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通

搜索文档
智通港股通活跃成交|6月18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6-18 19:01
沪港通(南向)成交情况 - 美团-W(03690)以27.25亿元成交额位居沪港通(南向)首位,净卖出3.66亿元 [1][2] - 阿里巴巴-W(09988)成交额26.78亿元排名第二,净买入4.19亿元 [1][2] - 山东墨龙(00568)成交额25.65亿元位列第三,净买入3372.07万元 [1][2] - 泡泡玛特(09992)成交额23.18亿元,净卖出2.43亿元 [2] - 建设银行(00939)成交额22.45亿元,净买入2.10亿元 [2] 深港通(南向)成交情况 - 腾讯控股(00700)以13.78亿元成交额位居深港通(南向)首位,净卖出5.38亿元 [1][2] - 阿里巴巴-W(09988)成交额13.49亿元排名第二,净卖出4.94亿元 [1][2] - 美团-W(03690)成交额12.74亿元位列第三,净买入3.56亿元 [1][2] - 泡泡玛特(09992)成交额12.11亿元,净卖出3.69亿元 [2] - 小米集团-W(01810)成交额7.90亿元,净买入3734.09万元 [2] 交叉市场活跃公司 - 阿里巴巴-W(09988)同时在沪港通和深港通成交额前三,合计成交额40.27亿元 [1][2] - 美团-W(03690)在两大通道合计成交额39.99亿元,沪港通净卖出但深港通净买入 [1][2] - 腾讯控股(00700)在深港通成交13.78亿元,沪港通成交13.58亿元 [2]
港股人民币计价平稳运行两周年 纳入互联互通提上日程
上海证券报· 2025-06-17 02:27
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运行情况 - 2023年6月19日至2025年6月16日,24只双柜台个股人民币柜台累计成交额达49051亿元 [1][2] - 最活跃个股为中国移动-R(6117亿元)、中国平安-R(5775亿元)、腾讯控股-R(5687亿元)、香港交易所-R(5356亿元)、阿里巴巴-WR(4872亿元) [1][3] - 24只双柜台个股总市值占港股主板市值的36% [3] 龙头公司人民币柜台交易表现 - 腾讯控股-R从首日成交额3662万元增至近期多个交易日达5000万元 [5] - 香港交易所-R单日成交额最高突破2亿元,近一个月日均成交额19033万元较首月356万元增长434% [5] - 中国移动-R、腾讯控股-R、阿里巴巴-WR等今年以来成交额同比大幅增长 [2] 市场结构与流动性特征 - 人民币柜台日均换手率普遍低于万分之一,主因大盘蓝筹股总股本庞大且机构投资者占主导 [6] - 当前人民币柜台交易规模仍显著低于港币柜台,流动性存在提升空间 [3] 制度创新与未来发展方向 - 双柜台模式通过两年实践验证了制度设计和市场基础设施可行性 [4] - 香港证监会计划年底前将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简化内地投资者交易流程 [6] - 该模式未来可能扩展至衍生品、融资活动等领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4] 对市场参与者的影响 - 直接使用人民币投资港股可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尤其利好长期配置型资金 [2][3] - 高股息央企如中国移动-R对追求稳定收益的人民币资金具有天然吸引力 [3] - 纳入港股通后,内地投资者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币计价与结算 [6]
谁在买港股新消费和创新药?
