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

搜索文档
1元门票带动8元酒旅消费,从“苏超”出圈看文旅跨界新范式
南方都市报· 2025-06-16 17:12
高品质消费品牌TOP100行业趋势观察 - 南方都市报聚焦九大热门赛道包括颜值经济、运动户外、食品康养、智能消电、宠物经济、体验经济、兴趣消费、跨境出海、消费科技 [2] - 体验经济成为炙手可热赛道 以文旅消费为代表 "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为一家老店打卡一条街"等沉浸式消费成为新场景、新增量 [2]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吸引超18万名观众 带动主场城市周末游热度攀升 [2] 体育+文旅跨界联动 - "体育+文旅"构建沉浸式体验拉动消费 源于年轻人追捧个性化、多元化、体验导向型旅游 [3] - 旅游业突破单一业态发展模式 形成"旅游+百业"双向融合新格局 [3] - 旅游供给侧从传统单一功能供给转向挖掘新技术、新场景联动各产业 与游客产生深度情感共鸣 [3] 跟着演唱会去旅行 - 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579.54亿元 大型演唱会贡献超四成增量 [4] - 1元音乐节门票带动举办城市7-8元综合消费 包括酒店、餐饮、购物等 [4] - 周杰伦三亚巡演吸引超15万人次 带动综合消费超11亿元 [4] - 五一各地超百场演唱会、音乐节拉动美团举办地周边吃住玩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180% [4] 年轻人体验消费特征 - 75.02%受访青年每年至少观看一次演出 74.79%认为演出市场繁荣源于文娱消费升级 [5] - 79.40%受访者认为演出带来情绪价值 治愈心灵 [5] - 95后占据演唱会人群65% 单次观演可触发4~5次社交传播 [5] 旅游平台业绩拉动 - 携程一季度音乐节、主题游等活动相关产品收入同比增长超400% [6] - 音乐表演产业"一业带百业"效应明显 是服务消费市场热点和经济增长新动力 [6] 酒店民宿转型体验空间 - 途家民宿近八成用户优先预订有附加特色体验项目民宿 相关标签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90%~170% [8] - 爱彼迎85%中国受访者曾因某项体验或活动专门前往某地旅行 [8] - 锦江酒店"酒+票"打包产品西安场预订人数超原定观众人数70% [9] 低空+文旅新范式 - 五一假期黄果树大瀑布景区开展eVTOL低空观光飞行活动 [12] - 广东韶关、湖南郴州联合开发直升机观光、热气球体验等低空旅游项目 [12] - 美团3月"低空旅游"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460% [13] - 成都1-4月低空文旅飞行达4.5万余架次 同比增长18.1% [13] AI机器人丰富旅游体验 - 泰山景区外骨骼智能助力设备日均租赁率达100% 每台设备平均周转率约150% [15] - 武夷山景区外骨骼装备单次租赁4小时100元 可降低登山疲劳度40%以上 [16] - 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2024年规模18亿美元 预计2030年突破12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28% [18]
多地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多点发力繁荣文旅市场
证券日报· 2025-06-14 00:13
广州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 广州市发布《广州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旨在优化文旅消费供给,创新消费场景和业态,丰富票根经济联动消费 [1] - 支持开展"跟着美食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等活动,办好湾区音乐汇、广州艺术季等文旅活动 [1] - 落实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提升通关便利化服务,为国际中转游客提供免费广州一日游服务 [1] - 推动离境退税商店"扩围拓品",推广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扩大外卡POS机覆盖率 [1] - 推动市内免税店尽快开业,争取开设更多口岸免税店 [1] 文旅消费升级与政策导向 - 扩大入境消费可以驱动文旅消费升级,离境退税、免税店布局应与核心景区等文旅资源绑定 [2] - 文旅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战略性地位,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和经济乘数效应 [3] - 随着Z时代成为消费主力军,文旅消费"悦己"特点愈发凸显,产品和服务走向微观感知 [3] - 各地提振消费方案涉及文旅领域,如承德市推出"文旅+体育""文旅+农业"等多业态融合精品旅游线路 [2] - 上海市推动"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福建省打造"跟着高铁游福建""跟着赛事去旅行"等特色品牌 [2] 文旅消费发展趋势 - 优化文旅消费供给需要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通过科技赋能、挖掘地方文化IP打造差异化产品 [4] - 扩大入境消费强调便利化政策与服务升级,推动"文化+高端消费"融合 [4] - 深化文旅融合倡导"文旅+"跨界模式,结合区域特色实现生态协同 [4] - 以文化为内核、以科技为驱动、以服务为纽带,构建"商旅文体健"一体化生态 [4]
景区“一锤子买卖”如何破局?
