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

搜索文档
专访马骏:银行要把握好NDC 对转型金融的催化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06:24
全球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 - 全球绿色投融资规模增长,资金集中涌入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纯绿"领域,而钢铁、化工、交通等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项目面临融资瓶颈,资金供需错配问题凸显 [1] - 转型金融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焦点,转型产业占经济比重远大于纯绿产业,在政策、标准和能力到位后,转型金融业务有望爆发式增长 [1] - 国际上《G20转型金融框架》包括五大支柱、二十二条原则,中国央行已编制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目录,多地出台地方性转型金融标准 [1] 金融机构转型金融实践与挑战 - 转型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银行尚未建立相关内部业务流程,核心问题包括如何准确识别符合条件的客户和项目 [2] - 湖州已累计发放约200亿元转型融资,河北在钢铁领域有约200亿元转型贷款案例,但多数地区仍是空白 [2] - 银行需加强内部能力建设,解决"获客"难题,部分银行通过行业专家培训企业,帮助企业认识转型金融的长期效益 [3]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与转型金融 - 中国将在COP30前公布2035年NDC目标,明确未来十年温室气体排放绝对降幅,各地区、行业和企业需制定短中期低碳转型方案 [4] - NDC目标发布后,转型金融将成为企业必需品而非可选项,金融机构需及时把握机遇,完善业务流程和服务能力 [4] 金融机构ESG信息披露现状 - 42家上市银行披露ESG报告,但多数未完全达到ISSB要求,碳相关信息披露存在三方面不足:碳核算(范围3披露少)、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评估(量化不足)、转型计划披露(目标和措施缺失) [5][6] - 全球ESG披露标准不统一,存在数百套不同要求,ISSB发布的可持续披露准则正成为统一国际标准的重要基础 [7] 中国ESG信披统一框架发展 - 中国财政部制定以ISSB准则为基础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目前为框架性、自愿性标准,未来部分内容可能成为强制披露要求 [8][9] - 预计未来该框架将逐步细化,对强制披露内容实施要求并公布时间表,确保同类企业披露要求一致性 [9]
ESG热搜榜(180期)|A+H股车企近半披露ESG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5:36
国资委推动央企海外ESG建设 -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央企海外机构将ESG纳入经营管理和重大项目,强化治理实践和信息披露[1] - 央企需适应属地ESG规范,结合当地文化提供产品服务,深化国际组织合作提升品牌形象[1] 欧盟强化气候目标 - 欧盟提议修订《欧洲气候法》,设定2040年温室气体净排放较1990年减少90%的目标[2] - 欧盟将引入碳信用机制缓解减排压力,当前2030年减排55%目标进展顺利[2] 汽车行业ESG披露现状 - A股汽车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37.68%,港股达88.64%,整体披露率45.08%[3] - 中国汽车产业链可持续信息平台已收录135家企业700余份报告[3] 绿色金融发展前景 - 2030年中国绿色金融对GDP贡献率将达4.01%,直接创造GDP7.2万亿元[4] - 2024年绿色金融直接贡献GDP3.26万亿元,间接拉动20.74万亿元[4] - 预计2030年绿色贷款余额将达197.64万亿元[4] 转型金融发展趋势 - 转型金融规模潜力大于纯绿产业,在政策支持下将爆发式增长[5] - 央行已编制四个行业转型目录,多地出台地方标准[5] - 银行需通过融资支持、调整贷款结构等措施落实转型规划[5] 企业高管变动 - 百川股份董事长郑铁江被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公司经营正常[6] 中欧绿色合作 - GeSI倡议在零碳校园、智能能源、绿色制造领域打造中欧合作样板[7][8] - 全球商会去年促成500余项跨境合作支持绿色技术发展[8] - GeSI已吸纳中国多个领域的创新成员机构[8]
专访马骏:银行要把握好NDC对转型金融的催化机遇丨首席气候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0:59
全球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 - 全球绿色投融资规模增长,资金集中涌入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纯绿"领域,而钢铁、化工、交通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项目面临融资瓶颈,资金供需错配问题凸显 [2] - 转型金融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焦点,转型产业占经济比重远大于纯绿产业,政策、标准和能力到位后有望爆发式增长 [3] - 国际上《G20转型金融框架》包含五大支柱、二十二条原则,中国央行已编制四个行业转型金融目录,多地出台地方性转型金融标准 [3] 金融机构转型金融实践 - 转型金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银行尚未建立相关内部业务流程,核心问题包括客户识别和项目合规性判断 [5] - 湖州累计发放约200亿元转型融资,河北在钢铁领域有约200亿元转型贷款案例,但多数地区仍为空白 [5] - 银行需加强能力建设解决获客难题,湖州通过行业专家培训企业,将潜在客户转化为实际客户 [6]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影响 - 中国将在COP30前公布2035年NDC目标,明确未来十年温室气体排放绝对降幅,各地区、行业和企业需制定短中期低碳转型方案 [7] - NDC发布后转型金融将成为企业必需品而非可选项,金融机构需把握机遇完善业务流程和服务能力 [7] ESG信息披露现状 - 