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从“煤城”到“橙都”,重庆奉节探索生态经济新路径|活力中国调研行
第一财经· 2025-08-13 15:33
品牌价值与产业转型 - "奉节脐橙"品牌价值达到381.7亿元,种植面积38.3万亩,形成百亿产业链 [1] - 奉节县从煤炭产业转型,累计关闭煤矿217个,告别煤炭生产市场 [1] - 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97.8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回升至69.49% [1] 经济效益与收入增长 - 大坝村脐橙产量2.4万吨,总产值1.8亿元,成为全国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2] - 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25777元,同比增长7.8%,户均收入超12万元 [2] - 线上销售额达7000万元,占全村脐橙销售40%,价格较线下高出35% [4] 科技创新与种植管理 - 建成"科技小院",引进专家6名、研究生5名、大学生16名,搭配本地农技人员35名 [4] - 采用数字化管控,年均减少农药1000升,化肥300吨,优质果率提升至85% [5] - 通过区块链溯源供应市场,实现智慧果园管理 [2] 销售模式与市场拓展 - 组织7名网红、32名直播达人开展146场直播带货 [4] - 探索果树订单认养模式,累计认养16734单,认购0.4万吨 [4] - 参加"万吨脐橙进山东"等活动,直销1.1万吨至全国10余个批发市场 [4] 产业延伸与多元化发展 - 开发脐橙酒、脐橙精油等30余种深加工产品 [5] - 汇源果汁30亿元深加工项目落地,提升产业价值链 [5] - 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园区,年均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收入200万元 [5] 生态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 38.3万亩脐橙每年减少水土流失3000余吨,累计减少10万余吨 [1][5] - 拒绝高污染项目27个,投入生态修复资金45亿元 [5] - 年接待游客3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8.8亿元 [5]
漫山遍野的绿,就是聚宝盆(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13 06:29
生态建设成果 - 吴起县林草覆盖率从1997年的19.2%提升至目前的72.9% [4][7] - 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246万亩,林地总面积从49.8万亩增至470余万亩 [6][7] - 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采用科学栽植法和混交种植模式 [6] 农业与养殖业发展 - 建成日光温室2950座、拱棚3304座,种植山地苹果12万亩 [9] - 水产养殖面积超1.5万亩,2024年产鱼4万斤,收入40万元 [8][9] - 牧兴庄村大棚果蔬年增收约60万元,哈密瓜单棚产量达8000斤 [9] 生态旅游与碳汇经济 - 南沟村生态旅游吸引游客近万人次/月,村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10] -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超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3亿元 [10] - 开发碳汇林79万亩,预估首期碳汇交易量24万吨,收益1920万元 [11] 产业转型与经济效益 -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024年超17亿元 [9] - 村民从传统农业转向林下经济、设施农业和旅游服务 [8][10] - 鱼塘、果蔬大棚等产业覆盖宁夏、重庆、西藏等地市场 [8][9]
青岛李沧:一张电影票,创新文旅消费“打开方式”
中国经济网· 2025-08-12 13:20
