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战略性新兴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工商银行钦州分行:以金融之力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0 16:05
贷款业务发展 - 工商银行钦州分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达48.04亿元 较年初新增10.63亿元[1] - 该行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业务高质量发展 展现出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劲实力[1] 重点聚焦领域 - 紧密围绕节能环保 新材料 新能源等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1] - 通过高频次高质量客户走访精准识别融资需求 确保资源投向政策导向明确且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领域[1] 银政企协同机制 - 积极构建银政企高效联动机制 主动对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强化政策信息互通[1] - 深化与重点企业战略合作 通过联合走访和政策宣讲形式拓展优质客户资源池[1] - 联合多家重点新材料企业开展专场对接活动 现场收集融资需求[1] 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 着力锻造专业化信贷服务队伍 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客户经理产业洞察和风险评估能力[2] - 推行一户一策专属金融服务方案 针对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提供差异化融资解决方案[2] - 量身定制信用贷款和供应链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有效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2] 未来发展规划 - 持续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储备 加快项目推进和落地[2] - 不断拓展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投放力度[2]
一倍返投,这支百亿母基金招GP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9-20 15:56
文章核心观点 - 本周中国母基金行业活跃度较高,新设立或启动招募的母基金及子基金总管理规模显著,涉及多个省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各地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培育新质生产力 [4][7][10] - 母基金在子基金中的出资比例通常有明确上限,并对返投当地的比例有严格要求,以引导资本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6][7][12] 各地区母基金动态 广东省 - 佛山市新动能产业基金总规模200亿元,首期40亿元,聚焦投资新型电力装备、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4] - 新动能产业基金对单支子基金出资比例不超过30%,并要求子基金对佛山的返投比例不低于基金出资规模的100% [6] - 广东南控一号产业投资母基金总规模20亿元,重点投资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9] 浙江省 - 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子基金规模原则上不高于5亿元人民币,市科创基金出资比例不超过30% [7] - 要求投资于温州市注册企业的资金不低于市科创基金认缴出资额的1.2倍 [7] 北京市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二期规模100亿元,拟设立首期规模各10亿元的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专项基金 [7] - 专项基金对主投领域的投资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可投资总额的80%,引导基金二期出资最高可达99% [7][8] 湖南省 - 湖南省金芙蓉产业引导母基金围绕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征集2026年度子基金方案,要求子基金投资于申报领域的比例不低于60% [10] - 浏阳经开高创产业母基金总规模30亿元,存续期12年,对子基金出资比例不超过30%,返投比例不低于母基金实缴出资规模的1.2倍 [12]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宁夏数字经济引导子基金中,产业引导基金二期认缴出资3.2亿元,目标将基金规模放大至6.4亿元以上 [17] - 要求基金管理人实收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并已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18] 福建省 - 福建省启动AIC系列基金和文旅数创基金管理机构遴选,AIC系列基金聚焦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 [23] - 文旅数创基金主要投资于文旅融合、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 [24] 四川省 - 德阳投控产业引导基金的首支子基金"高端能源装备基金"正式签约,规模15亿元 [26][28] 辽宁省 - 辽宁省发布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基金将按母基金模式运营,分为产业投资类和创业投资类 [30] 行业活动与事件 - 第四届达沃斯全球母基金峰会及首届世界投资大会投融资峰会即将举行 [33] - 2025母基金研究中心专项榜单已正式揭晓 [33]
营收总额超5万亿元,2025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发布
新京报· 2025-09-20 14:01
