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整合

搜索文档
上市公司案例分析:波导股份
搜狐财经· 2025-05-12 15:57
公司背景与历史 - 波导股份全称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2年 最初以生产寻呼机起家 后转型进入手机市场 [2] - 2000年代初 波导手机凭借高性价比和强大市场推广能力 一度成为中国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 [2] 成功因素 - 市场定位准确 主打中低端市场 以高性价比避开与国外高端品牌的直接竞争 [4] - 市场推广能力突出 通过电视广告和线下活动大幅提升品牌知名度 经典广告词"波导手机 手机中的战斗机"深入人心 [4] - 供应链整合能力优异 有效控制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形成价格竞争优势 [4] 经营衰退原因 - 未能及时应对智能手机时代变革 坚持中低端市场定位 忽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4] - 品牌影响力持续减弱 市场推广投入减少 被国内外竞品取代消费者心智份额 [5] - 供应链优势丧失 核心元器件采购受制于大品牌厂商 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间 [5] - 主业经营压力加剧 手机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 转型尝试(如放贷业务)未达预期效果 [5] - 管理决策存在多重失误 包括对外投资缺乏谨慎性 内部成本控制不严 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 [5] 案例启示 -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需保持战略灵活性 及时调整发展方向 [6] - 必须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 维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6] 注:文档[8][9][10][13][14][15][16]内容与波导股份案例分析无直接关联 故未纳入总结
收回极氪、整合供应链:一个吉利的轮廓
晚点Auto· 2025-05-09 21:05
品牌整合与战略调整 - 公司决定取消3个子品牌并集中销售资源以应对市场需求减少和销量向头部集中的趋势 [2] - 公司计划以约65亿美元收购极氪科技全部股份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2] - 此次调整是公司乘用车体系幅度最大的一次涉及将多数乘用车品牌统一归入吉利汽车 [2] - 公司开始推进一体化战略回归"一个吉利"结束十年的多品牌扩张策略 [2] 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 - 公司发布《台州宣言》后进行了多项整合以减少重复投入并实现技术共享 [3] - 公司将极氪的辅助驾驶系统开放给吉利汽车品牌并计划共享更多技术和资源 [3] - 公司宣布在整车架构电子电气架构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等领域深度协同 [3] - 公司建立类似于技术中台的结构以供应不同品牌 [3] 电池业务整合 - 公司成立名为"吉曜通行"的电池产业集团进行战略整合 [3] - 公司整合金砖和神盾短刀两个电池品牌为"金砖电芯"推出三种版本 [4] - 新电池产品包括超级快充版高能量密度版和超级混动版主要采用磷酸铁锂短刀电池 [4] - 公司计划通过垂直整合降低电芯成本并在两年内将吉曜通行的供货比例增至30% [4] 供应链与合作伙伴策略 - 公司将继续与宁德时代和欣旺达等外部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 [4] - 公司接受零部件公司在合适时间向外供货的策略借鉴了比亚迪的验证模式 [4]
被围剿的卤味生意
创业邦· 2025-04-30 11:03
卤味三巨头业绩下滑 - 2024年绝味食品营收62.57亿元同比减少13.84% 净利润2.27亿元缩水34.04% 为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营收负增长 [8] - 周黑鸭2024年收入24.51亿元同比下滑10.7% 净利润9820万元下降15.03% [8] - 煌上煌2024年营收17.39亿元同比减少9.44% 净利润4033万元锐减42.86% 连续四年营收负增长 [8] 业绩下滑原因 - 绝味食品2024年Q1营收和净利润继续同比下滑11.47%和27.29% 主因市场竞争白热化 [10] - 煌上煌指出消费场景变化和购买力下降导致单店收入减少 叠加门店扩张未达预期和促销费用提升等因素 [10] - 周黑鸭客单均价下降2.51元至54.39元但销量同比减少16.83%至26159吨 归因于宏观经济环境下需求不足 [10] 门店数量变化 - 2024年全国卤制品门店总数约24万家 过去一年净减少2.3万家 [11] - 2024年上半年三大品牌关闭超1700家门店 绝味食品16个月内净减少3821家至12129家 [11][12] - 周黑鸭和煌上煌2023年门店数分别净减少785家和837家 [12] 毛利率提升 - 2024年绝味食品毛利率同比增长6.1个百分点至33.96% 煌上煌提升3.93个百分点至32.95% [14] - 周黑鸭毛利率高达56.8%同比增加4.4个百分点 主要得益于供应链整合带来的效率提升 [14] - 绝味和煌上煌毛利率提升主要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下降 [14] 生产成本问题 - 2021-2023年鸭副产品价格翻倍上涨 鸭脖等原材料价格由12元/公斤增至27元/公斤 [17] - 企业库存周期长且签订固定价格协议 绝味食品2023年实际采购成本仍维持在19元/公斤 [18] - 部分品牌在原材料价格回落后未及时下调售价 绝味食品小份产品外卖平台售价仍高达24.8元 [18] 消费需求变化 - 加盟商信心动摇导致扩张放缓 2024年绝味食品门店数量同比减少近千家 [19] - 2024年上半年绝味食品单店平均收入同比下滑11% [19] - 消费需求转向其他休闲食品或渠道 部分消费者减少卤味消费频次 [18] 外部竞争加剧 - 量贩零食店、电商平台、即时配送和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分流传统卤味门店客流 [21] - 健康饮食理念普及 传统卤味重口味高油高盐形象难以吸引新一代消费者 [22] - 商超加大自有加工商品布局 如胖东来和步步高提升加工商品销售占比 [24] 行业转型方向 - 需加快产品创新和提升供应链能力 主动拓展多元销售渠道 [25] - 由追求门店数量转向提升单店运营质量和盈利能力 [19] - 需应对消费渠道多元化和消费需求转变的挑战 [21][22]
卤味巨头一季度业绩现分化 煌上煌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48.25%
证券日报网· 2025-04-29 18:43
公司业绩表现 - 煌上煌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同比下降2.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36.97万元,同比增长36.21%,扣非净利润3948.5万元,同比增长48.25% [1] - 煌上煌是已披露一季报的卤味巨头中唯一实现净利润正增长的公司 [1] - 煌上煌计划2025年完成营业收入21亿元、净利润1.45亿元,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 [2] 公司战略布局 - 煌上煌通过减少线上线下促销费用等销售费用实现净利润增长 [2] - 公司加快实施"千城万店"战略发展目标,贯彻"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利润为目标的经营理念" [2] - 煌上煌培育"独椒戏"猪蹄网红小吃品牌,核心客群为25-35岁Z世代,通过抖音、美团、小红书等新媒体营销提升产品复购率 [2] 行业竞争格局 - 卤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增速持续放缓,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龙头企业面临营收下滑、门店收缩压力 [3] - 新兴品牌加速进入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头部企业从快速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通过优化门店模型、提升单店营收应对压力 [3] - 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转型,供应链整合能力、食品安全管理及差异化创新成为核心竞争要素 [3] 行业发展趋势 - 龙头企业通过自建养殖基地、中央工厂及冷链物流体系提升竞争力,依托数字化卤制工艺实现全国化扩张 [3] - 行业更注重产品健康化(如低盐、低脂配方)和品类创新,中小品牌需聚焦细分市场(如区域特色风味)突围 [3] - 技术驱动引领效率优化,数字化卤制工艺、供应链智能化等技术应用成为企业降本增效关键 [3] - 市场消费呈现多样化态势,为头部品牌扩大销售规模、中小品牌开发新产品提供市场空间 [4]
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为什么扎堆上市?
36氪· 2025-04-28 18:23
行业趋势 - 2024年茶饮行业出现扎堆上市现象,霸王茶姬、古茗、蜜雪冰城相继登陆资本市场,沪上阿姨也在排队等待IPO [2][3][4] - 蜜雪冰城港股上市首日打破"茶饮破发魔咒",市值从千亿冲向两千亿人民币,8%的一手中签率创港股认购纪录 [3] - 行业上市潮本质是为海外扩张储备资金,目标指向东南亚市场,预计未来20年竞争将从国内转向国际 [1][37][45] 商业模式 - 头部茶饮品牌普遍采用加盟模式:蜜雪冰城加盟店占比超99%,古茗87亿营收中直营仅千万级,茶百道加盟率99%,霸王茶姬97% [11][17] - 蜜雪冰城2023年终端零售额583亿元,但公司营收仅250亿元,差额来自加盟商采购设备及原料的240亿元收入 [8][13] - 行业呈现"卖铲人"特征:品牌方通过向加盟商销售原料设备盈利,而非直接赚取终端消费利润,类比淘金热中的李维斯和AI浪潮中的英伟达 [11][18] 供应链价值 - 资本市场为供应链整合能力定价:蜜雪冰城等品牌作为"链主"企业,其价值在于整合分散的供应商资源,而非单一产品生产 [30][33] - 供应商高度依赖头部品牌:田野股份75%营收来自五大茶饮客户,鲜活饮品25%营收依赖蜜雪冰城 [31] - 东南亚市场供应链建设需要重投入:蜜雪冰城在越南建糖浆厂(自给率80%),古茗建立区域分装中心,霸王茶姬抢占核心商圈 [42] 海外扩张 - 东南亚成为战略要地: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20%,蜜雪冰城已布局5000家海外门店,霸王茶姬在马来西亚有百家门店 [37][41] - 不同品牌采取差异化策略:蜜雪冰城复制国内供应链体系,古茗采用混合供应链+加盟费减免,霸王茶姬走高端旗舰店路线 [42][43] - 上市融资主要用于海外供应链建设和门店扩张,为即将到来的国际市场竞争储备资金 [36][44]
