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

搜索文档
职业本科:不是普通本科“复制版”,也不是专科教育“加强版”
中国青年报· 2025-06-09 06:12
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现状 - 教育部最新公示32所拟升格本科高校名单中包括23所职业本科大学,使正式批准及拟同意设置的本科层次职业大学达到83所 [1] - 201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2] - 职业本科院校专业布局聚焦材料、电器、工业、信息软件、生命科技等制造业关键领域,例如芜湖职业技术大学开设装备制造类专业,无锡职业技术大学开设人工智能技术专业 [3] 职业本科教育定位与特点 - 职业本科教育应做到"两个高于":基础理论知识高于专科,技术能力高于普通本科 [2] - 职业本科办学定位不是普通本科复制版也不是专科加强版,而是培养能工巧匠的"胚子" [2] - 职业本科以职业为导向,教学和生产相互贯通,鼓励学生"将设计方案转化成生产力" [4] - 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明确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而是以工艺改进、技术创新等作为毕业设计内容 [2] 产教融合实践案例 -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针对晋江年产值超4000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链构建全链条专业群 [6] - 电商专业学生可到企业实习并获得2000-3000元/月补贴,有学生成为"金牌主播"年收入近30万元 [7] -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与龙头企业组建大豆选育协同创业中心,选育推广50个大豆品种,其中"嫩奥2号"突破种植区域北界,年推广面积达300万亩 [7] 职业教育与产业关系 - 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新兴产业70%劳动力来自职业教育 [6] - 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强耦合"关系,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的关键 [3] - 职业本科院校应研究重点产业链前10位企业,实地探访了解专业与产业匹配度 [5] 未来发展方向 - "新双高"建设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 [6] - 产教融合下一步是科教融汇,通过知识创新、技术研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7] - 专业设置需适应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高端化产业特点,整合教育资源与科技资源 [8]
科教融汇办学 深圳理工大学新增三个研究生培养基地
中国新闻网· 2025-05-30 20:26
深圳理工大学新增工程硕士班 - 新增"海洋新材料全重班""磁共振全重班""病毒与生物安全全重班"3个工程硕士班,强化科教融汇办学特色 [1] - 工程硕士班依托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养兼具原始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 [1] 合作签约与培养模式 - 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签约联合培养 [3] - 办学特色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建专业""三院一体育人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3] - 合作聚焦科技项目攻关、拔尖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建设,整合跨地域跨领域科研与教育资源 [3] 现有合作与学科布局 - 已与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5] - 与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合作开设"RISC-V芯片设计班",与华大基因成立"华大基因班"等特色工程硕士班 [5] - 学科布局覆盖深脑、深智、生命、深海、深地、深空领域,持续深化科教融汇内涵 [5]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给新大学一些时间,我们很有信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14:09
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现状 - 深圳理工大学2024年5月30日正式获批设立 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 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 - 首批120名新生经过1年培养 已具备流利演讲能力并参与科研活动 其中5-6名学生准备单独发表公开论文 [1] - 新型研究型大学被视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场 包括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 以及筹建中的大湾区大学 [1] 教学模式与学科建设 - 采用"新工科""新医科"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理工科边界 首批建设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 [2] - 学科建设强调交叉创新 以应对世界科技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的趋势 [2] - 重点开展合成生物学理论研究 深度融合AI与合成生物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2] 办学特色与产学研结合 - 探索"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路径 依托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形成科教与产教协同共进模式 [3] - 食堂面向社会开放 学生可接触企业家、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等 每周4天上课 1天实验室实践 [3] - 与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依托一流科研机构建设大学 [3]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深入 广东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 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4] - 深圳从高等教育洼地转变为高地 基本囊括中国大学所有形态 [4] - 深圳国际化人才引进速度快 对长江以南地区学生吸引力强 [4]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经济日报· 2025-05-23 06:08
行业人才需求与挑战 -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工程等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12-18个月,对人才能力要求显著提升 [1] -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缺口达1900万人,传统产业人才过剩率超35%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黑灯工厂"模式加速替代低技能岗位,数据科学家等新型岗位需求激增 [1] 国际竞争与人才流动 - 发达国家加大STEM人才培养力度,限制敏感学科领域对华交流 [2] - 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呈现"马太效应",顶尖人才向创新生态完善区域集聚度提升27% [2] - 汽车制造行业反映高校教学内容滞后,部分装备知识已淘汰10年 [2]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 动态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支持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和交叉学科中心 [3] - 深化工科硕博培养改革,推进"天才少年"书院制试点和"大师带徒"定制培养机制 [3] - 推广清华"姚班"模式,建立青年人才与国家重大项目结合开发体系 [3] 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 搭建政府-企业-院校协作平台,实现培养方案、教材编写、实训基地深度整合 [4] - 建立校企"旋转门"机制,吸引产业人才任教,改革科研院所人事制度 [4] - 构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资历框架,发挥头部企业和创投机构作用 [4] 政策协同与资源配置 -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对接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5] - 推动教育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整体协同,形成精准政策体系 [5] - 统筹战略规划,实现资源通盘部署和一体化配置 [5]
全面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齐鲁晚报· 2025-05-16 07:37
