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

搜索文档
罕见!DDR4存储芯片价格跳涨,部分型号已与DDR5产品“倒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5 21:13
DDR4价格倒挂现象 - DDR4与DDR5芯片现货价格已基本持平,部分DDR4价格甚至高于DDR5,呈现"价格倒挂"现象 [1] - 6月初16GB、32GB、64GB DDR4 RDIMM价格分别涨至58美元、105美元、195美元,32GB DDR4 RDIMM现货价格4月初至6月中旬累计涨幅超30% [1] - DDR4 16GB(1Gx16)3200现货价从Q1末的3.95美元涨至6月25日的12.5美元,同期DDR5 16GB报价仅6.053美元,DDR4价格已达DDR5两倍 [2] 价格上涨驱动因素 - 供给端减产是主因,三星电子要求客户6月前确认DDR4订单,SK海力士计划将DDR4产能压缩至总产能20%以下,2026年4月正式停产 [2] - 原厂将产能重点分配至高利润的DDR5和HBM产品,导致DDR4供应紧张 [2] - AI服务器需求激增推动HBM和DDR5需求,对DDR4产生排挤效应 [3] 价格涨幅调整与市场影响 - TrendForce将Q2服务器DDR4模组价格涨幅从5%-10%上修至18%-23%,PC DDR4模组合约价涨幅从3%-8%上调至13%-18% [3] - 预计Q3服务器DDR4价格涨幅缩窄至10%-15% [5] - 部分原厂重新评估DDR4停产计划,考虑客户长尾需求和旧处理器平台库存 [4] DDR5加速渗透 - DDR4与DDR5价差大幅缩减,64GB DDR4/DDR5 RDIMM价差从去年Q4的近一倍降至36% [6] - 服务器OEM加速向DDR5方案过渡,验证周期需6-12个月,DDR4将逐步退出主流市场 [6] - 国产厂商如佰维存储、江波龙已推出DDR5产品,澜起科技DDR5内存接口芯片出货量超DDR4,Q1净利润同比增长135.14% [6] - 国产DDR5产能和良率处于爬坡阶段,但DDR4短缺将推动终端增加DDR5应用 [7]
首批15家广州“城市合伙人”名单正式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20:23
首批广州"城市合伙人"企业名单 - 首批15家"城市合伙人"企业包含6家战略合作伙伴(京东集团 中国邮政 世邦魏理仕 立邦投资 德勤咨询 滴滴集团) 5家超级合伙人(唯品会 三七互娱 小鹏汽车 趣丸科技 比音勒芬) 4家城市梦想家(广州建廷 广东北斗星 广州同欣 安嘉洁环保) [1] 企业参与方式与领域 - 168家海内外企业积极响应"城市合伙人"计划 首批15家企业通过赞助 公益捐赠和资源协同等方式参与 [2] - 合作内容覆盖战略咨询 数字科技 低空经济 智能制造等多个关键领域 包含多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 [2] - 滴滴集团将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势 优化城市交通流量 参与广州智慧城市建设 [2] - 世邦魏理仕承诺发挥"城市智脑"与"招商引擎"作用 聚焦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引入首进品牌和创新科技产业 助力本土企业出海 [3] 合作项目内容 - 合作范围包括企业战略咨询 重点项目招商引资 体育场馆设施焕新等传统领域 [2] - 在新经济领域探索低空经济生态共建 "丝路电商"创新场景打造 城市第五立面前瞻设计 热门游戏"广州副本"植入 AI大模型音乐共创等前瞻性项目 [2] 计划意义与影响 - "城市合伙人"计划构建新型政企关系 激发市场活力 为广州"一城二都三中心"六张城市名片注入发展动力 [3] - 计划不仅助力十五运会赛事举办 更对广州城市运营和治理进行积极探索 具有长期效益 [3] - 是广州贯彻"经营城市"理念 围绕"拼经济 保安全 办全运 提品质"工作主线 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探索 [5]
AI减少大量入门级白领岗位?这些专家看法不一
第一财经· 2025-06-25 19:56
AI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AI大模型加速进入产业应用,会计、金融工作者、律师、医生等"白领工人"岗位面临短期冲击 [2] - 30%-40%的劳动力需在未来3-5年内提升或更新技能 [2] - 技术进步可能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服务性行业人才的"技能鸿沟",推动服务业转移 [2][3] 行业差异与技能层次 - 生成式AI对学者和创意行业人才更有利 [3] - 初级程序员的基础脚本工作可能被AI取代或效率提升,高级程序员受影响较小 [4] - 高技能岗位(编程、互联网开发、数据库管理等)的任务替代率已达50%,2032年或升至80% [4] - 医疗领域AI短期内更易赋能基层医生,高水平医生未来也将受益 [5] 就业结构变化与数据需求 - 未来就业结构将转向研发工作,简单重复劳动被替代 [4] - 医疗垂类AI大模型技术沉淀后,将带来更多数据处理岗位需求 [5] - AI技术短期内创造新就业机会的能力需审慎评估,对比内燃机发明后的产业规模扩张效应有限 [5][6] 技术定位与区域机遇 - AI应定位为赋能性工具,连接全球顶尖科学家和企业家 [3] - 发展中国家可抓住生产力提升的"窗口期",推动服务业转移 [3][5]
