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搜索文档
畅通经济循环 凝聚创新合力
人民日报· 2025-08-16 08:40
产业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增值[2] - 苏州绿的谐波攻克谐波减速器关键技术,传动误差控制在10弧秒以内,打破国外垄断[2] - 中国钢研利用AI技术将高温合金材料研发周期从10年以上压缩至1-3年,开发出增材制造用材料[3] - 中国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居全球第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3] - 三峡集团与东方电气等联合开发26兆瓦全球最大海上风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4] 市场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政策层面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健全信用体系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8] - 物流领域实现跨区域高效联通,中通快递新疆线路成本降30%时效提升35%[9] - 电力领域建立跨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机制,7月实现全国范围优化配置[10] - 汽车行业规范竞争秩序后产销双超1500万辆,同比增速达两位数[11] 内外融——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 春雪食品上半年出口调理禽肉1.3万吨,国内销售1.6万吨,通过国际认证衔接双标[12] - 海南自贸港12月启动全岛封关运作,推动要素自由流动[14]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服务业扩大电信、医疗等领域开放试点[16]
畅通经济循环 凝聚创新合力
人民网· 2025-08-16 06:09
产业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增值 [1][2] - 苏州绿的谐波攻克谐波减速器技术难题 传动误差控制在10弧秒以内 打破国外垄断 [1] -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集聚上千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 覆盖研发制造到应用全环节 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2] - 中国钢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高温合金材料 将研发周期从10年以上压缩至1-3年 助力航空发动机等设备研发 [3] - 全国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居全球第二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3] - 三峡集团与东方电气等组建创新联合体 开发26兆瓦级海上风机 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 推动海上风电从跟跑到领跑 [4] - 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区吸引197家科技企业入驻 拥有授权专利1160项 通过概念验证中心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6] 市场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优化市场竞争秩序 [7] - 安徽合翼航空获得全国首批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 通过试航审定突破低空经济准入限制 [8] - 中通快递升级新疆集运仓 单件运输成本下降30% 时效提升35% 推动物流基础设施联通 [9] -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 较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9] - 跨电网经营区建立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 实现电力资源全国优化配置 [10] - 京津冀成立技术市场协同创新联合体 长三角年度归集岗位超150万个 粤港澳推动跨境检测互认 [10] - 汽车产销双超1500万辆 同比增长两位数 因整治无序竞争改善产业活力 [11]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禁止地方违规实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统一政府行为尺度 [11] 内外融——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化外贸企业融资支持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12] - 春雪食品出口调理禽肉产品1.3万吨 国内销售超1.6万吨 通过国际认证衔接国内国际标准 [12] -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启动 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自由流动 实现内外联动 [14] - 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77条试点措施 通过制度创新对接国际经贸规则 [14]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 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 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零关税待遇 [16]
畅通经济循环凝聚创新合力 ——看中国经济之“融”
人民日报· 2025-08-16 05:59
产业融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增值"的价值跃升 [2] - 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攻克谐波减速器技术难题,传动误差控制在10弧秒以内,打破国外垄断 [2] - 中国钢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高温合金材料研发周期从10年以上压缩至1-3年,开发出多种增材制造用高温合金材料 [3] - 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 [3]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3] - 中国三峡集团、东方电气集团等组建创新联合体,研发26兆瓦级海上风机,推动海上风电从"跟跑"到"领跑" [4] - 北京工业大学山河湾谷创新区先导区吸引197家科技企业入驻,团队拥有授权专利1160项 [6] 市场融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市场竞争秩序 [7] - 合翼航空有限公司获得全国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8] - 中通快递升级集运仓设备,新疆包裹运输成本下降30%,时效提升35% [9] -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 [9] - 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建立,电力资源全国优化配置 [10] - 汽车产销首次双超1500万辆,同比增长两位数 [11] 内外融 - 春雪食品集团上半年出口调理禽肉产品1.3万吨,国内销售超1.6万吨 [12] -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启动,吸引全球优质要素集聚 [14] -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服务业开放扩大 [16] - 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16]
聚焦中央政治局会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4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方向路径 [1] -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产业创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应用场景 需通过劳动力、数据、技术等要素优化融合 [3] - 需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通过数字金融变革提升产业链韧性 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一体化协同 [5] 企业科技创新实践与成果 - TCL在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人工智能领域推出分体式AI机器人、AR眼镜等产品 并在B端与C端推进AI应用落地 [2] - TCL在液晶面板生产应用AI智能检测系统提升生产效率 利用AI算法增强电视音质画质 [2] - 海尔卡奥斯能碳大模型赋能钢铁企业节能改造 助力新金集团空压站节能率达30% 全生命周期减碳2.6万余吨 [4] - 2019-2024年TCL累计研发投入超600亿元 2023年海尔智家研发投入占比营收4.14% 当年营收2614.28亿元 [5] 产业创新成效与数据支撑 -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 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达26个蝉联世界第一 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53.3% [2] - 头部企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降低产业链转型成本 形成以点带面的协同发展格局 [3] - 创新联合体和产业链链长带动作用加速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3] 金融支持创新机制 - 金融业需通过开放式平台嵌入创新链 基于产业链大数据实现动态资源配置、智能定价和产业机会预判 [6] - 需充分利用数据要素与数字化技术 从外生"两两互动"转化为激发科技、产业、金融的内生动力 [5]
