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化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汽车出海,别带“996”和价格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2-09 21:43
中国汽车出口现状 -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连续两年全球第一,领先日本(421万辆,同比下降5%)[4] - 乘用车出口495.5万辆,同比增长19.7%,传统燃料汽车出口457.4万辆(+23.5%),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6.7%)[4] - 主要出口市场:俄罗斯(115.8万辆)、墨西哥(44.5万辆)、阿联酋(33.1万辆)等,新能源车主要出口比利时(26.4万辆)、巴西(15.2万辆)、英国(11.9万辆)[4] 增长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国家贸易政策鼓励产业链出口积极性[4] - 技术领先:新能源技术及智能化优势显著提升竞争力[4] - 企业努力:自主品牌提升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能力[4] - 市场多元:需求端(覆盖五大洲)和供给端(多企业参与)同步拓展[4][8] 市场结构特征 - 出口占比提升:当前产量中20%用于出口(四年前仅3%)[7] - 区域分布均衡:亚洲162万辆、欧洲90万辆、俄罗斯90+万辆、北美60万辆[8] - 企业策略分化:问界(智能化)、比亚迪(电动化)、奇瑞(国际化)各具优势[10] 新兴市场潜力 - 人均GDP与汽车保有量呈正相关,3万美元为增长拐点[12] - 东盟(年销300万辆)人口6.8亿,仅为中国销量零头,增量空间显著[16] - 非洲潜力市场:尼日利亚(2.2亿人)、埃及(1.1亿)等处于汽车普及初期[16] - 中国品牌在新兴市场电动车市占率达47%,远超成熟市场(7%)[18] 竞争策略建议 - 油电并行:全球电动车渗透率仍低(欧洲20%),传统车出口仍重要[21] - 盈利优先:避免国内输血式价格战,保障供应链合理利润[21] - 竞合平衡:与当地企业保持合作空间,避免过度挤压引发制裁[23] - 文化适配:需适应海外工作习惯(如拒绝996模式),加强本地化运营[23] 产品竞争力表现 - 电动车安全系统获泰国消费者认可,当地市占率达74%[18] - 传统车在发达市场占比仅1%,但在新兴市场达9.6%(智利27.5%)[18] - 国内市场规模占全球28.7%(电动车59%),为出海奠定基础[18]
2025年,车企还有哪些赢面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1-30 21:49
中系品牌崛起 - 2024年自主品牌销量1206万辆,超越合资品牌822万辆,领先优势达400万辆[7] - 市场份额按价格区间分布:10万元以下占74.2%,10万-15万元占70%,15万-20万元占51.5%,20万-30万元占44.9%,30万-50万元占38.9%,50万元以上占27.5%[10] - 崛起三大因素:人均GDP达1万美元、电动化智能化机遇、行业竞争加剧[12][13] 电动化与智能化优势 -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70%,合资品牌仅7%,相差10倍[13] - 智能座舱功能渗透率:蓝牙钥匙自主品牌60% vs 合资9.7%,透明底盘自主50%-60% vs 合资1%-4%[13] - 消费者认知转变,认为自主品牌技术超越合资,尤其在电池、电控、电机领域[13] 头部车企表现 比亚迪 - 2024年全球销量427万辆,排名第四,PHEV技术领先全球2-3年[17] - 采取清场式降价策略,出口目标2025年80万-100万辆[20] - 秦L DM-i续航2000km,油箱扩容至65L[20] 吉利 - 2024年销量217.66万辆,同比增长32%[20] - 极氪品牌销量22.2万辆,同比增长87.2%[22] - 燃油SUV星越L年销26.7万辆,与沃尔沃同产线[20] 华为与小米 - 鸿蒙智行2024年销量44.5万辆,问界M9均价90万元[23] - 小米SU7年销13.95万辆,营销能力突出,供应链压价策略显著[25] - 华为车BU估值1150亿元,小米供应商均为行业前三[25][27] 新势力 - 理想2024年交付50.05万辆,车辆毛利率20.9%[29][32] - 蔚来销量22.2万辆,12月单月交付3.11万辆创纪录[32] 传统车企 - 长安2024年销量268.38万辆,新能源车73.46万辆[36][38] - 奇瑞总销量260.3万辆,出口占比44%,新能源车58.36万辆[38] - 长城净利润124亿-130亿元,单车利润1.13万元超比亚迪[42] 合资品牌现状 - 燃油车市场仍占优势,高端油车合资品牌占比2/3[43] - 76.5%合资油车用户愿购买合资新能源车[45] - 2024年燃油车零售1199.5万辆,份额降至52.4%[45]
日产汽车,先崩了
商业洞察· 2024-11-13 17:54
