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涵式发展

搜索文档
城市之变 中国之进(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 2025-08-04 06:04
城市发展战略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定位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 [1] - 中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从快速增长转向稳定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1] - 部署"一个优化、六个建设"重点任务,体现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 [1] 城市发展案例 - 雄安新区采用"三座城"同步规划建设模式,地上蓝绿交织、地下综合管廊、云端算力服务 [3] - 福州三坊七巷通过保护修复实现年参观人次超千万,成为城市文化地标 [4] - 江苏13个地级市差异化发展,南京数字经济、苏州智能制造、无锡集成电路、常州整车生产各具特色 [7] 特色产业发展 - 哈尔滨利用冰雪资源打造"尔滨热"旅游品牌,黑河发展寒区试车产业 [8] - 上海文创产业、天津曲艺民俗、广州岭南建筑形成文化特色产业 [8] - 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差异化布局:杭州"人工智能+"、宁波制造业、温州数字安全 [8] 城市治理实践 - 重庆建设海绵城市,70%降雨就地消纳,解决内涝问题 [10] - 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融合,黑龙江以县域经济辐射乡村 [10] - 宜昌推动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北京西城区"动批"搬迁后引进隐形冠军企业 [11] 基础研究投入 - 华为每年投入约600亿元支持基础理论研究,培育鲲鹏、昇腾、鸿蒙等关键技术 [6]
城市发展要有耐心
人民日报· 2025-07-30 05:55
城市建设方向转变 - 城市建设从"快"的惯性转向"内涵式发展" 强调质量提升而非规模扩张 [1] - 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 城市工作重点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1] - 评价体系需升级 拉长周期 拓宽主体 避免急功近利 [1] 社区功能优化案例 - 上海杨浦区通过1300份问卷调研 确定社区食堂 净菜超市等高频需求 [1] - 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现政府 企业 社会组织多方共赢 [1] - 成都采用微改造方式植入绿廊和文创空间 提升街巷功能 [2] 城市文化积淀实践 - 福州通过世代接力种树形成"榕城"文化标识 [2] - 扬州坚持"放气球规则"保护瘦西湖天际线 建筑高度需避让景观 [2] - 城市气质涵养需长期投入 不能速成 [2] 民生需求响应机制 - 将垃圾分类 饮用水安全等民生"小事"作为建设重点 [2] - 适老化改造和托育中心建设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 - 群众体验和满意度应成为城市工作核心评价标准 [2] 城市生活场景构建 - 夜间社区广场 运动公园等设施营造宜居生活场景 [3] - 需平衡速度与温度 规模与品质 当下与未来的关系 [3]
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29 08:28
城市发展目标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新增"创新、美丽、文明"三个层面,形成6个维度的系统性发展框架 [7][8] - "创新"对应科教兴国战略,需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关注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街区、新兴产业等内容 [8] - "宜居"需解决"城市病",实现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重点关注公共服务、社区、交通等民生领域 [8] - "美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重点关注绿地、公园、生态体系 [9] - "韧性"需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重点关注风险预防、应急管理、社会稳定等安全领域 [9] - "文明"需保护历史文脉,解决"千城一面",重点关注文化地标、公共文化空间、市民素质 [10] - "智慧"需推动城市治理与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重点关注数字基建、数据治理、平台建设 [10] 城市发展路径转型 - 城镇化率从1949年10 6%提升至2024年67%,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12][17] - 提出"五个转变"原则:发展理念转向以人为本、发展方式转向集约高效、发展动力转向特色发展、工作重心转向治理投入、工作方法转向统筹协调 [12][13][14][15][16] - 集约高效发展需突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空间经济,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13] - 特色发展需结合城市自然禀赋、产业特色、文化基因,避免"千城一面" [14] - 治理投入需加强基层治理、要素治理、产业治理等软实力建设,改变重建设轻治理现象 [15]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创新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动力,北京中关村形成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深圳机器人产业链年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17][18] - 需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 [18] -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侧重原始创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渝、西安、武汉)侧重突破性创新 [21] - 其他城市需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等差异化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 [21] - 制度创新方面需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发挥城市在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19]
