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西安交大兰旭光:具身智能研修会破解科技落地难题,中国数据优势引领产业突围
新浪证券· 2025-06-27 20:16
中国AI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在AI领域与美国的差距正在缩小,尤其在具身智能赛道,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规模和海量场景数据优势 [3][4] - 2022年DeepSeek模型发布时整体性能与顶尖ChatGPT相比约低5%-10%,但中国在行业应用数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4] - 中国在电池行业已占据全球重要位置,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领域发展迅猛 [4] 具身智能的应用前景 - 养老护理、家庭服务等场景需求迫切,或成具身智能的"爆发点" [3] - 具身智能将人机交互从屏幕延伸至真实物理环境,在制造、安防、医疗等领域具有融合应用潜力 [9] - 中国海量的工业场景数据与庞大的实体产业基座为具身智能在物理世界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9] 技术产业化的挑战 - 大模型在数字世界(如写作、创作、编程)冲击显著,替代了50%-60%的人工编程任务,但对高端编程人员影响较大 [4] - 物理世界挑战突出,工业应用难落地,性能测试常仅60%-70%,而行业需99%以上稳定性 [5] - 技术产业化面临三层挑战:技术冲突(高校科研追求前沿探索,工业需要稳定性)、经费问题(对前沿技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市场对接(技术超前但无商业场景) [6] 产学研融合的实践 - 青年科学家研修会通过对接科学家和企业,解决核心痛点,激发解决行业痛点的灵感,如工业验证难题 [8] - 会议组织高效,是吸引资本关注的优质桥梁,有望推动科技应用突破 [9] -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以系统化思维打造资源融通枢纽,直指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顽疾闭环 [10] 行业活动与影响 - "具赋新能 智驱未来"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暨具身智能高质量发展研修会汇聚全球百余位青年科学家和130余位上市公司企业家 [1] - 会议为弥合产学研断层点亮探照灯,让企业理解科研方向,科学家捕捉产业需求 [10]
江阴临港以平台聚智促产业聚链 一条“科技走廊”贯通产学研
新华日报· 2025-06-26 07:14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南京理工大学工业互联网(江阴)创新中心已进入实体化运作阶段,9个入驻项目常驻科研人员超30人,包括博士、硕士等 [1] - 张伟斌教授团队与中煤矿山合作研发国内首台矿井无人巡检车,采用多传感器融合自主驾驶技术,搭载4D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产品达国内领先水平 [1] - 创新中心平均每周人流量达3000-4000人次,南京理工大学与无锡地区产学研合作项目超300项,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创生态圈 [2] 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 新能源领域:高啸博士团队与华成协弘科技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申报3项发明专利并研制国内首台动力电池原位检测装置 [2] - 工业互联网领域:练智超教授团队与中国民航局共建"民航智慧安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全方位一体化复合检测安检系统 [2] - 高端装备领域:南理工与清华大学团队共建智控装备联合创新中心,多叶光栅项目研究将实现产业化 [2] 企业智能化改造与产业升级 - 江阴市精成数控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上下料装夹环节自动化,节省30%人力成本 [3] - 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累计获评省级智能车间19个、省级智能工厂1个、先进级智能工厂6个 [3] - 开发区以"智改数转网联"引导企业运用AI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重塑产线和管理模式 [3] 产业集群与重大项目 - 江阴临港科创园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实现设备交互、环境感知、智能仿真等技术从理论到实践转化 [4] - 江苏华兰药用新材料联合高校及上下游企业攻关生物医药包装新材料技术 [4] - 开发区累计建设科创载体近100万平方米,集聚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8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548家 [4] 国际资本与重点项目 - 瑞典蒙特集团中国新工厂投产,韩国埃珀特半导体、法国雅高酒店等外资项目签约落地 [4] - 2025年省重大项目清单中,江阴临港五大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46亿元,包括捷杰西能源装备、利港电厂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等 [5] - 开发区形成"123"产业集群:1个千亿级新材料龙头,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3个未来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能源、人工智能制造) [5]
晶盛机电与浙江大学、浙江创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布局集成电路产业
证券时报网· 2025-06-25 12:38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晶盛机电、浙江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浙江创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三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先进集成电路装备与工艺联合研发中心"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校企协同中心",旨在加速集成电路装备与制造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突破,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1] - 三方将围绕12英寸硅外延设备及工艺开发等方向开展联合研发,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推动教学实践与科研实习深度融合 [1] - 合作将充分发挥晶盛机电的产业化优势、浙江大学的科研创新优势及浙江创芯的平台转化优势,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 [1] 合作方背景 - 晶盛机电成立于2006年,2012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国内半导体材料设备领域领先企业,聚焦硅、碳化硅、蓝宝石三大半导体材料,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全产业链设备国产替代 [2] - 浙江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立于2023年12月,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在硅单晶生长、射频芯片、集成电路主要设备关键零部件、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等领域具有深厚基础 [2] - 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由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三级政府以及浙江大学共同建设,是全国唯一的产教融合12英寸集成电路成套工艺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 [2] 行业影响与近期动态 - 晶盛机电近期牵头与上海新昇半导体材料、浙江大学等共建成立长三角集成电路大硅片抛光技术创新联合体,旨在攻克行业内卡脖子难题 [3] - 国内集成电路大硅片生产制造所需设备的国产化程度不高,晶盛机电以设备供应商角色整合全产业链条要素,预计可降低约20%的成本 [3] - 战略合作对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将加速突破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关键技术瓶颈,培养复合型产业人才 [1]
