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搜索文档
锚定融合让创新势能化为经济动能
经济日报· 2025-07-31 06:23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意义 -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1] - 深度融合本质是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全链条 [1] - 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 当前存在的结构性挑战 - 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仅6.91% 应用研究经费占比11.0%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2] - 研发投入中政府资金比例维持在20%左右 [2] - 企业经费占研发经费77.7% 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投入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 [3] - 存在重研究轻市场 重论文轻应用现象 科研经费在科研系统内循环 [4] - 从基础研究向应用技术转化能力较弱 创新链条传导不畅 [4]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方向 - 企业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77.7% 较2022年提升0.1个百分点 [3] - 需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 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 [5] - 提升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实力和辐射带动力 加大对企业牵头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 [5] - 建立企业需求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建立研发中心 [5]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 - 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消除创新链条堵点卡点 [4] - 建设通用性或行业性中试平台 增强中试熟化与概念验证能力 [5] - 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发展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 [5] - 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 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 [5] 制度环境与人才培养 - 需深化要素和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 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3] - 改革科研评价机制 将承担企业研发任务取得市场效益作为重要指标 [5] - 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 [6] -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工作机制 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氛围 [6]
建起“超链接” 助力中国经济向新而行——“中国经济圆桌会”共话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新华社· 2025-07-29 16:55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进展 - 电动型载人飞艇AS700D完成科研首飞 人形机器人加速迭代应用 搭载自研操作系统的鸿蒙电脑问世 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3] - 北京小米汽车工厂每76秒产出一辆新能源汽车 深圳众擎机器人展厅人形机器人完成前空翻特技 产业一线创新朝气蓬勃[4] - 上半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增速快于全部规上工业3.1个百分点 3D打印设备 新能源汽车 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 36.2% 35.6%[5]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近41万件 成交额超过3万亿元 同比增长14.2% 校企合作打造验证环境推动新技术工程应用[5][8] - 累计培育1600多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概念验证中心 共性技术平台加速源头技术转化 全链条加持创新落地[8]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三年间以转让 许可 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超过120亿元[22]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75%来自企业 拥有全球最大研发人员队伍 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 超4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8]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500多家企业联合创立创新中心 对接技术需求项目1200余项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12] - 科技部将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 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探索企业项目上升为国家项目新机制[26] 产业协同与生态建设 -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人工智能 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组建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加快制造业计量创新保障关键技术检测[14] - 银河航天供应链从100多家扩容至1000多家 本土制造体系降低卫星研制成本 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28] - 推动大企业开放创新资源 鼓励大企业发榜 中小企业揭榜 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1] 政策与改革举措 -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研究开发 技术转移转化等重点领域全面部署[22] - 推进科技成果先用后付 资产单列管理等改革 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28] - 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 向民营企业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8]
河南省省长刘宁王凯会见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
快讯· 2025-07-11 07:12
河南与中国证监会合作 - 河南省委书记刘宁、省长王凯会见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 [1] - 吴清感谢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中国证监会工作的大力支持 [1] - 河南经济体量大、区位交通优越、产业基础坚实、市场潜力广阔 [1] - 河南近年来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成绩 [1] 中国证监会支持措施 - 中国证监会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1] -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立足自身职能,结合地方所需 [1] - 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制度和产品供给 [1] - 充分发挥多层次市场功能 [1] - 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防控金融风险 [1] - 拓展期货市场服务广度深度 [1] - 支持乡村振兴和对口帮扶 [1] - 为河南落实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1]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伟出席并致辞:搭建科学家与企业家双向奔赴的科创生态
