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目标
icon
搜索文档
准确理解绿证对电网排放因子的影响
中国电力报· 2025-07-02 16:35
电网排放因子更新趋势 - 2022年全国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0.5366千克/千瓦时,较此前三次更新值(0.5810、0.5703、0.5568)持续下降,反映非化石燃料装机占比提升及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 [1] - 电网排放因子下降是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的重要表现,但受能源禀赋与电网安全限制,因子不能降为零 [1] 排放因子计算逻辑 - 全国平均电网排放因子=火电总碳排放量/总发电量,火电包括燃煤、燃气机组(不含生物质) [2] - 组合电网排放因子为电量边际(OM)与容量边际(BM)加权平均值,因考量新增高参数机组排放强度,数据低于平均排放因子 [2] - 平均排放因子反映社会平均排放水平用于核算,组合因子体现额外性原则用于减排量计算 [2] 可再生能源环境价值影响 - 绿证制度体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价值,通过修复化石燃料负外部性降低电网排放因子 [1] - 市场化交易的可再生电量扣除后,统计口径缩小导致排放因子上升,需研究如何将社会价值纳入核算 [3] - 欧盟通过GOs政策扣除绿电交易电量,我国近两次因子更新也扣除市场化非化石能源电量,但欧盟口径更小 [5][6] 避免重复计算机制 - 个体采购绿电后若重复纳入电量结构会导致排放因子下降被其他用户共享,存在重复计算风险 [4] - CCER与绿证存在重复补贴可能,2024年政策允许海上风电/光热项目选择绿证或CCER,但电量扣除问题待解决 [4] 企业排放因子修正方法 - 企业可通过绿电/绿证交易修正排放因子:绿电电量排放因子为零,绿证电量使用扣除非化石电量的平均因子,火电电量使用化石能源平均因子 [7][8] - 示例企业采购30%绿电+40%绿证+30%火电,组合排放因子为0.4839千克/千瓦时,较未采购环境权益显著降低 [8] 政策建议 - 加强国际谈判争取绿电/绿证互认,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降低出口企业碳关税风险 [9] - 明确统计规则以协调消纳保障机制、能耗双控与环境属性实现,避免重复计算 [9] - 允许企业通过不同环境权益采购路径修正排放因子,降低减碳成本并提升绿证消费意愿 [10]
中国海油湄洲湾“绿能港”7号LNG储罐项目开工建设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02 14:52
项目概况 - 中国海油湄洲湾"绿能港"(福建LNG)接收站7储罐及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在莆田秀屿港正式开工,标志着福建地区首座全国单罐容量最大LNG储罐建设启动 [1] - 7储罐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设计容量为27万立方米,是目前国内单罐容量最大的地面全容式液化天然气储罐 [3] 项目重要性 - 中国海油湄洲湾"绿能港"(福建LNG站线项目)是国家重点能源项目,承担福建省70%以上的天然气供应及电网调峰责任 [3] - 该项目是福建省内燃气电厂唯一气源供应单位,下游有莆田、晋江和厦门三家燃气电厂,10台机组总装机容量35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40亿千瓦时 [3] 现有设施与环保效益 - 福建LNG接收站已建成6座16万立方米的LNG储罐、372千米的长输天然气管线,自2008年投产以来累计供应天然气超690亿方 [5] - 天然气的推广应用相比煤炭、石油减排二氧化碳9300万吨、氮氧化物65万吨、二氧化硫135万吨,绿色低碳效应显著 [5] 项目预期影响 - 7储罐建成投产后,福建LNG接收站的储备能力可提升约30%,增强天然气区域调峰、应急储备和保供能力 [5] - 项目将进一步保障福建省及周边地区能源安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5] 建设进展与目标 - 项目组成立党员突击队,严格把控采办、施工等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5] - 项目计划2028年底实现机械完工,保障八闽大地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 [6]
红旗漫卷黄河岸 砥柱中流铸丰碑——记“共和国水电长子”刘家峡水电站
中国能源网· 2025-07-02 13:55
刘家峡水电站历史与建设 -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建设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3] - 1958年9月开始建设,1969年4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74年12月五台机组全部投产,1975年2月全面建成[5] - 建设过程中克服西方技术封锁、国内物资匮乏等困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5] 技术升级与改造 - 1986年起历时17年完成5台机组增容改造,净增出力19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135万千瓦[9] - 2006年新建330千伏GIS开关站,2011年完成220千伏系统改造,解决送出受阻问题[9] - 