行业消费模式创新 - 影院通过"一票回本"模式联合餐饮店推出消费折扣活动 实现电影票与餐饮消费联动 [1] - 多家影院突破单一放映模式 采用"电影+"多业态融合模式催生消费热潮 [2] - 电影IP周边商品销售成为重要消费引擎 热门电影周边吸引顾客驻足消费 [2] 市场表现数据 - 青岛奥维尔国际影城7月票房环比增长116% [1] - 影迷观影团活动吸引110余名参与者 上座率显著高于普通影厅 [2] - 周末频繁举办观影活动 有时连续多场举办 持续为市场注入活力 [2] 文化活动影响 - 热门电影主创团队线下路演活动座无虚席 吸引资深影迷和外地游客 [1][2] - 路演活动促进电影文化融入群众生活 带动区域电影市场持续升温 [2] - 影迷观影团提供专属海报和卡套等周边 创造差异化观影体验 [2] 政策支持方向 - 区域持续创新消费场景和优化消费环境 丰富文化供给 [3] - 以电影票为支点创新文旅消费模式 推动电影消费生态经济发展 [3] - 推动电影由"票房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延伸拓展 [1]
退休4年,67岁“生态诗人”王志山,主动投案!曾出版五部诗集,发表作品近千余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1 17:08
王志山涉嫌违法事件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志山涉嫌严重违法并主动投案 目前正接受黑龙江省监委监察调查[1] - 王志山于2011年任双鸭山市副市长 2017年转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21年6月退休[3] 王志山个人背景 - 王志山为1958年4月出生 黑龙江巴彦人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 - 拥有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职称[1] - 历任伊春市交通局副局长 伊春市政协副主席 伊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职务[3] 学术与文学成就 - 出版《中国林区绿色经济概论》《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展望》《中国特色经济理论实践》三部经济学专著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3] - 出版《生活的牧歌》《生命的风景》等五部诗集 在《诗刊》等报刊发表作品近千余首[3] 巡视工作背景 - 中央第三巡视组正在黑龙江省开展巡视工作 受理信访时间截止2025年9月23日[4] - 巡视组重点受理违反政治纪律 组织纪律 廉洁纪律等六项纪律问题的举报[4]
石矿墟变“零碳村” 一个浙江小山村的“生态经”
中国青年报· 2025-08-11 08:07
核心观点 - 径山村通过生态修复和文化创新实现从贫困村向零碳旅游乡村的转型 开发茶产业衍生品并联动周边村庄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1][2] 生态资源 - 森林覆盖率达96% 负氧离子浓度30000个/cm³ 形成天然碳汇库 [1] - 拥有3000亩茶园和万余亩毛竹林 发现192种野生动物和386种野生植物 [1] - 现存130株古树名木 柳杉群落平均树龄超300年 [1] 生态修复历程 - 2000年关闭里洪石矿 结束1996年开产的石矿对山体的破坏 [1] - 实施封山育林行动 2003年获评杭州市级生态村 [2] - 2024年入选全球环境基金首批"中国零碳村镇"试点 成为全国29个示范村镇之一 [2] 产业创新 - 开发径山红茶 福佑茶 抹茶 团茶等系列产品 延伸近百种茶科技衍生品包括牙膏和面膜 [2] - 创建旅游IP"径灵子" 推出点茶套装 抱枕等文创产品 [2] - 布局智慧路灯和光伏长椅等低碳设施 发展茶园碳汇经济 [2] 区域协同发展 - 2021年起联动周边4个村庄共同打造禅意旅游线路 [2] - 2024年累计接待1500余批次考察团 游客量超30万人次 [2] - 以1200年径山文化为核心开展研学旅游等精品业态 [2]
“红”“绿”交织 幸福“靠山”(乡情村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7 06:47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 前南峪村建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和全国唯一一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碑 周边分布全国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抗大革命旧址群[5] - 抗大陈列馆策划举办"铭记历史·勿忘九一八"主题活动 "崇尚·清明祭英烈"主题纪念活动等系列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 并推出"太行山上思政课"馆校共建文艺汇演[8][9] - 依托抗大旧址 抗大首长故居等红色文化遗址 村内建立抗大少儿研学基地 设置抗大课堂 实现集观赏性 教育性与参与性于一体[17] 生态治理与林业发展 - 全村共有8300亩山场 种植各类树木480万株 林木覆盖率达90.7% 植被覆盖率达94.6% 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5] - 通过累计投工126万人次 动土石方746万方 治理32座山头 10条大沟 72条支沟 修滩地420亩 梯田26亩 全村耕地面积达746亩 比洪水前多出200多亩[10][11] - 形成"林材头 干果腰 水果脚 米粮川 林果山"生态模式 注册"前南峪"果品系列品牌 并引进30多种国内外新品经济树种建设精品园区[14][15][17] 农业科技与产业升级 - 通过科学管理提升板栗产量 出口率由64%提高到97% 并建科技招待所 引进150多名技术专家 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13][14] - 组建志成食品有限公司 建果品加工厂及冷藏库 加工真空即食板栗仁 板栗酒等深加工产品 实现四季能加工 常年能销售[15] - 深加工产品畅销北京 郑州等大城市 并进入旅游景区周边商超销售[15] 农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开发前南峪生态旅游区 结合绿色观光与红色文化 走出生态发展之路[17] - 全村80%家庭从事农家乐 旅游观光 生态采摘等绿色产业 2024年林果和旅游收入超1.34亿元 全村总收入突破2亿元 人均收入达18600元[19] - 村民通过农家乐和民宿实现增收 例如李爱英家年收入20万元 赵小芳家年增收8万多元[18][19]
内蒙古鄂尔多斯灌木的“七十二变”
中国新闻网· 2025-08-05 15:56
产业链发展 - 柠条和沙柳形成饲草种植至生态修复全产业链 成为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核心支点 [1] - 柠条枝条通过现代化生产线加工为高营养颗粒饲料 年产超万吨 为200余户牧民提供原料置换服务 [1] - 沙柳条转化为清洁燃料和高端家具制造材料 柠条加工成优质饲草缓解畜牧业饲料短缺 [2] 经济效益 - 饲料加工厂每年为嘎查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1] - 使用柠条颗粒饲料使每头牛成本节省1000元 百头牛可节省10多万元 [2] - 育苗面积达15.65万亩 育苗量9.97亿株 为农牧民带来可观经济收益并推动林下经济发展 [3] 技术应用 - 生物质颗粒厂将废弃材料加工成直径1厘米 长度3-4厘米的清洁燃料 燃烧值达3950-4000大卡 销往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宁夏等地 [2] - 政府支持建设颗粒饲料加工厂 实现柠条枝条70%废弃率的资源化利用 [1] 生态效益 - 柠条作为防风固沙先锋树种 每5至8年平茬复壮 促进生态修复 [1] - 灌木资源价值链延伸逆向拉动荒漠化治理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 [2][3] - 种苗培育工程科学规划保障性苗圃 培育抗旱苗木 确保生态建设可持续性 [2][3]
成都彭州:立体山水间的“千亿密码”—— 解码中国县域经济的西部样本
新浪财经· 2025-08-01 11:06
经济表现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14.6亿元 稳居成都县市新城首位[3] - 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连续4年入围全国百强县市[3] - 规划2027年GDP突破850亿元 全国百强县排名提升6位[5] - 规划2029年实现千亿GDP目标 进入全国百强县前80名[6] 产业优势 - 能源化工产业年产80万吨乙烯和1000万吨炼油 保障成渝地区45%汽柴油和全川85%航空煤油[7] - 天然气田年产近20亿立方米 其中10亿立方米优先保障本地产业需求[9] - 氢能产业年产能超18万吨 成为四川省最大氢源制备基地[9] - 医药健康产业聚集超300家企业 培育10个年销超亿元中药单品[11] - 低空经济建成80平方公里无人机空域 开通54条物流航线和42个站点[13][14] - 农产品交易中心年交易额600亿元 通过75列专列年运36.2万吨水果[16] - 文旅产业拥有5个国家级自然资源品牌和3个4A级景区 森林覆盖率高达95%[18][19] 园区建设 - 拥有2个省级园区和2个市级园区 规划省级园区营收突破1000亿元[6][7] - 研发投入规划2027年达8.8亿元 2029年提升至14.3亿元[5][6] 营商环境 - 通过降本增效措施使企业综合资金成本下降15% 用电成本平均下降10%[21] - 组建4支总规模45亿元产业基金 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23] - 推行87项涉企审批事项下沉园区 实现政企零距离沟通[23] - 出台礼遇企业十条政策 提供高速免费、公交免费等三免七有服务[23] 战略定位 - 建设成都都市圈绿色制造北部基地 打造成都北部市域副中心[24] - 推动文商农旅体深度融合 加快建成成都都市新消费旅居目的地[24]
