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收入分配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最富裕的20座城市:香港远超深圳,苏州第11,成都上榜
搜狐财经· 2025-05-14 17:52
根据2023年600万人民币资产"富裕家庭"数量进行衡量,我国最富裕的20座城市名单已经出炉。这份榜单以家庭财富为主要指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以 下是针对榜单中几个值得关注。 香港位居第三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要将经济总量的优势转化为更多富裕家庭的数量,还需要在 优化收入分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从这份榜单可以看出,衡量一个城市的富裕程度不能仅仅依靠GDP总量,还需要考虑人均收入、财富分布等因素。香港以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保持着较 高的富裕家庭数量;苏州作为普通地级市中的佼佼者,通过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而成都在经济总量上的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富裕 家庭的数量,需要在收入分配和民生改善上下功夫。 苏州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能够在最富裕的20座城市中排名第11位,再一次展示了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苏州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在制造业、高新 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一直走在国内前列。苏州不仅经济总量可观,而且在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为其居民积累了较为 丰厚的家庭财富。 成都位居第20 ...
为什么中国的消费率低的离谱?
搜狐财经· 2025-05-13 08:56
报告名称:基于38个国家的比较:为何我国消费率偏低 内容出品方:东吴证券 在经济的宏大叙事中,消费本应是强劲的引擎,可在中国,这台引擎却显得动力不足。2022 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仅为 37.2%,相较于 38 个国家的平均水平 53.8%,低了整整 16.6 个点。这绝非简单的数字差异,而是有着复杂的经济图景和深刻的社会逻辑。 从数据上看,2022 年中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 GDP 比重为 60%,略高于 38 个国家平均水平 58.2%。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居民收入就很乐观,这里面有 着诸多的 "玄机"。 一、消费倾向:被压抑的消费需求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之低,令人咋舌。2022 年,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为 62%,而 38 个国家平均为 92.3%。这意味着,中国居民拿到 100 元可支配收入,只花出 去 62 元,剩下的都存了起来。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 | | 中国 | 亚洲 | 欧盟27 | 西欧 | 中东欧 | 北欧 | 美国 | 中南美 | 38个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
搜狐财经· 2025-05-07 10:18
近年来独挑经济大梁的外贸,在美国关税大棒下前途未卜,中国国内消费的话题又开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甚至已迫在眉 睫。 说来惭愧,改革开放已经近半个世纪,中国居民的财富状况和生活水平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14亿中国人整体的消 费规模却远远不及只有3亿多人口的美国。 这也让国家经济多年来不得不倚重于外贸,而不是国内消费。 一向号称高储蓄的中国人为什么消费能力较弱?甚至不消费、不敢消费?这其中复杂和深刻的原因值得深究,也是我们探 寻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之路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济环境与收入预期 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 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城乡、区域及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必然会十分显著。 但高收入群体毕竟占比较小、且消费倾向也不一定就高;而占人口大多数的中等及以下收入群体则虽有消费需求,但购买 力不足。 社会消费首先肯定与经济环境、收入预期有关。囊有钱、仓有米,才敢去买这买那。 疫情之后的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已显著回落。从前收入较高的行业,如房地产、金融和互联网等,也在经济下行和政 策变动的冲击下,成为降薪乃至失业的重灾区。 在这样的环境下,国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大幅降低,也只能节衣缩食,或者更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应对风险。 ...
盛松成:如何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23 18:30
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高级学 术顾问 盛松成 稳增长政策应重视收入分配结构与促消费、稳增长的关系。在已有研究的基础 上,分析宏观收入分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比低、再分配调节不够合理、民生领域支出有待增加等实际情况,从增加居民 部门可支配收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引导需求结构向消费倾斜等方面,提出 一系列政策建议。 2024年我国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年GDP同比增长5.0%,其中四季度增长5.4%,为年内最高增速,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很多积极 变化只是初步的,仍须夯实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内需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尤其是消费将在今年经济增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 色。从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政策着力点也将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由于居民和政府两大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及其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消费发展水平,完善再分配机制,可能是激发消费内生 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把"钥匙"。"再分配"是指政府或公共部门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对初次分配(往往是由市场机 ...
盛松成:如何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23 18:30
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高级学 术顾问 盛松成 稳增长政策应重视收入分配结构与促消费、稳增长的关系。在已有研究的基础 上,分析宏观收入分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比低、再分配调节不够合理、民生领域支出有待增加等实际情况,从增加居民 部门可支配收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引导需求结构向消费倾斜等方面,提出 一系列政策建议。 2024年我国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年GDP同比增长5.0%,其中四季度增长5.4%,为年内最高增速,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很多积极 变化只是初步的,仍须夯实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内需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尤其是消费将在今年经济增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 色。从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政策着力点也将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由于居民和政府两大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及其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消费发展水平,完善再分配机制,可能是激发消费内生 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把"钥匙"。"再分配"是指政府或公共部门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对初次分配(往往是由市场机 ...