2025-06-18 08:5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港股新消费、创新药、软件服务业、汽车、专业零售、工业工程、银行、其他金融、石油及天然气、保险、一般金属及矿石、资讯科技 [1][4][10] - **公司**:美团、阿里巴巴、信达生物、百济神州、泡泡玛特、建设银行、中行、中移动、中石油、腾讯、小米、小鹏汽车、金泰控股、恒瑞医药、京东健康、中海油、中国神华、招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财险、中芯国际、中信证券、汇丰建投、联想、速腾科技、橘创科技、药明康德、港交所、汇丰控股、英恩生物、石药集团 [11][12][13]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观点**:南下资金是推动港股新消费和创新药板块上涨及支撑港股市场的主要力量,今年港股行情主要由内地机构资金推动,海外资金回流不显著 [1][7][9] - **论据** - 4 月 8 日至 6 月 9 日,创新药板块净流入超 288 亿港元,新消费板块净流入超 63 亿港元,国际中介(外资)同期净流出 226 亿港元 [1][3] - 今年以来至 6 月中旬,南下资金对创新药板块净流入超 550 亿港元,对新消费板块净流入超 180 亿港元,累计通过港股通流入超 6,600 亿港元 [1][5] - 新消费板块,外资先加仓并高位获利了结,南下资金右侧趋势跟随;创新药板块,2 月底至 3 月底两类资本均增持,之后外资持续减持超 300 亿,南下资金累计加仓超 520 亿且无明显波动 [1][6] - 今年内地公募基金、私募和个人投资者,以及保险机构投资者南下参与港股交易,增持创新药、科技股及红利板块 [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4 月 7 日至 6 月 11 日,新消费和创新药板块平均上涨超 50%,远超同期的恒华科技及一些互联网龙头企业 [2] - 4 月 8 日至 6 月 9 日,资金加仓最多的行业包括软件服务业、药品研发及生物科技、汽车、专业零售、工业工程;减持较多的行业包括银行、其他金融、石油及天然气、保险以及一般金属及矿石 [4][10] - 海外资金年初流入,3 月港股行情见顶及外部扰动后持续流出,4 月有回流迹象,近期因利率倒挂部分对冲基金流出,海外长线资金尚未明显回流,预计三季度末至四季度或有政策和经济改善信号吸引回流 [8] - 最近两个月各类资金操作情况 - 内地资金增持创新药、科技股、红利板块,减持软件服务和资讯科技 [10] - 国际中介加仓软件服务和资讯科技器材,减仓银行、创新药及专业零售 [10] - 香港本地中介加仓阿里巴巴、美团、中芯国际等,减仓金融类公司 [10] - 外资加仓腾讯、小米等,净流出美团、阿里巴巴等红利板块,医药板块内部有分化 [12] - 中资机构加仓阿里巴巴、美团等,减持金融类公司 [13] - 南下资金呈现哑铃型配置思路,加仓成长股和高分红标的,减持腾讯、小米等个股 [4][11]
一文读懂:什么是南向资金与北向资金?市场风向标如何解读?
搜狐财经· 2025-06-15 13:39
北向资金 - 北向资金指从香港及国际其他地区流入中国A股市场的资金 这些资金通过购买A股股票参与中国市场投资 [1] - 北向资金受关注因其代表国际资本对A股市场的态度 大量流入表明国际资本看好A股市场投资价值 可能带动股价上涨 [3] - 北向资金投资风格成熟理性 其投资选择对普通投资者具有参考价值 新闻常报道其单日买入规模达数十亿级别 [3] 南向资金 - 南向资金与北向资金方向相反 指从A股市场流向香港市场的资金 投资者通过南向资金可投资香港市场国际化公司及更灵活交易规则 [3] - 南向资金主要投资渠道包括港股通和QDII基金 港股通允许A股投资者直接用人民币买卖港股 QDII基金则由专业经理代理投资 [5] - 南向资金流动使A股投资者能接触更成熟国际市场 学习先进投资理念 同时实现投资范围扩展和风险分散 [5][7] 资金流动影响 - 北向资金流入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推动市场国际化进程 南向资金流出则拓宽A股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渠道 [7] - 双向资金流动促进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互动 形成资金资源跨市场自由流动 有利于市场繁荣发展 [7] - 投资者可利用双向资金流动机制 根据风险偏好选择跨市场投资产品 但需注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及汇率波动等影响因素 [7]
