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被动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清仓中远海能H,80天盈利57%
新浪财经· 2025-10-20 16:24
公司表现与交易回顾 - 中远海能H股在80天内股价从5.881 CNY上涨至9.233 CNY,涨幅达57% [1][4] - 该笔投资年化收益率高达674.5% [5] - 公司控股股东增持价格显著高于交易时的市场股价 [5] 行业基本面与市场动态 - 原油相关航运业存在利好,9月份运价大幅提升,10月份出现冲高回落 [1] - 预测短期运价走势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1] - 公司的现金流表现亮眼 [5] 投资逻辑与分析视角 - 投资决策基于港股折价较高、股价偏离不大、央企背景可接受负债率等因素 [5] - 2023年及2024年的资本开支未来可能带来回报 [5] - 投资更依赖于对不确定性的判断,而非完全由历史上的定量数据支撑 [6] - 采用分散投资低估资产的策略,无需对业务有极其深入的认知 [3]
指数增强基金:近一年回报35.34%,新发数量增1倍
搜狐财经· 2025-10-20 09:46
被动投资发展趋势 - 被动投资快速发展,机构对兼具被动指数与主动增强优势的指数增强基金愈发重视 [1][3] - 全市场被动指数型基金近一年平均回报31.68% [1][3] - 增强指数型基金同期回报35.34%,且几乎全部实现正收益 [1][3] 指数增强基金业绩表现 - 跟踪稀有金属、中证2000等指数的多只产品近一年回报超过50% [1][3] 新发基金市场动态 - 截至10月15日,今年约有140只指数增强新基金成立 [1][3] - 新发基金数量较2024年全年增长1倍多 [1][3] - 目前还有6只指数增强基金待发行 [1][3]
万亿级基金公司破十家,市场巨头“卡位战”激战正酣
搜狐财经· 2025-10-14 03:52
行业规模与格局 - 牛市助推公募基金总规模再上台阶,目前行业总规模达35.90万亿元 [1][3] - 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已有10家基金公司规模突破万亿,合计管理规模14.79万亿元,占行业总规模的41.20% [1][3] - 前20强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基金与华夏基金是仅有的两家规模超两万亿的公司,管理规模分别为23,668.90亿元和22,649.48亿元 [2][4] 头部公司竞争态势 - 头部公司竞争激烈,前两名与最后两名规模差距不大,卡位战激战正酣 [4] - 鹏华基金最新跻身万亿级公司,使万亿俱乐部成员增至10家 [1] - 在非货币型基金规模上,易方达基金以17,241.93亿元领先,华泰柏瑞基金非货币型规模占比极高,达7,198.34亿元 [2] 业务发展驱动因素 -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是近年来规模增长最迅猛的领域,成为巨头必争之地和规模增量的最重要来源 [6] - 宽基和热门行业ETF是竞争焦点,各家公司在产品布局、费率和流动性上激烈竞争 [6] - 长期的主动管理业绩回报是维系品牌和客户忠诚度的核心,尤其在震荡市中表现稳健的公司更易赢得投资者信任 [7] 行业未来挑战与趋势 - 站上万亿台阶后,巨头面临平衡规模与业绩、保持庞大体量下的灵活性与创新活力等新挑战 [7] - 行业竞争模式升级,未来的排位赛将是考验综合耐力、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马拉松 [7] - 十家万亿级公司的出现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行业走向成熟 [7]
贝莱德接手李嘉诚43港口,掌控关键枢纽,中国多龙头企业大股东
搜狐财经· 2025-10-03 10:37
交易概述 - 长江和记实业于2025年3月4日公告,计划出售其43个港口的80%股权 [1] - 主要潜在买家为全球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其管理资产规模达12.53万亿美元 [1] - 交易在3月29日出现转折,长江和记声明“不签最终协议”,原因为“市场环境变化”,但实际与监管态度相关 [5][13] - 交易进程被拖至7月,地中海航运(MSC)作为新买家空降,使交易格局复杂化 [7][15] 买方分析:贝莱德 - 贝莱德在中国拥有广泛投资版图,持有美团3.3亿股、腾讯9.85%股权等多家互联网龙头企业股份 [5] - 其投资策略为长期占据战略高地,通过“被动投资”、ETF和指数基金等方式分散风险并提前布局 [9] - 公司运营阿拉丁系统,用于风险管理和市场预测,在多个行业及全球市场(如日本东京电力、乌克兰重建)均有深度参与 [3][19][21] - 贝莱德的投资逻辑是整合资本、技术、数据和网络,收购港口意在补齐全球基础设施链条 [7] 行业与监管背景 - 港口被视为涉及物流、能源、数据流的战略资源,其交易牵动整个供应链安全 [13] - 中国监管部门对涉及国家利益和数据安全的领域,外资比例有严格限制 [11][23] - 官媒曾发文敲打,强调“国家利益”为重,政策红线是交易的关键影响因素 [5][13] - 开放与安全的平衡是监管核心,外资带来资金和技术,但一旦触及底线将面临出局风险 [23][27] 市场影响与博弈 - 交易悬而未决导致港交所相关股票波动剧烈,外围资金下注于政策与情绪 [15] - 此次博弈并非简单的价高者得,而是在各方利益与规则间反复拉扯 [15] - 事件暴露了全球资本与中国企业、监管层之间的复杂关系,是一场持久战 [23][27] - 外资渗透方式日趋隐蔽,通过基金层层嵌套合规持有,实际已触及部分经济命脉 [17][25]