42家上市银行披露ESG报告,但多数未完全达到ISSB要求,碳核算方面范围3排放披露不足 [9] - 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评估缺失,大部分企业未量化估算高碳运营风险或绿色技术机遇 [9] - 转型计划披露不完整,缺少具体碳减排目标和实施措施 [10] ESG标准统一化进展 - 全球ESG标准不统一,存在数百套披露要求导致高成本,ISSB准则正成为国际统一标准基础 [11] - 中国财政部制定以ISSB为基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框架,未来可能部分内容转为强制披露 [12] 中国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 - 中欧共同分类目录降低跨境融资障碍,中国金融机构境外发债广泛采用该目录贴标,新加坡已加入该目录 [15] - 全球约40个国家和地区采纳或宣布采纳ISSB,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推动ISSB采纳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16] - 全球自愿碳市场需互联互通,中国可推动核心碳原则被各国采纳,落实巴黎协定第六条机制 [17] 中国碳市场发展 - 全国碳市场分为强制碳市场(ETS)和自愿碳市场(CCER),后者国际化可能性更高 [19][20] - 中国可探索授权港澳与"一带一路"国家签署碳信用合作协议,推动自愿碳市场国际互联互通 [20] - 中长期碳价呈上涨趋势,欧盟碳价曾达每吨人民币1000元,中国需更高碳价激励绿色技术创新 [22]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在浙江湖州举办
金融时报· 2025-07-08 09:43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 - 会议于7月4日在浙江湖州召开,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湖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金融学会主办,旨在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深化 [1] - 10家银行机构总行负责人参会并交流发言,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 [1][7] - 湖州市发布《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实施方案》,启动政银协同工作机制,10家银行总行将与湖州共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 [1][8] 绿色金融体系进展 - 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在顶层设计、政策支持、标准建设、信息披露、产品服务及国际合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 - 浙江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形成"湖州经验"等可复制推广的成果,部分实践已传播至国内外其他地区 [2] - 湖州绿色金融试验区建设8年以来,绿色信贷年均增长41%,余额占全部贷款比重超33%,高于全国平均近20个百分点 [7] 浙江省绿色金融实践 - 浙江深化"2211"金融现代化系统推进工程,以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突破口,探索形成全国影响力的浙江方案 [3] - 湖州创新构建绿色金融"六大工作体系",累计形成74项全国首创性试点成果,被国内100多个城市借鉴 [7] - 浙江计划打造湖州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推进综合创新中心、宣教培训中心和交流合作中心建设 [3] 转型金融发展 - 转型金融业务在政策、标准和能力到位后有望爆发式增长,国际上有《G20转型金融框架》,国内已编制四个行业转型金融目录 [5] - 湖州启动一批转型项目,提供激励政策、转型规划模板和"碳账户"服务,银行需通过三大举措落实转型规划 [5] - 银行转型规划包括短期、中期、长期降低碳排放的路径、目标和措施,涉及调整客户贷款敞口 [5] 湖州市绿色金融规划 - 湖州将依托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试点机构等六项载体,提升"五篇大文章"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全国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 [8] - 目标成为金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探索绿色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8] - 湖州绿色金融改革10周年,计划深化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吸引更多金融资源集聚 [6]
绿色金融周报(192期)丨陆磊:着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7 21:18
绿色金融政策动态 - 央行副行长陆磊提出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 引导金融支持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深化国际合作 支持区域改革创新 [4] - 浙江湖州作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 形成可复制的"湖州经验" 在立法 标准 信息披露 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成果 [5] - 马骏建议银行制定短中长期碳减排转型规划 通过调整融资策略推动客户减碳 包括提供绿色融资 降低高碳客户敞口 增加低碳客户支持 [6] 地方绿色金融实践 - 宁夏发布《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录》 包含4类一级目录和79类四级目录 聚焦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匹配绿色信贷 债券 保险等工具 [7] - 深圳29家银行披露环境信息报告 四大行深圳分行绿色贷款余额均超1000亿元 深圳中行以1566 83亿元居首 占比达16 94% [11] - 湖北碳交中心认证进出口银行湖北省分行为省内首家碳中和政策性银行 探索碳金融应用场景创新 [13] 绿色债券市场 - 5月银行间市场新发行15只绿色债券 规模100 50亿元 其中8只符合中欧《共同分类目录》 截至5月底符合目录的存量绿债达426只 [8] - 宁夏电投发行全国首单10亿元碳中和绿色可续期公司债 票面利率2 75% 资金用于300万千瓦光伏项目 [14][15] - 建设银行拟发行300亿元绿色金融债 其中250亿元为3年期固定利率品种 50亿元为浮动利率品种 [16] 碳市场数据 - 上周全国碳市场配额最高价77 10元/吨 最低价72 57元/吨 收盘价环比下跌3 21% 总成交量246 53万吨 成交额1 79亿元 [10] - 2025年初至7月4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4064 94万吨配额 总成交额30 46亿元 历史累计成交量6 71亿吨 成交额460 78亿元 [10]