港股通6月13日成交活跃股名单
证券时报网· 2025-06-13 21:12
市场表现 - 6月13日恒生指数下跌0.59% [1] - 南向资金全天合计成交金额为1582.49亿港元 其中买入成交792.19亿港元 卖出成交790.30亿港元 合计净买入金额1.89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累计成交金额583.33亿港元 净买入29.79亿港元 港股通(沪)累计成交金额999.17亿港元 净卖出27.89亿港元 [1] 个股成交活跃度 - 山东墨龙成交额居首 达97.45亿港元 阿里巴巴-W和小米集团-W紧随其后 分别成交79.63亿港元和55.14亿港元 [1] - 美团-W净买入额最高 达12.18亿港元 该股收盘下跌1.99% 建设银行和中石化油服分别获净买入4.06亿港元和8642.16万港元 [1] - 阿里巴巴-W净卖出金额最多 达33.14亿港元 该股收盘下跌2.27% 腾讯控股和中国海洋石油分别遭净卖出20.64亿港元和9.19亿港元 [1] 连续交易动态 - 建设银行获南向资金连续3天净买入 合计净买入15.10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W遭连续净卖出 合计净卖出金额分别为140.97亿港元和74.48亿港元 [2] - 美团-W和泡泡玛特同时上榜港股通(深)和(沪)成交活跃股 分别获净买入12.18亿港元和6066.38万港元 [2] 个股涨跌幅 - 中石化油服单日涨幅达25.00% 山东墨龙涨幅75.65% [1][2] - 石药集团和百济神州分别下跌2.32%和1.90% [2] - 中国海洋石油上涨2.07% 腾讯控股股价持平 [2]
中泰国际每日晨讯-20250611
中泰国际· 2025-06-11 11:03
港股市场 - 6月10日,恒生指数微跌19点或0.1%,收报24,162点,恒生科指下跌0.8%,收报5,392点,大市成交金额2,503亿港元,港股通净流入75.9亿港元[1] - AH溢价指数回落至130.5,处于三年内8.8%分位数低位,考虑股息税后约为125,H股上行空间不大,恒指短期或挑战年内高点24,874点,但经济基本面弱复苏,港元触及弱方兑换保证或成潜在利空[2] - 消费板块中,新消费个股回落,泡泡玛特再提振3.2%,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上涨1.9%,新能源及公用事业欠缺方向,铀矿股和火电股上升[1][3][4] 房地产市场 - 上周30大中城市商品新房成交量142万平方米,同比下跌18.1%,环比下跌33.3%,不同类别城市皆同比下跌[5] - 一线城市新房累计成交量仅北京同比增幅改善,商品房存销比整体环比上升,土地成交量同比跌幅扩大[6][7][8] - 6月4日公布20个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的大城市名单,上周内房港股落后大市0.8个百分点[9][10] 其他市场 - 港股短期低估值、高增长潜力的恒生科指或有较好表现,“新消费”半新股建议趁高获利离场[13] - 美股估值高,盈利上修动能不足,再做多或加仓性价比不足,侧重防御性板块[14] - 美债长端利率预计逐步回落,短期10年期债息维持4.3%-4.8%高位震荡,4.5%以上区域配置性价比凸显[15] - 美元指数短期维持98.5-99.5区间震荡,美元兑离岸人民币大概率在7.20中枢双向波动[15][16]
中华交易服务港股通精选100指数下跌0.22%,前十大权重包含泡泡玛特等
金融界· 2025-06-10 21:58
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高开低走 中华港股通精选100指数下跌0 22%报5235 57点 成交额809 19亿元 [1] - 中华港股通精选100指数近一个月上涨5 80% 近三个月下跌0 66% 年至今上涨23 65% [1] - 指数基日为2008年12月31日 基点为2000 0点 [1] 指数构成 - 十大权重股为阿里巴巴-W(11 44%) 汇丰控股(10 55%) 腾讯控股(10 26%) 小米集团-W(7 25%) 美团-W(6 81%) 友邦保险(5 86%) 香港交易所(4 08%) 渣打集团(2 34%) 保诚(1 93%) 泡泡玛特(1 62%) [2] - 持仓全部来自香港证券交易所 占比100% [2] - 行业分布为可选消费(29 47%) 金融(28 41%) 通信服务(13 88%) 信息技术(9 15%) 房地产(4 62%) 医药卫生(4 04%) 公用事业(4 01%) 主要消费(3 12%) 工业(2 82%) 原材料(0 48%) [2] 相关产品 - 跟踪该指数的公募基金包括华安CES港股通精选100ETF联接A 华安CES港股通精选100ETF联接C 华安CES港股通精选100ETF [2]
