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区域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招银研究|区域深度】新型城镇化系列之区域一体化篇——区域一体化的主线思路、建设进展及未来机遇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3-12 17:43
区域一体化新阶段 - 我国区域一体化进入"深水区",将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为关键突破口,围绕大型城市转型和中小城市提速两大方向推进同城化发展 [1][5] - 都市圈建设契合城镇化发展实际:2023年36个主要都市圈人均GDP达10.7万元,显著高于全国8.9万元平均水平,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剪刀差达18.7% [9][10] - 实施内容将全面拓展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市场要素和公共服务五个维度,形成"硬联通"与"软联通"双轮驱动 [13][14] 都市圈一体化进展 基础设施 - 交通互联成效显著:2023年全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9.7平方米,深圳(0.29公里/平方公里)、上海(0.13公里/平方公里)轨道交通密度接近国际水平,但东莞等城市路网密度仍低于全国平均 [17] - 民生设施领先全国:都市圈七成城市供水/燃气普及率高于全国99.4%/98.3%水平,长三角地区实现100%全覆盖 [18] - 新基建加速布局:超大城市公用充电桩密度达66.8台/平方公里,远超36城平均34.3台/平方公里 [23] 产业发展 - 呈现圈层化扩散:上海都市圈形成"中心城市服务业(75%)+周边工业"的互补格局,深圳都市圈实现"研发+制造"空间分工 [26][28] - 产业集群优势突出: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六成集中在长三角等五大城市群都市圈,如杭州都市圈集聚浙江76%数字经济规模 [29] - 创新协同成新动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通过"科创飞地"模式促进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 [30] 生态环保 - 治理水平提升:2023年都市圈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达100%/98.84%,绿化覆盖率较2014年提升3.6个百分点至43.78% [32][33] - 空气污染仍存挑战:2022年85个都市圈城市PM2.5超30μg/m³,西安/郑州等北方都市圈均值超40μg/m³ [33] - 联防联治成主流:长三角建立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京津冀实现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 [36][37] 市场要素 - 流通有所改善:2018-2022年20个都市圈贷款差距收窄,杭州/宁波都市圈工资差距缩小 [38] - 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合肥等都市圈仍呈现要素向中心集聚特征,仅长三角部分区域显现扩散态势 [40] - 统一市场建设提速:重点推进土地市场化配置、人才互认互通、区域股权市场等改革 [41] 公共服务 - 供给能力增强:2018-2022年都市圈每千人医疗床位数从4.97张增至5.48张,小学师生比从17.6:1降至16.9:1 [42][43] - 结构性错配突出:深圳都市圈每千人病床数不足3张,北京等都市圈资源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市 [49] - 跨城联动成突破点:沈阳成立"养老联盟",长株潭实现医保异地结算,浙江建立"钱随人走"制度 [42][43] 关键推动路径 - 重大项目投资强劲:2019-2023年36个都市圈市政设施投资累计达8.1万亿元,年均超1.5万亿元 [52] - 智慧治理加速:5G/AI等技术推动智慧政务、交通等多场景应用,跨区域协同机制不断完善 [53] - 平台建设突破瓶颈:重点发展公共服务平台、要素交易平台和产业科创合作平台三类载体 [54]
中金 • 全球研究 | 国别研究系列之非洲篇:那一片“热土”
中金点睛· 2025-03-07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受益于AfCFTA,非洲有望实现区域一体化市场,内贸迎来大发展,对消费品、工业品及基建需求提升,制造业、矿业和基建在其推动下有良好前景;虽过去发展不快速顺畅,但未来形成区域一体化市场、实现工业化和产业链整合潜力大,或为中企出海机会点 [4][76] 非洲概览 - 非洲是全球面积第二大洲,陆地面积约2964.5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面积22.8%,拥有全球18%的人口,贡献仅3.2%的GDP [10][11] - 非洲有54个主权国家,人口和GDP地域分布不均,人均GDP远低于全球平均,沿海国家人均GDP明显高于内陆国家 [13][14] 产业 - 非洲过去十年经济结构未明显变化,工业化进程缓慢,制造业在GDP占比低于全球,但工业化潜力大,有人口红利、AfCFTA推动及外部条件支持 [17][18][19] - 2023年非洲吸引全球FDI流量的4.0%和存量的2.1%,近年流入流量略微提升;中国对非投资占非洲FDI的7.6%,主要分布在建筑、采矿和制造等行业 [20][21] 贸易 - 非洲融入全球价值链程度低,贸易以外部贸易为主,呈现“头部集中,其余分散”格局,内部贸易潜力大但占比仅15%,且存在依赖核心国家、运输和非关税贸易成本高的障碍 [26][28][30] - 非洲主要外部贸易国家份额集中,贸易向亚洲倾斜,中国是首要贸易伙伴,贸易模式延续初级品换制成品;中非经贸有上升潜力,仍以初级品换制成品为主 [33][34][37] - 未来非洲外部贸易有望纵向升级、横向拓展,内部贸易需加强基建投资、降低贸易壁垒,增强经济韧性 [40] 资源 - 非洲有丰厚石油和矿石资源,品类多样且有稀缺性,前五大矿产资源生产国占非洲大陆超三分之二的矿物产量价值 [42][48] - 矿物资源是双刃剑,部分国家可能陷入“资源诅咒”,如刚果(金);也有国家打破“诅咒”,如博茨瓦纳 [49][50][52] - 中资矿企在非洲矿业开发有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基建 + 矿业一体化”产业资本输出、金融资本输出和ESG融合能力 [54] 基础设施 - 非洲基础设施实力薄弱,预计到2040年基建投资缺口累计约1.7万亿美元,占累计GDP比重1.2%,交通、能源和信息通信技术差距使贸易成本高出全球平均50% [59] -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公路网络不发达、铁路运输能力恶化且轨距不同、港口虽有发展但海运货量占比低 [61][64][65] - 能源基础设施方面,非洲人均能耗低,缺电且依赖化石燃料,电网建设不足且不均衡、可再生能源开发缓慢 [66][68][69] -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方面,非洲网络宽带发展迅速,但覆盖率低,城市高于乡村 [70] - 基础设施发展缓慢原因是政府和私营部门投资不足,存在“基建换矿产”援助悖论 [72] - 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合作覆盖面广,2023年新签合同额820.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最大的是交通运输建设领域,尼日利亚完成营业额最大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