消费日报网· 2025-06-13 10:34
景区商业模式转型 - 龙潭大峡谷通过1元冰棍和2.5元黄瓜等平价策略实现逆袭,展示消费平价策略下景区的破局之道 [1] - 国内景区普遍依赖高溢价二次消费维持运营,商品平均溢价率达三至五倍,商业模式呈现畸形发展 [1] - 游客评价要素中消费性价比权重超过景观独特性,体验型消费占比提升至65% [1] 平价策略的市场效果 - 抖音话题"景区1元冰棍良心价"累计播放量达4.2亿次,相关视频播放量超3亿次,用户自发传播占主导 [2] - 2023年重启运营后游客量同比增长327%,商品销售额提升40%,复游率达3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 - 平价策略并非单纯让利,而是通过保障基本体验实现人气与收入双增长 [2] 体验经济创新实践 - 景区开发"龙潭秘境"沉浸式剧场、地质研学营、峡谷康养中心等创新业态,构建文旅融合场景矩阵 [3] - 联合周边村镇举办乡村振兴市集,形成政府、企业、居民的生态共同体 [3] - 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核心是提升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而非依赖商品溢价 [3] 行业转型路径启示 - 传统景区需转变营收模式,将山水景观与文化活动结合创造记忆点 [3] - 通过服务升级和特色体验实现引流-留存-转化闭环,复游率和消费频次显著提升 [1][3] - 硬件开发受限背景下,软件层面的场景创新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3]
一场青年消费变革与文旅产业转型的双向奔赴
中国青年报· 2025-06-13 09:11
旅游市场趋势 - 2024年我国出游人次突破20亿,人均日花费降至269元,几乎回到新冠疫情前水平[2] - 84.62%的"穷游"受访者年龄在28岁以下,78.21%为学生群体,63.08%的单次花费集中在500-3000元区间[4] - 青年旅行者将住宿预算压缩1/3,但在音乐展演、非遗手作等体验项目投入45%消费额[5][6] 消费行为特征 - 82.3%的"穷游者"刻意选择非商业化体验,68%将其视为"自我实现的仪式"[7][8] - 社交媒体成为主要攻略渠道,超90%受访者通过抖音、小红书获取旅游信息[5] - 河南·戏剧幻城清明假期单日接待量突破9万人次,沉浸式剧场复购率达41%[9] 行业创新实践 - 黄山风景区客单价跃升至890元,悬崖咖啡馆、云海剧本杀等特色项目拉动消费[9] - 青岛文旅部门推出模块化行程设计,满足73.6%"穷游"者的定制需求[12] - 莫干山"安全共治"智慧平台将消费纠纷处理周期从22天压缩至5天[12] 产业升级挑战 - 71%受访者遭遇"照骗"景区,线上宣传与实地体验存在严重落差[11] - 景区管理存在"数据孤岛"问题,部分区域出现无证"野导游"等监管盲区[11] - 65.4%年轻人批评景区商业化严重,但愿意为优质文化体验支付溢价[10] 技术应用突破 - AR/VR技术重构沉浸式场景,山东安徽试点"数字孪生"推动IP跨界转化[12] - 苏州"君到苏州"平台整合全域数据,2023年游客满意度指数达80.04[11] - 成都玉林路社区认证15家民间美术馆,年接待量达20万人次[7]
单品牌狂揽200万,泊伊美汇“闺蜜节”打造零售IP新范本
FBeauty未来迹· 2025-06-11 18:36