成立 5 年最高估值超百亿,摩尔线程之后,又一家AI芯片独角兽争当“国产 GPU 第一股”
AI前线· 2025-06-25 12:15
公司动态 - 沐曦集成电路已完成科创板IPO辅导工作 状态变更为"辅导工作完成" 由华泰联合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即将提交上市申报材料 [1][2] - 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 总部位于上海 在北京、南京等7地设立全资子公司及研发中心 [5] - 控股股东为上海骄迈企业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22.83% 实际控制人陈维良受益股份39.26% [5] - 创始团队核心成员均来自AMD 包括董事长兼CEO陈维良(曾任AMD全球GPU设计负责人) CTO彭莉(AMD首位华人女科学家) 软件CTO杨建(AMD大中华首位科学家) [5] 产品与技术 - 专注于高性能GPU计算领域 推出三大产品线:曦云®C系列(通用计算) 曦思®N系列(智能计算推理) 曦彩®G系列(图形渲染) [6][10] - MXC500曦云系列产品对标英伟达A100/A800 FP32算力达15 TFLOPS(英伟达A100为19.5 TFLOPS) 采用通用GPU架构并兼容CUDA [7] - 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GPU IP 拥有自主指令集和架构 配套MXMACA®软件栈 构建软硬件一体生态 [6] - 2024年交付9个算力集群 覆盖华东/华中/香港地区 总规模超1万张GPU卡 [6] - 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 支持书生・浦语3.0大模型的推理和微调训练 [6] 财务与融资 - 2023年营收1.07亿元 亏损8.46亿元 2024年营收12.55亿元 亏损5亿元 [9] - 累计完成8轮融资 总额超20亿元人民币 投资方包括上海科创基金/浦东资本/国调基金等国资 以及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创投机构 [11] - 融资历程:2020年10月天使轮→2021年Pre-A轮→2021年6月A轮→2022年7月Pre-B轮(10亿元)→2023年两轮→2024年8月最新轮 [12] 行业竞争 - 国产GPU主要厂商包括华为海思/寒武纪/海光信息/壁仞/沐曦/燧原/摩尔线程等 [14] - 华为昇腾系列依托生态体系在智能安防/边缘计算领域优势明显 寒武纪在AI推理训练芯片技术领先 海光信息"深算一号"性能媲美国际产品 [14][15] - 燧原科技(2024年8月) 壁仞科技(2024年9月) 摩尔线程(2024年11月) 沐曦(2025年1月)相继启动IPO辅导 摩尔线程已率先完成辅导 [17][18][19] - 胡润研究院估值:摩尔线程255亿元 燧原160亿元 壁仞155亿元 沐曦100亿元 [20] 行业趋势 - DeepSeek大模型推动国产芯片适配浪潮 沐曦/摩尔线程/海光信息等均完成适配 [20] - DeepSeek的算法优化和计算效率提升为国产芯片提供软硬件协同设计新思路 低精度计算和开源模式助力生态建设 [21][22] - IDC分析认为DeepSeek适配推动国产GPU软件生态突破 促进厂商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 加速自主可控生态体系构建 [22]
小米官宣将发布AI眼镜
新华网财经· 2025-06-25 11:15
小米AI眼镜发布 - 小米将于6月26日晚7时发布"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小米AI眼镜 [1] - 同场发布新品包括小折叠手机Xiaomi Flip2、搭载玄戒O1旗舰芯片的小米平板7S Pro等 [3] AI眼镜行业前景 - AI眼镜被视作AI大模型最佳应用载体之一 可集成相机、蓝牙耳机、AR等多重功能 [3] - AI眼镜占据人体唯一无接触多模态交互入口 是AI大模型落地移动终端的绝佳载体 [3] - 行业认为AI眼镜有望快速普及 具备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潜力 [3] - 眼镜作为高频日用品 消费者易接受长时间佩戴 配合轻量、时尚、亲民价格等特点 产品迭代速度可能较快 [3] - AI眼镜集成高渗透率品类功能 适配工作娱乐高频场景 存在刚需特性 [3] - AI+AR终极形态可能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代移动智能终端 [3]
王兴兴为宇树融来的C轮能否打高盛的脸?
