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化
icon
搜索文档
二手车如何成为汽车消费第二增长线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09:12
行业趋势 - 新车与二手车交易规模差距逐渐缩小,二手车行业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第二增长曲线 [1][5] - 2024年7月后以旧换新、报废更新政策带动超1000万辆新车享受补贴,同时为二手车市场提供优质车源 [5] - 2025年1~6月二手车累计交易量957.01万辆(同比+1.99%),交易金额6232.38亿元,与新车比值持续缩小 [5] - 新能源二手车交易规模首破百万辆级,2024年渗透率47.6%,2025年上半年达44.3%,二季度单月交易量连续超11万辆 [6] 市场结构 - 二手车经销商呈现连锁化趋势(如澳康达、淘车车等),经营品类聚焦ABB、蔚小理等品牌,新能源专营店涌现 [7] - 交易市场从收租模式转型为综合服务模式,提供检测、融资、售后及数字化工具赋能 [8] - 经销商集团因新车利润下滑加大二手车业务投入,车企加速官方认证二手车业务迭代(如沃尔沃、雷克萨斯) [8] 消费者行为 - 41%消费者因性价比选择二手车,37%因保值率高,55%购车用于代步,34%用于载货 [9][10] - 购车渠道分布:线下车商占58%,线上平台15%,4S店14%,个人交易13% [10] - 41%消费者要求附带检测报告,37%需求过户服务,德系车占交易量34.43%(2025年1~5月) [10][11] - 三线城市二手车交易占比超37%,成为重点潜力市场 [11] 国际比较与挑战 - 中国二手车析出率5%~6%(2024年),显著低于日本(13.8%)、美国(13.4%)、德国(15.6%) [13] - 中国新车/二手车销量比值0.62(2025年),远低于日/美/韩/德的1.55~2.5区间 [13] - 行业需强化诚信体系、服务重构(如售后质保)、生态协同及数字化能力提升 [12][13]
汽车产业创新动能活跃
经济日报· 2025-07-21 05:59
国际化合作持续深入。上半年,我国汽车总体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106万辆,同比增长75.2%。虽然国际贸易关系日趋复杂,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终以开放创新的姿 态参与全球合作。品牌全球化和运营本土化逐渐成为汽车企业拓展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我国丰富的新能 源车型和较为完备的电动化智能化供应链,不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绿色化、多样化出行选择,也帮助其 他国家发展本土汽车工业,实现产业互补、资源共赢。 未来,汽车企业要继续从技术创新、产品品质、用户体验、品牌文化等多维度发力,培育新的产业价值 增长极,助力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工业交出亮眼成绩单——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同比增长均超过40%,汽车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推动汽车产业驶向高质量发展 之路。 电动化根基进一步夯实。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新能源汽车新车销 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新能源车型在续航方面普遍取得突破,整车平均续航里程接近500公 里,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量产应 ...