盒马“采茶”,闯入6000亿红海市场
雪豹财经社· 2025-04-01 21:44
行业痛点与现状 - 西湖龙井茶产业链中,茶农采摘鲜叶仅获400元/斤,经加工和多重流通环节后终端售价超5000元/斤,中间环节加价显著[2][4] - 大型茶叶公司通过规模化生产可将出厂价控制在1000元/斤,但线上推广成本仍占售价30%-50%[4] - 茶叶行业标准化程度低,存在伪造产地、以次充好等乱象,价格与品质不匹配问题突出[4] 盒补补的解决方案 - 通过6个月实地调研建立严格标准,覆盖茶园管理、采摘要求(一芽一叶占比70%+)及生产全流程[5] - 与艺福堂合作采用代工模式,砍掉省级经销商等中间环节,实现同类型产品价格仅为市场六折[5][11] - 定制化供应链管理精准控制成本,包括原料、人工及包装费用,定位"闭眼买"的高性价比口粮茶[5][11] 茶叶市场潜力 - 2023年中国茶市场规模6181亿元,预计2024年达6646亿元,其中原叶茶占比57.7%[9] - 18-30岁年轻用户占茶行业兴趣人群38.4%,消费主力年轻化趋势明显[9][13] - 盒补补茶叶业务增长迅猛,2023年中秋单品销售破百万,2024年春茶系列销售额同比增长9倍[8] 供应链竞争策略 - 盒马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降低成本,如烘焙环节节省6%成本,精酿啤酒降价20%-50%[12] - 对比山姆(榴莲千层85元/kg)、奥乐齐(矿泉水0.74元/瓶)等竞品,均依赖大规模集中采购或自有品牌降本[13] - 行业价格战加剧,胖东来茶叶年销6.2亿元,盒马计划2025年新增100家门店扩张份额[13][14] 消费趋势驱动 - 年轻群体"养生+性价比"需求显著,推动即食燕窝、药食同源品类增长,盒补补2024年用户数与销售额翻倍[7] - 新茶饮赛道爆发,农夫山泉茶饮营收占比39%(167.46亿元),东方树叶三年复合增速超90%[11] - 现制茶饮品牌密集上市(奈雪、茶百道等),万店规模成为行业新目标[11]
4年亏12亿,「连锁火锅第一股」开始关店
36氪· 2025-03-31 17:24
呷哺呷哺的困境与转型 - 公司2024年全年亏损3.98亿元,2021年以来累计亏损达12亿元,股价跌至0.86港元/股沦为"仙股" [3][6][7] - 公司成立于1998年,曾凭借"台式一人一锅"模式和44元客单价精准定位白领快餐市场,2014年上市成为"连锁火锅第一股",2021年股价一度达26港元 [8][9][10] - 品牌升级战略失误导致困境:客单价从40元升至60元区间,装修转向轻奢风,推出高价子品牌湊湊(126元)和趁烧(220元),但遭遇消费下行,原有用户流失 [11] - 公司供应链优势显著:内蒙古自建屠宰基地使2011-2014年牛羊肉采购成本涨幅仅为行业均值1/3,冷链物流半径300公里 [10] - 2024年推出降价策略,套餐价降至50元区间,但效果未达预期,因竞争激烈且品牌定位已模糊 [15][17] 火锅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火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500亿元,川渝火锅占主导地位(超30%),贵州酸汤火锅等地域特色火锅崛起 [4][20]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海底捞等头部品牌通过标准化运营扩张,中小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抢占细分市场 [4][20] - 2023年全国新增6.6万家火锅企业,新兴品牌以人均30元极致性价比冲击市场 [17] - 行业竞争维度包括:产品创新(健康锅底、地域特色)、服务升级(互动体验)、线上营销、供应链优化等 [20][21][22] 公司转型措施 - 供应链布局:2019年斥资数亿元收购内蒙古伊顺公司,日屠宰量6000只羊,年产值10亿元,近3年累计收购锡盟羊肉2万吨 [13] - 会员体系:2024年畅吃卡销售200万张(同比增130万张),会员人均消费488元(普通会员1.5倍),累计会员达4200万人 [13] - 产品创新:推出果味锅底等新口味 [14] - 门店调整:2023年关闭114家餐厅,尝试收缩策略 [15]
江苏国泰(002091):海外基地稳步扩张,中期分红彰显价值
西南证券· 2025-03-04 13:2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10.21元(6个月) [1][6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江苏国泰是国内领先的外贸供应链服务公司,海外生产基地分散可规避贸易壁垒,现金资产充裕且2024年实施中期分红,预计2024 - 2026年归母净利润、BPS等指标向好,当前估值较低,给予“买入”评级 [5][6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江苏国泰:国内领先的外贸供应链服务公司 - 江苏国泰1998年5月成立,2006年12月上市,2016年12月集团整体上市,2022年6月子公司瑞泰新材上市 [9] - 供应链服务是传统优势业务,2024年上半年纺织服装业务营收146.4亿元,占总营收83%,同比增长14%;化工新能源业务由瑞泰新材运营,锂盐添加剂有批量销售 [5][10] - 