IWC: High Risk, Low Reward
Seeking Alpha· 2025-10-01 08:17
当前市场环境 - 主要指数在被动投资和“没有价格太高”的心态推动下正从一个历史高点攀升至下一个历史高点 [1] - 这导致了估值水平升高 [1] 投资策略与方法 - 采用全球视野寻找投资机会 专注于被低估且提供显著安全边际的公司 [1] - 投资目标为能带来有吸引力的股息收益率和回报的公司 [1] - 不将投资局限于特定行业或国家 但只投资于能够透彻理解并可合理评估其未来增长潜力的公司 [1] - 对拥有稳健盈利记录且以低于8倍自由现金流交易的的公司特别感兴趣 [1]
年内公募基金发行量同比增超三成
证券日报· 2025-09-30 00:12
新基金发行总体情况 - 截至2025年9月29日,全市场年内发行新基金1138只,相比去年同期的863只增长31.87% [1] - 新基金发行结构呈现“权益走强、债基降温”的鲜明特征 [1] 权益类基金发行 - 年内共发行权益类基金823只,占新基金总量的七成以上 [1] - 股票型基金累计发行644只,与2024年同期的328只相比增幅高达96.34% [1] - 指数型产品在股票型基金中占绝对主导,新发行的644只股票型基金中有623只为指数型产品,占比高达96.74% [1] - 被动投资理念被更多投资者接受,行业主题类指数基金成为布局细分领域的重要工具 [1] 其他基金类型发行 - FOF产品发行49只,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一倍,增幅达113.04% [1] - 债券基金共发行221只,同比下降17.54% [1] - QDII基金仅发行13只,同比降幅达到50% [1] 发行机构格局 - 年内共有128家公募机构发行新基金,占行业总量的近八成 [2] - 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超过一半的机构新基金发行数量少于5只,而发行数量在10只以上的机构共有37家 [2] - 头部公募机构得益于品牌影响力、渠道网络和投研能力,在新基金募集与建立投资者信任方面优势显著 [2] - 富国基金以发行51只新产品暂居榜首,华夏基金和汇添富基金均发行45只,易方达基金发行42只 [2] - 众多中小公募机构倾向于采取差异化策略,专注于特定赛道或打造特色产品 [2]
增超28% 年内公募基金分红超1800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9-28 23:23
整体分红概况 - 截至9月28日,年内公募基金分红总额达1811.9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411.95亿元增长28.33% [1][2] - 预计2025年全年整体分红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选择分红的基金数量有望进一步增加 [1][5] 按基金类别划分的分红表现 - 债券基金是分红主力,分红总额为1325.34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全市场分红总额的73.14% [4] - 被动指数基金分红增长最为迅猛,总额达313.9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96.38亿元增长225.75% [4] - 主动权益类基金分红总额为55.96亿元,同比增长53.11% [4] 重点产品分红表现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83.94亿元分红总额居首,同比增长236.57% [2] - 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分红总额分别为55.58亿元、55.54亿元、24.35亿元,其中嘉实沪深300ETF分红总额同比增长46.29% [2] - 分红总额前十名产品中,ETF占据七席 [2] - 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华泰柏瑞鼎利灵活配置混合C以8.2亿元分红居首,易方达科讯混合以5.3亿元紧随其后 [4] 分红频率分析 - 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A/C年初至今分红次数最多,达14次 [3] - 西部利得量化优选一年持有混合A/C、湘财鑫睿债券A/C分红次数均超过10次 [3] - 另有37只产品分红次数达到9次 [3] 行业趋势与驱动因素 - 被动指数基金分红增长源于规模扩张、机制创新与投资者需求转型,投资者偏好低波动、透明化工具 [4] - 分红能力成为产品竞争力角逐的关键,伴随被动投资深化,资金向指数化产品迁移 [4] - 预计未来债基分红占比仍高但增速趋缓,被动指数基金在分红总量中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5]
公募分红榜:前三季度总额增超28%,沪深300ETF霸榜前四
北京商报· 2025-09-28 20:45