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探索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新路径 努力在拔尖人才培养上闯出新路
快讯· 2025-06-24 13:35
高校教育改革与科技创新 - 深圳市委书记强调要深化改革创新、突出特色优势,高质量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打造与城市特点相契合的教育高地 [1] - 高校需加强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探索与企业、科研机构组建联合实验室,促进产学研高效协同 [1] - 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深圳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1]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 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注重教育服务创新发展和产业需要,强化科技与人文教育协同 [1] -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建设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1] - 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专业型、"小而精"高校办学模式,强化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1] 人工智能与个性化教育 - 探索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新路径 [1] - 努力在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培养上闯出新路 [1]
荆门高新区:多措并举培育创新产业链
中国化工报· 2025-06-23 23:02
荆门高新区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 核心观点 - 荆门高新区通过产学研融合、创新生态优化和政策精准引导,推动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并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1][2][3][4][5][6] 产学研融合与产业升级 - 主导产业聚焦化工、装备制造,深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并联合攻关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2] - 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27.4亿元(同比+38.3%),占GDP比重6.35%,超全国、全省水平3.7和3.83个百分点 [2] - 荆门医药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亨迪药业等企业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完成原料药工艺改进、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等项目 [2] 创新生态与新兴产业培育 - 布局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驱动创新企业快速成长 [3] - 金泉新材料通过自研技术实现锂电池材料循环利用突破,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认证 [3] - 2024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家(总数219家),瞪羚企业累计38家 [4] - 三大千亿产业产值增速:智能装备制造+49.8%、新能源新材料+28.2%、绿色化工+10.5% [4] 政策支持与金融协同 - 发布《科技创新惠企政策指南》,开展企业走访活动精准推送研发激励政策 [5] - 推出"科创贷"等金融产品,2024年为101家企业解决融资19.28亿元 [5] - 实施"离岸创新"战略,推动3家企业入驻武汉离岸创新中心,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掇刀"模式 [6] 人才与创新目标 - 2024年柔性引才605名科研助理,服务19家企业需求 [6] - 2024年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5亿元(占GDP54.7%),新增高企超3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破47亿元 [6]
丽山健康 | 创新引擎驱动产业升级,责任担当彰显国企本色
齐鲁晚报· 2025-06-19 10:43
公司概况 - 丽山健康是山东省国企 以"让生命更美好"为使命 深耕生物医药与康养服务领域[1] - 公司采取生物医药和康养服务双轮驱动战略 深度融入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2] 生物医药业务 - 旗下山东丽山生物科技聚焦细胞治疗、基因治疗 运营三大技术平台:CDMO中试基地、基因测序中心、细胞组织库[2][7] - CDMO中试基地为山东省首家GMP级免疫细胞与基因治疗开发平台 提供药物申报全流程服务[7] - 基因测序中心填补济南基因工程科研配套空白 可完成Sanger测序、NGS测序等业务[7] - 细胞组织库聚焦免疫细胞和干细胞制备存储 获自贸区济南片区官方审批设立[7][9] - 累计授权知识产权28项 4项获省级科技成果认证 CAR-T细胞制备技术实现全流程国产化[10] - 与中科院、山东大学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 孵化多个自主知识产权项目[10] 康养服务业务 - 打造槿椿颐养中心(CCRC康养社区)和槿椿泺园(嵌入式医养项目)两大标杆[11][13] - 槿椿颐养中心占地75亩 总建面22万㎡ 提供1300张床位 总投资23亿元 已入住360名长者[11][12] - 创新"医养融合"模式 与三甲医院共建绿色通道 配套1万㎡老年学院年均举办活动300场[11][12] - 槿椿泺园建面3.71万㎡ 配置500张床位 首创"一人一档案"个性化服务体系[13] - 两项目均采用智慧养老平台 实现健康监测与紧急响应[12][13] 社会责任 - 承担济南市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链"建链补链"使命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17] - 康养项目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颐加医"志愿队开展社区义诊及健康科普[17][19]
燕之屋与厦门海关技术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
搜狐网· 2025-06-18 09:57
