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电力设备行业跟踪报告:行业超配比例有所回落,风电和电机板块较受关注
万联证券· 2025-05-13 20: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即未来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大盘涨幅10%以上 [4][3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SW电力设备Q1基金持股总市值环比回落,同比小幅增长,超配比例同环比有所回落;持仓集中度表现分化,CR5、CR10集中度提升;细分板块方面,电池、光伏设备及电网设备板块基金持仓市值回落,风电、电机板块则明显提升,受机器人概念催化,电机板块受关注度较高 [1][10][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整体:超配比例有所回落,持仓集中度表现分化 - 2025年Q1,公募基金重仓SW电力设备行业的总市值为2765.74亿元,环比下降14.21%,同比增长3.05%;占基金重仓A股市值规模为9.41%,环比下降1.66pct,同比下降1.29pct;超配比例为3.29%,环比下降1.60pct,同比下降1.21pct [1][15] - 2025年Q1,SW电力设备行业基金持仓市值占比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第三,较三季度排名下降1名;超配比例排第三;持有基金数排第五,较上季度下降一位 [2][16] - 2025Q1公募基金重仓SW电力设备行业市值TOP5、TOP10和TOP20个股的持仓市值合计分别为1900.00、2090.55、2313.70亿元,持仓市值占比分别为68.70%、75.59%、83.66%,分别环比+1.02、+0.47、-1.01pct,CR5、CR10持仓集中度整体有所回升 [2][20] 细分板块:风电和电机板块较受关注 - 2025年Q1,电池、光伏设备、电网设备板块基金持仓总市值位居行业前三,分别为1845.56、513.42、221.09亿元,分别环比-12.40%、-26.70%、-14.23%;风电、电机板块持仓总市值分别为89.75、34.25亿元,分别环比+54.76%、+100.88%,其他电源设备持仓总市值为60.93亿元,环比下降27.05% [21] - 2025年Q1,电池、光伏设备、电网设备板块持仓市值占比分别为66.73%、18.56%、7.99%,分别环比+1.38、-3.17、0.00pct;电池、光伏设备、电网设备三大板块合计持仓市值占比为93.29%,环比下降1.79%;风电设备、其他电源设备、电机板块持仓占比分别为3.25%、2.20%、1.24%,分别环比+1.45、-0.39、+0.71pct [24] - 2025年Q1,电池板块超配比例为26.20%,环比+1.97pct;光伏设备板块低配比例为-2.97%,环比-2.72pct;电网设备板块低配比例为-14.06%,环比+0.16pct ,风电、其他电源设备、电机板块低配比例分别为-1.07%、-5.15%、-2.98%,分别环比+1.49、-0.73、-0.18pct [26] 个股趋势:重仓个股走势分化,风电、电机及电源设备板块较多获增持 - 2025年Q1公募基金重仓的前十个股分别为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亿纬锂能、德业股份、隆基绿能、科达利、思源电气、通威股份、三星医疗和晶澳科技,主要由电池、光伏设备标的组成;行情表现方面,前十大重仓股中各标的表现分化,科达利、德业股份及思源电气涨幅居前,晶澳科技、通威股份及阳光电源跌幅居前 [3][30] - 2025年Q1公募基金重仓的前十大加仓股分别为震裕科技、隆基绿能、兆威机电、盛弘股份、大金重工、德业股份、宏发股份、科华数据、科泰电源和璞泰来,前十增持个股数量占比较高,受益于机器人概念,震裕科技获增持较多;前十大加仓股均实现上涨 [31][32] - 2025年Q1减仓的前十大个股分别为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新宙邦、通威股份、锦浪科技、中信博、上能电气以及麦格米特,主要涉及电池、光伏设备板块;前十大减仓个股在2025Q1整体下跌 [33] - 电池板块个股持仓整体遭减持较多,璞泰来、震裕科技、富林精工获增持;光伏设备板块持仓整体遭减持较多,隆基绿能、德业股份获增持;电网设备板块整体遭减持较多,宏发股份、特变电工、特锐德及明阳电气获增持;风电设备板块受益于海风项目加速落地,获增持较多;其他板块受益于AIDC及机器人概念,其他电源设备和电机获增持较多,中国动力、麦格米特遭减持 [4][34] 投资建议 - 锂电行业在以旧换新政策驱动下,新能源电动车产销量稳定增长,当前锂电行业整体排产活跃,部分材料价格呈现出企稳回升趋势,建议积极关注锂电材料环节的龙头个股的盈利修复机会 [10][36] - 风电设备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支持光伏、风电大基地建设,海风项目加速落地,风电装机量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建议关注风电设备板块龙头个股 [10][36] - 新兴技术方向上,随着AI技术持续迭代进步,智算中心AIDC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快速提升,带动供配电系统需求增长;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有望带动锂电材料体系的升级;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带动电机相关细分环节技术及需求提升,建议关注新兴技术催化带动的投资机会 [10][36]
外媒深度:机器人为什么要做成人形?
