6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同比增加5.3亿元 [2] - 应收账款递增因产品结算周期差异所致 公司执行严格信用管理政策 [5] 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 作为国有企业 公司强调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及对股东责任 坚持"核心技术+关键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发展路径 [3] - 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在钻头钻具、固压装备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 推出"万"字级装备服务油气开发 [3] 订单与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订货额49.4亿元 同比增长14% 其中石油钻采装备18亿元、钻井工具5.5亿元、钢管9亿元、集输装备3.5亿元 [4] - 氢能装备新增订货0.75亿元 同比增长21% 已中标大冶岩洞储氢项目(合同尚在签订中) [4][5] - 国际市场新增订货12.1亿元 同比增长15% 钻采装备在亚非市场获订单 [4] 生产能力建设 - 引入机器人焊接生产线提升泵壳等制造过程能力 [5] 市值管理与激励 - 公司以对标企业情况设定股权激励目标 通过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开展市值管理工作 [5] 业绩披露安排 - 第三季度业绩情况将以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为准 [5]
销量不足万辆,氢燃料电池企业集体自救
虎嗅· 2025-08-26 13:28
市场规模与销量表现 - 2024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上牌销量仅7075辆 市场规模不足万辆级别 远低于纯电动汽车数百万辆年销量 [2]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30212辆 较2025年5万辆规划目标存在显著差距 [3] - 2024年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同比下滑5.4% 2025年上半年销量1965辆 同比2024年上半年2512辆下降21.8% [4][5]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有96家燃料电池系统厂商提供配套 合并母公司后为62家 较2023年增加8家 [7] - 行业集中度较高 TOP10厂商份额73.2% 但超80%厂商配套数量不足100台 [7] - 头部企业如亿华通 重塑能源 国鸿氢能均面临增收不增利或营收利润双下滑局面 [8] 企业财务状况 - 亿华通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54.21% 归母净利润暴跌87.68% 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净利双降 [10] - 2025年第一季度亿华通营收1052.63万元 净亏损9300.8万元 亏损额达收入的近9倍 [11] - 重塑能源2025年上半年收入1.07亿元人民币 同比减少9.9% 毛利为-0.135亿元 由正转负 [13] - 重塑能源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9510万元现金净流入 在行业中较为罕见 [14] 市场特征与瓶颈 - 应用场景集中于商用车领域 如城市公交 市政环卫 物流重卡 高度依赖地方政府示范项目和补贴 [19] - 市场呈现地域分散 订单分散和应用场景分散特征 未能形成规模化效应 [19][20][2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加氢站仅约500座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3] - 氢能全生命周期效率低于纯电动路线 加氢站建设成本高昂 单站投资额800-1500万元 [25][26] 政策环境变化 - 2025年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政策收官之年 补贴政策逐步退坡 [15][31] - 政策从购置补贴转变为对示范城市群的积分奖励 考核指标包括车辆推广数量 加氢站建设等多维度 [31] - 补贴兑现与城市群综合表现挂钩 回款周期和确定性大大降低 [32] 企业战略转型 - 头部企业向氢能产业链上游延伸 亿华通收购旭阳氢能100%股权 形成制-储-运-加-研-用全链条 [36] - 重塑能源提出"电-氢-电"模式 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转型为氢能解决方案提供商 [37][38] - 企业积极布局电解槽市场 进军海外欧洲 日本 韩国等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地区 [38][39] - 拓展非车用应用场景 包括固定式发电 工程机械 轨道交通和船舶等领域 [40][41][42]
从氢能重卡到零碳船舶,探访东方氢港“绿”变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12:17
氢能产业发展战略 - 氢能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成为新一轮区域竞争热点赛道[2] - 嘉兴港区2018年切入新能源赛道 构建以绿色化工新材料为根基 航空航天与氢能产业为双翼的"1+2"产业格局[2] - 依托富集工业副产氢资源与多元应用场景 加速氢能全链条布局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方氢港"[2] 区位优势与基础设施 - 嘉兴港区位于上海南侧 杭州湾北岸 是嘉兴市主要开发区之一 已建立一小时交通网络[2] - 2024年嘉兴港位列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第60名 凭借海河联运优势成为推广氢能重卡和船舶的理想地[2] 氢能交通应用成果 - 截至2025年5月已投运100辆49吨级氢能重卡 单车加氢15分钟实现450公里续航 较燃油车降低运营成本15%[2] - 氢能重卡每年减少碳排放近1万吨 节约燃料成本300万元[2] - 计划将港区物流车辆全面替换为氢能动力 2025年目标投运300台 打造全球最大氢能港口运输集群[2] 氢能船舶研发进展 - 启动64标箱氢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舶研发 搭载2套240千瓦氢燃料电池组 续航约380公里[3] - 氢能船舶已建好并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将用于乍浦港到下沙港的内河运输航线[3] - 未来将进行运营示范和效益验证 打造绿色氢能内河集装箱运输专线[3] 绿色运营创新实践 - 全面推行"散改集"作业模式 铜金矿 煤炭等货物均先以散货形式到港 再统一转换为集装箱进行后续运作[3] - 环保举措有效降低散货作业对环境的影响 切实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3] - 未来将进一步拓展清洁能源应用场景 为码头绿色运营再添助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