美妆实体零售的核心竞争力 - 功能需求与价值观认同是驱动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两大核心要素,线下营销需聚焦真诚内容并挖掘深层需求[2] - 泊伊美汇通过原创"520闺蜜节"IP打造情感共鸣,7年沉淀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2][30] - 2024年闺蜜节以"重生之民国奇缘"为主题,致敬民国女性力量并转化为当代情感纽带[7][8] 泊伊美汇520闺蜜节活动设计 - 活动分为预热期-引爆期-落地期三阶段,构建沉浸式民国场景体验[10] - 前期通过第一人称故事营销联合10+品牌推出限定联名礼盒[11] - 门店布置民国风主题装饰,提供军阀阔太妆等妆容体验及打卡点[14][16] - 配套"不踩雷先享装"和30天无忧退政策降低消费决策压力[18] 活动运营成果 - 活动期间客流量居商场榜首,诞生6个百万级品牌[21][28] - 总冠名品牌达肤妍销售额达240万,同比增长53%[28] - 会员新增量达平日三倍,40+品牌参与其中15个为新合作品牌[24][28] - 敷尔佳首次参与即实现百万级曝光,完成"体验-分享-种草"传播闭环[25][26] 线下渠道的战略价值 - 提供真实产品体验和一对一服务,强化品牌信任感[34] - 满足即时消费需求,通过主题店实现场景化营销[35] - 直接获取市场洞察,助力产品与策略优化[37] - 从"卖货场"转型为承载文化情感的"第三空间"[38] 行业发展趋势 - 体验经济、线上线下融合、精细化运营成为零售革新关键词[32] - 美妆行业将走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而非渠道替代[37] - 功效与场景结合的信任共建是线下价值激活的核心路径[38]
影石700亿市值背后:小众影像设备“破圈”,市场格局从一家独大到多强争霸!
华尔街见闻· 2025-06-11 15:55
行业概况 - 运动全景相机市场正从小众影像设备向大众市场扩张,影石上市首日开盘大涨285%,收涨274.44%,总市值超700亿元[1] - 全球运动相机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4.4亿元增长至2027年的513.5亿元,CAGR为13.0%;全景相机市场同期从50.3亿元跃升至78.5亿元[4] - 行业竞争格局从硬件参数转向AI、软件生态等维度竞争,中国厂商影石创新和大疆正在挑战GoPro的传统霸主地位[4] 市场驱动因素 - 体验经济深化和创作者经济指数级增长推动市场爆发,运动相机目标用户从极限运动爱好者扩展至旅行爱好者、Vlogger及家庭用户[5] - 全球运动相机出货量从2017年的1410.5万台激增至2023年的4461万台,CAGR达21.2%,预计2027年达6907.3万台;全景相机同期从88.2万台增至196万台,CAGR为14.2%[6] - 千禧一代和Z世代注重"购买体验",全球探险旅游市场2027年将达1.8万亿美元,相机成为记录体验的刚需装备[10] 竞争格局 - GoPro市场份额持续下滑,运动相机销量从2016年的658万台降至2024年的110万台,毛利率30%-40%低于影石的50%-60%[12] - 影石创新营收从2017年的1.59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55.74亿元,全景相机全球市占率67.2%,中国市场达86.5%[13] - 大疆凭借无人机影像技术积累进入运动相机市场,Osmo Action系列直接冲击GoPro核心市场[14] 技术趋势 - 行业从"计算摄影"转向"计算成像"与"空间叙事",AI能力成为核心竞争要素,包括智能识别、自动化编辑和个性化功能[16] - 3D感知技术下放(激光雷达/ToF传感器)实现环境三维扫描,成为VR/AR内容创作源头[10] - 云端工作流通过5G/6G推动视频实时上传处理,催生订阅服务新收入模式[10] 产品创新 - 影石创新产品线覆盖全景相机ONE X系列、运动相机Ace系列和微型相机GO系列,AI软件算法简化后期编辑流程[13][17] - 大疆Osmo Action系列注重核心用户体验优化,如散热、易用性和画质[11] - GoPro Hero系列迭代多为渐进式升级,用户感知到的革命性创新减少[11] 用户画像 - 运动相机用户包括极限运动爱好者(注重防水防震)、旅行爱好者(注重便携性)、Vlogger(需翻转屏)和家庭用户(注重性价比)[6] - 全景相机用户包括创意先锋(需独特视角)、VR内容制作者(关注分辨率)和专业应用领域(如VR看房、远程医疗)[6] - 两类产品渗透率仍为个位数,未来增长空间巨大[6]