36氪· 2025-04-23 08:13
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到24万亿美元,家庭和工业应用各占50%份额[1] - 人形机器人具备家务协助、儿童教育、老人看护等功能,同时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1] - 美国ARK Invest预测家用机器人市场将达12万亿美元,可应对老龄化等全球挑战[17] 技术优势与适应性 - 人形机器人能无缝适应人类设计的环境,无需昂贵改造[2] - 可操作人类工具如螺丝刀、键盘等,无需定制末端执行器[2] - 拟人化设计提升人类理解度,缩短培训时间,适用于医疗、客服等场景[2] - 通用性使其胜任仓储、制造、护理等多角色任务,降低长期成本[4] 行业发展历程 - 1961年可编程机器人专利确立核心技术[5] - 1969年首款工业机器人Unimate 360用于焊接[5] - 1984年首款商业可编程教育机器人Hero Jr问世[7] - 2000年代Roomba确立机器人领域领导地位[7][9] - 2023年特斯拉Optimus标志价格合理家用机器人平台诞生[9] 中美竞争格局 - 中国2022年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52%,拥有14家主要企业[11] - 中国政府设立1380亿美元产业基金支持行业发展[11][12] - 美国依靠特斯拉等企业,在AI芯片、软件领域保持优势[11] - 全球已推出30款人形机器人,中国拥有14家顶级机器人公司[12][13] 成本与技术突破 - 价格从25万美元降至1.6万美元,预计2026年跌破1万美元[16] - 特斯拉Optimus目标售价2-3万美元,Figure 02目标低于2万美元[16] - 多模态AI、高扭矩执行器、LiDAR等技术增强机器人能力[14] -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预计2028-2030年商用,延长续航时间[14] 社会影响 - 机器人每天可处理23小时无偿家务,租赁成本约每月300美元[17] - 自动化将解放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提升生活质量[17] - 可能引发社会分化,存在"恐怖谷"效应等接受度问题[4][17]
TrendForce:预计中国市场2025年人形机器人本体产值将超过45亿人民币
TrendForce集邦· 2025-04-21 16:39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 - 2025年4月19日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召开,20只队伍参赛,仅6只完成比赛 [2] - 比赛暴露技术挑战:大脑自主巡航、小脑运动控制、续航能力不足,但为技术改进提供方向 [2] - 比赛促进感知/决策/执行端软硬件迭代、数据搜集及跨团队经验交流 [2] 行业标准与法规建设 - 2025年4月上旬国内首批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立项,涉及环境感知、决策规划等多项技术要求 [2] - 标准由优必选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单位发起 [2] - 标准化建设可降低技术门槛,推动规模化量产与降本增效 [2] 量产规划与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11家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启动量产计划,6家(如优必选、宇树科技)2025年规划超千台 [2] - 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人形机器人本体产值超45亿元人民币 [2] - 特斯拉Optimus 2025年数千台量产目标将拉动中国供应链生态布局 [2] 应用场景现状与挑战 - 当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B端工业、科研及少量商用场景 [2] - C端家用场景需多功能设计及高数据处理/交互能力,商业化落地仍需政策、技术等多方突破 [2]
机器人跑半马,展示哪些能力?
