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

搜索文档
监管摸查“24%+会员权益”业务 消费金融机构:此前曾进行报备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15:29
监管调研与政策背景 - 监管正在对消费金融公司"24%+会员权益"业务模式进行调研,重点关注会员权益服务收费情况、合作助贷平台是否存在捆绑销售或虚假宣传等问题[1] - 调研内容涵盖四大方面:消费金融公司会员权益业务模式、合作助贷平台收费合规性、对借款人的影响分析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1] -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将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调整为LPR4倍,2021年多地监管部门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将产品利率降至24%以内[2] - 助贷新规明确平台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并确认综合融资成本超过24%不受司法保护[3] 业务模式与市场现状 - 部分助贷平台通过会员名义费用突破24%利率红线,形成"24%年化利率+权益"模式[2] - 消费金融公司将无法服务的24%-36%利率流量转卖给银行或小贷公司[3] - 行业获客成本从人均1000余元突破至2000元,按20%年化利率计算难以覆盖成本[5] - 头部助贷平台复借率常年维持在80%左右水平[5] 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 用户除借款还款外极少在消费金融APP停留,行业正尝试通过丰富生态提升用户黏性[5] - 消费金融公司推出"物超所值"会员权益,如30余元可获得头部视频平台半年会员[5] - 流量竞争激烈,需与电商、直播等多领域竞价,部分机构选择避开大促节日投流[6] - 非持牌机构若无法开展会员权益业务,可能转向服务符合36%定价的客户群体[6]
重磅!监管摸排“24%+权益”产品,消金行业开启自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5:54
监管调研与合规要求 - 监管对31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出会员权益调研通知,涉及自营权益服务和合作助贷平台权益服务四大方面:自主提供情况、合作平台提供情况、影响分析、问题分析 [1] - 调研重点关注虚假宣传、会员权益与信贷审批绑定、质价不符等问题,要求消金公司详细说明权益内容、推出时间及收费情况 [1] - 监管要求消金机构自查"隐形收费"、"不合理附加条件"、"与贷款流程绑定"等情况,并明确会员权益收费的会计处理方式 [2] - 助贷新规要求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费需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并明确区间 [4] 业务模式与收费结构 - "24%+权益类服务"成为行业热门模式,通过会员权益覆盖24%以上定价客群,产品以月卡/季卡/年卡形式出现 [1][3] - 会员权益分为金融类(优先审批/放款/提额)和非金融类(电商折扣/生活优惠),消金公司需分类填报 [3] - 规模300亿以上助贷平台年会员费数百元(月卡<100元),计入成本后综合年化利率超24%但未达36% [5] - 某消金公司2024年报显示会员服务收入5348.83万元,计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2] 借款人保护与客诉问题 - 监管要求排查综合融资成本是否含权益费并超24%,禁止通过"24%+权益"变相收费 [4] - 客诉集中于默认勾选扣费、强制绑定开通、退费难三大问题,部分平台出现"红酒分期捆绑贷款"等变相收费 [5][7] - 持牌机构强调用户自主选择权,部分公司已公示可选增值服务并报备监管部门 [6] - 消金机构对未使用权益的投诉普遍采取退款处理,但自动续费问题仍存在 [7] 行业应对与调整 - 消金机构加速研究政策应对潜在监管限制,考虑业务方向调整 [1][6] - 部分公司已向监管部门报备权益服务合同与细则,防范合规风险 [6] - 行业共识认为权益服务不应影响放款审批,部分平台对拒贷用户提供抽奖补偿 [7]
助贷新规实施仅剩2个月,监管集中摸底“24%+权益”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7-15 23:53