新店型落地、大手笔收购、自研AI玩具上市 | 孩子王“开放无界”战略深化
搜狐网· 2025-06-11 10:57
战略布局 - 公司提出"三扩"核心战略,包括"短链自营+千城万店+同城即时服务+AI智能"的展望,深化开放无界战略 [1] - 推出全新ultra店型,结合潮玩、谷子、AI等元素,打造儿童及青少年时尚快乐空间,实现从销售转向"兴趣社交+科技陪伴"的体验经济 [2] - 通过多业态矩阵布局覆盖更多市场,包括精选店在下沉市场的扩张,2025年目标开设500家加盟店,目前已有30家开业,100+商户筹备中 [3][4] - 自营优选小店已布局12家,首次进入深圳、上海市场,探索高线市场的业务形态 [3] - 与乐友全面融合后,直营门店突破1200家,覆盖全国21个省份、超200座城市,服务9400万会员,增强北方市场覆盖 [4] 投资并购 - 拟受让江苏星丝域65%股权,并通过其现金收购丝域实业100%股权,交易价格16.5亿元人民币,强化本地生活和新家庭服务领域优势 [5][6] - 丝域实业专注于头皮头发健康护理,提供养发护理、防脱生发等解决方案,产品包括洗护、头皮清洁、护理等 [6] - 2月以1.62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幸研生物60%股权,切入美妆赛道,满足母婴客群多元消费需求 [6] - 幸研生物提供原料定制开发、配方转化到品牌包装及策划的一体化方案,运营自有护肤品牌OANA和博创,并为其他美妆品牌提供技术服务 [6] AI技术应用 - 推出自研AI陪伴玩偶"啊贝贝和TA的朋友们",搭载基于豆包大模型优化的自研大模型,具备语义问答、多场景语音交互功能,定位为"会'成长'的智能情感伙伴" [8] - 3月与火山引擎战略合作,共建BYKids AI伴身智能硬件孵化器,通过垂类大模型开发实现智能选品、需求预测、精准营销的全链路升级 [9] - 2月完成基于DeepSeek V3大模型的KidsGPT底座升级,提升营销能力与会员服务水平,在育儿知识问答场景的覆盖率超过95% [10] - AI系统能根据会员消费记录自动推荐商品组合,如防敏奶粉搭配益生菌,带动关联销售提升 [10]
从“青岛啤酒交易所”爆红看文旅产业创新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09 01:11
文旅产业创新模式 - 通过动态定价机制将啤酒消费转化为即时博弈体验,热门品类单日涨幅可达20%,有效平衡供需矛盾 [2] - 采用股市交易规则重构消费场景,30款啤酒价格每10分钟根据销量波动,单日销量达120万毫升 [1][2] - 以"青岛啤酒交易所"装置为核心吸引日均超万人次客流,成为城市文旅创新标杆 [1] 品牌年轻化与IP运营 - 青岛啤酒通过创新形式将百年IP转化为潮流符号,赢得Z世代青睐 [2] - 所有啤酒由青岛啤酒经销商直供,确保销量暴增时口感稳定,形成口碑裂变基础 [2] - 结合趣味接酒等沉浸式体验,赋予消费者情绪价值,端午假期带动周边业态营业额激增 [2][3] 城市更新与商业生态 - 台东步行街通过技术赋能激活文化IP,形成"消费生态雨林",实现老街区数字化突围 [3] - 政府定位为"全国示范步行街",企业技术赋能催生跨界融合业态如脱口秀剧场与国潮品牌 [3] - 端午假期客流量达224 5万人次,印证体验经济对商业逻辑的重构效应 [2][3] 行业趋势洞察 - 文旅产业竞争焦点从景观转向体验深度,Z世代消费需求推动业态创新 [3] - 动态定价与数字技术应用成为传统商业空间焕新的关键工具 [2][3] - 历史文化街区转型为数字技术试验场,产生传统与现代的化学反应 [3]
【豫财经】“港股三姐妹”爆火,两位是河南老乡
新华财经· 2025-06-06 21:31