环球网资讯· 2025-04-21 06:51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 全球首个相关类型赛事,20多台机器人与上万名人类选手同跑,展示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方面的进步 [1] - 比赛全长21.0975公里,路面存在不同坡度,需经过6个左转弯和8个右转弯 [3] - 冠军"天工Ultra"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完赛,平均跑速每小时7-8公里,更换3次电池 [3] - 亚军"小顽童"机器人用时约3.5小时,平均跑速每小时8.5公里,更换5块电池 [4] - 主办方每隔5公里设置机器人补给站,允许更换电池甚至更换机器人 [3] 参赛机器人表现 - 机器人表现参差不齐,部分步伐稳健,有些出发时就失控、偏离跑道 [8] - 机器人摔倒常见,反映出系统尚未完全成熟,主要因动态平衡模型不够精准、地面环境突变、控制系统存在延迟等 [8] - 部分机器人选择快走而非奔跑,以兼顾速度和稳定性 [6] - 从奔跑自主程度看,分为能自动识别领跑人速度和路线的机器人,以及需要工程师控制或牵引的机器人 [7] 技术挑战与突破 - 人形机器人发展仍处于"婴儿期",最基本的走路和奔跑面临诸多软硬件挑战 [7] - 赛事综合考验了步态稳定性与动态平衡控制能力、能耗管理与续航水平、地面感知与自适应调整能力等 [7] - 能源效率与续航能力是最大瓶颈,中途可能需要多次充电或更换电池 [9] - 运动速度和效率普遍偏低,远不及人类 [9] - 动态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仍面临巨大挑战 [9] - 长时间运行对结构强度、关节驱动器耐久性等提出极高要求 [9] 赛事意义与行业影响 - 赛事让公众更直观了解人形机器人真实能力和发展现状 [11] - 为建立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基本评估标准迈出第一步 [11] - 推动行业标准化与系统性优化,暴露技术短板并提供优化方向 [10] - 为国内研发团队提供同场竞技、交流互鉴的平台 [11] - 赛事数据积累和经验总结将为后续行业标准制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实践依据 [11] 应用前景 - 人形机器人完成半程马拉松标志着其接近实用化前沿水平 [12] - 可用于工厂或园区内的长距离巡检、灾后搜救与搬运任务等 [12] - 在生产制造领域可执行物料搬运、设备巡检、装配协作等任务 [13] - 在公共服务与特种作业领域适合抢险救灾、安防巡逻、电力巡检等 [13] - 在日常生活服务领域可应用于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 [13] -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实体世界交互的终极形态之一,代表重要的战略机遇和未来产业方向 [13]
科技娱乐并举,全球首个机器人马拉松4月开跑
选股宝· 2025-03-31 16:46
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于4月13日举行,机器人关门时间设置为3小时30分钟左右,比赛过程中可更换电池或通过接力形式参赛 [1] - 参赛机器人需具备人形外观,可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动作,展示北京人形机器人技术能力和应用前景 [1] - 北京亦庄拥有完整机器人产业链,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聚集优必选、小米等百余家机器人企业 [1] - 机器人马拉松有望加速国内人形机器人在电池续航、复杂环境适应、运动平衡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进步 [1] - 北京拟于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前夕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设置近20个赛项展示人形机器人运动性能、智能交互及场景应用能力 [1] 历史龙头表现 - 2025年1月众擎机器人因走路像人爆火,2024年2月20日中鼎股份与众擎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股价大涨近35% [2] 相关公司 - 伺服系统&电机领域相关公司包括汇川技术、新时达、埃斯顿、禾川科技、雷赛智能等 [5] - 减速器&精密齿轮领域相关公司包括绿的谐波、双环传动、大族激光、吴志机电、中大力德等 [5] - 丝杠&导轨领域相关公司包括贝斯特、秦川机床、鼎智科技、海达尔等 [5] - 轴承类领域相关公司包括长盛轴承、五洲新春、苏轴股份、泰德股份等 [5] - 微特&空心杯电机领域相关公司包括鸣志电器、兆威机电、江苏雷利、鼎智科技等 [5] - 控制器&驱动器领域相关公司包括埃斯顿、固高科技、禾川科技、乐创技术、卓兆点胶等 [5] - 传感器领域相关公司包括柯力传感、奥比中光、奥迪威、开特股份等 [5] - 机器视觉&AI领域相关公司包括海康机器、天准科技、埃科光电、汉鑫科技等 [5] - 结构件&精密零件领域相关公司包括拓普集团、旭升股份、爱柯迪、坤博精工、丰光精密等 [5] - 连接器领域相关公司包括立讯精密、维峰电子、长盈精密、永贡电器、易实精密等 [5] - 机器人本体&集成领域相关公司包括拓斯达、埃斯顿、新时达、埃夫特、海康机器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