2024H1供应链服务、化工新能源和其他业务营收分别为165.2、10.5、0.5亿元,占比分别为93.7%、6%、0.3%;毛利分别为24.5、2.1、0.3亿元,占比分别为91.4%、7.7%、0.9% [13] 行业分析:海外补库需求上升,外贸运行稳中有进 - 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2024年呈现强劲增长势头,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 [18][19] - 2024年海外主要市场补库存,纺织服装需求增长,中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3011亿美元,同比增长2.8%,新兴市场成出口增长新引擎 [21][23] -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渗透率达40.9%;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1545.1GWh,同比增长28.5% [27][30] - 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166.2万吨,同比增长26.7%,中国电解液出货量152.7万吨,同比增长34.2%,占比提升至90% [33] 业务模式:从“中国供应链整合”向“世界供应链整合”转变 - 2024H1公司累计进出口23.6亿美元,同比增长9%,出口21.2亿美元,同比增长11.1%;纺织服装出口以销定产,客户分散;进口以自营为主,产品含消费品及原材料 [36][37] - 化工新能源业务由瑞泰新材运营,产品有电解液、添加剂等,与宁德时代等建立合作关系,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有批量销售 [38][40][43] - 公司约80%销售收入来自国外,2024H1占比79%,海外生产基地分散可规避贸易壁垒,未来将布局生产实体和海外机构 [44] 财务亮点:现金资产充裕,2024年实施中期分红 - 2023年营业总收入371.9亿元,同比下降13.2%;2024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290.5亿元,同比增长2.2%,综合毛利率15.1%,同比下降1.4pp [48] - 截至2024年9月底,资产规模440.95亿元,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226.6亿元,是总市值1.8倍;资产负债率维持在50%左右 [53][55] - 2024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67.2%至8.18亿元,现金收入比93.6%;2024年11月7日实施中期分红,每股派现0.1元 [58][60]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4 - 2026年供应链服务业务量增速分别为10%、6%、4%,营收增速为9%、5%、3%;化工新能源业务营业收入增速为 - 33%、30%、25% [64] - 预计2024 - 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1亿元、12.4亿元、13.5亿元,EPS分别为0.69元、0.76元、0.83元,BPS分别为9.68元、10.21元、10.77元,对应PB为0.8倍、0.8倍、0.7倍 [65] - 选取可比公司,给予2025年1倍PB,对应目标价10.21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66]
印度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再投15亿美元猛抢市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1-23 21:43
公司业务分拆与重组 - 塔塔汽车计划将汽车业务分拆为商用车有限公司(TMLCV)和乘用车有限公司(TMPV),并于2024年8月1日获得董事会批准 [3][5] - 分拆后商用车业务将转移所有相关资产、负债和员工至新实体,旨在提升战略灵活性和股东价值 [5] - 商用车业务计划在下一财年上市,目前正在进行重组,为八个子部门制定独立财务指标 [6][7] 商用车业务发展 - 商用车业务划分为八个子部门:卡车(重型/中型)、公交车/厢式货车、小型商用车(微型卡车/皮卡)、非车辆业务(备件/服务)、国际业务、智能移动、Fleet Edge和AI服务 [9] - 2024年印度市场商用车销量下降5.3%至345928辆,市场份额从36.42%降至34.43% [9] - 分拆后商用车业务将拓展至南亚、非洲、北非、中东和东盟国家 [9] 电动汽车与电池战略 - 公司计划将产品线市场覆盖率从53%提升至80%,到2030财年车型数量增加近三倍 [3] - 初始投资15亿美元在印度建设电池超级工厂,预计2026年由Agratas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 [13][15] - 2024年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从73%降至62%,主要因竞争对手JSW MG Motor等新车型冲击 [13] 财务与市场表现 - 公司已获得TPG 10亿美元投资,并有望通过印度电动汽车激励计划获得7.5亿美元资金 [17] - 2024年印度电动汽车销量占比2.5%(10万辆),增长率20%远超整体车市5%的增速 [17] - 公司电动车型销量占比12%,目标2030年提升至30%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