“更中国”的丰田,上半年在华销量逆势增长7%
观察者网· 2025-07-20 10:12
中国汽车市场合资品牌现状 - 中国汽车市场合资品牌整体面临严峻挑战,市场份额一度下滑至30%以下 [1] - 丰田汽车在中国市场逆势复苏,上半年销量达83.77万辆,同比增长6.8% [1] - 丰田在华累计销量突破2500万辆,成为首个达到这一里程碑的日系车企 [1] 丰田在华销售表现 - 广汽丰田上半年累计销售36.42万辆,同比小幅增长 [3] - 凯美瑞6月销量突破2万辆,赛那连续4个月销量破8000辆 [3] - 三大旗舰车型(凯美瑞、汉兰达、赛那)上半年总销量达18万辆,占品牌总销量近一半 [3] - 一汽丰田销量达37.78万辆,同比增长16% [3] - 电动化车型销量18.52万辆,占比接近一半 [3] - TNGA-K平台及以上高端车型销量22.66万辆,占比提升至60% [3] - 雷克萨斯上半年销量超8.5万辆,成为唯一销量正增长的进口豪华车品牌 [3] 丰田在华战略变革 - 管理层调整:董长征担任副董事长,李晖出任总经理,首次由中国人担任高层管理职位 [5] - 研发体系整合:将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和比亚迪丰田的研发机构与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整合,构建独立研发体系 [5] - 建立"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由中国人担任车辆开发负责人 [5] - 上海车展期间,四款重量级车型的中国首席工程师首次公开亮相 [5] 产品与市场策略 - "油电同智"双轨并行战略: - 燃油车领域强化卡罗拉、凯美瑞、汉兰达等传统优势车型 [7] - 新能源赛道中,铂智3X起售价不到11万元,6月交付超6000辆,累计订单破3万份,累计交付量破2万辆 [7] - 推出"活力系列"和"城市系列"改装方案,满足户外出行和年轻消费者需求 [7] 本土科技企业合作 - 汉兰达、凯美瑞等车型接入腾讯智能生态 [7] - 铂智3X与Momenta合作开发的辅助驾驶系统将在年内通过OTA升级,新增近50项功能 [7] - 广汽丰田成为首家同时与华为、小米合作的合资厂商 [7] - 铂智7将接入小米"人车家"生态,未来搭载小米智能对讲机、车载手机支架等设备 [7] - 广汽丰田将全面上车鸿蒙智能座舱5.0,并使用华为DriveONE电驱系统,首款搭载车型为铂智7,预计2026年一季度上市 [7] 电动化布局 - 在上海投资建设独资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工厂,由丰田纯电动汽车工厂总裁加藤武郎担任总经理 [9] - 雷克萨斯全新一代ES首次于中国举行全球首发 [9] - 丰田章男强调将认真对待纯电动车开发,让全球领导者亲自打磨电动车产品 [9] 长期战略与展望 - "立全球 更中国"成为丰田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主导思想 [9] - 累计2500万辆的里程碑背后,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变革仍在持续 [9]
冯兴亚喊出“战时状态” 广汽集团转型进入深水区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4:50
公司战略转型 - 广汽集团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全力打好用户需求战、产品价值战、服务体验战三大战役,目标是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销量200万辆[2][3][6] - 公司以"番禺行动"为引领,推动全面转型与体系重构,目标2027年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60%,海外市场贡献50万辆[4][7] - 公司与华为联合出资15亿元成立华望汽车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新品牌"华望汽车",首批两款新车预计2026年上市[8][9] 财务与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18.2亿到26亿元[2] - 2025年6月多个品牌销量环比回升,市场信心逐步修复[9] 产品与技术布局 - 8月起将陆续推出多款增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首款昊铂HL增程版即将上市[4] - 自研城区ND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实现三大品牌全面搭载,年内将下线首款前装量产L4级自动驾驶车型[4] - 已实现星灵高算力电子电气架构、生成式AI智驾系统、智能底盘域控等多项核心技术量产落地[4] - 