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头部影视公司寻求生态扩围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2 00:34
暑期档票房表现 - 7月下旬《长安的荔枝》与《罗小黑战记2》分别以单日票房第一和第二位上映,豆瓣评分分别为7.7分和8.6分,后者为今年国产动画电影最高分及暑期档国产电影最高分 [1] - 高口碑未显著拉动票房增长,《罗小黑战记2》灯塔预测最高票房3.24亿元,《长安的荔枝》预测7.21亿元,增速较往年同档期头部影片缓慢 [1] - 暑期档时间过去近三分之二时总票房仅40亿元,远低于往年百亿元规模 [2] 影视公司中期业绩 - 8家A股影视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中报预告,5家亏损,3家盈利(万达电影、横店影视、金逸影视),盈利公司均依托院线业务并从春节档获益 [2] - 万达电影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5亿元至5.6亿元,同比增幅340.96%至393.87%,主因春节档头部影片带动及卖品毛利率优化 [2] - 横店影视预计净利润同比增103.55%至160.09%,受益于影片供给改善及观影需求增长 [2] - 金逸影视上半年扭亏为盈(净利润2800万至3600万元),但第二季度亏损超7000万元,反映春节档后市场疲软 [2] 行业转型与战略布局 - 上海电影加速构建"生态经济",2025年深化"3+1+X"产业矩阵,整合AI、VR/AR等技术,强化宣发、院线、IP运营三大业务 [4] - 上海电影开设全国首家动漫主题影院及"影元社HAPPY MALL",引入XR虚拟影院及IP周边商店,并推出沉浸式儿童益智乐园 [4] - 万达电影推出"1+2+5"战略,包括超级娱乐空间、国内外两大市场及院线/影视剧集/潮玩等五大业务板块 [5] 行业发展机遇 - 人工智能与虚拟制作技术可降本增效,提升创作水平 [6] - 政策支持电影消费、制作及"出海",行业享有红利 [6] - 非票房收入(如IP开发、演唱会电影)为蓝海市场 [6]
千年凉水河 今朝焕新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1 06:59
凉水河历史与现状 - 凉水河是北京市西南城区重要排水河道,流经7个区,与北京三千年建城史紧密相连[8] - 历史上曾发挥运输、排水、灌溉作用,后因污染严重被称为"臭水沟",流域人口达数百万[10][11] - 目前水质从劣Ⅴ类改善至Ⅲ类、Ⅳ类,滨水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场所[12][17] 生态治理措施 - 采用底泥洗脱原位置换技术治理河底污泥,在南四环至南五环段效果显著[19] - 2013-2021年实施3个"三年治污行动",治理86处排污口,污水处理能力从112万吨/日提升至229万吨/日[22] - 建设18座污水处理厂和28座小型处理站,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再生水成为主要水源[22][23] 生态修复成果 - 形成"水清岸绿"的滨水生活空间,举办水岸国际艺术节吸引游客[14] - 黑天鹅等珍稀鸟类在亦庄段安家并成功繁殖,反映生态持续改善[16][17] - 种植百余种植物构建生态系统,包括彩叶树、果树及水生植物[25] 管理与社会参与 - 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下设3个管理所,运用智能设备实时监测水质[26] - 民间巡河队伍从20人扩展至200多人,形成13支志愿队定期巡查[26] - 凉小鸭志愿服务队组织青少年参与环保活动,培养保护意识[27][28] 经济价值转型 - 打造20公里骑行道、18公里亲水步道及水上运动线路[28] - 从排水河道转变为多功能滨水空间,推动文旅、体育等低碳产业发展[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