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低碳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绿通科技与格林美控股子公司动力再生达成战略合作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20:56
战略合作框架 - 绿通科技与格林美控股子公司动力再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新能源场地车辆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 - 双方将联合实现对场地电动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后市场维保、材料循环再生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体系 打造闭环产业链[1] - 合作范围包括电动观光车、高尔夫球车、清扫车等场地车辆及锂电池项目[2] 业务合作内容 - 绿通科技在其生产的场地车辆中优先采购动力再生提供的锂电池系统 动力再生为绿通科技提供定制化锂电池系统解决方案[2] - 动力再生与其母公司后续使用场地车辆时优先采购绿通科技产品 双方确保产品性价比及售后服务优势[2] - 双方同意联合出资成立资产持有公司 专注于景区观光车运营租赁业务 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市场拓展[2] 回收合作机制 - 绿通科技有义务将自有或售后回流的车辆与电池交售给动力再生合规处置[2] - 动力再生利用既有回收网络体系对车辆及锂电池系统提供残值兜底回收服务[2] - 动力再生承诺整车带电池回收价格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2] 公司业务概况 - 绿通科技主要从事场地电动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产品涵盖高尔夫球车、观光车、电动巡逻车、电动货车、清洁设备等[1] - 公司以出口业务为主 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4亿元 同比下降12.30% 归母净利润为4620万元 同比下降46.50%[1] 合作方背景 - 动力再生成立于2020年11月20日 注册资本10亿元 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 - 公司获得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案例企业、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等资质认定[1] - 动力再生与绿通科技不存在关联关系[1] 合作预期影响 - 本次合作有利于公司与合作方强强联合 推动公司市场拓展[2] - 框架协议的签署对公司业务和经营的独立性不产生影响[2] - 合作顺利履行预计对公司未来经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
绿通科技与格林美子公司动力再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智通财经· 2025-09-17 18:39
战略合作框架 - 绿通科技与格林美控股子公司动力再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 - 合作聚焦新能源场地车辆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 覆盖回收利用 后市场维保 材料循环再生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体系 [1] - 打造从新能源车回收到动力电池再造的闭环产业链 包括"新能源车回收—动力电池回收—电池原料再造—电池材料再造—动力电池再造"五个环节 [1] 合作目标 - 联合双方优势 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1] - 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 [1]
绿通科技(301322.SZ)与格林美子公司动力再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智通财经网· 2025-09-17 18:36
战略合作框架 - 绿通科技与格林美控股子公司动力再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 - 合作领域涵盖新能源场地车辆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包括回收利用 后市场维保 材料循环再生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1] - 打造"新能源车回收—动力电池回收—电池原料再造—电池材料再造—动力电池再造"闭环产业链 [1] 合作目标 - 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1] -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 [1]
绿通科技(301322.SZ):与格林美控股子公司动力再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格隆汇APP· 2025-09-17 18:26
战略合作框架 - 绿通科技与格林美控股子公司动力再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 - 合作聚焦新能源场地车辆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 打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体系 [1] - 构建"新能源车回收-动力电池回收-电池原料再造-电池材料再造-动力电池再造"闭环产业链 [1] 合作目标 - 实现场地电动车和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 后市场维保及材料循环再生 [1] - 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1] -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 [1]
绿通科技:与格林美控股子公司动力再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新浪财经· 2025-09-17 18:14
战略合作框架 - 绿通科技与格林美控股子公司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 - 双方在新能源场地车辆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 - 合作覆盖场地电动车及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后市场维保和材料循环再生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1] 合作目标 - 打造闭环产业链 实现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体系 [1] - 联合双方优势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1]