对话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加快转型金融标准落地,直面绿色资产投融资痛点
证券时报· 2025-07-07 12:43
中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 - 中国正在制定新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将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这将推动各地区、机构和企业编制新的低碳转型规划 [1] - 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将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推动首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和落地,并支持第二批转型金融标准编制工作 [1][9] - 当前绿色金融无法全面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需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引导社会资本 [1][9] 转型金融标准与产品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已编制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4个行业转型金融目录,另有7个行业正在编制 [9] - 浙江省湖州市已发布第二版转型金融目录,即将发布第三版 [9] - 当前转型金融产品以债务类工具为主(如转型贷款、债券),股权类和保险类工具较少,建议设立"转型基金"支持高质量转型企业 [10] 全球可持续金融发展现状 - 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达每年约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约1.2万亿美元 [4] - 政府财政资金仅占全球可持续投资总额的10%,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动员的气候资金不足1000亿美元(占全球需求不到2%) [4] - 美国"退群"可能导致私营部门气候融资信心不足,影响资金投入 [5] 国际标准与合作机制 - 中国与欧盟牵头编制的中欧共同分类目录(CGT)已被中国金融机构广泛用于境外绿色融资 [6] -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准则已被约40个国家和地区接纳,中国已出台"中国版ISSB准则" [7] - 建议推动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扩容,覆盖更多国家 [6] 绿色资产代币化(RWA)应用 - 区块链技术可实时追踪绿色资产环境数据(如减碳量),解决数据真实性和可追溯性问题 [12] - RWA有助于防范"洗绿"风险,提升资产流动性和绿色声誉,中国香港地区已开始推动相关实践 [12] - 协鑫能科等企业已布局绿色资产RWA [12]
支持高碳行业转型 银行创新实践与标准建设并进
中国证券报· 2025-07-07 04:33
银行业支持高碳行业绿色转型实践 - 威海银行推出"可持续挂钩节水贷款" 以27亿元授信支持热电公司节能改造 产品以水效为核心挂钩指标 将单位耗水量下降百分比与利率优惠挂钩 [1][2] - 兴业银行落地铝行业转型贷款 向山东滨州某铝业公司发放贷款2亿元 采用"转型评价+利率挂钩"双机制 贷款利率优惠与企业氧化铝、电解铝等产品能耗表现挂钩 [2] - 截至2024年末 兴业银行投向转型领域绿色融资规模达1927亿元 持续加大对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 [2] 转型金融产品发展现状 - 转型金融是对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 聚焦支持高碳行业按气候目标有序转型 为高碳行业大规模融资提供新选择 [3] - 国内转型金融产品以转型类债券及信贷为主 债券产品占比较高 信贷产品尚未进入规模上量阶段 与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 [3] - 转型金融产品于2021年兴起 以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债券为代表 通过设定低碳转型关键绩效指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引入财务激励/惩罚机制 [4] 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 - 当前投资主要集中在低碳或零碳项目 传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资金缺口巨大 转型金融将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增长新抓手 [5] - 高碳或难减排产业转型需求大 伴随上下游产业链连锁效应 转型金融体量大、发展潜力大 [5] - 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个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明确转型主体认定条件 截至2025年1月末试点地区落地贷款累计金额约425亿元 [6] - 正在研究制定第二批航运、化工等七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 [6]
