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股IPO
icon
搜索文档
整理:昨日今晨重要新闻汇总(6月27日)
快讯· 2025-06-27 06:37
国内科技与消费 - 小米发布SUV汽车YU7 售价25.35万元起 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辆 同时推出首款AI眼镜 定价1999元起 [3] - 荣耀在深圳证监局获上市辅导备案 正式启动A股IPO关键流程 [5] - 新一代国产通用处理器龙芯3C6000发布 标志自主研发技术突破 [5] 资本市场与政策 - 上交所召开科创板"1+6"政策保荐机构座谈会 推进资本市场改革 [5] - 国家发改委宣布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将于7月下达 刺激消费升级 [5]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与央行联合发布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强化金融服务覆盖 [5] 国际贸易与关税动态 - 印度与美国贸易谈判陷入僵局 美国称协议即将达成 欧盟考虑降低美国商品关税以加速协议签署 [7] - 白宫明确不延长7月9日关税暂缓期 最终决定权在总统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已做好协议准备 马克龙主张零关税互惠 [7] - 商务部披露已依法批准对欧盟稀土出口合规申请 显示贸易政策执行 [5] 国际政治与经济 - 伊朗外长称无重启核谈判计划 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指责美国袭击核设施效果有限 美国拟讨论放松制裁以促谈判 [6] - 欧盟峰会未达成对俄新制裁 同意延长现有制裁六个月 [5] - 美国5月商品贸易逆差意外扩大 出口创疫情以来最大降幅 第一季度GDP数据下修 [5] 美联储政策动向 - 美联储官员巴尔金指出中性利率或缓慢上升 关税将推高通胀 古尔斯比称若通胀稳定在2%且不确定性消除 降息路径将开启 [7] - 戴利认为秋季降息前景乐观 柯林斯认为7月降息为时过早 [7] - 美国5年/30年期国债收益率差突破101个基点 创2021年以来最陡水平 [5]
上半年A股IPO同比回暖,“A+H”热度持续攀升
第一财经· 2025-06-26 19:49
A股IPO市场表现 - 截至6月26日A股年内共有51只新股上市同比增加16%首发募资总额37355亿元同比增长15% [1][2] - 创业板新股数量最多达20只沪深主板18只科创板7只北交所6只 [2] - 9只新股募资金额超10亿元其中中策橡胶募资4066亿元天有为募资3740亿元 [2] - 51只新股中超六成募资不足仅13只超募影石创新超募最多达1284亿元永杰新材募资不足1157亿元 [2] - 首发市盈率均值1884倍较去年同期2290倍下降1773%且低于所属行业平均值 [2] - 新股上市首日零破发平均涨幅22909%高于去年同期13605%江南新材首日涨幅60683%广信科技涨幅500% [3] 港股及中概股市场表现 - 截至6月26日港股40只新股上市同比增33%募资1047亿港元同比增675倍中资股募资916亿港元占比近九成 [4] - 预计上半年港股新股达43只募资1067亿港元A股公司赴港募资占比超七成宁德时代等4家公司募资超718亿港元 [1][4] - 中概股赴美上市预计36家融资金额869亿美元同比增57%和28% [4] 政策与市场展望 - 证监会将深化科创板改革启用创业板第三套标准支持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预计A股市场将逐步活跃 [5][6] - 德勤预计2025年香港新股市场或通过80只新股融资2000亿港元其中25只为A+H股主要来自科技、传媒、电信及消费业 [6] - 香港上市制度优化吸引新经济企业科企专线政策将推动生物科技及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6]
A股IPO“中考”成绩单:打新单日平均收益超200%,赚钱效应重现
华夏时报· 2025-06-18 18:13
A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A股共有50家企业实现IPO,合计筹资371亿元,数量和筹资额同比均上升14% [2] - A股IPO打新首日平均回报达220%,同比2024年上半年的136%大幅上升,且未有破发案例 [2] - IPO平均筹资额7.43亿元人民币,同比微升0.7%,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最大IPO未超50亿元 [3] - 工业、科技和材料领域IPO数量及筹资额居前三,汽车行业占比超30% [6] - 创业板和上海主板分别领跑IPO数量及筹资额,北交所平均筹资规模大幅上升 [6] 港股IPO市场表现 - 港股上半年40家公司首发上市,筹资1087亿港元,数量和筹资额同比分别增长33%和711% [5] - 新股首日破发率30%,平均回报11%,较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 [5] - 生物科技与健康、零售和消费行业IPO数量并列第一,工业领域筹资额居首 [7] - 30%的IPO以下限定价,20%以上限定价,零售和消费行业首日回报最高 [5] 科技行业IPO趋势 - A股科技属性强化,政策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制度红利加速释放 [6] - 港股"科企专线"推动高潜力科技公司上市,聚焦技术密集及生物科技领域 [7] - 两地市场未来IPO将聚焦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 [8] - 北交所申报主力转向专精特新企业,人工智能及文化创意产业或成新方向 [8] 投资者行为变化 - A股打新超额认购倍数同比大幅增长,投资者因首日高回报倾向于当日抛售 [3][4] - 港股打新风险显著,首日破发率高,但大型IPO及A+H分拆推高市场热度 [5][7] 市场机制与政策影响 - A股IPO发行市盈率保持低位,与行业市盈率差距同比扩大 [2] - 港股"科企专线"缩短科技企业上市筹备时间,降低合规成本 [7] - A股IPO节奏转向"新常态"化发行,港股因中概股回归等因素热度持续 [8]