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发布 - 北京市工商联与通州区人民政府联合发布2025北京民营企业百强、科技创新百强、文化产业百强和专精特新百强四个榜单 [1] 百强企业主榜单表现 - 北京民营企业百强入围门槛突破50亿元 同比增长7.5% 五年累计增长38.6% [3] - 营收总额达5.26万亿元 同比增长12.27% 五年累计增长38.8% [3] - 资产总额达15.02万亿元 同比增长6.6% 五年累计增长183.4% [3] - 68%的企业集聚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领域 [3] - 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有7家 [3] 科技创新百强企业表现 - 营收总额达2.46万亿元 同比增长33.79% [3] - 利润总额达1360.44亿元 同比增长20.54% [3] - 研发费用总额达1742.69亿元 同比增长5.36% [3] - 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9.47% [3] - 关键技术主要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 [3] 文化产业百强企业表现 - 资产总额达6804.48亿元 同比增长77.17% [4] - 营收总额达4200.80亿元 同比增长37.82% [4] - 高新技术服务业成为营收主力 [4] - 利润总额达435.90亿元 同比增长77.21% [4] - 40%的企业已形成成熟的"文旅+"融合模式 [4] - 25%的企业积极探索跨界合作项目 [4] - 86%的企业布局文化新业态 [4] 专精特新百强企业表现 - 营收总额达755.56亿元 [4] - 税后净利润达97.30亿元 [4] - 97家企业核心技术源于自主开发 [4] - 76家企业参与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合作模式 [4] - 95家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4] - 46家企业涉足未来产业 [4] - 全年申请国内专利3579项 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72% [4] 优秀投资案例 - 首次发布20个优秀投资案例 [4] - 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4] - 科创相关投资案例占95% [4] - 战略投资占65% 创新技术投资占40% 企业并购占30% 产业投资占25% [4] 社会责任优秀案例 - 1475家企业参加社会责任调研 [5] - 244家民营企业参与案例申报 [5] - 35家企业案例被评为优秀案例 [5] - 354家参与乡村振兴 [5] - 321家参与"万企兴万村"京郊行工作 [5] - 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高达123.86亿元 [5]
以高质量发展降低资源环境代价
经济日报· 2025-09-20 09:42
高质量发展战略核心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以高水平保护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以高质量发展降低资源环境代价[1] -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 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 负重前行的关键期[2] -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以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保护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3] 资源环境挑战 -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但方式粗放 付出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1] - 中国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油气等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1] - 粗放式发展导致严峻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危害群众健康并制约经济可持续性[1] 绿色发展路径 -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限制经济活动在资源环境承受限度内[2] - 全方位推行绿色规划 绿色设计 绿色投资 绿色建设 绿色生产 绿色流通 绿色生活 绿色消费[2] - 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 各环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从源头预防污染与破坏[2] 产业转型升级 -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 智能化 数字化改造升级 降低高耗能 高污染产业比重[2] -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包括节能环保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 - 新兴产业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小 附加值高 是未来经济增长新引擎[2] 新质生产力发展 -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引领生产方式变革 加速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3] -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推动设备智能化 提升生产效率 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3]
青农商行(002958) - 002958青农商行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8
2025-09-18 18:48
信贷投放重点 - 加大涉农、普惠小微信贷投放,夯实"支农支小"战略定位 [2] - 加强对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 [2] - 坚持严控风险原则,保存量、拓增量,推动贷款增长和结构优化 [2] 小微企业服务策略 - 单列信贷计划,引导分支机构深耕小微与涉农领域 [2] - 推进"千村万户"走访行动,下沉市场提升服务触达率 [2] - 优化考核体系,强化正向激励,运用降准及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 [2] - 提升"信贷工厂"运营效能,构建标准化审批体系缩短办贷时效 [2] - 优化普惠产品体系(金穗惠农/惠企/惠商/惠科/房抵贷) [2] - 推行"场景营销+特别授权"批量营销模式 [2] - 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与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要求 [3] - 开发小额线上信贷产品,推广数智网格与普惠平台应用 [3]
【新华解读】国资央企亮“十四五”成绩单 接下来将会怎么干?