国家统计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统计指标评价体系
快讯· 2025-07-25 19:25
城市发展统计体系建设 - 国家统计局强调建立科学的城市发展统计指标评价体系 全面客观反映城市发展总体情况 [1] - 重点聚焦城市结构优化 动能转换 品质提升等目标 开展现代化产业统计调查 [1] - 加强城市更新统计监测 支持相关部门工作 [1] 重点领域统计监测 - 围绕绿色生态 社会共享 城市治理等城市发展重点问题 加强社会民生领域统计监测 [1] - 完善文化综合统计制度 健全公共服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体现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成效 [1] 统计工作方向 - 利用统计语言讲好中国城市发展故事 [1] - 夯实数据质量基础 确保统计结果准确可靠 [1]
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看广州如何抓住十五运赛事经济的黄金机遇
南方都市报· 2025-07-22 19:13
广州城市发展战略 -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1] - 广州经济体量超过3万亿,历史上通过强化枢纽、开放、改革、创新等核心功能实现稳健发展 [1] - 当前战略选择包括城中村改造、制造业立市、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摒弃短期盲目投资扩张 [1] 重大活动对城市发展的推动 - 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贯彻"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理念 [2] - 历史上六运会、九运会和亚运会均成为完善城市核心功能的契机,带动天河区开发、城市东进和高铁时代 [7] - 本次十五运注重精细节约,通过城市微改造优化综合功能,如新增滨水休闲空间和延伸珠江夜游 [8][9] 对外开放与平台经济 - 广交会第137届境外采购商达28.89万人,同比增长17.3%,现场意向出口成交254.4亿美元,同比增长3% [4] -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财富国际论坛等平台成为国际名片,吸引多国政要访问,体现广州对外开放深度 [4] 人口与城市融合 - 广州率先在全国超大城市推动外来人口社会融合,实现随迁子女全部入读公办学位、提供公租房、租购同权等 [5] - 人口流入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城市享受人口红利,外来人口分享发展红利 [6] 基础设施与城市更新 - 2024年计划开通地铁+城轨10条173公里,形成总运营里程超12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10] - 结合城中村改造形成从广州塔至海珠湖的中央绿轴,强化世界级中轴线功能 [9] 未来发展方向 - 需在"一老一小"民生设施、岭南文化保护、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继续提升 [10] - 十五运会后对内涵式增长的投入将成为新发展动能,支持城市转型升级 [10]
如何读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中国发展网· 2025-07-21 15:30
城市工作会议历史背景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7月14日-15日在北京召开 这是新时代第二次会议 距离上次会议已有十年[1] - 会议在十三五和十五五开局之际召开 体现城市发展规划与国家发展规划同步谋划和同频共振[1] - 新中国成立前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讨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被认为是最早的城市工作会议[2] - 新中国成立后 1962年9月和1963年10月召开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 明确城市定位并强调城市工业支持农村[2] - 1978年3月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 主要讨论城市建设资金来源问题[2] - 2015年重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时隔37年 会议名称从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变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显示会议规格提升[2] 城镇化发展进程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3] - 1978年至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近18%上升到近55%[3] - 截至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67%[3] - 1978年至2014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3个[4] - 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市数量达到694个[4] 城市发展新阶段特征 -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4] - 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4] - 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转变发展理念 发展方式 发展动力 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4] - 围绕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会议提出城市内涵式发展战略取向[4] - 会议部署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4] 城市发展核心关系 - 城与人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是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 - 2015年会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是人民城市理论起点[5] -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5] - 2025年会议强调转变城市发展理念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5] - 城与乡关系显示没有脱离乡的城 也没有脱离城的乡[5] - 即便城镇化率达到70% 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5] - 城市不断更新 乡村也要持续振兴[5] -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5] - 城市与区域关系要求城市发展要有区域观 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协同关系[6] - 2025年会议强调转变城市工作方法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6]