36氪· 2025-06-25 11:09
行业现状与资本动态 - 具身智能行业呈现资本割裂态势,部分机构批量退出机器人企业,头部独角兽如宇树科技却持续获得腾讯、阿里等巨头投资 [1] - 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领投方包括中国移动、吉利汽车、腾讯等,总融资额超10亿元,估值达100亿元 [1][2] - 2023年公司机器狗全球销量2.37万台,市场份额69.75%,远超波士顿动力等竞争对手 [14] 公司技术与产品布局 - 核心专利161项中61%为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硬件设计与运动控制是技术强项,2025年新公布专利均聚焦舞蹈表演功能 [11][12] - 推出UnifoLM大模型但未披露技术细节,高盛调研指出其产品尚不具备完全自主运行能力,技术路线仍以编程算法为主 [6][9] - 产品线覆盖四足机器狗(6型号)和人形机器人(H1/G1系列),消费级Go2售价9000元,行业级G1定价9.9万元起 [14][16] 商业化表现与市场反馈 - ToB市场中标111笔,客户包括中国移动、同济大学等,单笔合同最高达825万元(采购10台H1-2) [14][15][16] - 消费级产品京东好评率96%,主要用户为科技爱好者,租赁市场日租金从峰值1万元回落至99-2000元区间 [18][20] - 行业级产品应用于电力巡检、科研教学,但消费端存在"大号遥控玩具"质疑,市场期待更多实用功能 [3][4][20] 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 - 竞争对手智元机器人推出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实现自然对话与自主行动,技术路线更侧重AI赋能 [13] - 预编程机器人市场价格战加剧,部分产品降至4.99万元,行业面临从表演型向功能型转型压力 [20] - 摩根士丹利预测2028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080亿美元,AI技术被视为突破通用场景应用的关键 [21]
小米AI眼镜,明晚见!
证券时报· 2025-06-25 10:53
小米AI眼镜发布 - 小米将于6月26日晚7时发布"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小米AI眼镜 [2] - 同场发布的新品还包括小折叠手机Xiaomi Flip2、搭载玄戒O1旗舰芯片的小米平板7S Pro等 [5] AI眼镜行业前景 - AI眼镜是AI大模型的最佳应用载体之一 可集成相机、蓝牙耳机、AR等多重设备或功能 [4] - AI眼镜占据人体唯一无接触多模态(视觉+听觉+语言)交互入口 为AI大模型落地移动终端硬件的绝佳载体 [4] - 眼镜为高频日用品 消费者较易接受每日长时间佩戴 [4] - AI眼镜凭借轻量、美观时尚、亲民价格、AI大模型交互赋能 以及所需技术已初步成熟 有望较快迭代出达普及水平的产品 [4] - 一体集成相机、蓝牙耳机等高渗透率品类功能 适配工作、娱乐高频场景 存在刚需 具备快速普及潜力 [5] - AI+AR的终极形态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下一代移动智能终端 [5]
管理层真金白银力挺 一脉阳光(02522)并购+增持双轮驱动价值重估
智通财经网· 2025-06-25 10:12
公司动态与市场表现 - 近12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额接近2 8亿港元 入列港股10%活跃股行列 显示股价已触底[1] - 6月24日多位董事集体增持H股20 8万股 传递股价被低估信号[1] - 6月23日单日成交额突破2 4亿港元 市场对龙头价值重估预期强烈[1] - 收购高脉健康70%股权后 公司总市值51亿港元 估值增厚在即[1] 战略收购与业务整合 - 以5400万元收购高脉健康70%股权 补全核医学关键拼图 形成"影像服务+核医学+AI"全产业链闭环[3] - 高脉健康拥有核医学三大优势:独家运营科室、放射性药物研发能力、"一县一核医学科"政策入口[4] - 公司项目数量、覆盖地区、患者服务量、牌照数等综合指标行业第一[4] - 打造"药物-服务-数据-AI基座大模型"四位一体商业模式 实现商业升级[4] 商业模式升级细节 - 药物端:整合放射性药物研发能力 拓展PET/CT高端检查市场 参与高毛利药物分成[5] - 服务端:依托"一县一核医学"政策推动资源下沉县域 核医学诊断服务溢价成新增长引擎[5] - 数据端:日均新增2-3万例标准化数据 核医学数据价值达常规影像3倍 加速向数据资产运营商转型[5] - AI端:影禾医脉发布全球首个全模态全流程医学影像基座大模型 