监管调研"24%+权益"模式 - 监管部门近期向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下发问卷 重点调研会员权益费用对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的影响 包括费用是否推高整体成本 是否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计算 以及最终成本是否突破24% [1][2] - 调研内容涵盖消金公司自主提供的权益服务 与助贷平台合作的权益服务模式 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 - 这并非监管部门首次关注该领域 新规发布后不久就对部分头部助贷平台进行过摸底 重点了解利率压降后的盈利挑战 银行合作模式调整方案等 [2] 助贷新规核心要求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的"助贷新规"明确要求将增信服务费纳入综合融资成本 助贷行业年化利率被压降至24%以下已是大势所趋 [1][4] - 新规规定商业银行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 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 并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 [4] 行业转型探索与困境 - 为承接原24%-36%区间的高风险客群 部分机构探索"24%+权益"模式 通过附加会员权益等增值服务试图在合规框架下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1][4] - 该模式面临两难境地:纯自愿选项客户开通率偏低难以覆盖资金成本 而"软强绑定"操作会导致客诉率短期激增 [4] - 实际操作中会员权益服务特别是与贷款额度挂钩的"大权益"产品成为投诉重灾区 相关投诉累计超5000条 主要反映默认勾选开通和退费流程复杂问题 [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行业仍在探索可行合规方案 但尚未找到理想答案 短期内完成形式整改不难 但能否实现服务价值与价格匹配 有效降低投诉率仍存疑问 [5] - 转型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合规 更不能变相增加借款人负担 最终可能需要多次博弈才能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5]
消费需求扩容升级,大湾区如何抢占消费金融“黄金赛道”?
南方都市报· 2025-06-23 14:51
"消费需求扩容升级,金融服务空间巨大。"近日,在2025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局长李云泽表示,随着扩大内需战略和"投资于人"政策落地,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保障不断加强, 中国正在加速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消费金融作为连接消费与金融的桥梁,在国家促消费扩内需的大背景下,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 代"。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近日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消费金融行业 呈现多元金融服务主体、深度金融科技应用、紧密实体场景绑定的典型特征,但同时也面临资产质量趋 降、盈利空间压缩、社会认知不够、合规压力增大等挑战。从城市维度来看,大湾区城市发展消费金融 潜力巨大,未来应促进多元化消费金融主体设立和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发展,同时强化消费金融产业生 态和市场环境建设。 行业特征: 消费金融紧密绑定实体场景 当前,我国消费金融供给主体主要包括银行类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类机构,以及 网络小贷等地方金融组织。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国内消费贷款余额(含短期和中长期)为57.98万亿元,其中住户消费性贷 款余额(不含个人住房贷款)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 ...
银行收紧资金供应,中小助贷平台“成本涨了三个百分点”
第一财经· 2025-06-16 10:23
行业监管与政策影响 - 助贷新规将于2024年10月1日实施,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并禁止平台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1][4] - 年化利率24%成为行业分水岭,银行正批量拒绝24%~36%利率区间的贷款需求,导致中小助贷机构资金成本上升约3个百分点[4][5] - 监管压力下,银行动态调整合作策略,收紧24%以下利率产品的资金供应,并要求助贷机构解决高利率产品的客诉问题[5] 市场格局变化 - 头部助贷机构(如蚂蚁、京东、奇富科技)因主营24%以下利率产品且资金来源多样,融资成本不升反降,而中小机构面临生存压力[5] - API导流业务模式受冲击,助贷平台需重新考虑高风险客户转介逻辑[6]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头部机构持续入围银行"白名单",跨界流量入口(如航旅纵横、吉林云天化)异军突起[8][9] 合作模式创新 - 银行与消金公司合作名单呈现两大特征:集中头部助贷平台(承德银行仅与蚂蚁、京东合作)及跨界流量平台(如航旅纵横1亿用户)[8][9] - 跨界合作基于垂直领域精准用户的高质量属性,虽金融经验不足但性价比更优(如航旅纵横与宁波银行、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合作)[9][10] - 银行通过优化合作机构响应"穿透式监管",要求总行直接签订权责清晰的协议并加强借款人信息获取[10] 违规案例与合规要求 - 阳光消费金融因助贷业务违规(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被罚款140万元,凸显监管执行力度[10]