整体分红概况 - 截至2025年9月28日,年内公募基金累计分红总额达1811.9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411.95亿元增长28.33% [1][3] - 共有2873只基金进行了分红 [3] - 预计2025年全年整体分红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市场环境持续好转,选择分红的基金数量有望进一步增加 [1][6] 债券基金分红表现 - 债券基金是年内分红主力,分红总额为1325.34亿元,同比增长10.2% [5] - 债券基金分红总额在全市场公募基金分红总额中占比73.14% [5] - 业内观点认为,债基分红占比仍高但增速趋缓 [6] 被动指数基金分红表现 - 被动指数产品分红增幅最为迅猛,分红总额达313.9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96.38亿元大幅增长225.75% [6] - 分红总额排名前十的产品中,ETF已占据七席 [3]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83.94亿元分红总额居首,同比增长236.57% [3] - 业内观点认为,被动指数基金得益于规模扩张、机制创新与投资者对低波动、透明化工具的需求,预计其在分红总量中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6] 主动权益基金分红表现 - 主动权益类基金分红总额为55.96亿元,同比增长53.11% [5] - 暂未有主动权益类基金分红超过10亿元,华泰柏瑞鼎利灵活配置混合C以8.2亿元的分红总额排名首位 [5] 分红次数分析 - 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A/C年初至今分红次数最多,达14次 [4] - 另有37只产品分红次数达到9次 [4]
首只ETF来了?兴证全球基金,“参赛”!
券商中国· 2025-09-27 18:30
兴证全球基金首只ETF产品 - 公司于9月25日正式上报首只ETF产品“兴证全球沪深300质量ETF”,标志着成立近22年、以主动权益见长的公司正式切入ETF赛道 [1][2] - 该产品若获批,将成为公司旗下首只ETF,也是行业内首只跟踪沪深300质量指数的ETF [1][2] - 公司回应称,在充分评估、审慎推进的基础上,积极筹备补充ETF产品线,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配置需求 [1] 沪深300质量指数概况 - 沪深300质量指数于3月18日正式发布,从沪深300样本中选取50只在盈利能力、盈利稳定性与盈利质量等维度表现较好的上市公司证券 [3] - 截至9月25日,该指数今年以来上涨4.99% [3] - 前十大权重股依次是贵州茅台、恒瑞医药、招商银行、五粮液、迈瑞医疗、东方财富、中信证券、工商银行、牧原股份、中国电信 [3] 国内ETF市场发展现状 - 截至9月26日,全市场共计1315只ETF产品,总规模达到5.47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46.6% [1][4] - 过去五年间ETF规模持续攀升,“得ETF者得天下”逐渐成为行业共识,ETF成为推动公募规模增长的关键力量 [4] - 自2020年以来,包括摩根基金、鹏扬基金等多家公募机构相继切入ETF业务,但如中欧基金等以主动管理能力著称的公司尚未开展此项业务 [4][5] ETF市场竞争与差异化策略 - 当前ETF市场已进入竞争红海,面对产品同质化,差异化发展成为“后发者”的破局关键 [1][5] - 布局特色指数产品的核心思路是在成熟赛道中挖掘有潜力的细分方向,如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布局科技、医药、消费等高增长主题,或从策略端发展Smart Beta ETF [5] - 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股票ETF、稳步拓展债券ETF”,为市场发展提供支持 [5]
16年 vs 4个月:谁按下了ETF的万亿“快进键”?
搜狐财经· 2025-09-26 18:50
在"9·24行情"一周年之际,我国ETF市场正在加速冲刺5.5万亿元规模关口。 这一曾经用16年才突破万亿门槛的投资工具,如今仅用4个月便完成了万亿级的跨越,相当于每日"吸 金"81.49亿元。 年初以来,ETF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26日,全市场ETF基金总数为1319只, 增幅达32.4%,总资产净值达5.497万亿元。华泰证券研究显示,上半年,26只ETF上半年规模增长超百 亿元。 这场狂欢的背后,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成本优势、高度透明性以及灵活便捷的交易机制。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ETF市场的扩张轨迹与市场情绪波动形成深度互动,当个股投资风险上升时,ETF 的分散化配置特性便成为资金避险的优选,这种逆向流动进一步强化了其市场地位。 伴随ETF产品体系日趋完善,指数化投资的吸引力将持续增强,指数化投资的规模与占比有望显著提 升,ETF的资产配置功能将进一步凸显。同时,随着ETF市场规模的扩张,市场风险也在不断积累。 01 从供给端看,ETF产品类型从宽基指数到行业主题,从股票型到跨境、商品、债券型,覆盖大类资产 的"工具箱"日益丰富。 金融街证券研报指出,规模大的ETF通常具有场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