2018-2021年完成3台机组定子改造,2021-2024年启动整机改造,2号、3号机组已完成改造并网发电[13] - 2018年洮河口排沙洞扩机工程2台1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66万千瓦[11][19] 综合功能与效益 - 年均发电量未明确,但提到将黄河水化作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输向全国[3][7] - 春灌期间为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补水8-1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600万亩[15] - 水库防洪功能显著,在1981年、2018-2020年成功调节多次洪峰[15] -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调节出库流量减轻宁蒙河段700多公里封冻河段防凌压力[15] 生态保护措施 - 库区沿岸植树200多万株,绿化面积3382亩[17] - 2018年起投入两艘自动化机械打捞船,年均打捞漂浮物1.7万立方米[17] - 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电力大数据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应用[17] 当前规模与地位 - 总库容57亿立方米[19] - 总装机容量166万千瓦[19] - 被誉为"共和国水电长子",承担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7][19]
南瑞助力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双极低端送电
中国能源网· 2025-07-02 13:36
宁夏—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概况 - 我国首条以输送"沙戈荒"风电光伏大基地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2] - 额定电压±800千伏、额定容量800万千瓦[2] - 线路全长1616千米,起于宁夏中卫市中宁换流站,止于湖南衡阳换流站[2] - 预计9月整体竣工投产,目前双极低端已具备400万千瓦送电能力[1][2] 南瑞集团技术参与情况 - 旗下多单位协同参与高压交流保护装置、低压保护测控装置、换流阀、通信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2] - 变电公司部署自主研发NSR-300系列高压保护、NSR-3600系列低压测控装置[3] - 中电普瑞为中宁换流站提供4套晶闸管换流阀及配套设备,已完成219项试验[5][8] - 信通科技建设1600千米智能光纤通信网络,单纤传输容量达100Gbps[7][11] 技术创新亮点 - 衡阳换流站实现交流系统"零缺陷"投产[3] - 中宁站阀冷系统采用自主可控型抗风沙低噪声"空串水"外冷设备[9] - 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带宽较传统方案提升10倍[7] - 衡阳站调相机外水冷系统首次应用扩大单元制工艺流程[9] 工程建设进展 - 已完成双极低端送电[1] - 调试阶段实现设备一次上电、一次解锁成功[5] - 通信系统实现跨区通信"零中断"[7] - 武汉南瑞完成接地极在线监测系统项目[12]
“蜀”与你的每一度——国网眉山供电公司发布2024年履责行动书
中国能源网· 2025-07-02 13:35
践行国家能源战略 - 公司完成"十四五"初期规划的45项大中型基建项目核准,电网规划落地率排名全省第2 [2] - 成功推动眉山第4座500千伏变电站纳入"十五五"省级规划,推进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属地协调工作 [2] - 建成投运220千伏柴桑河、铁西等10项输变电工程,新增线路168.6公里,变电容量137.2万千伏安 [2] - 供电能力从"十四五"初期的230万千瓦提升至380万千瓦 [2] 服务上下游利益相关方 - 建立"日会商、日研判、日调度"精准保供机制,应对全网负荷6次创新高,最大达357万千瓦 [3] - 24小时高效处理居民和企业用电问题,提升服务水平和营商环境 [3] - 完成雅安汉源县马烈乡"7·20"山洪泥石流灾害电力抢险支援任务 [3] - 获评眉山市"制造强市攻坚年先进集体"和"2024年度眉山市特别贡献企业" [3]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 完成27个10千伏光伏项目接入方案评审,开展17项配网自动化项目建设 [4] - 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和遥控使用率位居全省前列,馈线自动化执行成功率排全省第2 [4] - 形成3项基于电网一张图的应用成果,提升作业安全和管理水平 [4] - 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专利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创历史新高 [4] 安全生产管理 - 输电线路外破跳闸率同比下降75%,管控六级及以上电网风险146项 [6] - 完成应急预案修订,参与防汛实战演练,开展15次保电应急演练 [6] - 实现一线人员应急培训全覆盖 [6] 民生服务与社会责任 - 推行"一乡一品"农村配电网定制服务和"三网融合"体系 [7] - 走访1266个村社,发放8000多份问卷,农村台区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8% [7] - 农村低电压投诉量同比下降83% [7] - 培养144名持证社会电工和410名"电力通"网格员,社区自处理用电问题占比从18%提升至45% [7]
