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

搜索文档
为传统重工业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地方解决方案” 攀枝花市通过定制化框架和财政激励引导资金支持高碳产业绿色转型
金融时报· 2025-08-28 10:32
顶层设计与标准创新 - 攀枝花市于2024年1月印发《攀枝花市建设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创新试点工作方案》搭建五年绿色金融工作框架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2] - 市财政局联合多部门制定《攀枝花市钒钛钢铁产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试行)》通过清单式管理明确钒钛产业13个领域和钢铁产业10个领域的支持对象 [2] - 《指引》已获川渝两地金融行业协会联合立项批复正申报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团体标准以促进区域标准互认 [2] 财政激励政策 - 2024年5月推出包含7方面12条内容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包通过财政奖补贷款贴息担保增信风险分担等组合手段引导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 [3] - 设立专项奖励:对发放转型贷款的银行按年度发放金额0.1%给予奖励(单户上限5万元)对获得转型贷款的企业每户直接奖励1万元 [3] 首单落地与创新成果 - 建立钒钛钢铁产业转型金融项目库首批纳入3个优质项目通过动态信息推送促进银企对接 [4] - 全国首笔钒钛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由攀枝花农村商业银行发放金额3000万元期限5年支持兑泰环保科技公司50万吨/年尾矿综合利用项目 [4] - 贷款利率与企业碳排放强度动态挂钩预计可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几十万元 [4] 面临挑战 - 本地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匮乏(多集中于成都)导致企业获取转型金融支持的评估成本较高 [5] - 钒钛钢铁行业作为重资产行业低碳技术改造成本高周期长部分企业主动转型意愿不足合格项目储备有限 [5] 未来推进方向 - 加强政策宣导确保全年绿色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加速《指引》成渝团体标准获批便利跨区域融资 [5] - 深化标准应用建立与第三方机构常态化合作动态更新绿色企业和转型项目数据库提升银企对接效率 [5] - 完善基础设施建立转型金融统计监测评估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债券基金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5]
钒钛之城绽放绿色之花 攀枝花转型金融破冰记
金融时报· 2025-08-28 10:32
全国首创出台地方钒钛钢铁转型金融标准、发放首笔地方钢铁钒钛转型贷款、农业转型贷款初具规 模……攀枝花——这座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城市,正以金融创新推动绿色转型变革。 四川攀枝花,这座因钒钛资源享誉全国的"阳光花城",在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作为全国唯 一地级市共同富裕试验区,依托厚重工业基础,特色的农业发展,其转型金融实践正为资源型城市高质 量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破局:高位推进筑牢转型之基 为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充分发挥金融支撑作用,攀枝花市政府建立了以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金融 工作协调机制,下设中国人民银行攀枝花市分行和攀枝花市财政局双牵头的绿色金融改革工作专班,负 责全面推进攀枝花绿色金融工作,争创四川省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地区。 2023年攀枝花获批成为试点后,市政府迅速印发《攀枝花市建设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创新试点工作方 案》,明确绿色转型发展重点支持领域和措施;定期召开绿色金融工作推进会,编制全市绿色金融重点 工作任务清单,压实部门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为转型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制度保障。 攻坚:探索制定钒钛钢铁转型标准 钒钛钢铁产业是攀枝花的支柱,却也面临"高碳"标签的融资困境。当地创新破题:安排财 ...