推出"星灵安全守护体系",八大关键系统采用双冗余设计[5] 市场与行业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0.2%[9] - 三、四线城市正成为电动化加速的新战场[5] - 行业进入智能化、电动化、全球化深水区,电动车已成为市场"主角"[3][9] 营销与服务升级 - 全面导入IPMS体系,以"直联、直服、直营"为核心重塑营销体系[5] - 引入NPS管理评价,推动客户满意度精细化运营[5] - 构建高频OTA软件升级体系,实施整车软件大版本定期分类升级[5] - 加快低线城市渠道布局,拓展更广泛用户基础[5] 历史反思与调整 - 2014年完成国家863计划"增程式纯电动轿车研发"项目,但因市场节奏判断失误错失新能源窗口机遇[4] - 重构研发体系,打造以用户洞察为起点、产品交付为终点的"大研发体系"[4] - 承认传统4S体系与新能源业务存在结构性错配,直营与互联网渠道建设滞后[5]
数智焕新驱动汽车质量管理 第五届中国汽车质量技术大会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7-18 16:45
行业趋势与转型 - 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需加大研发投入攻克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算法、智能网联系统等核心领域技术难题[4] - 智能网联技术快速迭代导致质量安全内涵拓展,新型风险包括智能驾驶功能安全、车联网数据安全、车用芯片可靠性等[8] - 数字化、电智化、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成为大会焦点,多家企业展示AI技术重塑行业及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实践[12][13] 政策与监管动态 - 2024年国内累计实施汽车召回320次涉及1651.7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召回139次涉及602.04万辆,主要问题为驾驶辅助系统误用、转向助力失效和动力电池热失控[6] - 国家将修订《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优化召回程序并加强事故深度调查与分析机制[6] - 监管部门将完善电动化、智能化检验检测标准体系,重点规范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领域,打击违法违规行为[8] 区域产业布局 - 辽宁省汽车与零部件产业集群2023年营收达3686.8亿元,整车产量82.9万辆(含新能源汽车13.3万辆),拥有377家规上配套企业及华晨宝马、奇瑞等重点企业[10] - 辽宁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汽车质量管理升级,已建成覆盖沈阳、大连等20个产业基地的完整产业链[10] 企业实践与技术应用 - 华晨宝马将AI技术应用于全业务链,涵盖生产、供应链及质量管控,实现全产业链提质增效[13] - 宝马强调质量无妥协,承诺从部件到系统均坚持最高标准[12] - 行业技术机构与车企联合推进数字化转型,聚焦AI技术突破与智能网联信息安全[12][13] 行业协作与资源整合 - 大会汇聚600名代表,包括整车企业(一汽、东风等)、技术机构(中汽中心等)、供应商(华为、宁德时代等)及高校,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15] - 主办方呼吁加强行业技术交流与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合力攻克关键技术[4]
海外收入跨越式增长 中国工程机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证券时报· 2025-07-18 03:15
行业出海成就 - 工程机械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跨越式"出海,出口增长超1.5倍,展现产品力、研发力、制造力 [1] - 2024年工程机械出口额达528.59亿美元,同比增长8.87%(人民币计价增长10.1%),较2020年210亿美元增长1.5倍 [2] - 出口目的地分布:亚洲43%、欧洲20%、非洲13.5%、南美洲11%,"一带一路"地区占比近五成 [4] 重点市场表现 - 中东市场中国企业在新增订单中占比达40%-50%,与欧美头部企业直接竞争 [4] - 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中三一重工设备占比超80%,巴西市场中联重科混凝土泵车份额超70% [5] - 沙特因举办多项国际赛事,建筑材料需求预计以5.2%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4] 企业全球化进展 - A股工程机械企业境外收入占比从2020年11.38%提升至2024年47.48%,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境外业务贡献超半数营收 [5] - 东南亚、非洲、拉美、中东成为中大挖掘机主要出口利润来源 [5] - 行业出海模式从并购(如三一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转向自主建厂(如三一印尼"灯塔工厂"年产值50亿元) [9][10] 技术竞争力突破 - 2024年德国宝马展中国展商达500家,电动化设备门类、型号、性能全球领先 [6] - 中联重科2024年发布40款新能源产品,累计达210款,包括全球最大150吨电驱履带起重机 [6] - 电动化渗透率:升降工作平台92.5%、叉车73.6%、装载机10.4%,徐工完成全球首次百台无人矿卡批量交付 [7][8] 本地化战略深化 - 中联重科德国工厂二期本地员工占比将超90%,三一重工海外人员本地化率近70%(印度超90%) [10] - 海外产能建设加速:徐工印度工厂年产能8500台,墨西哥工厂年产值15亿元 [10] - 供应链整合使交付周期从1年缩短至3-4个月(如中联重科并购德国威尔伯特案例) [9]
宝马新X3,不到25万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7-17 18:10
宝马X3价格动态 - 2025款宝马X3三款车型指导价分别为34.99万元(25L豪华版)、39.99万元(30L领先版)、44.99万元(30L尊享版),但6月终端价格大幅跳水,裸车价分别降至24.79万元、31.28万元和35.07万元(贷款落地价)[5] - 价格降幅显著:25L豪华版5月全款裸车价29.8万元,6月季末降至26.9万元;30L尊享版从38.2万元降至34.6万元,部分经销商还可进一步让利[10] - 对比历史价格:2025款X3当前价格已低于2023款清库存时的水平(2023款低配落地价32万元,中配36万元)[10] 市场竞争与销量表现 - 销量下滑:2025年2-6月新老X3合计月销量分别为6151辆、5176辆、2742辆、4138辆和6051辆,显著低于2024年同期老款单车型销量(7482-10119辆)[15] - 竞品压制:同期奔驰GLC月销10827-16491辆,奥迪Q5L月销8646-13018辆,均大幅领先X3[15] - 竞争环境变化:奔驰GLC设计优势、奥迪Q5L低价策略及中国高端新能源车型崛起挤压X3市场空间[16] 宝马集团战略调整 - 财务压力:2024年集团收入1423.8亿欧元(同比-8.4%),息税前利润109.71亿欧元(同比-35.8%),中国市场收入下滑22%至317.86亿欧元[24] - 管理层更迭:2025年6月任命财务背景的宝思齐接替戴鹤轩执掌华晨宝马,强化成本管控[24][25] - 技术投入持续:2024年研发投入91亿欧元(同比+17.1%),推进New Class电动平台、AI大模型上车(合作阿里巴巴、DeepSeek)[26][27] 市场行为分析 - 降价驱动因素:冲击半年销量目标、银行"高息高返"政策终止、经销商库存策略调整及消费者观望情绪[18][19][20] - 产品迭代特点:第四代X3轴距加长、动力升级但指导价下调近5万元,仍未能扭转颓势[13][15] - 短期价格走势:7月部分车型回调价格,但X3优惠力度或已触底[21][22]
宝马新X3,不到25万了
盐财经· 2025-07-16 17:19
宝马X3价格跳水 - 2025款宝马X3在2025年第二季度末价格大幅下降,25L豪华版裸车价从34.99万元降至24.79万元,降幅达29% [5][6] - 30L领先版和30L尊享版落地价分别为31.28万元和35.07万元,相比5月份分别下降约8%和9% [6][11] - 部分消费者通过谈判可获得更大让利空间,价格甚至低于2023款X3清仓时的32万元和36万元 [12][13] 市场竞争与销量表现 - 2025年2-6月新老X3合计月销量在2742-6151辆之间,低于2024年同期7482-10119辆的水平 [20] - 同期奔驰GLC和奥迪Q5L销量分别为8807-16491辆和8646-13018辆,明显高于X3 [20] - 新能源车型加入竞争加剧压力,降价成为维持市场份额的必要手段 [21] 降价原因分析 - 银行叫停"高息高返"政策促使经销商在6月底前加大让利 [22] - 销售重心从已完成目标的3系/5系转向X3 [23] - 消费者持币待购心理加剧价格下行压力 [24] - 7月起部分车型价格回调几千至几万元,未来走势不明朗 [24] 公司财务与战略调整 - 宝马集团2024年收入1423.8亿欧元同比下滑8.4%,息税前利润下滑35.8%至109.71亿欧元 [28] - 中国市场收入下滑22%至317.86亿欧元,销量占比29.2%仍为最大单一市场 [29][30] - 任命财务背景的宝思齐接替技术背景的戴鹤轩执掌华晨宝马,强化成本管控 [30][31] - 沈阳基地年产能达83万辆占全球30%,中国3000多名工程师支持全球研发 [32] 技术布局与未来规划 - 2024年研发投入91亿欧元创纪录,占营收6.4% [35] - 启动中国360度全链AI战略,与阿里/DeepSeek合作推进AI大模型上车 [33] - New Class平台首款iX3将搭载智能交互整体方案,兼容多种动力形式 [34][35]