职业教育创新模式 -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人才培养提质"为导向,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生态、创新成果反哺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 [1] - 学校首创"企业技术需求+行业用人需求"双清单机制,动态优化专业布局,近五年新增智能建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15个,大数据等3个专业入选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品牌 [2] - 学校开展"访企拓岗""百校万企万师双进"专项行动,形成"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搬到车间里"的育人模式,典型案例入选"2024年度济南市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十大案例" [2] 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 - 学校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轮驱动,创新"产业园区+大学园区"双园融合模式,牵头成立黄河流域智能建造产教联盟、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等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3] - 联合龙头企业构建"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学徒制"协同育人体系,为区域产业升级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 - 依托9个省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近三年完成技术攻关项目130余项,授权专利132项,解决中小微企业技术痛点,创造经济效益超3200万元 [5] 社会服务与国际化发展 - 学校建成"1+N+X"志愿服务体系,开展助农直播、碳中和宣讲等公益项目,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 [3] - 国际化办学方面,在泰国、印度尼西亚设立"海右国际学院""班·墨学院",开发输出国际课程标准15门,中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入选"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 [3] - 推动"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出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4] 成果反哺与效益转化 - 首创"个体-企业-区域-国际"四维服务体系,年培训规模突破2万人次,面向企业承接形象设计、短视频制作等项目60余项,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 [4] - 2024年开展专升本培训、再就业技能提升等项目,社会培训收益达3500万元 [5] - 完成49个专业数字化改造,开发510门新课程,毕业生扎根济南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5] 人才培养与荣誉成果 - 学生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1000余项,540名同学入选"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名单 [1] - 企业直接上门预定获奖学生现象频繁发生,体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高度适配 [2] - 学校被认定为山东省国际化办学示范校 [3]
甘肃:求取教育科技人才创新“最大值”
中国发展网· 2025-05-07 19:27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 - 甘肃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目标到2030年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显著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1] - 政策强调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引领驱动,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领军企业深度融合,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 [2] - 将高校分类推进差异化发展,超常布局新工科、新农科等专业,组建"核心学科+创新团队+交叉型研究机构"创新共同体 [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基础原理和底层技术,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 [3] - 科技计划项目强化市场应用导向,同步考核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探索"先试用后付费"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 [3] -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反哺"科研攻关机制,促进创新循环 [3] 企业参与创新体系 - 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基金",与高校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增强内生动力 [4] - 2025年目标:企业专家在科技评估专家库占比达1000人以上,企业牵头或参与的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75% [4] - 应用类科技项目立项增加企业专家评审权重,推动订单式研发合作 [4] 创新激励政策 - 2025年省级财政安排1.5亿元国有资本收益支持科技创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15%所得税优惠 [5] - 国有企业实施工资总额单列管理,探索分红激励、股权激励等市场化薪酬制度,目标研发人员占比达7% [5] -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可突破经济效益指标限制,实施专项人才激励 [5] 创新生态建设 - 2025年将改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试点高层次专家推荐的非共识项目,建立创新型甘肃建设指标体系 [7] - 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在科技资源聚集地设立专营机构,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 [7] - 推行"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新型人才模式,2025年计划选派100名科技专员驻企,柔性引进20名以上战略科技人才 [7]
福耀科技大学学费公布:每年5460元,首届招生100人以内
新浪财经· 2025-03-24 09:12
福耀科技大学办学模式 - 学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理工和科技,重点开展制造业科技创新研究 [4] - 采取"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办学定位,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 [4] - 由河仁慈善基金会举办,王树国担任校长,类型为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 [5] 招生与培养计划 - 2024年计划招收100名以内学生,学费5460元/学年,住宿费1200元/学年(双人间) [2] - 采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与剑桥、牛津、斯坦福、MIT等数十家国际名校合作教学 [2] - 首批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 [3] -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8000人 [3] 课程设置与学位授予 - 大一、大二在文理学院接受通识教育,大二下学期可选择4个专业方向 [2] - 大三学习专业课程,大四到境外名校学习一年 [2] - 本科阶段可获得福耀科技大学及境外名校双学位 [2] - 继续深造者可获得合作境外名校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2] 资金支持与建设进展 - 河仁慈善基金会计划出资100亿元筹建该校 [6] - 2024年1月进入福建省教育厅审核阶段 [7] - 已建立完善奖助体系,确保学生不因经济困难影响学业 [2] 政府支持与监管 -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教育厅落实相关工作 [2] - 教育部要求学校加强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 - 教育部将适时核验办学情况,结果作为审批福建省其他高校的重要参考 [4]
今年两会首场"部长通道",释放了这些重要信息!
券商中国· 2025-03-05 15:01
科技创新与教育改革 - 教育部将以制定和实施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为基本出发点,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4] - 教育部将加大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协同相关部门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发展相融合的生态和组织机制[4] - 教育部将加强"强基计划",在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领域推动核心课程、核心师资队伍和核心教材建设[4] - 教育部将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4] - 教育部将建立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三类招生目录的统一调整机制和供需动态监测机制[5] 交通物流降本增效 - 2024年全国全社会物流成本共降低约4000亿元,其中运输成本降低2800亿元,占2/3左右[3] - 交通运输部重点突出调结构、强枢纽、促联运三个方面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3] - 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90.2亿人次,同比增长7.1%,高速公路拥堵路段数量明显下降[3] 营商环境优化 - 市场监管总局将重点查处政府部门下属单位、行业协会、交通物流、网络平台等领域的乱收费行为[7] - 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出台第一批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明确8种首违不罚、4种轻微免罚情形,今年将有序扩大清单范围[7] - 对信用良好的经营主体实施"守信免检""守信少检"等措施,对不涉及安全、生命健康的行业领域建立无事不扰清单[8]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房地产和小微企业两项融资协调机制,审批贷款超过6万亿元,涉及住房超过1500万套[9] - 金融监管总局将从"一增一减"两方面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增加信贷投放并减少中间环节[11]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新增600亿元,为资本市场带来中长期增量资金[14] - 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考虑将并购贷款占并购资金比例上限提高到80%,期限从7年延长到10年[14] 消费与科技创新金融支持 - 金融监管总局将针对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量身定制"金融产品[13] - 金融监管总局将积极稳妥引导银行保险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14]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试点区域,允许更多金融机构参与[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