“一条鱼”的价值蝶变 江西吉安农业转型金融实践
金融时报· 2025-08-26 10:45
渔业资源禀赋 - 万安县拥有山塘1921座、水库110座、可养殖水面17.8万亩及超2000家渔业养殖户 [1] 政策支持体系 - 建立"1+1+4"工作机制(生态鱼资源库+智慧管理平台+四大要素保障)并制定138项检测体系 [2] - 发布《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办法》及企业标准 构建三维碳排放核算体系 [3] - 制定《吉安市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指导意见》从16个方面提供政策赋能 [3] 金融创新措施 - 推出"鱼票"制度 票面金额由第三方评估机构根据租赁收益、生态价值及碳汇增值确定 [4] - 政府建立兜底回购制度 "两山"公司对银行贷款进行风险背书 [5] - 创新"生态增信"评级模型 贷款利率比同类贷款下降30个基点以上 [7] 产业成效数据 - 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2.4亿元(利率1.5%) 带动生态渔业贷款2.6亿元(同比增长24.6%) [6] - 年产生态鱼600万斤 渔业产值三年翻番 品牌价值突破28亿元 [6] - 生态鱼市场价较普通鱼每斤高20元 单户年收入超500万元 [5] 文旅融合拓展 - 举办十余项文旅活动 游客流量近10万人次 带动生态渔业收入5.7亿元 [7] - 布放银联标准收款码2.4万个 发放定制"零钱包"1.1万个 [7]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推出"茶票贷""林票贷""竹票贷"等系列信贷产品 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8]
中行上海市分行:深耕绿色金融,润泽绿水青山
第一财经· 2025-08-25 10:48
核心观点 - 中行上海市分行通过多元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和能源结构优化 提升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含量 [1][5] 能源绿色转型支持 -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获得中行上海市分行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 该企业是第三代核电技术CAP1400的牵头实施主体 [2] - 核能发电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在安全性 高效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为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2] 现代农业绿色金融 - 中行上海市分行向崇明区璞叶小镇5万千瓦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投放首笔超5000万元贷款 增加上海本地新能源供应 [3] - 为金山申能集团下属申汲廊能的光明种奶牛场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提供首笔贷款 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 - 上海市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强化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鼓励发展沼气发电及渔光互补等模式 [3] 转型金融创新 - 中行上海市分行制定12条具体措施的工作方案 围绕优化金融资源供给和健全转型金融全流程管理机制 [4] - 落地上海市首单银团转型贷款 支持合成气供应及配套项目 推动有机化学原料制造行业优化升级 [4] - 辖属环上大科技园支行成为宝山区首家绿色低碳转型样板网点 通过绿色建筑与碳信用融合模式实现绿色运营 [4] 战略方向 - 金融支持聚焦能源结构绿色化 农业绿色发展和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三大领域 [5] - 持续扩容金融产品工具箱 为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提供创新金融服务 [5]
创新融资机制提升减排动力 金融赋能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营报· 2025-08-23 02:54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产品特征 - 贷款利率与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贡献程度挂钩,通过浮动利率机制激励企业绿色转型[1] - 挂钩指标包括"单位发电碳排放量"及"碳信用",达到预设目标可降低利率[2] - 贷款定价模式从传统基准利率转向动态调整,对银行信贷周期管理提出新考验[1] 具体落地案例 - 青农商行落地4219万元生物质能源贷款,利率随生物质能源产量上升而下降[1] - 哈尔滨银行授信3个项目合计规模超1亿元,储备项目规模近5亿元[6] - 天津农商行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3000万元3年期优惠贷款,利率低于同期限LPR[3] 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要求企业定期提交碳减排数据报告并经第三方核查[2] - 设置阶段性碳减排目标,完成目标给予利率优惠,未完成则上浮利率[2] - 引入碳减排保险产品,由保险公司承担未达成目标的损失[2] 政策支持体系 - 2024年3月七部门发文鼓励利用绿色金融标准加大信贷支持[7] - 《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纳入考核体系[6] - 多地政府将此类贷款纳入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通过担保补贴降低融资成本[6] 产品演进趋势 - 挂钩指标从单一环境指标向环境、社会、治理多元融合方向演进[7] - 服务对象从大型能源企业延伸至民营中小微和"专精特新"企业[8] - 金融机构嵌入数字人民币、区块链等技术提升风控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8] 行业发展前景 - 产品标准体系从国际经验借鉴转向本土化标准融合发展[7] - 金融机构主动整合碳减排支持工具、财政担保补贴等政策红利[8] - 重点服务领域向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绿色产业倾斜[3]
“碳”路转型金融
中国经营报· 2025-08-23 02:28