核医学数据提升算法精度形成商业闭环[5]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行业并购金额从2021年28亿元激增至2024年92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48%[8] - 龙头企业战略路径:横向整合扩张规模、纵向延伸掌握核心资源、生态共建开放平台[8] - "一县一核医学"政策加速落地 行业从医疗"配角"向健康产业"核心节点"蜕变[3][8] 投资价值逻辑 - 稀缺性溢价:核医学赛道政策红利明确 先发优势带来PET-CT业务估值溢价[10] - 数据资产重估:亿级影像数据库与AI大模型结合 打开万亿变现空间[11] - 生态协同红利:放射性药物分成与商保合作等多元盈利模式平滑周期波动[12] - 收购后股价涨幅超10% 预计随政策落地与AI商业化加速持续受益[12]
特想聊聊快手这次的变化
虎嗅· 2025-06-25 08:48
快手AI大模型推荐系统OneRec - 公司成为全球首个将AI大模型驱动的生成式推荐系统全量上线到产品的企业[1] - 系统采用端到端生成架构替代传统多阶段流水线模式,实现范式级创新[16] - 技术架构包含用户建模(Encoder)、推荐生成(Decoder)和强化学习奖励机制三大核心模块[17][18][19] 传统推荐系统痛点 - 分层筛选架构导致各环节目标冲突,系统一致性和效率持续恶化[9] - 算力利用率低下,精排模型在旗舰GPU上训练/推理利用率仅4.6%/11.2%[11] - 难以捕捉用户长期兴趣变化,容易陷入短期行为反馈循环[26][27] OneRec技术创新点 - 引入多模态语义分词器,实现对视频内容的多维度立体解析[21][22] - 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统一建模用户静态特征与长短期行为,形成完整兴趣序列[28][30] - 采用MoE架构解码器动态生成推荐序列,专家网络协同提升模型容量与效率[34][36] - 强化学习全链路贯穿,通过偏好/格式/工业场景三类奖励机制优化推荐质量[40][41][42] 系统实测表现 - AB测试显示用户停留时长提升0.54%-1.24%,7日生命周期增长0.05%-0.08%[46] - 已承接短视频推荐主场景25%流量请求,交互指标全面改善[47] - 本地生活场景GMV提升21%,核心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并完成100%流量切换[48] 行业影响 - 标志着推荐系统进入大模型驱动的新阶段,解决传统架构与AI进展脱节问题[49] - 为行业提供首个工业级生成式推荐解决方案,确立技术领先地位[1][15] - 展示多模态理解与强化学习在复杂业务场景的落地可能性[20][38]
商业化进程提速 中国Robotaxi企业争相出海
中国证券报· 2025-06-25 04:23
继特斯拉开启Robotaxi试点服务后,6月23日,出行公司哈啰也宣布正式进军Robotaxi赛道。同时,国内 头部Robotaxi企业正通过多元化形式拓展海外市场。文远知行将携手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及Uber,在迪 拜落地部署商业化Robotaxi出行服务;小马智行将在迪拜运营Robotaxi车队,进行测试。 随着新玩家的涌入,以及头部企业加速出海,Robotaxi行业正加速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商业化落地阶 段。受访专家表示,Robotaxi企业出海将加速中国企业技术方案在全球商业化应用,增强创新驱动效 应。 ● 本报记者李嫒嫒 新玩家入局 记者从哈啰获悉,6月23日,由哈啰、蚂蚁集团,以及宁德时代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共同发起成立的"上海 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沪注册,公司注册资金12.88亿元,将专注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 和商业化落地。对此,哈啰表示,公司正式进军Robotaxi赛道。 同时,哈啰Robotaxi业务完成超30亿元融资。哈啰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近年来持续深化出行业务,拓 展海外市场,并推动AI在出行领域的深度应用,为进入Robotaxi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哈啰Robotaxi业 务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