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计算

搜索文档
刚刚,集体大反攻!两大利好,突袭!
券商中国· 2025-06-18 15:01
半导体板块市场表现 - 半导体产业链午后强势崛起,存储器、电路板方向领涨,生益电子、科翔股份、中富电路涨逾10%,大为股份等多股涨停 [1] - 半导体ETF涨幅一度超1%,成为反弹主力,港股华虹半导体午后涨近2% [1][2] - 板块筹码收敛较好,拥挤度低,聚拢人气效果显著,在市场弱势时拉升效果明显 [2] 行业供需动态 供给端 - DDR4价格暴涨:5月单月涨幅达53%(2017年以来最大涨幅),8Gb颗粒报价暴涨50%,16Gb现货价冲破6美元 [1][2] - 三大DRAM厂商(三星、SK海力士、美光)集体宣布停产DDR4,仅保留车用/工业/网通领域供应 [3] - 存储现货市场持续涨价:渠道内存条、服务器DDR4、LPDDR4X等产品价格延续上升,部分已回涨至去年年中水平 [4] - 低容量eMMC供应紧缺加速容量升级,美光6月DDR4报价跳涨50% [4] 需求端 - 消费电子复苏:2025Q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1.5%,中国增3.3%;PC出货量同比增4.9% [6][7] - AI/汽车驱动创新:AI眼镜出货量同比增216%,服务器厂商信骅5月营收同比增75% [8][10] 技术突破 -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制出"流星一号"光计算芯片,实现并行度超100的光子计算系统,解决高密度信息并行处理难题 [1][3] - 该技术为发展低功耗、低时延、大算力的超级光子计算机开辟新途径 [3] 价格趋势预测 - NAND FLASH:2025Q2合约价预期涨3%-8%,Q3涨5%-10% [4] - DDR4:Trend Force预计Q3 PC DDR4合约价涨18%-23%,Server DDR4涨8%-13% [4] - 低容量LPDDR/256Gb TLC Wafer仍有涨价空间(供应紧缺+停产预期延续) [4]
引领AI创新浪潮 北京成就“人工智能第一城”
中国经济网· 2025-06-17 16:04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突破2400家,占全国总量一半 [1] - 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占全国总量一半,稳居"人工智能第一城"地位 [1] - 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拥有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超40%全国顶尖人才 [1] 技术创新与研发成果 - 重点支持大模型、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安全等技术方向 [1] - 推动建设首批23家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 - 取得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大模型Emu等国际领先原创成果 [1] - 产出全球首款光训练芯片,布局光计算、晶圆级芯片等颠覆性技术 [3]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出台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科技赋能文化专项行动等产业政策 [3] - 重点企业发布豆包、可灵等国内领先通用基础大模型 [3] - 备案上线大模型132款,数量全国第一 [3] 未来发展规划 - 坚持创新与应用并重的发展策略 [3] - 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3]
“追光”的事业,中国首家实现存算一体的光计算芯片公司落位浦东
半导体芯闻· 2025-06-13 17:41
公司概况 - 光本位成立于2022年,总部落地浦东,致力于构建以光为标准的AI计算新范式,研发基于相变材料的光子存内计算芯片和光电融合计算卡 [1] - 公司技术优势在于革命性降低算力部署成本和使用成本,算力密度和算力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 - 团队由三位联合创始人领导,包括具有谷歌AI框架开发经验的熊胤江、师从相变材料光计算权威的程唐盛,以及参与开发速度比传统算法快1000倍的光学AI芯片研究的程增光 [3] 技术突破 - 2022年7月光本位完成第一颗小矩阵规模光计算芯片流片,实现尖端科技工程化落地第一步 [6] - 2024年6月新流片128×128矩阵规模光计算芯片,算力密度超过先进制程电芯片,达到商用标准 [10][12] - 采用硅光+相变材料异质集成及Crossbar光子矩阵计算结构,成为中国首家实现光芯片存算一体商业化的公司 [12] 商业化进展 - 2025年定为商业化元年,计划加速光计算芯片商业化落地,接受真实场景考验 [15] - 已与国内一线互联网大厂达成战略融资合作,并在AI算力硬件上展开合作 [14] - 与复旦大学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与晶圆厂联合微电子及封装测试厂进行战略合作,探索2.5D和3D光电封装前沿研发 [15] 行业背景 - AI大模型发展推动算力需求激增,光计算芯片因更强算力、更低能耗及摆脱先进制程依赖成为新热土 [10] - 光计算被视为后摩尔时代技术范式,全球市场潜力达万亿美金级别,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18] - 光本位与互联网大厂、GPU厂商、智算中心等合作,探索光子存算在卫星、光模块、通信等场景的应用潜力 [19] 团队与文化 - 初创时期团队小而美,现已汇聚海归人才及大厂管理精英,形成开放式办公氛围促进创新 [3][6] - 公司定位为让每个人发光发热的平台,强调团队协作与创业精神 [4] - 扎根浦东张江,依托人才密度、政策支持及上下游贯通的产业生态加速发展 [22]
“追光”的事业,中国首家实现存算一体的光计算芯片公司落位浦东
半导体芯闻· 2025-06-13 17:39
公司概况 - 光本位成立于2022年,致力于构建以光为标准的AI计算新范式,研发基于相变材料的光子存内计算芯片和光电融合计算卡 [2] - 公司总部落地浦东开业庆典于6月10日举行,标志着全新实体空间启用和团队精神风貌升级 [1][2] - 公司采用开放式办公布局,位于模力社区模力·源15楼,旨在促进团队创新 [6] 创始团队 - 三位联合创始人:熊胤江(芝加哥大学计算科学硕士,谷歌AI框架Tensorflow开发经验)、程唐盛(师从相变材料光计算领域权威Harish Bhaskaran)、程增光(参与开发速度比传统算法快1000倍的光学AI处理芯片研究) [4] - 创始团队技术背景深厚,拥有十多年的技术积累 [15] - 公司从最初"小而美"的团队发展为汇集海归人才和大厂管理精英的规模企业 [4] 技术突破 - 2022年7月完成第一颗小矩阵规模光计算芯片流片,实现工程化落地第一步 [7] - 2024年6月流片128×128矩阵规模光计算芯片,算力密度和精度达到商用标准,超过先进制程电芯片 [12][14] - 采用硅光+相变材料异质集成及独有的Crossbar光子矩阵计算结构,成为中国首家实现光芯片存算一体的商业化公司 [14] 商业化进展 - 2025年定为商业化元年,最新战略轮融资来自国内一线互联网大厂,用于加速商业化落地 [15] - 已与国内一线互联网大厂、GPU厂商、高校、智算中心等达成合作,探索光子存算应用场景 [23] - 与联合微电子等晶圆厂战略合作,与顶尖封装测试厂进行2.5D和3D光电封装前沿研发 [17] 行业背景 - AI大模型发展推动算力需求激增,光计算芯片成为新热点,摆脱对先进制程的强依赖 [12] - 光计算被视为后摩尔时代技术范式,全球市场规模潜力达万亿美金级别 [20] - 2017年光计算领域首篇Nature文章发表,2020年后资本加速进入该领域 [22] 发展生态 - 与复旦大学成立未来计算硬件与系统校企联合实验室 [16] - 扎根浦东张江,受益于人才密度、政策支持和上下游贯通的产业生态 [25] - 模力社区提供"上下楼即是上下游"的创新环境,便于寻找潜在合作伙伴 [25]
光计算芯片,Roadster时刻
半导体芯闻· 2025-04-08 18:33
行业背景 - 摩尔定律失效已成为既定事实,晶体管密度提升速度减缓,7纳米制程后算力提升面临瓶颈 [3] - AI发展导致算力需求每4-6个月翻一倍,传统电芯片难以满足需求 [3] - 行业尝试两条创新路线:存算一体(近存计算/存内计算)和非GPU架构(如流式计算/ASIC),但均未解决晶体管绝对算力问题 [3][4] 技术突破 - 曦智科技提出"光电混合算力"新范式,通过光芯片替代晶体管解决单位面积算力限制 [4] - 光计算核心优势:光运行无热量产生,突破登纳德缩放比例失效的量子隧穿效应 [5] - "曦智天枢"为全球首款支持商用复杂AI算法(如ResNet50)的光电混合计算卡,采用3D堆叠集成光芯片(600平方毫米)与电芯片 [7][8][9] - 光芯片集成4万个光子器件,矩阵尺寸128×128,计算延迟较GPU降低数十倍 [8][9] 产品细节 - 光芯片采用oMAC光子矩阵计算技术,通过光强度/相位模拟数字信号完成线性运算,能效优于电计算 [8][10] - 电芯片为自定义ASIC,专攻浮点运算,与光芯片通过硅通孔实现3D堆叠供电与控制 [8][9] - 提出等效光算力(EOPP)公式:峰值算力×输出精度×权重刷新频率,新一代产品EOPP值达84(提升4倍) [13][14] 商业化进展 - 已实现EDA系统优化、量化交易、银行安全识别三大场景落地 [14] - 配套软件生态支持PyTorch等框架,开发编译器及模拟器解决光计算精度量化问题 [12][13] - 布局oNOC(片内光互连)和oNET(片间光网络)技术,扩展多节点高带宽通信能力 [15][16] 行业意义 - 光计算被视为继电动车Roadster后的技术拐点,开启算力新时代 [1][6] - 曦智科技目标推动光计算商业化,解决AI算力底层限制问题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