2025国际会展业CEO上海大会启幕聚焦会展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7-02 13:35
行业概况 - 2024年全球会展行业举办展览3.2万场,总租用面积达1.437亿平方米,亚太地区贡献38.5%的场馆容量,中国以31.2%的占比领跑全球 [3] - 2024年上海共举办展览活动896个,总面积达1922万平方米,国际展面积占比超八成,十万平方米以上展会面积创历史新高,41个展会获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数量稳居全球主要会展城市首位 [1] - 国家会展中心2024年展览面积突破750万平方米 [5] 国际化进展 - 本届大会吸引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行业领袖参会,首次邀请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国家会展机构负责人深度参与 [1][3] - 自2014年创办以来,大会已累计吸引1800余位全球行业代表参会,成为观察中国会展业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窗口 [5] - 上海将聚焦开放共赢、品牌集聚方向,通过制度型开放吸引国际优质资源 [5]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 大会以"会展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主题,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与气候变化对运营的挑战正成为行业变革的双刃剑 [1][3] - 上海在数字化办展、绿色低碳实践等方面的探索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3] - 在"双碳"目标与数字经济双重驱动下,上海正以创新为引擎重塑会展业价值链 [5] 区域发展 - 上海青浦区依托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已构建"3+3+3"现代化产业体系,西虹桥商务区会展产业园区集聚426家企业,年营收超40亿元 [5] - 23位全球CEO围绕"亚太会展旅游经济的协同增长路径"等前沿话题展开研讨 [3] 商业模式 - 大会深度研讨"会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革新""产业生态重构"等九大议题 [3] - 会展业需通过代际传承、技术融合与跨领域协作巩固其作为全球经济贸易体系关键支柱的地位 [3] - 国际会展业发展趋势与中国本土化策略的融合路径成为关注焦点 [3]
中绿电“走进上市公司”活动圆满举办,与投资者共话绿色能源发展未来
中金在线· 2025-07-02 13:34
公司活动与投资者交流 - 公司在甘肃成功举办"我是股东,与高质量发展同行"投资者交流活动,通过沉浸式调研与开放式交流展示新能源领域战略布局与科技创新实力 [1] - 活动聚焦甘肃干河口南北风电场和金塔多能互补项目,其中干河口风电场为全球首个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商业化项目,能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 [2] - 金塔多能互补项目采用光热+光伏模式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国内光热技术突破 [2] 技术创新与项目亮点 - 干河口风电场使新能源机组具备构建电压和频率能力,安全支撑能力达传统火电机组水平 [2] - 金塔项目体现公司在构建"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体系的持续探索 [2] - 公司通过技术型项目将前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强化绿色能源赛道领先地位 [2][3] 投资者关系管理 - 活动采用"实地看、现场听、当面问"立体化方式,超越传统公告披露局限,增强信息传递生动性与说服力 [3] - 活动响应监管要求,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履行高质量信披责任 [3] 业务布局与发展规划 - 公司业务覆盖16个省份,形成"海陆齐发、风光并举、多能互补"格局,截至一季度末总装机规模达3063.55万千瓦(在运1934.55万千瓦,在建1129万千瓦) [4] - 全年计划获取资源超1000万千瓦,开工建设超1600万千瓦,年末运营装机目标超2250万千瓦 [4] 行业竞争与战略优势 - 行业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综合实力比拼,成本管控与市场营销能力成为核心壁垒 [4] - 公司依托中国绿发集团资源协同,获取新疆大基地等项目,具备规模化降本优势 [4] - 电力营销部增设助力区域市场政策研究,提升市场竞争力 [4]
2025前5月绿电交易量超22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近50%
搜狐财经· 2025-07-02 13:17