新浪财经· 2025-06-27 21:16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 具身智能被定位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性前沿方向 已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重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核心力量 [3] - 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为产业创新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政策保障 [3] - 行业正致力于跨越科研与产业化以及新兴技术与传统行业应用两大鸿沟 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7] 产学研协同创新 -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发起成立"青托工程促进会" 目标完善国家创新链条 实现从"有组织的科研到有组织的转化" [5] - 基金会联合二百余家上市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打造"青年科学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 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 [5] - 基金会依托"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已积累5000余名青年科学家 未来将每年新增5000人 [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会议汇聚百位具身智能青年科学家和百位上市公司企业家 搭建科学家与企业家双向奔赴的科创生态 [7] - 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与上市公司战略合作、对接金融资本、开拓业务市场的平台 [7] - 为企业家开辟获取前沿科研成果、链接科学家资源、整合行业上下游的有效渠道 [7] 创新生态构建 - 多方将通过深度交流合作 共同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8] - 会议旨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并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8] - 基金会将持续发挥纽带作用 整合优质资源创建产学研用平台 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8]
城西科创大走廊与国科大杭高院合作升维
杭州日报· 2025-06-25 10:38
战略合作与资金支持 -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与国科大杭高院达成战略合作,发布专项支持方案,目标打造全国领先的廊校合作示范样板 [1] - 5年内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国科大杭高院实现"高起点、小而精"办学目标,覆盖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环节 [2] - 专项方案设定10余项具体绩效指标,涵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落地、公共服务等维度 [2] 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 城西科创大走廊国科大杭高院成果转化基地规划面积2.13万平方米,聚焦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智能物联、半导体材料四大领域 [2] - 基地计划2023年第三季度揭牌启用,首批10余个硬核科创项目已确定入驻,包括砺进生物科技等顶尖团队领衔项目 [3] - 基地提供科研成果产业转化一站式全链条辅导,联合政府基金和投资机构提供运营场地、设备及投融资对接 [3]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群 -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群包括实验动物平台、合成生物中试平台、真空互联材料平台、生命健康仪器平台,预计2023年底建成 [3] - 平台建成后将开放共享价值超2亿元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通过市场化运作降低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成本 [3] 创新生态链与未来规划 - 支持建设引力波超高精密测量物理实验装置及试验平台,一期工程2028年投入使用,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关键技术验证平台 [4] - 共建合成生物学、光电智能感知两个概念验证中心,形成"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生态链 [4] - 双方将以实体化平台为基础,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范式 [4]
山东潍坊推动工业提质增效
人民网· 2025-06-22 05:39
潍坊工业经济概况 - 潍坊拥有37个工业大类 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1 2万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 [1] - 工业是潍坊的"当家产业" 正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聚焦高质量发展 [1] - 当前潍坊拥有4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动力装备 高端化工 食品加工 新一代信息技术) 27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178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5]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歌尔股份每年投入主营业务收入5%用于研发 中高端虚拟现实眼镜全球出货量名列前茅 拥有9个省部级创新平台 [2] - 潍坊虚拟现实产业集群已集聚160家上下游企业 年营收突破1300亿元 [2] - 全市建成952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 2024年研发投入增至185 83亿元 搭建"企业需求+高校研发+平台转化"体系 [2] 农业机械与智能升级 - 潍柴雷沃创新升级智能服务决策平台 资源利用率提升16% 带动53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3] - 2024年潍坊农机产业链营收超过800亿元 配套本地化率提升至78% [3] -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突破60% [3]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 弘润新材料Ⅲ类润滑油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高端白油实现国产替代 能耗水平较全国同类企业降低47% [4] - 全市化工企业数量较2017年减少一半 但30余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营收过10亿元企业达42家 [5]