经观社论|城市中国的历史转向
经济观察报· 2025-07-20 10:46
城镇化发展阶段转变 - 中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531%提升至2024年67% 城镇人口从72亿增至94亿 [2] - 城市发展模式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 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人口 贡献85%GDP 其中27城GDP超1万亿元 [2]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五个"更加注重"发展理念 包括以人为本 集约高效 特色发展 治理投入 统筹协调 [3][4] 城市发展新特征 - 人口加速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 部分城市面临收缩压力 需解决"摊大饼"式发展不可持续问题 [4] - 94亿城镇常住人口中仍有大量非户籍人口 公共服务不均等成为提质增效要务 [4] - 年轻人口择城标准多元化 除就业前景外更关注环境宜居 文教资源等内涵要素 [5] 城市治理转型方向 - 需系统性调整城市规划 产业政策等 摒弃单纯增长主义 引入集约高效和减法思维 [4] -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持续 跨城流动反映对美好生活追求 推动创新 宜居 智慧城市建设 [5] - 城市主政者需直面人口结构变化 平衡经济增长与户籍开放政策 [4][5]
城市中国的历史转向 | 经观社论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14:57
城镇化发展阶段转变 - 中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 [1]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53 1%提升至2024年67% 城镇人口从7 2亿增至9 4亿 [1] - 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人口 贡献85%GDP 其中27座城市GDP超1万亿元 [1] 城市群经济格局 - 城市群成为经济核心载体 呈现人口与经济高度集聚特征 [1] - 城镇化推动工业化进程 助力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列 [1] 城市发展理念升级 - 发展理念从"五个转变"升级为五个"更加注重" 包括以人为本 集约高效 特色发展等 [1] - 城市治理体系需从"乡土中国"转向"城市中国"范式 [1] 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 城市规划需从增长主义转向内涵式发展 强调做减法与精细化管理 [2] - 人口向城市群集中导致部分城市收缩 需直面人口减少的发展困局 [2] 户籍制度改革需求 - 9 4亿城镇常住人口中仍有大量无户籍者 公共服务不均等制约提质增效 [2] 人口结构变化影响 - 老龄化与少子化压力下 城市开启高学历年轻人争夺战 [3] - 年轻人口择城标准多元化 涵盖就业 环境 文教等内涵要素 [3] 城市功能定位演变 - 未来城市需兼具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等复合功能 [3] -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际人口流动将持续 驱动因素为美好生活需求 [3]
走好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
经济日报· 2025-07-19 06:01
城市内涵式发展战略 - 核心观点: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需通过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治理革新提升城市能级,建设现代化城市 [1] - 当前问题: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未完全扭转,存在工业园区低效用地、超高层建筑安全风险、公共服务错配、职住分离、数据孤岛等问题 [1] - 转型方向:从要素驱动转向系统重塑,解决30%城市实现跨部门数据协同的现状 [1] 科技创新激活城市动能 - 合肥案例:集聚8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构建城市算力池整合超10050P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式算力支撑 [2] - 石家庄案例:智慧交通体系使机动车保有量增长22%情况下拥堵指数下降10.3% [2] - 发展建议: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打造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能设计等应用场景 [2] 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 北京案例:东方化工厂改造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实现工业废弃地向"生态绿肺"转型,带动文旅收入增长 [2] - 实施措施: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修复,落实城镇开发边界管控,创新碳交易市场、绿色金融等机制 [2] - 转型目标: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 [2] 城市治理效能提升 - 厦门案例:打造"一网统管"平台整合700余项城市体征数据,风险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九小场所火灾隐患识别率提升至90% [3] - 治理方法:打破部门壁垒建立闭环机制,通过社区微更新、居民参与式规划激发基层活力 [3] - 治理转型:从"政府独唱"转向"社会合唱",实现全周期管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