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市
搜索文档
再上市找钱?东鹏饮料负债高企,被3200个经销商“掐住脖子”
搜狐财经· 2025-10-20 22:03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85亿元增长至2024年逾158亿元,净利润从14.4亿元跃升至33.3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07.37亿元,同比增加36.37%,但增速相比2024年同期略有下滑;归母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加37.22%,同比2024年增速腰斩不止 [3] - 公司实现连续四年中国功能饮料企业销量第一,36.5%的收入年复合增速,52%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 [3] 产品结构 - 能量饮料收入占比从2022年96.6%下降至2025上半年77.9%,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4] - 运动饮料"东鹏补水啦"2024年收入14.9亿元占比9.4%,毛利率28.7%显著低于能量饮料的49.9%;2025上半年收入14.9亿元占比13.9% [6] - 茶、咖啡、果汁等新品合计占比更小,远未形成规模效应 [6] 销售渠道 - 公司拥有3200家经销伙伴,覆盖420万家终端,占全国地级市近100% [7] - 2025上半年经销商收入占比87.1%,还有6%通过经销商向重客销售,远超同行 [7] - 线上收入占比几乎忽略不计,线上自营店2025上半年收入占比仅0.4% [8] 渠道风险与效率 - 经分销费率由2022年17.1%升至2025上半年18.3%,渠道红利正在"费用化" [10] - 单点销售额年复合增速4.1%低于销量增速9.2%,新增网点边际产出递减 [10] - 面临经销商议价能力提升、"窜货"与价格体系混乱、渠道变革速度慢三大风险 [9] 资产负债状况 - 2025上半年资产负债率为61.86%,长期在5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 [11] - 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例均超95%,2025上半年短期借款61.28亿元高于货币资金52.62亿元 [13] - 2024年、2025年8月末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21.39亿元、20.52亿元,流动资产不足以覆盖流动负债 [13] 发展战略 - 公司再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募集资金将用于拓展海外市场 [3][14] - 在快消品行业"量价齐升"故事愈发稀缺的背景下,公司面临国内市场存量竞争 [15] - 公司基本盘既强大又脆弱,强大在于核心产品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脆弱在于根基过于单一 [15]
赚疯了的东鹏,为啥急着港股IPO?
搜狐财经· 2025-10-17 18:39
港股上市进展 - 公司于10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显示出其登陆港股的迫切性[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至6月,公司营业收入达107.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37%[2][3] - 同期净利润为30.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13%[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2.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02%[2][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4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3.24%[3] - 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至45.15%,净利率为22.12%[5] 产品结构变化 - 能量饮料产品销量为196.6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36.08万吨,但销售占比从78.20%下降至64.48%[4][5] - 电解质饮料销量大幅增长至68.57万吨,销售占比从10.21%提升至22.49%[4][5] - 其他饮料销量为39.76万吨,占比13.03%[5] - 产品多元化趋势显现,第二增长曲线已形成[4] 盈利能力与产品毛利 - 核心产品能量饮料的毛利率高达50.61%,显著高于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5] - 电解质水等新产品销量占比提升,但其较低的毛利率会拉低公司整体毛利率[5] - 公司面临依赖高毛利但结构单一的拳头产品,或转向多元化但增长放缓的悖论[6] 市场策略与销售费用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大幅增长至16.82亿元人民币,同比提高37.27%[8] - 费用增长主要用于渠道推广和广告投入的增加[8] - 电解质水"补水啦"、咖啡品类"东鹏大咖"等新产品正通过"一元乐享"等高频率促销活动抢占市场[8][10] - 此策略复制了公司早年东鹏特饮通过扫瓶盖领红包等方式成功抢占下沉市场的路径[10] 行业竞争环境 - 无糖茶饮市场在经历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后,于2025年到达巅峰并呈现负增长态势[12] - 饮料行业整体进入下行期,各大品牌纷纷采用促销活动提振销量,价格战加剧[12] - 农夫山泉、康师傅等头部品牌实力雄厚,在现金储备和渠道规模上具有优势[12] - 公司中低端策略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将面临更大挑战[12] 上市融资用途解读 - 完善产能布局和推进供应链升级,意在调整新旧产品生产侧重[14] - 加强品牌建设和消费者互动,对应持续的广告投放和促销活动[14] - 推进全国化战略及渠道精细化运营,可能通过进一步让利渠道以应对价格战[14] - 拓展海外业务及探索并购机会,计划将低价策略复制到东南亚等中低端市场[14]
迈瑞医疗刚启动港股上市 副董事长辞职!