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6-20 09:1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和关键举措,核心要素包括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3] - 需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瓶颈领域加大技术研发,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4] - 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6G等应用推广[4] - 强化5G、AI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4]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主力军,需强化其主体地位,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攻关[5] -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完善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5] - 80%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人员来自企业,注册制改革后超半数创业板公司获私募基金支持[10] 科技成果转化 - 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建设,推动样品到产品的转化[6] - 发挥科技金融作用,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培育耐心资本加速产业链应用[6] 基础研究与开放合作 -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仍低于发达国家,需提高组织化程度并鼓励自由探索[11] - 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签署118个政府间协定,参与近60个国际大科学工程[15] - 发起"深时数字地球"等国际计划,推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至70余家[15] 科技体制改革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数字经济占比达10%[18] - 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支配权,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21]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6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大学文化人口超2.18亿[23] - 职业教育为现代制造业输送70%一线从业人员,需加强交叉学科和拔尖人才培养[25]
姚高员专题调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
杭州日报· 2025-05-28 10:58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调研 - 市长姚高员强调要统筹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与五大产业生态圈培育工程,推动"两新"深度融合 [1] - 钱塘区需坚持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巩固先进制造业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地标 [2] 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公司 - 公司是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重点企业,产品覆盖20余个行业 [1] - 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1] 杭州默沙东制药公司 - 公司是跨国药企在亚太地区最大包装制造工厂之一,多款药物已实现本地生产 [1] - 需瞄准生物医药细分赛道,在创新策源、技术服务、产业培育方面突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1] 永杰新材料股份公司 - 公司是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绿色工厂,产品应用于锂电池、电子电器、车辆轻量化等领域 [2] - 需紧盯市场需求,深耕新材料领域,激发技改主动性,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2] - 需强化资源整合,培育上下游产业链,争做行业引领者 [2] 营商环境 - 钱塘区需迭代"三个为企"组合拳,打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品牌 [2]
多方共话新路径,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新浪证券· 2025-05-27 13:31
会议背景与意义 -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路径闭门研讨会",聚焦产学研用精准对接机制建设 [3] - 会议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需求牵引型"转型升级,构建需求导向的成果筛选体系和全要素配置平台 [3] - 参会方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市公司、产业界及投资机构等多领域专家 [1] 科研产业化挑战 - 青年科学家指出科研成果转化存在"最后一公里"瓶颈,实验室研发与市场应用衔接不畅 [6] - 呼吁建立高效产学研对接平台和常态化校企技术需求对接渠道 [6] - 建议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增加技术转移权重系数,优化资源配置模式 [6] 上市公司科技布局痛点 - 企业面临技术路径选择、高端人才引育、研发投入与回报周期平衡三重挑战 [7] - 提出深化产学研协同诉求,主张构建校企联合攻关机制和技术预研协作模式 [7] - 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实体化研发平台共建实现深度融合 [7] 投资科学家难点 - 科学家投资面临项目遴选标准模糊、风险量化困难、价值评估体系缺失等问题 [8] - 建议建立多维度科研项目评估体系和透明化信息交互平台 [8] - 主张通过联合实验室共建、技术孵化等方式实现风险共担 [8] 产学研协同新路径 - 提出构建科学家与企业界双向协同通道,破解信息孤岛效应 [10] - 实施路径包括常态化对接平台、科学价值评估体系、创新权益共享模式 [10] - 上市公司新华锦与高校签署横向技术合作协议,启动实践探索 [11] 未来发展方向 -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将构建企业家与科学家协同创新的开放性公益平台 [12] - 持续强化产学研协同平台功能,促进科研与产业主体高效对接 [13] - 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应用的有机衔接 [13]
在“大有可为”中“大有作为”——论稳扎稳打、踏踏实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
大众日报· 2025-05-23 09:05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山东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 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运 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投用 首条百兆瓦钙钛矿电池中试线成功运行 [1] - 一季度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76.2% 光电子器件产量增长25.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 高于全国平均1.7个百分点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胜利油田采用智能设备实现一键自动连续起下油管 潍柴雷沃无人收割机与运粮车协作开拓无人化收割玉米新模式 [2]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数实融合 绿色低碳转型 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成为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的关键 [2] 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 - 深化"万项技改 万企转型"增强产品竞争力 攻克关键技术延展产业链 [3] - 产业生态优化推动创新涌现 技术突破获取新赛道入场券 效率提升保障利润与研发投入 [3] - 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 需把握机遇增强产业韧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