转型金融政策导向 - 《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 明确提出坚持"先立后破"原则 推动银行支持高碳行业符合绿色低碳技术改进方向以及产能置换政策的项目和企业[1] - 金融角色从单纯"支持绿色"逐步迈向系统"改造棕色" 成为推进"双碳"目标实施的重要抓手[1] 行业转型实践案例 - 玻璃行业龙头企业清远某新材料有限公司2021年单位产品耗能较行业标准高出5% 碳排放量超3万吨 设备升级与节能技改需求达数千万元[2] - 广发银行清远分行创新提供全国玻璃行业首批转型票据支持 通过专业评估团队梳理12项潜在节能技改点 测算改造后碳减排量可达6464.8吨/年[3] -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落地全国首笔甲醇双燃料船舶转型金融贷款 向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投放资金近3亿元 支持建造采用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的油轮[4] 金融创新机制 - 广发银行首创"转型认定+票据融资+动态利率"机制 将企业减排目标与融资成本直接挂钩 达到减排目标可享受10BP贷款利率优惠[3] - 交通银行采用可持续发展挂钩模式 将新造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作为关键绩效指标与贷款利率动态挂钩 并定期披露[4][5] - 长三角地区实施高碳资产转移预警机制 通过产能置换和环评等手段识别预防企业转移高碳资产行为[10] 行业转型挑战 - 电解铝行业仍有约10%产能能效低于基准水平 部分企业存在大量老旧设备[7] - 深度绿色转型需采用颠覆性技术 如钢铁行业氢冶金 铝冶炼采用光伏绿电 但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前景存在不确定性[7][8] - 高碳行业绿色改造周期长达10-15年 投资回报与企业现金流存在错配 依赖碳定价机制等外部政策条件[8] 金融支持原则 - 绿色贷款余额约占全部行业贷款余额的10% 反映非绿行业存在大量转型融资需求[6] - 金融机构需制定差异化退出路径 对具备改造潜力的高碳企业保持必要融资支持[6] - 资金投向必须符合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方向 包括清洁能源替代 碳捕集与利用 节能减排设备升级等领域[6]
李克强出席第25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新华社· 2025-08-22 16:44
当地时间11月12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柬埔寨金边出席第25次东盟与中日韩 (10+3)领导人会议。这是与会领导人集体合影。 新华社金边11月12日电(记者郑明达 吴长伟)当地时间11月12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 强在柬埔寨金边出席第25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东盟国家领导人以及韩国 总统尹锡悦、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共同出席。柬埔寨首相洪森主持会议。 李克强表示,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0+3是东亚合作的主渠道。启动25 年来,得益于本地区的总体和平与稳定,10+3合作快速发展、持续前进,不仅提振了各自 国家发展,也维护了地区金融、粮食安全,有利于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当前国 际地区形势复杂多变,10+3国家应继续致力于维护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增进人民福祉。 李克强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保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 效和实施,更大程度释放协定红利。中方支持尽早成立RCEP秘书机构。 二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坚持开放融通发展,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在稳定畅通中 优化升级。依托10+3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帮助地区企业加强科 ...
以金融“含绿量”赋能绿色发展“含金量”
新华日报· 2025-08-18 14:53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苏金融业通过绿色信贷、转型金融及多元化金融工具创新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 实现金融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 [1][3][8] 绿色信贷发展 - 截至2025年6月末江苏绿色信贷余额达5.3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9.5% [1] - 农业银行靖江支行通过"跨省联动+内部银团"模式为靖江重工产业基地提供7.51亿元项目贷款 其中4.86亿元通过绿色审批通道实现"T+3日"快速放款 [2] 金融机构产品创新 - 中国银行江苏分行构建中银"绿色+"多元化金融产品体系 覆盖公司、普惠、投行等多个领域 [3] - 江苏银行推出"绿色创新组合贷""苏碳融"等产品 构建新能源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 [3] - 南京银行落地全省首笔航运转型贷款和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 [3] 绿色融资成本优势 - "苏碳融"产品截至2025年7月末支持绿色企业3294家 发放贷款404亿元 加权平均利率低至4.1% [5] - 银行机构针对绿色信贷适用差别化利率 叠加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提供更优惠资金 [3] 多元化金融工具应用 -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发行全国首单"绿色+科创+两新"三贴标中期票据 用于海上风电和新型储能项目 [5] - 绿色基金与保险协同发力:毅达资本设立绿色转型产业投资基金获国家绿色发展基金5亿元出资 太保产险签发500万元"水质无忧"保险 平安财险推出湿地碳汇保险 [6] 转型金融探索 - 江苏银行泰州分行发放首笔ESG表现挂钩转型金融贷款 创新引入动态评估指标 [7] - 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建立"1个标准+N个目录+N个产品"转型金融体系 出台8大行业转型目录 [8] - 全省首批20亿元转型金融贷款已投放 激励顶峰油脂、兴洋船舶等高碳企业转型 [8] 政策支持机制 - 转型金融纳入金融机构服务绿色发展评估体系 占比提升至13% [8] - 对符合条件的转型金融贷款优先提供再贷款资金 [8] - 目标2026年实现8大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支持目录全覆盖 [8]
上半年江苏绿色信贷余额突破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9.5%——以金融“含绿量”赋能绿色发展“含金量”
新华日报· 2025-08-18 07:13
绿色信贷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末江苏绿色信贷余额突破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9.5% [1]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实践 - 农业银行靖江支行采用"跨省联动+内部银团"模式为靖江重工产业基地项目提供7.51亿元贷款其中4.86亿元通过绿色审批通道实现"T+3日"快速放款 [2] - 中国银行江苏分行构建中银"绿色+"多元化金融产品体系覆盖公司、普惠、投行、个金、跨境等多个领域 [3] - 江苏银行推出"绿色创新组合贷""苏碳融""合同能源管理贷款"等产品满足新能源客户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 [3] - 南京银行落地全省首笔航运转型贷款、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等创新业务 [3] 绿色金融工具创新 - "苏碳融"产品截至2025年7月末支持绿色企业3294家发放贷款404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低至4.1% [5] -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为江苏省国信集团发行全国首单"绿色+科创+两新"三贴标中期票据募集资金用于海上风力发电、新型储能等项目预计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69万吨 [6] - 毅达资本设立江苏高投毅达绿色转型产业投资基金获国家绿色发展基金5亿元出资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减污降碳项目 [6] - 太保产险无锡分公司签发全省首单500万元"水质无忧"保险平安财险推出全国首单湿地碳汇保险 [6] 转型金融探索 - 江苏银行泰州分行为凌飞化学发放首笔ESG表现挂钩转型金融贷款创新引入ESG指标动态评估企业转型成效 [7] - 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建立"1个认定标准+N个行业目录+N个适配产品"转型金融体系首批约20亿元转型金融贷款已投放 [8] - 转型金融纳入金融机构服务绿色发展评估体系占比提升至13%符合条件的转型金融贷款优先获得再贷款支持 [8]