行业动态 - 厦门海关技术中心、福建农林大学、燕之屋三方共建"厦门市燕窝及燕窝肽质量控制与健康功效应用联合实验室"正式签约启动 [1] - 联合实验室旨在通过政产学研协同解决燕窝产业真伪鉴别、质量标准、功效验证等核心问题 [2] - 实验室将聚焦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探究健康功效机制、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三大目标 [3] 合作方优势 - 厦门海关技术中心提供质量监管权威,福建农林大学贡献食品科学和生命健康领域科研实力,燕之屋提供产业化能力 [2] - 福建农林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在食品科学和生命健康领域研究实力雄厚 [2] - 燕之屋专注高品质燕窝27年,是中国燕窝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推动行业规范化与科技化发展 [2] 实验室规划 - 实验室将整合三方优势形成协同创新合力,突破燕窝及燕窝肽质量控制技术瓶颈 [2] - 致力于打造集科研攻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效平台 [5] - 通过解决共性技术难题提升厦门燕窝产业全球竞争力 [3] 行业背景 - 消费者对健康产品需求提升推动燕窝产业需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2] - 产学研深度融合标志着燕窝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3]
青海召开冷水鱼领域科技成果推介会 助推产学研融合
环球网资讯· 2025-06-13 23: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围绕冷水鱼产业发展,青海省科技厅部署实施了一大批科研项目,从种苗繁育到养殖技术,从 饲料研发到病害防治,从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各个环节都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有效破 解了制种育种产业瓶颈,冷水鱼产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数智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 青海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副处长刘永庆表示,希望借助推介会等成果对接平台,让更多的先 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引擎动力。 图为专家在推介会现场作专题报告。 祁增蓓摄 推介会上,来自青海大学、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及青海师范大学的 专家,就《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和恢复科技成果转化成效》《青海省鱼类多样性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 作冷水鱼领域专题报告;就《青海三文鱼生态养殖技术》《青海藻-鱼-草-灌生产系统技术研发与示范》 作科技成果路演推介。 三文鱼产品展示与品鉴交流环节,主办方通过烹饪展示、品鉴等方式,让与会者从视觉、嗅觉、味觉等 方面感受青海冷水鱼的独特魅力与市场潜力。 中新网西宁6月13日电 (祁增蓓)6月13日,2025年青海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冷水鱼 ...
一杯咖啡重构眼健康生态 华厦眼科跨界破局书写“向善经济”
财经网· 2025-06-13 18:46
产学研融合与眼科技术转化 - 华厦眼科联合上海大学、苏州上海大学创新中心成立"眼科技术联合转化中心",推动眼科技术转化与应用研究[1][3] - 该中心结合上海大学科研优势与华厦眼科临床经验及全国连锁网络布局,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3] - 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孙宝玉强调高校应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与产业升级助推器[3] AI眼科筛查工具创新 - 华厦眼科与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推出国内首个干眼AI自测工具"智眼守护"小程序,通过智能分析用户上传数据实现筛查[3][5] - 全球超20亿人日均屏幕使用超8小时,35%出现干眼症,中国患者达3.6亿且年增10%[5] - 该工具填补国内干眼智能筛查空白,延伸传统院内场景至C端,提升行业渗透率[5] 跨界公益与消费医疗融合 - 华厦眼科与挪瓦咖啡推出联名产品"好养眼"蓝莓不老莓美式,并启动跨界公益项目[5][7] - 公司向上海大学师生及校友捐赠10000人次干眼公益服务,结合高用眼人群消费场景[7] - 挪瓦咖啡合伙人路琰提出将公益融入企业日常活动,使其"可触及、易参与"[7] 大健康生态布局与公益扩展 - 华厦眼科副总裁张昊志称此次活动为"医疗+消费"公益模式创新,是对大健康生态的前瞻布局[8] - 上海和平眼科医院提供义诊服务,未来一个月全国逾50家华厦眼科医院参与公益[8] - 上海新奥光明公益基金会将助力中西部防盲公益,延伸服务至医疗资源薄弱地区[7]
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深圳必将不负使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23:00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政策核心定位 - 深圳被赋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 重点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制度性探索创新 [1][4] - 改革目标聚焦提升创新效率与发展新兴产业 提出更细致的制度性改革要求 尤其在产学研协同、新兴领域规则制定等方面 [1][3] 科技创新机制突破 - 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和"出题人"角色 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薪酬市场化管理制度 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2] - 深圳医学科学院作为改革范例 采用不定编制、不定级别的社会化用人制度 已吸引丹扬院士等国际顶尖人才加入 [2] - 试点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 赋予其在团队组建、经费支配等方面更大权限 要求兼具技术、管理、市场三重能力 [2] 产业与人才发展路径 - 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支持高校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 探索职业技能培训链与先进制造业集群衔接模式 [3] - 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医疗设备准入、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制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三大领域 深圳在场景应用和标准制定方面具备先发优势 [3] 制度创新方向 - 遵循技术变革特征进行顶层设计 探索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展的路径 目标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4] - 改革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 要求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教育体系改革 匹配新兴产业需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