搜狐财经· 2025-10-16 17:41
人事变动 - 成明和先生自2025年10月14日起不再担任公司副董事长 [1] - 此次调整基于公司内部管理和最新分工安排,是主动性内部优化 [1] - 成明和是公司创始人之一,自1991年起服务近34年,曾担任总经理、联席首席执行官等关键职务 [6][10] 港股上市计划 - 人事变动是公司推进港股上市计划的一部分 [3] - 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3] - 为满足港股上市规则,公司调整了董事会结构,包括增选顾敏康先生为独立董事并调整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成员构成 [3] 公司治理结构 - 调整后,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由李西廷出任主任委员,成明和继续担任该委员会成员 [3] - 此次调整是为完善治理结构,适应"A+H"双平台运营所做的重要准备 [3] - 公司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H股发行并上市的专项审计机构 [3] 2025年上半年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167.43亿元,同比下降18.45% [4][5]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50.69亿元,同比下降32.96% [4][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82.37亿元,同比下降12.12%,但环比增长13.76% [4] 股东持股变动 - 成明和通过Ever Union平台在2025年7月减持约500万股,减持总金额约10.67亿元,减持后持股比例降至3.83% [8][9] - 对比上市初期5.29%的持股比例,成明和已完成从核心股东到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转换 [8]
鸿基创能港股上市收到证监会反馈意见:要求说明股权沿革、子公司业务及全流通股份情况
新浪财经· 2025-10-13 11:59
公司上市进展与监管反馈 - 鸿基创能收到证监会关于境外上市的备案反馈意见 [1] - 反馈意见要求公司补充说明历史沿革中历次股权转让的定价依据及合理性 [1] - 反馈意见要求说明子公司经营范围包含“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是否实际开展相关业务及是否涉及外资准入限制领域 [1] - 反馈意见要求说明本次拟参与“全流通”股东所持股份是否存在被质押、冻结等权利瑕疵情形 [2] - 公司于6月27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海通国际和中信证券 [4] 公司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2.49亿元、1.67亿元、2.63亿元 [4] - 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43亿元、-1.32亿元、-1.32亿元 三年累计净亏损3.07亿元 [4] - 报告期内净亏损主要原因为全球及中国氢能行业及MEA行业均处于发展初期 公司尚未实现规模效益 [4][5] - 净亏损另一原因为公司正处于提升核心技术及增加销售的阶段 需要持续大量投资于研发及业务发展 [5] 公司业务与募资用途 - 鸿基创能是全球领先的独立膜电极供应商 专门从事催化剂涂层质子膜及膜电极的研发、量产及商业化 [4] - 港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加强研发能力 提升技术 推动产品创新与迭代 [4] - 募集资金还将用于推动公司的国际销售及营销计划 [4]
东鹏特饮的战争
格隆汇APP· 2025-10-13 09:35
公司上市进程 - 公司于2021年登陆A股,成为国内功能饮料第一股 [1] - 今年以来公司谋求"A+H"上市,于4月3日递交的港交所上市申请失效后,于10月9日再次递表 [2][3] 市场地位与财务表现 - 公司是国内功能饮料霸主,2024年能量饮料销售量占比高达47.9%,连续四年销量第一 [4] - 公司股价从2021年发行价46.27元飙涨至超过300元,总市值超1600亿元,2024年全年股价涨幅超80% [4] - 营业收入从2021年69.78亿元增长至2024年158.39亿元,净利润从11.93亿元增长至33.27亿元,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3.09% [4]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达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全年营收或将首次突破200亿元 [6] 资金状况与融资需求 - 公司资金充裕,2024年底货币资金达56.53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48.97亿元,合计超105亿元 [6] - 2025年上半年资产仍近100亿元,且公司计划使用不超过110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7] - 港股IPO计划融资约14.93亿元用于海外扩张及产能建设,公司现有资产足以覆盖该需求 [7] 负债与股东行为 - 公司短期负债从2023年29.96亿元猛增至2024年65.5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8.69%,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6.08% [8] - 