港股新消费三姐妹表现 - 蜜雪集团、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被称为"港股新消费三姐妹",年内股价均实现翻倍增长,市值均超千亿港元 [2] - 泡泡玛特市值在2025年3月27日首次站上2000亿港元,近两个月增长超1000亿港元,相比2022年四季度低谷涨幅超2300% [6] - 蜜雪集团6月4日盘中触及618港元/股,市值一度超2300亿港元,上市仅三月区间涨幅高达165% [8] - 老铺黄金截至6月6日收盘股价报903港元/股,市值为1559亿港元,上市不到一年上涨超20倍,年内涨幅超240% [8] 公司商业模式与市场表现 - 泡泡玛特通过潮玩盲盒机制吸引Z世代,隐藏款概率约1/72但二级市场溢价可达近千元,驱动消费者反复购买 [14] - 蜜雪冰城全球门店达4.6万家,核心产品价格2-8元,自建供应链是其核心竞争力 [12] - 老铺黄金定位"黄金界爱马仕",单店年营收超3亿元,采用高端商圈选址和精准圈层营销 [10] - 泡泡玛特2024年海外及港澳台业务营收50.7亿元,同比激增375.2% [18] - 蜜雪冰城东南亚门店截至2024年末突破4000家 [16] 河南新消费力量崛起 - 蜜雪冰城与泡泡玛特均源自河南,前者从郑州街头小店成长为全球现制饮品巨头,后者创始人王宁创业始于郑州西亚斯学院 [16][18] - 胖东来、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被喻为河南"三头象",2025年前五个月胖东来销售额突破百亿元 [20] - 河南企业通过深耕产品力、差异化服务和价值观驱动(如胖东来"员工关怀")实现可持续增长 [24] 港股消费板块整体情况 - 2025年港股消费企业上市热潮,截至6月5日排队IPO的166家企业中消费类超20家,包括乐自天成、林清轩等 [26] - 2025年南向资金净流入6383.63亿港元,港交所IPO融资总额773.61亿港元 [26] - 港股通消费指数成分股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港股同股不同权等政策吸引新兴品牌 [26] - 消费企业赴港上市主因扩张需求及港股流程透明度高,A股政策更侧重硬科技 [27]
普通投资者,要如何把握港股投资机遇?
中国基金报· 2025-06-06 08:43
(原标题:普通投资者,要如何把握港股投资机遇?) 2025年初至今的港股市场相当热闹。年初以来,港股主流指数表现领跑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了很多现象 级的股票。近期,政策暖风吹拂下,不少大公司纷纷赴港二次上市,丰富了港股市场的可投资选择。 从Wind数据显示的行情表现来看,截至5月30日,今年以来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科技指 数三大指数均实现超15%的正收益,在全球重要资本市场指数中领跑。尽管4月受关税政策以及全球经 济形势数据等因素的影响,港股行情出现波动,但5月以来回暖显著。 另据Wind数据,截至5月30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共计净买入港股市场6509.42亿港元,不到半年的时 间,该金额已经是历年第三高,仅暂时排在2024年、2020年分别创下的8079亿港元、6721亿港元的纪录 之后。这意味着,香港市场愈发成为内地投资者配置重要的一环,而南向资金的净流入也带来了港股市 场的流动性繁荣。 在基本面向好、流动性改善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港股市场正迎来复苏的新格局,走向价值重估的新时 代。其中,科技、创新药和消费三大板块表现尤为突出,成为推动市场上涨的核心动力。 在这背后,港股市场的生态环境发生深刻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