新华财经· 2025-09-18 15:18
核心观点 - 中央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大幅增长 未来将通过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进一步优化布局 [1][2][3] 财务表现 -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 年均增速达7.3% [2] - 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 年均增速8.3% [2] - 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至6.7%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59.4万元增长至81.7万元 [2] - 2021-2024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万亿元 年均增速6.3% [3] -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22万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 [3] - "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5万亿元 [3] 战略转型 - 发展核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 - 更关注投资回报率、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等质量效益指标 [3] - 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大幅提高 [4] - 低效无效资产不断盘活或退出 资产配置更加优化 [4] 新兴产业布局 - 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 较"十三五"时期大幅提升 [4] - 在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4] - 在人形机器人、超导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 [4] - 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托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4] - 中央企业设立创投基金总规模近千亿元 聚焦科技属性和新兴领域 [4] 重组整合进展 - 以市场化方式重组6组10家企业 [6] - 新组建设立9家中央企业 [6] - 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 [6] 未来发展方向 - 推进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 提升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 [6] - 重组重点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民生与应急、传统产业升级 [7] - 在汽车、发电、通信等领域探索战略性重组 [8] - 在环保、新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实施专业化整合 [8] - 推动已重组企业的资源、技术、市场、文化全面融合 [8]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已超90万亿元
北京青年报· 2025-09-18 14:30
经营业绩 -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68.8万亿元增长至91万亿元 年均增速达7.3% [1][2] - 预计"十四五"期间增加值比"十三五"增长超40% 利润总额增长超50% [2] - 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至6.7%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59.4万元/人年增至81.7万元/人年 [2] - 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投资8.6万亿元 2024年营收突破11万亿元 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 [2] 社会贡献 - 累计上缴税费超10万亿元 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1.2万亿元 [3] - 承担全国80%原油、70%天然气、60%电力供应 保障基础能源和通信网络运营 [3] - 年均采购量超15万亿元 直接拉动产业链企业约200万户 间接辐射近700万户 [3] - 实施超6000个"一带一路"境外投资项目 服务京津冀等重大区域战略 [3] 科技创新 -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2024年达1.1万亿元 投入强度从2.6%升至2.8% [4]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年投入近1000亿元 [4] - 建成47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8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9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占全国1/6) [4] - 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 [4] - 参与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打造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组建23个创新联合体 [4] -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09项 占全国奖项总数超50% [4] 体制改革 - 重组6组10家企业 新组建9家中央企业 包括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等 [7] - 97%符合条件的子企业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 [8] - 中央企业管理人员浮动工资占比超60% 实施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8] -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注资 [5] - 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 [5]
“十四五”以来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超20%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09:59
投资规模与增速 - 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 [1] - 2024年该领域投资占比首次突破40% [1] -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人民币 较"十三五"时期大幅提升 [1] 营收贡献与领域分布 -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 [2] - 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 [2] -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5个领域收入均超万亿元 [2] 重点产业进展 - 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1] - 人形机器人、超导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 [1] - 工业母机、新材料领域托底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1] 产业发展格局 - 形成梯次拓展、合力并进的产业新格局 [1] - 聚焦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进行系统化布局 [1] 创新模式发展 - 中央企业创投基金总规模接近千亿元人民币 [2] - 发布供需清单近万项促进产业链融通发展 [2] - AI+专项行动推动通用大模型和行业模型加速应用 [2]
央企深改凸显科技“硬实力”
北京商报· 2025-09-18 09:46
9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 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据了解,"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 不到70万亿元增至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值得关注的是,研发经费连 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持续加强新兴领域新赛道布局,形成体系布局、协同攻坚、重点突破的强大合力。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目前总体进度符合预 期,很有信心到今年底前高质量完成主体任务。" 资产总额超90万亿元 "'十四五'时期,是国资央企功能提档、价值跃升、战略支撑作用更好发挥的五年,是发展提质、改革 增效、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的五年",张玉卓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 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8.3%。更为重 要的是,质量效率也有显著提升,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接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 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成效显著,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成立 ...
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国资央企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人民日报· 2025-09-18 09:40
核心观点 - 国资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资产总额增至超90万亿元,利润总额增至2.6万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升至6.7% [1] 发展基础 - 央企资产总额从68.8万亿元增至91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从14.2万亿元增至18.3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6.5% [3] - 央企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至2.6万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至6.7%,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59.4万元增至81.7万元 [3] - 2021至2024年,央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万亿元 [4] 产业升级 - 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2024年其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40%,营业收入占比接近30% [5] - “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累计布局应用场景超过800个,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智能工厂1854个 [5] - 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2.8%、13.9% [5] - 近3年,央企品牌价值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 [6] 社会服务与供应 - 央企承担了约80%的原油、70%的天然气、60%的电力供应 [7] - 央企年均采购量超15万亿元,直接拉动产业链上约200万户大中小企业、间接辐射近700万户企业 [7] - “十四五”以来,央企累计上交税费超过10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1.2万亿元 [7] 科技创新 - “十四五”以来,央企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已连续3年每年投入超1万亿元 [8] - 央企研发人员达144万名、占全国的1/5,拥有两院院士219名,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8] - “十四五”期间,央企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2个,承担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60%的标志性产品研发 [8] - 央企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9] - 在去年开展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中,央企获奖109项 [9] 改革与布局优化 - 以市场化方式重组6组10家企业,新组建、设立9家央企,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等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 [10] - 央企管理人员与业绩挂钩的浮动工资占比超过60% [10] - 2024年,央企实现增加值10.7万亿元,同比增幅明显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