远东资信ESG双周报(2025年8月上旬)
新浪财经· 2025-08-15 21:00
国际政策动态 - 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路线图,总结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进展,包括披露、数据、脆弱性分析和监管实践[2][3][4][6][7][8] - 截至2024年9月,17个金融稳定委员会成员已开始应用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标准[3] - 2024年11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发布可持续鉴证国际标准《国际可持续性鉴证准则 5000》[3] - 2025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将发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披露框架[3] - G20数据缺口倡议组织计划解决前瞻性气候指标的数据缺口[4]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气候变化指标仪表盘,每季度发布宏观气候指标数据[4] - 2025年1月金融稳定委员会将发布气候变化框架和工具包,分析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在金融体系的传导机制[4]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制定气候变化分析框架,用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和气候风险评估[5] - 2023年国际证监会组织发布漂绿监管实践报告,2024年发布自愿碳市场实践报告[7] - 2025年1月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将发布保险气候相关风险监管应用文件[7] - 2025年金融稳定委员会将发布转型计划与金融稳定性报告[7] - 2024年绿色金融网络发布自然相关金融风险概念框架[7] 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金融机构净零标准 - 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发布金融机构净零标准,适用于所有公共和私营金融机构[10] - 金融机构需在2050年或更早实现净零排放,并确定纳入净零框架的业务活动[10] - 金融机构需开展基准年评估,包括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气候一致评估、清洁能源对比和森林敞口[10] - 金融机构需设定Scope 1和Scope 2净零目标,若金融业务收入占比小于95%还需制定Scope 3目标[10] - 金融机构需每年公开披露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业务气候一致性、清洁能源敞口和森林敞口[11] - 2030年前金融机构需披露完整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并对所有业务进行全面的气候一致性评估[11] - 金融机构需确保所有净零声明清晰、准确、可信和可验证[11] 国内政策动态 -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12] - 《意见》要求加强债券品种创新,支持技改升级、智能工厂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12] - 《意见》强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多元化绿色金融工具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应用[12] -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可持续信息鉴证业务准则第X号 -- 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规范可持续信息鉴证业务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基本方法等[13] - 征求意见稿适用于执行鉴证业务的所有类型的鉴证机构和人员,共四章225条[13] -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与天津市五部门联合印发《发挥转型金融作用 服务天津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1+1+N"转型金融标准试点应用体系[16] - 《意见》重点推动钢铁行业标准和化工团体标准的试点应用,逐步推动煤电、建材、交通、航运等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的试用[16] 行业发展动态 - 截至2025年8月13日,国内市场存续期绿色债券为3896只,发行金额为62621.51亿元[19] - 存续期社会债券为2061只,发行金额为87833.49亿元[19] - 2025年1月1日至8月13日,国内市场发行639只ESG债券,发行金额为8690.9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8.01%和71.72%[19] - 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424只,发行金额为7197.07亿元[19] - 社会债券发行规模为158只,发行金额为1107.8亿元[19] - 可持续挂钩债券发行规模为37只,发行金额为248.82亿元[19] - 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发行规模为18只,发行金额为107.3亿元[19]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发布《供应商ESG评价指南》团体标准、中国供应商ESG评级平台规模化试点成果等[21] - 2025企业ESG发展论坛公布"2025企业社会责任&ESG实践案例"[21] - 广东首笔"转型金融+技改再贷款"落地惠州赋能石化行业绿色转型[21] - 邮储银行上海分行成功为上海吉祥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发放2.9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21] - 威海银行创新推出"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为威海某化工公司提供2200万元信贷支持[21] - 《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2024年度评价报告》在京发布[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