无棣县润禹水务集团赴长沙三一重工招商考察 共谋合作新机遇
齐鲁晚报网· 2025-09-12 16:35
考察活动背景 - 无棣县润禹水务集团与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专班赴长沙三一重工考察调研 [1] - 考察团成员包括县国资党工委及润禹水务集团高层管理人员 [1] 考察内容与过程 - 考察团参观三一重工智能混凝土搅拌站生产车间、新能源装备制造车间及研发中心 [6] - 详细了解三一重工生产技术、智能化制造流程及创新管理模式 [6] - 实地考察后双方召开座谈会探讨合作方向 [6] 无棣县政策与营商环境 - 无棣县针对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推出土地供应、税收减免及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8] - 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支持企业落地发展 [8] - 政策覆盖要素保障和服务效能提升 [8] 润禹水务集团业务优势 - 集团为无棣县水务产业龙头企业 具备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供水保障领域稳定运营能力 [8] - 近年来布局绿色低碳产业 在新能源项目投资和装备应用场景拓展积累经验 [8] - 依托地方政府支持 在项目落地和资源整合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8] 合作意向与领域 - 三一重工表示愿与润禹水务集团合作探索智慧水务和新能源装备领域机会 [8] - 双方将加强沟通推动合作项目落地 实现互利共赢 [8] - 此次考察为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装备领域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9] 后续行动计划 - 润禹水务集团将积极跟进合作事宜 推动项目从意向转为实景 [9] - 合作旨在助力无棣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9]
山东高速:财务性投资规模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未来主要考虑投资与主业产业链和绿色低碳产业相关的项目
格隆汇· 2025-09-11 18:19
投资策略调整 - 财务性投资规模将收缩 未来重点投资主业产业链和绿色低碳产业优质项目 [1] 资本开支情况 - 京台高速齐济段 潍莱高速 G220东深线三大项目处于改扩建阶段 建设期资本开支较大 [1] 财务成本管理 - 公司综合财务成本为3.05% [1] - 将通过金融机构协商 提前偿还贷款 低息融资置换高息融资等方式压降财务成本 [1]
全国首单,中关村资本15亿元科创债获批 | 科促会母基金分会参会机构一周资讯(8.26-9.2)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9-02 16:52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母基金分会成立 -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母基金分会成立 旨在系统研究母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作用 加强政府对社会资本的管理和引导 促进社会资本流向创新创业企业和实体经济 推动中国母基金行业健康发展[1] - 分会领导班子所在机构及参会机构共85家 每周二更新相关机构一周资讯[1] 中关村资本15亿元科创债获批 - 中关村资本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获中国证监会注册批复 注册额度15亿元 期限不超过5年 为北交所首单中长期科创债 也是全国交易所市场首单获批的股权投资机构公开发行科创债[4][5] - 债券募集资金不低于70%将专项用于科技创新领域基金新增出资或置换出资 重点投向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5] - 此次发行旨在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 带动更多债券市场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促进股权融资市场与债券市场良性互动[6] 福创投与四川省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合作 - 福创投与四川省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签署子基金合作协议 该引导基金为四川省级母基金 总规模50亿元 由中信建投资本担任管理人 聚焦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 重点投资种子期、天使期初创企业[9] - 合作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 助力四川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 并响应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10] 江苏盐城绿色低碳产业专项母基金推介 - 江苏盐城绿色低碳产业专项母基金推介会在上海举办 聚焦绿色低碳产业专项母基金及盐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 20家基金管理机构及江苏银行等相关代表参加活动[13] - 推介会介绍了基金设立背景、投资领域、投资优势、合作模式及子基金管理人遴选标准 旨在通过母基金引导撬动与资源整合优势 推动产融深度协同[14] 安阳市政府与豫资控股集团合作 - 安阳市政府与豫资控股集团举行工作会谈 双方就推动务实合作进行座谈交流 安阳市认可豫资控股在支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 希望进一步强化对接深化合作[17][18] 善达投资助力淮北产业升级 - 善达投资引荐的小米生态链5家企业及意泰科技与淮北市濉溪县签约合作 企业深耕智能硬件、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 项目将围绕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出行等小米生态链优势领域 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和生态系统[21] 国寿投资参与REITs扩募 - 国寿投资受托中国人寿系统内资金认购国泰君安临港创新智造产业园REIT扩募份额 认购规模约1.022亿元 占本次扩募份额的5.93% 为并列第一大外部投资人 