2024年公司分红金额达23亿元,股利支付率达69%,自2021年上市以来累计派现六次,总额达53亿元 [10][11] - 限售股解禁后股东频频减持,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套现超40亿元,持股比例从9%降至1%,其他关联股东减持套现超32亿元 [13] 业务结构与盈利能力 - 能量饮料是公司核心业务,2022年营收占比一度达到96.6% [16] - 公司毛利率稳步上升,2024年整体毛利率达44.81%,2025年上半年提升至45.15%,其中能量饮料业务毛利率已超过50% [13] - 公司推行"1+6多品类战略",电解质饮料"补水啦"增长迅速,2024年收入近15亿元,同比增超280%,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14.9亿元,同比增长213.7% [19][22][23] 销售模式与费用投入 - 公司销售体系覆盖全国超420万家终端网点,过往三年经销商销售产生的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均超过85% [28][31] - 2024年销售费用大幅增加,同比增长37.09%,主要由于销售人员薪酬增长24.77%、广告宣传费支出增长54.45%及渠道推广费支出增长54.03% [32] - 线上渠道发展较慢,2024年线上渠道收入4.45亿元,占比仅2.8% [32] - 研发投入增速远不及销售费用,2022-2024年经销及销售费用年复合增长率36.01%,而研发费用复合年增长率仅为19.68% [25][26] 海外市场与行业前景 - 公司海外业务占比极低,2024年国内业务占比达99.94%,海外业务占比仅0.06% [32] - 港股上市募资将主要用于海外市场渠道开拓,公司已在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设立子公司 [32] - 中国功能饮料市场2019至2024年间复合增长率达8.3%,但2024年中国人均功能饮料年消费量仅9.9升,远低于美国的54.9升和德国的20.1升,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33][34] - 尽管销售量登顶,但由于产品单价相对较低,公司销售额在行业内屈居第二 [35]
东鹏饮料冲刺港股:上半年营收107亿,林木勤之子林煜鹏套现20亿
36氪· 2025-10-09 19:16
上市计划 - 公司已递交招股书,准备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1] - 本次上市的联席保荐人分别为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和UBS瑞银集团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营收达158.3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12.57亿元增长40.62% [2][4] - 2024年全年净利润为33.64亿元,较2023年的20.4亿元增长63% [5] - 2024年扣非后净利润为32.62亿元,较2023年的18.7亿元增长74.48% [5]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107.3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78.73亿元增长36.37% [5][6]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7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7.31亿元增长37.22% [6]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后净利润为22.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7.07亿元增长33% [6]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4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2.67亿元下降23.24% [6] 业务概况 - 公司聚焦功能饮料行业,核心产品“东鹏特饮”是中国零售额计价的百亿级大单品 [2] - 产品矩阵已涵盖能量饮料、运动饮料、茶饮料、咖啡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果蔬汁饮料等多个品类 [2]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控股股东林木勤持股49.74% [10][11]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9.9%,林木港与林戴钦各持股5.22% [10][11] - 瑞昌市鲲鹏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持股5.06% [10][11] - 公司执行董事包括林木勤、林木港、卢义富、蒋薇薇、张磊、林戴吉 [7] - 独立非执行董事包括赵亚利、游晓、李洪斌、戴国良 [7]
前三季度港交所IPO融资额全球居首,深企积极赴港上市加速国际化
新浪财经· 2025-10-07 08:28
新兴市场资金流向 - 今年以来海外资金加速流入新兴市场 [1] - 港股估值因此不断升温 [1] 香港交易所融资表现 - 前三季度港交所融资额超过1800亿港元 [1] - 该融资额在全球各大交易所中排名第一 [1] 深圳企业上市活动 - 赴港上市企业大军中包含深圳企业 [1] - 深圳企业借助H股发行引入国际投资者 [1] - 深圳企业积极推进全球化发展 [1]
A股公司,为何如今热衷于在港股上市?