郭树清:深化养老保险改革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26 18:34
文章核心观点 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险体系,但存在群体、地区和城乡差异,基本养老保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应提速改革,从缩小差异、扩面提质、增加国资划拨、提高投资回报、发展第三支柱、推进医养结合、增强第五支柱等方面应对挑战 [1][5] 养老保险体系组成 - 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有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和公务人员三个体制系统,近11亿人参加 [2] -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7000多万人,积累超5.7万亿元 [3] - 第三支柱政策支持下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总额约8万亿元 [4] - 第四支柱是老年人的医养结合保险 [4] - 第五支柱是个人财富终身保障以及家庭资产支持,我国特困和低保制度帮扶近5000万人,约40%为老年人 [4] 基本养老保险进展与挑战 - 进展:统筹层级提高,城镇职工初步全国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待遇水平连年提升;结余资金委托投资成绩较好,规模超1.8万亿元,平均年化收益率超5% [5] - 挑战:人口形势变化使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多重挑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5] 改革建议 缩小不合理差异 - 持续较大力度调增居民基础养老金,未来五到六年追平城镇职工低线水平,2030年缩小城乡老年人平均收入差别至2.4倍或更低 [7] 扩面提质增效 - 提高实质性全国统筹水平,推进三项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8] - 实现应保尽保,做好个体工商户等参保动员工作 [8] - 激励居民提档缴费,分账记录并实时反映账户情况 [8] - 加强政策宣传,告知财政补助、计息方式、发放规则等 [8] 增加国有资本划拨 - 统筹改革,提高国有资本划拨比例充实基金,设立专门投资公司运营管理 [10] - 过渡期现金流通过发行国债和机构债解决,资金收支纳入专门预算接受监督 [11] 提高投资回报 - 提高专业化市场化委托投资比例,放宽投资品种限制 [12] - 完善考核评价办法,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13] 发展第三支柱 - 明确普惠水平养老金不纳税,以家庭为单位设免税上限 [14] - 打通二、三支柱税优政策,允许企业年金税前列支额度用于自主购买 [14] - 一二支柱领取期转向购买相关产品继续提供税收优惠 [14] 推进医养结合 - 全国推广长期护理保险,解决失能家庭问题 [15] - 推出老年特有病健康保险,提高患病老人生活品质 [15] 增强第五支柱 - 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 [16] - 引导树立投资风险意识,合理规划资产分布 [16] - 推进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16]
郭树清: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是当前提振消费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措施|聚焦两会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11 18:21
人口挑战与投资于人 - 我国长期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人口领域,既有数量方面也有质量方面 [1] - 202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2万亿元,建议更多投向"人"而非"物" [2] - 建议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更多投向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社会事业 [3] - "十五五"规划编制应更注重体现"投资于人"政策导向 [4] - 建议优化移民政策,扩大工作签证发放范围,吸引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生活 [5] 科技发展与创新驱动 - 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给世界带来震撼,如DeepSeek等AI成果引起全球经济贸易变化 [1][4] -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驱动创新,需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 [5] - 应尊重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减少行政干预 [4] - 坚持国际视野,融汇全球智慧完善育才机制 [5] 消费与经济循环 - 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是当前提振消费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1][6] - 经济循环主要"梗阻"在消费环节,PPI同比下降2.2%影响企业收入 [6] - 需加快完善社保体制,如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长期护理险全覆盖 [7] - 建议制定遗产和赠与税法,增加国有资本充实养老保险基金 [7] 政策建议与改革方向 - 全面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 - "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可结合,如建设学校和补助农民工购房 [5] - 需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强化税收调节 [7] - 政府应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阳光雨露"支持 [4]
如何提振内需?学者集中建言:财政支出不松劲,深化改革增动能
券商中国· 2025-02-27 18:28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放在了今年经济工作各项任务的首位,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近期举行的多个经济学界研讨 会议上,"如何提振内需"成为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长短结合、双管齐下仍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思路——短期 来看,以财政政策为主的逆周期调节政策不能松劲,加大支出力度同时还应调整结构,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领域;长期来看,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将为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红 利。 全年经济有望平稳运行 2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4年第四季度报告发布会上,国家信息中心 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指出,2025年一季度支撑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较多,跟去年同期相比,自然日减少 一天,假期延长一天,加之高基数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将平稳开局。 从全年看,2025年季度之间波幅将会比2024年 变小,全年呈现平稳运行的特征。 不过,当前经济运行仍有隐忧。"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供给大于需求的剩余往往是通过扩大出口去释放 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同日在国经中心第182期"经济每月谈"会议上如此说道。他指出,如果 消费持续走低,与外部环境带来 ...
深度丨学者建言扩内需之策:财政支出不松劲 深化改革增动能
证券时报· 2025-02-27 08:22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放在了今年经济工作各项任务的首位,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近期举行的多个经济学界研讨会议上,"如何提振内需"成为学者共同关 注的话题。 总的来说,长短结合、双管齐下仍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思路——短期来看,以财政政策为主的逆周期调节政策不能松劲,加大支出力度同时还应调整结 构,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领域;长期来看,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将为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红利。 全年经济有望平稳运行 2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4年第四季度报告发布会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指出,2025年一季 度支撑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较多,跟去年同期相比,自然日减少一天,假期延长一天,加之高基数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将平稳开局。从全年看, 2025年季度之间波幅将会比2024年变小,全年呈现平稳运行的特征。 持续推进改革释放红利 2月25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经济改革的逻辑和经验"光华思想力研讨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华生回顾中国在增量渐进改革思路下的经验、实践后指出,身份经济也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