绿电市场增长 - 2025年前5个月全国绿电交易量达2209 45亿千瓦时 同比激增49 2% [1] - 绿电交易量从2024年前5月的1481亿千瓦时跃升至2209亿千瓦时 增速远超全社会用电量增幅 [3] - 2024年全国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 占新能源发电总量比重达55% [3] 区域交易与技术突破 - 西藏2025年5月绿电交易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 青藏高原清洁电力通过特高压输往东部 [3] - 全国电网互联互通格局基本形成 省间输电能力突破3亿千瓦 [3] - 2025年6月北京 广州 内蒙古三大电力交易中心完成跨三经营区绿电交易 成交电量1637万千瓦时 单日最大消纳能力提升20万千瓦 [3] 环境价值与政策支持 - 2025年5月绿电环境价值月度均价达5 06厘/千瓦时 较2024年显著提升 [3] - 绿电环境价值定价机制日趋成熟 环境溢价逐步转化为企业绿色竞争力 [3] 市场主体多元化 - 截至2025年6月全国电力经营主体突破80万家 较2016年增长近20倍 [5] - 售电公司达4000余家 超60万家零售用户通过市场化方式购电 [5] - 独立储能 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深度参与市场调节 形成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新生态 [5] 行业格局重塑 - 绿电交易量爆发式增长是对新能源消纳能力的考验 也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5]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速推进 跨省区绿电交易常态化 [5] - 碳市场与电力市场深度耦合 中国以市场化手段破解能源转型难题 [5]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压缩空气储能(CAES)行业全景分析:起步晚但增长势头迅猛,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2 09:33
压缩空气储能行业定义及工作原理 - 压缩空气储能(CAES)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实现大容量、长时间电能储蓄的电力储能技术,分为非补燃式和补燃式两种类型 [2] - 工作原理包括压缩、储存、加热、膨胀、冷却五个流程,系统通过压缩空气存储电能并在需要时释放高压气体发电 [2] 行业发展现状 - 全球范围内压缩空气储能已成为继抽水蓄能后第二大适合GW级大规模电力储能的技术,美国阿拉莫斯项目储能容量达数百兆瓦时,德国在地下洞穴式技术应用领先 [4] - 中国专利数量从2016-2024年持续增长,2024年达到597件峰值,截至2025年5月投运项目13个,累计装机近1000兆瓦 [5][7] - 2023年全球累计装机253MW,中国占比7%(15MW),2025年中国单项目规模已达300MW/1800MWh(湖北应城项目) [7][8] 行业产业链 - 上游涵盖空气压缩机、膨胀机、储气装置等设备制造 [9] - 中游为系统集成与工程建设,下游应用于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领域,终端客户包括电站、电网公司及工商业用户 [9] 政策环境 - 国家能源局2023年9月明确要求发挥压缩空气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稳定作用 [14][16] - 2025年政策密集出台,包括《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实现高端化发展目标 [16] 竞争格局 - 行业技术门槛高,主要参与者包括中储国能、中国能建、中国电建等央企及陕鼓动力等设备制造商 [17] - 中国能建实现全产业链布局,2024年新能源营收1303亿元(占比37.55%),主导建设全球首套66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19][20] - 中国电建2024年营收6336.85亿元,2025年启动肥城2×30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设 [22] 发展趋势 - 技术向600MW级单机功率跃升,系统效率突破70%(如肥城项目达72%) [8][20] - 5G、AI等技术推动网络控制升级,政策支持加速其在"双碳"目标下的规模化应用 [24]
国内最大余压发电项目群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6月20日记者获悉,工程建设公司(CPECC)西南分公司设计的西南油气田剑阁天然气净化厂余压发电装 置,以最大发电功率超设计值10%的优异表现,一次性通过72小时满负荷性能考核,标志着国内最大余 压发电项目群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为行业性能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范本,并为西南油气田14套在运装 置提供标准化性能考核模板。 西南油气田剑阁天然气净化厂余压发电装置自2024年1月投运以来,累计发电超360万千瓦时,全部在厂 内消纳,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与碳排放。在性能考核期间,CPECC西南分公司提炼核心技术指标,整 合了72小时满负荷测试、边界工况验证等9类关键考核模块;建立动态优化模型,形成了"设计-运行-评 价"闭环管理体系;联合西南油气田通过实时数据对标与动态优化,将装置发电功率由设计值440千瓦提 升至500千瓦,总能量转化效率提升至72.5%,超设计值20%以上,年发电量预计增加50万千瓦时,极大 提升了余压发电的经济效益。 自2021年以来,CPECC西南分公司利用在"天然气+"和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编制中长期新能源 领域的科技研发及核心技术提升方案,全面推动余压发电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装备与技术的转型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