总募集规模约17.235亿元 为目前规模最大的产业园区REITs扩募项目[24] - 此次投资是中国人寿参与的首支公募REITs扩募项目 旨在助力上海加快建设科创高地和战略新兴产业载体建设[24] 母基金分会领导机构 -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母基金分会于2021年9月26日正式成立 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致信祝贺[25] - 分会领导机构包括中金资本、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福建创新投、诚通基金、星界资本、盛世投资、建信股权、安徽铁路基金、粤科母基金、粤财基金、越秀产业基金、豫资控股、汉柏巍、亦庄产投、中科院创投、善达投资、元禾辰坤、上海科创基金、重庆科创投、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LGT资本、光大一带一路绿色基金、东方国资、尚合资本、水木资本、江夏科投、泰康乾亭股权母基金、纽尔利资本、深创投、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招商资本、中移和创投资等机构代表[30][31][32][33][34][35] 会员单位 - 分会会员单位包括福建产业基金、福建金投基金、国泰君安创新投资、河南创新投资集团、南京创新投集团、盛景嘉成母基金、咸阳财金、盐高新集团、中保投、国元基金、安徽省高新投、保定产发集团、长江产业基金、昌发展集团、重庆天使引导基金、财通资本、长新产投、成都文创基金、东科创资本、福田引导基金、广州开发区产业基金、国寿投资、国升基金、贵安鲲鹏基金公司、海创母基金、合肥高新投、恒健控股、黄海汇创、宏源汇富创投、吉林股权基金、江阴市政府投资基金、江门金控、科勒中国、两江资本、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陕财投、上海临港新片区基金、上海国投先导基金、绍兴国控、顺义金控、深圳天使母基金、苏州天使母基金、盛京天使、石家庄市主导产业基金、滨海基管公司、张创投集团、郑州高新基金、中关村资本、北京高精尖基金、国新基金、湖南财信、湖南财鑫资本等机构[36][37][38][39][40][41][42][43][44]
嘉澳环保: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2 17:22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2.98亿元,同比增长71.00%,主要因连云港项目生物质能源出口量增加[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23.47万元,同比亏损扩大4.73%[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175.08万元,同比下降85.79%[2] - 总资产64.98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9.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96亿元,下降35.55%[2] 业务结构分析 - 生物质能源收入占比71.86%,成为核心业务板块[3] - 环保增塑剂收入占比26.19%,环保稳定剂收入占比1.95%[3] - 公司产品通过ISCC、DDC认证及适航批准,具备国际标准竞争力[4][5] 产能建设进展 - 连云港年产50万吨废弃油脂转化生物能源项目持续推进,主要产品为可再生航空燃料[8] - 在建工程余额3.3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73.58%,显示项目投入阶段转换[7] - 固定资产余额37.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86%,反映产能持续扩张[7] 研发与技术实力 - 拥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5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3][5] - 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5] - 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4] 行业政策环境 - 国内外环保政策趋严,欧盟2025年掺混比例法规落地带来市场机遇[3] - 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出台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指导意见,支持生物航煤发展[3] - 长三角机场群区位优势与政策红利形成共振效应[3] 资产负债结构 - 短期借款13.59亿元,长期借款20.32亿元,债务规模保持高位[15] - 存货余额10.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18%,主要因业务规模扩大[7] - 应收账款余额5901.08万元,同比增长74.91%,显示销售账期调整[7] 股东结构 - 普通股股东总数7469户,前十大股东中以产业资本为主[12][13] - 控股股东桐乡市顺昌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9,835,498股,占比38.82%[12][13] - 机构投资者包括汇丰晋信、信澳基金等公募产品[12][13]
云南发布第三批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中国化工报· 2025-08-18 21:33
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 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第三批省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共5家园区入选并启动建设[1] - 入选园区包括云南宜良产业园区 云南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 云南思茅产业园区 云南华坪产业园区[1] - 截至目前 云南已启动3批共15个省级零碳园区的创建工作[1] 云南宜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 园区已成为昆明市重要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之一 依托南方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和华润新能源绿电智造共享储能示范项目[1] - 将储能深度融入智能电网与绿电中心建设 实现电力灵活调控 达成智能电网与能源能碳管理双赋能[1] - 以创建零碳园区为契机 力争到2027年初步形成绿电+产业生态 总产值突破100亿元[1] - 通过产业链 横向耦合多产业 绿色创新赋能三管齐下 将资源循环利用产能优势转化为产业集群竞争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