调查 | 助贷新规下行业生变!有银行拒批高利率对客资金
券商中国· 2025-06-06 09:55
助贷新规核心影响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距离正式实施还有4个月 [1] - 新规已对市场产生前置影响,部分资方银行开始拒批24%-36%高利率产品资金,导致高风险利率助贷业务缩量 [2] - 新规第四条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公开披露,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4] 行业显性变化 - 多家银行和消金公司公布助贷合作机构"白名单",包括尚诚消金14家、广州银行17家等 [3] - 白名单机构集中在头部平台,具有在贷余额大、逾期表现优、业务流程完善、投诉量少等优势 [3] - 头部助贷平台(蚂蚁、京东、度小满等)在贷余额汇总已突破万亿级,艾瑞咨询预测2028年规模将达5.9万亿元 [4] 行业隐性变化 - 部分资方银行批量拒绝24%-36%高利率资金需求,通过客户分层或直接拒批方式收缩高风险业务 [5] - 新规第六条要求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24%,穿透式监管使分拆利率+担保费模式无法继续 [6][7] - 超高利率定价的尾部助贷平台生存空间被扼杀,高利差急剧收窄,部分产品合作资金告急 [7] 银行与助贷机构权责变化 - 银行需加强自主风控能力,充分获取借款人信息,减少对助贷平台风控的依赖 [10] - 助贷平台需提升技术能力输出,如数据建模、场景分析等,增强与银行合作黏性 [11] - 阳光消费金融因助贷合作业务违规被罚140万元,显示监管加强处罚力度 [10] 行业格局调整 - 头部助贷平台一季度综合资金成本下降约30bp,预计全年保持稳中下降趋势 [8] - 银行与助贷机构合作增速放缓,某平台合作银行家数同比仅增4家 [8] - 行业集中度提升,合规要求趋严导致中小平台生存压力加大 [7][8]
阳光消金被罚140万:合作业务与贷后管理问题凸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10:52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贷款风控尽调环节,监管部门多 次强调不得将核心风控进行外包。本次阳光消费金融罚单出现"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这样的 细化受罚事由,需要引起持牌消金公司高度重视,也表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需要遵照监管原则,在助贷 合作协议中厘清权责,对授信、定价这样的核心环节进行自主把控而不是交由其他第三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郭聪聪 北京报道 2025年5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 有限公司(简称 "阳光消金")因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140万元罚款。 这是继 2025年3月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被罚140万元后,本年度消费金融行业开出的第二张超百 万元的罚单,再次凸显出监管层对消费金融领域合规经营的严格要求。 根据5月30日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阳光消金被罚事由主要集中在合作业务领域,具体包括:"合 作模式存在不足,合作业务管控不到位;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贷后管理有效性不足;合作 机构管理不到位"等。 从处罚事由来看,多项违规事由涉及与助贷公司等机构的合作业务。其中"合作模式存在 ...
又现超百万罚单!消费金融合作机构管理“教训”不断
北京商报· 2025-06-02 19:09
阳光消费金融被罚事件 - 阳光消费金融因合作模式存在不足、合作业务管控不到位、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贷后管理有效性不足、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等违规行为被罚款140万元[1][2] - 这是年内消费金融机构收到的第二张百万罚单[1] - 阳光消费金融2024年净利润0.58亿元同比下降66.1%资产规模及盈利水平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排在尾部[4] 消费金融行业监管趋势 - 2024年因合作业务管理问题被罚的消费金融机构有5家包括中信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等处罚金额多在百万元以上[3] - 