江松科技闯关IPO,“踩坑”两跨界光伏玩家潜在坏账超六千万
新京报· 2025-06-16 21:20
公司概况 - 江松科技成立于2007年,主要从事高效光伏电池智能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光伏电池扩散退火、PECVD、湿法制程等工序的智能自动化设备和其他光伏设备 [2]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07亿元、12.37亿元和20.19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583.64万元、1.28亿元和1.87亿元 [2] - 公司客户已覆盖国内一线光伏制造厂商 [2] - 创始人左桂松持有公司71.28%的股份 [2] IPO计划 - 公司IPO申请于6月14日获得深交所受理,计划登陆创业板 [1] - 募资总额10.53亿元,主要用于光伏智能装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94亿元)、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92亿元)、宿迁智能装备精密机械加工基地建设项目(1.11亿元)及补充流动资金(3.1亿元) [2] - 公司选择的上市标准为"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且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 [2] 管理团队 - 多位董事拥有光伏行业工作经历:董事叶永南曾任林洋新能源助理工程师、技术经理;董事韩凌曾任无锡尚德生产组长、浙江晶科技术工程师、龙柏光伏电池部部长等职务;独立董事谢玉山现任协鑫投资无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3] - 创始人左桂松1997年至2004年曾在无锡当地两家机械设备公司担任车间技术员 [2] 财务风险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9.75%,应收账款逐年增加 [4] - 对绵阳炘皓新能源科技(麦迪科技子公司)应收账款5182.50万元,计提50%坏账准备(2591.25万元) [4] - 对扬州棒杰新能源科技(棒杰股份子公司)应收账款4752.05万元,计提80%坏账准备(3801.64万元) [5] - 两家跨界光伏企业可能带来接近6400万元的潜在坏账 [5] 行业背景 - 光伏行业因供需不匹配遭遇下行周期 [1] - 设备厂商因业绩相对稳定而受到关注,但面临下游客户经营困难导致的回款不及时、坏账问题 [1] - 2024年以来光伏行业存在阶段性供需失衡情形,部分下游客户存在经营风险 [4]
族兴新材三冲IPO净利大降32.3% 客户供应商重叠屡因违法违规被罚
长江商报· 2025-06-16 08:51
公司IPO历程 - 公司第三次冲刺A股IPO,此前2016年和2020年曾两次计划在创业板上市但均撤单 [1] - 2024年7月公司再次挂牌新三板并申请北交所上市,4月末获受理并收到首轮审核问询函 [3] - 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营铝颜料和微细球形铝粉的研发生产,属于有色金属功能粉体材料行业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29亿元、6.9亿元、7.07亿元,呈增长趋势但2024年增速放缓至2.53% [3][4]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5177.89万元、8673.94万元、5871.77万元,2024年同比下降32.3% [3][4] - 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298.04万元、6481.95万元、5586.34万元,2024年同比下降13.8% [3][4]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为负,合计-6310.91万元,公司解释系票据收付金额较大所致 [4] 募资与分红 - 本次IPO拟募资不超过2.58亿元,其中4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2][6] - IPO前2024年9月和2025年4月两次分红共派现1940万元 [2][5] 客户与供应商 -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高达85.75%-89.69%,其中云铝股份占比76.99%-81.92% [7] - 存在客户与供应商身份重叠情况,金马铝业既是2024年第四大供应商又是2022-2023年主要客户 [7] - 部分客户资质存疑,如上海金奕达成立一年即成为第四大客户,尉氏县博远耐火材料厂实缴资本和参保人数均为0 [8] 合规问题 - 因主要产品微细球形铝粉属危险化学品,公司及子公司多次因安全生产、消防等问题被行政处罚,累计罚款超13万元 [8]
安永:今年A股IPO市场科技属性凸显,北交所吸引力不断增强
新京报· 2025-06-12 22:47