张林山:厚植产业沃土滋养科创种苗
经济日报· 2025-08-08 08:00
政策导向与战略重点 - 下半年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并适时加力 重点包括全方位扩大内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以及保障改善民生 [1]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激活新质生产力 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1] - 当前面临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 国内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阶段的背景 [1] 深度融合的挑战与机制障碍 - 现实中存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张皮"困境 部分顶尖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产业界面临关键技术瓶颈时缺乏适配解决方案 [1] - 深度融合的症结在于创新链条关键环节衔接不畅与机制藩篱 需破除壁垒以实现科技与产业相互支撑 [1] -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达尔文死海"现象 制约创新效能释放 [1] 产业需求导向的创新模式 - 科技创新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精准锚定产业跃升痛点与前沿趋势 包括突破高端芯片、基础软件、高端装备等卡脖子难题 [2] - 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需科技力量与产业需求紧密耦合 [2] - 深圳燃气具企业采用"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 研发中心设在工厂顶楼 使研发人员直面市场反馈 实现新材料热效率突破110%的极限 [2] 创新生态与要素配置 - 需推动创新要素在产业生态中高效流转与优化配置 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相互滋养的良性循环 [2] - 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等科创高地通过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等措施 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 - 创新生态链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撑全流程 [2] 体制机制改革 - 需通过深化改革破除阻碍科技与产业融合的体制机制坚冰 包括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 使科研人员更关注市场价值与应用前景 [3] - 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确保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向关键领域汇聚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机制 [3] - 营造公平竞争、鼓励试错、宽容失败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文化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 国际竞争力与风险防范 - 深度融合的目标是培育具有全球话语权的新兴支柱产业 打造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标杆 需具备世界眼光并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能级 [3] - 当前全球产业格局深度重构 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3] - 在推进融合发展进程中需高度关注并持续防范化解可能伴生的风险 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3] 融合路径与战略意义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应对经济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 [4] - 融合需实现"科技—产业—市场"良性循环 让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发动机 产业创新成为科技创新试金石 [4] - 需以产业需求锚定创新航标 以要素活水滋养融合生态 以改革利刃破除体制坚冰 最终突破转化障碍驶向新质生产力蓝海 [4]
厚植产业沃土滋养科创种苗
经济日报· 2025-08-08 06:50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强调下半年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并适时加力 重点包括扩大内需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防范重点领域风险 保障民生等工作[1]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激活新质生产力 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当前面临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及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背景[1] - 深度融合面临"两张皮"困境 部分顶尖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产业界面临关键技术瓶颈时难以找到适配解决方案 症结在于创新链条关键环节衔接不畅与机制藩篱[1] 产业需求导向与创新要素配置 - 深度融合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牵引科技创新 精准锚定产业跃升痛点与前沿趋势 包括突破高端芯片 基础软件 高端装备等卡脖子难题 布局人工智能 生物制造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2] - 深圳燃气具企业采用"楼上创新 楼下创业"模式 研发中心设在工厂顶楼 工程师直面市场反馈 实现新材料热效率突破110%的极限[2] - 需推动创新要素在产业生态中高效流转与优化配置 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2] 深化改革与竞争力塑造 - 需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坚冰 包括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 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机制 营造公平竞争鼓励试错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文化[3] - 深度融合目标是培育具有全球话语权的新兴支柱产业 打造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标杆 需具备世界眼光并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能级[3] - 在推进融合发展进程中需高度关注并持续防范化解可能伴生的风险 确保经济行稳致远[3] 融合发展战略意义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应对经济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 需实现"科技—产业—市场"良性循环[4] - 科技创新应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产业创新应成为科技创新的试金石 需以产业需求锚定创新航标 以要素活水滋养融合生态 以改革破除体制坚冰[4]
建起“超链接” 助力中国经济向新而行
新华社· 2025-08-01 06:16
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 电动型载人飞艇AS700D完成科研首飞,人形机器人加速迭代应用,搭载自研操作系统的鸿蒙电脑问世,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1] - 北京小米汽车工厂每76秒产出一辆新能源汽车,深圳众擎机器人展厅人形机器人完成前空翻特技,产业一线创新朝气蓬勃 [3] - 上半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增速快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3.1个百分点,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36.2%、35.6% [4]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 银河航天与北京邮电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对海量终端直连接入、星上信息智能处理等进行充分验证,校企合力推动新技术迈向工程应用 [5]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500多家企业联合创立创新中心,成功对接技术需求项目1200余项,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7] -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组建一批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成一批产业发展急需标准的制定,加快制造业计量创新 [8][9]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采用"赛投联动"创新模式将赛事评审与项目融资对接,缩短技术走向市场的路径 [6]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三年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超过120亿元 [16] - 推进科技成果"先用后付"、资产单列管理等改革,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26][27]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科技部将从创新决策、创新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四方面着手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 [19] -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坚持场景牵引加快标志性技术和产品在企业推广应用 [20] - 银河航天供应链从100多家扩容到1000多家,立足本土制造体系降低卫星研制成本,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21] 创新生态建设 - 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等准入制度改革,加快向民营企业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23] - 在跨区域跨领域协同上发力,打破要素流动壁垒,用好大市场和产业体系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互促共融 [24] - 健全国家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环境,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向新阶段 [28]