【周度分析】车市扫描(2025年7月7日-7月13日)
乘联分会· 2025-07-16 16:39
车市零售与批发数据 - 7月1-13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57.1万辆,同比去年增长7%,环比下降5%,累计零售1,147.3万辆,同比增长11% [1][4] - 7月1-13日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55.5万辆,同比去年增长34%,环比下降7%,累计批发1,383.5万辆,同比增长13% [1][6] - 7月第一周日均零售4.0万辆,同比增1%,环比降6%,第二周日均零售4.8万辆,同比增11%,环比降4% [3][4] 新能源车市场表现 - 7月1-13日新能源零售33.2万辆,同比增26%,环比降4%,渗透率58.1%,累计零售580.1万辆,同比增33% [1] - 7月1-13日新能源批发31.6万辆,同比增37%,环比增1%,渗透率56.9%,累计批发676.3万辆,同比增37% [1] - 6月新能源皮卡销量0.7万辆,同比增506%,1-6月累计4.1万辆,增890%,比亚迪、吉利雷达等表现突出 [9] 皮卡市场分析 - 6月皮卡销售4.8万辆,同比增7.5%,1-6月累计30.7万辆,同比增16.4%,西南、西北需求占比44.5% [7] - 6月皮卡出口2.6万辆,同比增18%,1-6月出口15.8万辆,同比增41%,出口占比达52% [8] - 长城汽车保持领军地位,江铃、郑州日产、江西五十铃形成"一超三强"格局 [7] 动力电池与电动化趋势 - 6月动力电池产量129.2GWh,环比增4.6%,同比增51.4%,累计产量697.3GWh,同比增60.4% [11] - 6月动力电池装车量58.2GWh,同比增35.9%,磷酸铁锂占比81%,同比增49.7% [12] - 电动车三合一电驱系统效率达97%,轮边电机峰值转速25000rpm,较燃油车提升显著 [11] 行业趋势与政策影响 - 2025年行业置换率稳定在60%以上,成为市场主要动力,夏季淡季不淡特征明显 [4] - 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现,建议地方政府加强补贴资金规划与政策协调 [5] - 智能化赋能电动化,整车企业应聚焦电动化技术而非过度投入智能化 [10] 企业竞争格局 - 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形成双强格局,磷酸铁锂份额竞争激烈 [13] - 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等二线电池厂商表现强劲,三元电池市场集中度提升 [13] - 纯电动车电池能量密度125-140区间占比61%,160以上占比降至6% [13]
富士康,要接盘日本汽车
虎嗅· 2025-07-16 16:09
日系车企合并失败与富士康合作布局 日系车企合并计划与失败 - 本田、日产和三菱曾计划合并,目标打造年销售额超30万亿日元(约合1.46万亿元人民币)、年营业利润超3万亿日元(约合1460亿元人民币)的世界级移动出行公司 [1] - 合并谈判于2025年2月终止,被称为"史上最短的合作联盟",主要因本田想占据主导地位而日产不同意 [3][4] - 日产2024财年亏损额创历史新高,达7500亿日元,合并失败后选择裁员2万人并关闭7家工厂以降低成本 [5][8] 日产工厂与富士康合作 - 日产计划关闭的追滨工厂产能利用率仅为40%,富士康母公司鸿海正商讨共用该工厂以避免关闭 [8][9] - 富士康此前已与三菱达成合作,由鸿华先进提供电动汽车车型,裕隆汽车生产,通过三菱渠道于2026年推向大洋洲市场 [13][14] - 富士康还计划通过三菱扶桑销售Model T巴士和Model U微型巴士,利用三菱的品牌渠道打入海外市场 [15][16] 富士康的造车战略 - 富士康2020年提出5年内抢占10%电动汽车市场的目标未实现,现转向与日系车企合作 [10][11] - 公司在中国大陆同步布局,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河南)有限公司在郑州招聘14个造车相关职位 [20] - 计划2027年将Model T和Model U巴士引入日本市场,显示其造车紧迫感 [21]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电动化、智能化成为不可逆趋势,日系车企需加快转型步伐 [22] - 合作需基于互补性,富士康与日系车企在技术、产能和渠道上存在互补空间 [24] - 汽车行业变革激烈,创新和适应能力将决定企业生存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