搜狐财经· 2025-10-03 08:48
公司港股IPO计划 - 圣邦股份已于9月28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公开发行境外上市股份的申请[1] - 赴港上市是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的关键步骤 旨在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并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1] -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性能集成电路及传感器[1] A股公司赴港上市动因 - 港股作为国际化市场 有助于提升公司全球品牌曝光度 从而吸引研发及管理人才并提升核心竞争力[3] - 港股市场对行业龙头的价值发现功能敏锐 能提供国际标准的合理市值定位[3] - 例如 宁德时代在港股上市后4个多月股价翻倍 而同期A股涨幅较小 中芯国际在港股涨幅超过3倍 同期A股涨幅为2倍多[3] 对投资策略的影响 - 在港股上市的A股行业龙头公司增多为常态化 为投资者提供了A股以外的优质公司投资渠道[4] - 配置策略可兼顾A股的稳定性和港股的弹性 以提升整体投资效率[4] -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后的股价大涨树立了典范 预示着更多A股优质公司赴港上市将带来投资机会[4]
投资人忙着去港股敲钟
FOFWEEKLY· 2025-09-29 17:59
一级市场活跃度回升 - 2025年以来一级市场LP出资意愿明显回暖,出资规模与活跃度双双提升[3] - 8月份政策型LP总出资规模环比增长8%,活跃度较7月增长26%[3] - 金融机构LP出资规模环比增长36%,财务型LP出资活跃度环比上升7%,规模环比增长119%,其中外资布局亮眼[3] 港股IPO市场强势回归 - 2025年港股IPO市场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焦点,前三季度预计有66只新股上市融资1823亿港元,新股数量较去年同期45只增加47%,融资额由去年同期的556亿港元上升228%[8] - 预计2025年全年港股市场将有超过80只新股上市融资2500亿港元至2800亿港元,亮点包括A+H新股、医疗医药公司、特专科技公司和消费板块公司[8] - 超大型新股密集出现,全球前十大新股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略降3%的背景下,港交所独占4席,宁德时代以410亿港元融资额登顶全球新股融资榜[8] 投资机构战略转向香港 - 内地一级市场VC/PE机构对香港战略关注度显著提升,多家机构已将香港纳入重要布局清单[11] - 上海国投旗下孚腾资本在香港注册成立孚腾国际,晨壹基金在港设立办公室并启动美元基金募集,中科创星计划落子香港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投资网络[11] - 机构对港股态度发生根本转变,从过去劝阻企业港股上市转变为认可香港作为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中国企业重要上市地点[12] 香港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 - 自2024年9月以来香港资本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交易额、换手率及上市公司规模均实现大幅增长[12] - 2025年上半年港股融资额突破1000亿港元,同比激增700%,目前有超过200家企业排队等候上市,数量较去年同期翻倍[12] - 市场生态持续完善,在高校资源、引导基金等多方力量推动下,香港本地科创生态日益成熟[13] 港股市场前景与优势 - 港股IPO后备资源充足,市场繁荣有望持续,消费、机器人等行业企业纷纷赴港上市[15]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固,其法治、人才、基础设施等核心优势及国家作为强大后盾支撑其发展[15] - 从募资布局、项目投资到企业出海,各家机构赴港的战略考量虽不尽相同,但共同开辟行业发展新赛道[15]
卧龙电驱港股上市收到证监会反馈意见:要求说明控股股东认定差异、股份质押影响等问题
新浪证券· 2025-09-29 16:17
证监会反馈意见要点 - 证监会要求公司说明备案材料中控股股东认定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及认定标准,并出具明确结论性意见[1] - 证监会要求说明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质押的具体情况,及其对公司控制权和正常业务的影响,评估是否构成不得境外上市的情形[1] - 证监会要求公司结合自身及下属公司业务资质许可情况,列表说明主管部门的实际日常监管情况[1] - 证监会要求说明下属公司经营范围包含房地产开发销售的具体情况、实际业务开展状况、未来计划及必要资质许可[1] - 证监会要求说明本次发行上市后浙江舜云穿透后的外资占比,以及公司及下属公司是否持续符合外资准入政策[1] 公司业务与监管 - 公司需详细披露各主管部门名称、监管领域、业务内容、产品名称及涉及的资质许可情况[1] - 公司需明确下属公司涉及房地产开发销售的业务实质、资质取得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1] - 公司需确保本次港股发行上市后股权结构变化仍符合中国外资准入相关政策要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