监管部门多次强调不得将核心风控外包阳光消费金融"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的细化受罚事由需引起行业高度重视[3] - 《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和"助贷新规"对合作机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包括信息披露、风险监测和名单制管理等[5] 合作业务管理问题 - 合作机构管理已成为监管重点涉及贷前助贷联合贷、贷中风控、贷后催收不良资产处置等全流程[3] - 贷前营销违规宣传、违规采集用户信息、贷后不当催收是目前机构普遍存在的合规短板[3] - 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等已开始披露第三方合作伙伴名单以满足助贷新规要求[5] 行业转型方向 - 过度倚重合作类业务对机构中长期发展不利阳光消费金融正搭建自有场景推动业务转型[4] - 行业需提升自营能力建设加强合作机构审慎管理避免在合作问题中重蹈覆辙[6] - 助贷新规逐步落地后合作类业务的严监管趋势将有增无减相关罚单金额通常大于其他事由[6]
消费金融公司披露合作助贷机构
金融时报· 2025-05-29 11:10
监管政策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4月初发布《通知》,首次在助贷领域提出"名单制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通过官方渠道披露和更新名单 [1] 行业响应情况 - 尚诚消费金融5月12日率先在官网披露助贷合作机构名单及产品信息,包括蚂蚁智信、云瀚信息等大型互联网平台旗下公司 [2] - 部分地方商业银行也已披露合作名单,主要合作方为蚂蚁集团和京东集团旗下公司 [2] - 消费金融公司普遍依赖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助贷获取客户,因后者在获客渠道、数据信息和风控技术方面具有优势 [2] 合作模式分类 - 助贷合作主要分为三类:纯助贷导流平台(持牌机构全额出资并自主风控)、持牌金融机构联合贷款(按比例出资共同授信)、融资担保服务(兼具获客与担保功能) [3] 信息披露价值 - 名单披露制度有效打击冒用持牌机构名义的"李鬼"行为,如陕西长银和晋商消费金融4月均发布声明揭露未授权机构 [4] - 2024年6家被罚消费金融公司中有5家因"未对合作机构进行审慎管理"受罚,凸显监管重点 [4] 行业合规趋势 - 委外催收管理成为监管新重点,2025年已有消费金融公司因此受罚 [5] - 多数消费金融公司已公布并更新委外催收名单,但湖北消费金融等部分机构截至2024年下半年仍未披露 [5] - 行业透明度提升将促使具备科技赋能、场景定位清晰和消费者保护完善的机构脱颖而出 [5]
巨亏5.9亿,这家东北明星银行何以掉队?
钛媒体APP· 2025-05-25 20:08
民营银行行业现状 - 2024年民营银行总资产达2.14万亿元,同比增长9.49%,但增长主要集中在一梯队和"千亿俱乐部"成员 [2] - 行业营收整体微增1.88%,但近半数银行出现负增长,蓝海银行、锡商银行、新安银行营收降幅超20% [2] - 全行业净利润总额下滑10.41%,10家银行净利润同比下滑,亿联银行巨亏5.9亿元成为唯一亏损户 [2] - 多数银行不良率保持在2%以下,但部分机构风险抬头,亿联银行不良率飙升至2.77% [2] 亿联银行经营状况 - 2024年总资产408.22亿元,较2021年599.65亿元高峰缩水32%,2023-2024年连续两年大幅缩水 [5][6][7] - 2024年存款余额277.7亿元,同比下降14.7%,公司活期存款减少28%,公司定期存款暴跌64% [7] - 贷款余额243.5亿元,同比下降27.6%,公司贷款两年降幅达55%,个人贷款占比畸高达92.8%但规模缩水40% [7] - 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14.71亿元是2023年5.02亿元的三倍,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从1.19%骤升至5.44% [6][7] - 2017-2024年更换4任行长,最新行长为原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裁蒋永军 [8] 股东及关联方情况 - 大股东中发集团陷入财务危机,涉及32.82亿元限制消费令,旗下合众人寿三年累计亏损37.4亿元 [9][11] - 中发系多家公司2024年11月更名,包括持有亿联银行30%股权的中发金控更名为吉林晟卓 [12] - 与二股东美团的合作快速萎缩,2024年平台服务费仅3056.04万元,较2021年4.88亿元大幅下滑 [13] 行业政策影响 - 助贷新规要求提高助贷平台准入门槛,明示所有费用并纳入综合成本,禁止变相抽成 [14][15][16] - 新规压缩民营银行生存空间,亿联银行助贷占比曾超80%,已率先响应政策公示59家合作平台 [14][16] - 行业个贷不良率快速提升,部分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达12.37%,多家银行主动收缩互联网贷款规模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