锚定融合让创新势能化为经济动能
经济日报· 2025-07-31 06:23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意义 -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1] - 深度融合本质是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全链条 [1] - 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 当前存在的结构性挑战 - 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仅6.91% 应用研究经费占比11.0%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2] - 研发投入中政府资金比例维持在20%左右 [2] - 企业经费占研发经费77.7% 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投入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 [3] - 存在重研究轻市场 重论文轻应用现象 科研经费在科研系统内循环 [4] - 从基础研究向应用技术转化能力较弱 创新链条传导不畅 [4]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方向 - 企业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77.7% 较2022年提升0.1个百分点 [3] - 需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 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 [5] - 提升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实力和辐射带动力 加大对企业牵头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 [5] - 建立企业需求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建立研发中心 [5]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 - 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消除创新链条堵点卡点 [4] - 建设通用性或行业性中试平台 增强中试熟化与概念验证能力 [5] - 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发展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 [5] - 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 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 [5] 制度环境与人才培养 - 需深化要素和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 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3] - 改革科研评价机制 将承担企业研发任务取得市场效益作为重要指标 [5] - 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 [6] -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工作机制 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氛围 [6]
建起“超链接” 助力中国经济向新而行——“中国经济圆桌会”共话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新华社· 2025-07-29 16:55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进展 - 电动型载人飞艇AS700D完成科研首飞 人形机器人加速迭代应用 搭载自研操作系统的鸿蒙电脑问世 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3] - 北京小米汽车工厂每76秒产出一辆新能源汽车 深圳众擎机器人展厅人形机器人完成前空翻特技 产业一线创新朝气蓬勃[4] - 上半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增速快于全部规上工业3.1个百分点 3D打印设备 新能源汽车 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 36.2% 35.6%[5]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近41万件 成交额超过3万亿元 同比增长14.2% 校企合作打造验证环境推动新技术工程应用[5][8] - 累计培育1600多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概念验证中心 共性技术平台加速源头技术转化 全链条加持创新落地[8]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三年间以转让 许可 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超过120亿元[22]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75%来自企业 拥有全球最大研发人员队伍 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 超4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8]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500多家企业联合创立创新中心 对接技术需求项目1200余项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12] - 科技部将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 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探索企业项目上升为国家项目新机制[26] 产业协同与生态建设 -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人工智能 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组建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加快制造业计量创新保障关键技术检测[14] - 银河航天供应链从100多家扩容至1000多家 本土制造体系降低卫星研制成本 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28] - 推动大企业开放创新资源 鼓励大企业发榜 中小企业揭榜 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1] 政策与改革举措 -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研究开发 技术转移转化等重点领域全面部署[22] - 推进科技成果先用后付 资产单列管理等改革 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28] - 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 向民营企业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8]
河南省省长刘宁王凯会见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
快讯· 2025-07-11 07:12
河南与中国证监会合作 - 河南省委书记刘宁、省长王凯会见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 [1] - 吴清感谢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中国证监会工作的大力支持 [1] - 河南经济体量大、区位交通优越、产业基础坚实、市场潜力广阔 [1] - 河南近年来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成绩 [1] 中国证监会支持措施 - 中国证监会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1] -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立足自身职能,结合地方所需 [1] - 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制度和产品供给 [1] - 充分发挥多层次市场功能 [1] - 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防控金融风险 [1] - 拓展期货市场服务广度深度 [1] - 支持乡村振兴和对口帮扶 [1] - 为河南落实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