日本三大车企财报表现 - 丰田销售收入23.28万亿日元(同比+5.9%),经营利润2.46万亿日元(同比-3.7%),净利润1.9万亿日元(同比-26.4%)[4] - 本田销售净额5.39万亿日元,经营利润2579亿日元,净利润1000亿日元,均低于市场预期[5] - 日产销售净额2.99万亿日元(同比-5.08%),经营利润319.1亿日元(同比-84.67%),净亏损93.4亿日元[5][7] 日产汽车降本增效措施 - 削减20%全球产能,裁员9000人,高管自愿降薪50%[8] - 2024财年经营利润预期从6000亿日元两度下调至1500亿日元[8][9] - 4-9月全球销量同比下降4%,中国区1-10月销量55.8万台(同比-9.98%),10月单月销量57323台(同比-16.52%)[11][13][14] 轩逸车型的市场表现与风险 - 轩逸占日产中国区销量55.7%(10月31942台/总57323台),累计在华销量500万辆[16][21] - 轩逸通过降价策略维持销量(入门价从12万降至7万),但导致利润下滑[26][27] - 2023年1-9月紧凑型轿车销量榜首被比亚迪秦PLUS(362721辆)取代,轩逸退居第二(240204辆)[30][31] 日系车企在华电动化转型困境 - 日产计划2026年前在华推出8款新能源车型(含5款日产品牌)[32] - 丰田在华销量同比-13.7%,本田同比-31%,日产纯电车型ARIYA上半年销量不足1700辆[35][36][38] - 本田新能源工厂10月投产,丰田依赖铃木印度代工生产电动SUV[39][41]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29] - 日系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举棋不定,陷入"温水煮青蛙"困境[38][41]
改写豪车格局,问界冲出包围圈
晚点LatePost· 2024-07-01 20:32
中国豪华车市场格局变革 - 中国豪华车市场规模从2010年30万辆增长至2020年252万辆,扩大8倍以上,BBA曾占据94.03%市场份额 [3][6] - 新能源智能化技术打破品牌壁垒,国产高端品牌问界、理想、蔚来凭借技术竞争力切入高端市场,问界M9上市半年累计大定突破10万辆 [4][7] - BBA采取终端降价策略应对竞争,部分车型降价超12万元,但可能削弱品牌护城河,国产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均价40万元并保持销量增长 [5][10] 问界M9的产品力与市场表现 - M9起售价46.98万元,5月交付15875辆位居50万元以上豪车销量榜首,6月交付量增至17241辆 [4][9] - 搭载华为途灵平台、巨鲸800V高压电池、ADS 2.0和鸿蒙座舱4.0等全栈技术,研发历时3年投入超百亿 [10][11] - 问界品牌终端均价达40万元,超过奥迪宝马,M9车主平均家庭税后年收入92万元,40岁以上占比30% [10][16] 华为智选车模式与技术布局 - 华为通过智选车模式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合作推出"四界"品牌,覆盖SUV/轿车/MPV细分市场 [17][19] - 车BU年研发投入超百亿,拥有7000名研发人员,智能驾驶训练平台算力达1.8 EFLOPS,鸿蒙座舱实现软硬一体 [11][13] - 智选车模式帮助车企定义车型并赋能营销,问界新M7和M9带动车BU亏损从100亿缩减至60亿,2024年预计扭亏 [17] 智能化技术重塑行业竞争逻辑 - 新能源渗透率超50%推动竞争转向存量市场,用户购车决策因素中智能化占比提升,华为智能驾驶和座舱成为核心卖点 [15][20] - 华为双9旗舰组合(M9+S9)填补高端轿车空缺,S9定位科技豪华轿车,搭载自动驾驶和智能避障功能 [19] - 行业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阶段,问界等品牌通过AI大模型、智能网联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20]
丰田调整在华策略,南北丰田工厂齐减产
晚点LatePost· 2024-04-28 18:41
燃油车市场萎缩与日系品牌销量下滑 - 燃油车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下滑,日系品牌面临销量分水岭,2023年日系车市场累计零售销量369.4万辆,同比下降9.9%,3月市场份额降至13.8%(高峰期为30%)[4][8] - 一汽丰田泰达工厂2023年产能降至20.4万辆(2022年为62万辆),仅为上一年的1/3,主因生产线关停及主动减产[5][7] - 广汽丰田2024年1-3月累计产能16.63万辆,同比下降23.31%,日产和本田计划分别削减30%和20%在华产能[8] 日系车企销量表现与细分市场变化 - 一汽丰田2023年销量80万辆(同比+4.1%),广汽丰田90.1万辆(同比下滑),两者均退出“百万俱乐部”[9] - 卡罗拉销量从2021年31万辆降至2023年18万辆,雷凌从2021年23万辆降至2023年11.4万辆,A级车市场被比亚迪秦PLUS DM-i等新能源车型抢占[10][11] - 汉兰达2023年销量7.3万辆(回落到2015年水平),凯美瑞2024年3月销量不足7000辆(1月为1.6万辆),受理想L系列、比亚迪唐等新能源车型冲击[11] 丰田电动化战略与业务调整 - 丰田2023年全球销量1123万辆中纯电动占比仅1%(中国约3%),但净利润预期上调至4.5万亿日元(首次突破4万亿)[12][13] - 丰田电动化战略涵盖BEV、PHEV、FCEV和HEV,2023年中国市场电动化车型(含混动)占比超1/3,计划2026年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降低纯电生产成本[13][14] - 丰田放权合资企业主导纯电开发,广汽丰田发布新能源品牌铂智,2024年将在中国投放2款本土开发纯电车型[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