对话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加快转型金融标准落地 直面绿色资产投融资痛点
证券时报· 2025-07-07 02:18
中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 - 中国正在制定新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将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这将推动各地区、机构和企业编制新的低碳转型规划 [1] - 绿金委将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推动首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和落地,并支持第二批转型金融标准编制工作 [1][6] - 目前绿色金融无法全面支持高碳行业转型,需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引导社会资本,重点发展股权类转型金融产品如"转型基金" [1][6][7] 全球可持续金融现状与挑战 - 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达每年约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绿色投资每年约1.2万亿美元,政府资金占比仅10% [2] - 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动员的气候资金不足1000亿美元,占全球需求不到2%,美国贡献占比不到10% [2] -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等行为可能削弱私营部门信心,导致气候融资投入减少 [3] 国际可持续金融合作与标准建设 - 中国与欧盟牵头编制的中欧共同分类目录(CGT)已被中国金融机构广泛用于境外绿色融资,未来将推动机制扩容覆盖更多国家 [4] -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准则已被约40个国家和地区接纳,中国出台"中国版ISSB准则"起引领作用 [5] 转型金融工具与技术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已编制煤电、钢铁等4个行业转型金融目录,另有7个行业在编,湖州市已发布第二版目录 [6] - 现有转型金融产品以债务类工具为主,需发展股权类工具如政府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 [6][7] - 区块链技术可应用于绿色资产代币化(RWA),解决环境数据追踪难题,增强资产流动性和防"洗绿"能力 [8]
绿金委主任马骏:绿色金融的下一个突破口是转型金融
证券时报网· 2025-07-05 11:37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0.61万亿元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全球第一[1] - 绿色金融已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及金融业创新发展主流业务[1] 转型金融框架推进 - 绿金委将推动转型金融标准编制和落地以解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资金需求[1] - 配合人民银行支持首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落地并启动第二批标准编制工作[1] 可持续信息披露建设 - 财政部2024年12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三大交易所2025年1月出台上市公司披露指南[2] - 绿金委协助修订《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以衔接ISSB标准强化碳中和相关信息披露[2] 国家气候目标规划 - 中国正制定2035年NDC目标计划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3] - 金融机构需编制运营及投融资碳排放转型规划湖州银行已率先试点[3] 金融产品创新方向 - 绿金委支持通过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工具推动可再生能源及高碳行业转型[4] - 计划促进碳金融市场扩容提升国际分类目录兼容性并扩大生物多样性研究[4] 政策协同与改革深化 - 生态环境部与金融部门联动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支撑美丽中国建设[3] - 绿金委将持续为绿色低碳转型创造新动力聚焦务实成果落地[4]
央行副行长陆磊: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21:33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提出下一阶段四大工作方向: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引导金融支持自然保护、深化国际合作、支持区域改革创新[1] - 浙江湖州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形成可复制的"湖州经验",包括立法实践、标准探索、信息披露等创新成果[1] 湖州绿色金融改革成果 - 湖州绿色信贷年均增长41%,余额占比达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2] - 浙江省通过"2211"金融现代化工程,在地方立法、数字化基建、激励机制等方面形成全国性示范方案[2] 浙江未来绿色金融发展计划 - 浙江省将打造湖州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建设综合创新中心、宣教培训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3] - 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形成示范窗口,强化绿色金融与经济低碳转型的良性互动[3] 转型金融发展动态 - 转型产业经济占比远超纯绿产业,政策支持下业务将爆发式增长,G20框架包含5大支柱22条原则[4] - 中国人民银行已编制4个行业转型目录,湖州率先启动转型项目并提供碳账户等配套服务[4] - 银行转型规划需设定分阶段减碳路径,通过调整融资结构(增加低碳客户敞口、减少高碳客户贷款)落实目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