A股IPO市场表现 - 上半年A股共50家企业实现首发上市 合计筹资超过371亿元人民币 IPO数量和筹资额均同比上升14% [1] - 工业 科技和材料领域的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居前三位 汽车行业上下游企业占比超三成 [1] - 创业板和上海主板IPO活动分列数量和筹资额首位 科创板IPO筹资额创开板以来新低 北交所IPO平均筹资规模大幅上升 [1] 行业分布与政策导向 - A股"科技"属性显著增强 资本市场加速向科创型企业集聚 证监会强调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1] - 汽车行业作为支柱产业 在政策支持下加速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1] - 北交所对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吸引力增强 正从"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向"硬科技企业聚集地"转型 [2] 香港IPO市场表现 - 中国香港地区IPO筹资额占全球总筹资额24% 与A股合计占比33% [2] - 港交所以140亿美元募资规模登顶全球 主要得益于大型IPO项目推动 [2]
今年前5个月43家企业登陆A股 IPO数量和融资额呈回暖态势,其中深圳有2家企业上市
深圳商报· 2025-06-03 06:32
A股IPO市场概况 - 前5个月A股新增IPO企业43家,同比增加5家,IPO募资规模达282.02亿元,同比增长3.74% [1] - 创业板IPO企业18家,沪市主板9家,深市主板6家,科创板6家,北交所4家 [1] - 新兴产业类IPO公司占比九成,汽车、电力设备、电子行业募资位居前三,分别为72.21亿元、43.56亿元、42.34亿元 [1] IPO地区分布 - 江苏省10家企业上市居首,浙江省9家、广东省8家分列二、三名 [1] - 杭州市、合肥市、苏州市各有3家企业上市并列第一,深圳市2家位居第二 [1] 各板块融资表现 - 创业板融资额101.24亿元居首,沪市主板94.89亿元、科创板36.81亿元分列二、三,创业板和科创板合计占比约五成 [2] - 北交所融资额17.88亿元,深市主板31.20亿元 [2] 企业融资规模 - 7家企业IPO融资额超10亿元,前三名为天有为(37.40亿元)、开发科技(11.69亿元)、兴福电子(11.68亿元) [2] - 前5个月IPO融资前三名合计60.77亿元,较去年前三名62.85亿元基本持平 [2] 未来市场展望 - A股将继续推行2024年监管措施,强化高质量资本市场建设 [3] - 新股发行将聚焦科技创新,增强制度包容性,预计发行数量及融资规模稳中有升 [3]
湖南长沙冲出一个A股IPO,年入超7亿,经营活动现金流承压
格隆汇APP· 2025-05-20 18:48
公司概况 - 公司位于湖南长沙 正在冲刺A股IPO [1] - 公司年收入超过7亿人民币 [1] 财务状况 -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面临压力 [1]
A股IPO市场回暖 预计今年新股发行数量和融资规模稳中有升
深圳商报· 2025-05-13 01:23
【深圳商报讯】(记者詹钰叶)5月首只新股天工股份将于今日上市,这是今年以来发行价最低的新 股。数据显示,与今年前两个月相比,3月以来新股发行市场出现回暖。业内预计今年新股发行数量及 融资规模将稳中有升。 Wind数据显示,按上市日统计,今年以来37只新股首发募资近250亿元,其中3月与4月的新股发行数量 与规模均略有增长:3月14家A股公司IPO,合计募资92.18亿元;4月10家公司IPO募资82.69亿元。发审 数据方面,今年以来共有17家公司提交的IPO申请成功过会;江苏酉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 将在5月16日上会,目前处于"待表决"状态。截至目前,A股市场尚未首发上会的在审IPO公司约有160 家,其中逾半数来自北交所。 新股表现方面,多只新股上市后表现不俗。据Wind数据,今年初上市的星图测控上市以后的表现最 好,收益率(后复权,下同)约为15.39倍;宏海科技、天和磁材、江南新材与浙江华远上市以来的收 益率超过300%;海博思创、赛分科技、超研股份、开发科技等10只新股上市以来的收益率超过2倍,惠 通科技、胜科纳米、常友科技等15只新股上市以来的收益率翻倍。 德勤预计,随着监管机构继续 ...
外资券商2024年平均减员10%!这家外资最新出击,重启“招兵买马”
券商中国· 2025-05-12 13:35
外资券商2024年员工变动情况 - 2024年我国外资券商员工人数平均减少10%,其中瑞信证券(中国)减员幅度最大达18.25%,高盛中国、瑞银证券分别减少10.63%和11.23% [1][2] - 渣打证券(中国)员工总数保持64人不变,大和证券(中国)减员幅度最小仅减少2人 [3] - 减员主要集中在经纪业务条线,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和东亚前海证券经纪业务员工分别减少41%和24% [5] 外资券商业务结构特点 - 高盛中国和摩根大通(中国)侧重投行业务,投行部门分别有65名和55名员工,但2024年投行净收入分别减少97%和91% [4] - 瑞银证券研究团队占比最高达22.9%(78人),投行与财富管理部门各52人 [4] -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经纪业务员工46人,研究82人,资产管理40人,未披露投行和财富管理人员 [5] 外资券商经营表现 - 高盛中国2024年净利润5亿元同比增长158%,主要来自固收/大宗商品自营及经纪业务 [4] - 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净利润2.59亿元同比增长117.22%,自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 [4] - 瑞银证券2024年净利润增长近6倍,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实现扭亏为盈 [8] 外资机构中国市场战略动向 - 瑞银集团正推进对瑞银证券实现100%持股(当前持股67%) [8] - 摩根大通中国4月底重启招聘,发布11个业务条线职位覆盖资管和研究部门 [8] - 9·24政策后A股活跃度提升,外资机构加大配置力度,多家券商表示将推动中国企业全球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