智通港股通活跃成交|6月10日
智通财经· 2025-06-10 21:17
深港通(南向)十大活跃成交公司 公司名称 成交金额 净买入额 小米集团-W(01810) 17.24 亿元 -5.28 亿元 腾讯控股(00700) 16.40 亿元 -8.47 亿元 美团-W(03690) 15.26 亿元 +7.34 亿元 阿里巴巴-W(09988) 14.31 亿元 -1.48 亿元 信达生物 (01801) 12.57 亿元 +5.20 亿元 晶泰控股(02228) 11.91 亿元 +2.59 亿元 快手-W(01024) 11.77 亿元 -2.92 亿 元 泡泡玛特(09992) 11.16 亿元 -1411.35 万元 康方生物(09926) 10.62 亿元 -2.36 亿元 石药集团(01093) 8.96 亿元 +3.93 亿元 公司名称 成交金额 净买入额 美团-W(03690) 33.21 亿元 +2.52 亿元 小米集团-W(01810) 29.74 亿元 -3.72 亿元 腾讯控股(00700) 23.43 亿元 -10.44 亿元 阿里巴巴-W(09988) 20.89 亿元 -6.24 亿元 泡泡玛特(09992) 20.12 亿元 -1382.24 万元 ...
港股通(深)净买入27.96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6-10 20:59
市场表现 - 6月10日恒生指数下跌0 08%,报收24162 87点 [1] - 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渠道合计净买入75 90亿港元 [1] - 港股通全天成交金额为1248 68亿港元,其中沪市港股通成交790 37亿港元,深市港股通成交458 31亿港元 [1] 沪市港股通成交活跃股 - 美团-W成交额居首,达33 21亿港元,净买入2 52亿港元,股价下跌2 70% [1][2] - 小米集团-W成交额29 74亿港元,净卖出3 72亿港元,股价下跌1 29% [1][2] - 腾讯控股成交额23 43亿港元,净卖出10 44亿港元,股价下跌0 87% [1][2] - 石药集团净买入3 68亿港元,股价上涨2 95% [1][2] 深市港股通成交活跃股 - 小米集团-W成交额居首,达17 24亿港元,净卖出5 28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成交额16 40亿港元,净卖出8 47亿港元 [2] - 美团-W成交额15 26亿港元,净买入7 34亿港元 [2] - 信达生物净买入5 20亿港元,股价上涨2 66% [2] 个股表现 - 晶泰控股股价大涨16 70%,沪市港股通净卖出1 45亿港元,深市港股通净买入2 59亿港元 [2] - 康方生物股价上涨10 43%,沪市港股通净卖出2 52亿港元,深市港股通净卖出2 36亿港元 [2] - 泡泡玛特股价上涨3 19%,沪市港股通净卖出0 14亿港元,深市港股通净卖出0 14亿港元 [2] - 阿里巴巴-W股价下跌0 42%,沪市港股通净卖出6 24亿港元,深市港股通净卖出1 48亿港元 [2]
蜜雪集团等消费股昨日大涨,限售股解禁才是考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9 22:43
蜜雪集团股价波动与评级调整 - 蜜雪集团上周被美林和瑞银下调评级,美林下调至"跑输大市",瑞银下调至"卖出",主要因估值过高和海外业务负增长 [2] - 蜜雪集团当前动态市盈率44倍,市净率2.2倍,超过行业平均1.9倍水平 [2] - 海外业务表现不佳,2025年海外门店净开设数量为负,同店销售增长2024年下降35%后未见复苏 [2] - 内资券商国信证券给予"优于大市"评级,目标价603.3-635港元,预计未来5年门店规模达10万家 [3] 港股通纳入与短期市场反应 - 蜜雪集团、古茗和布鲁可6月9日纳入港股通标的,南向资金可买入 [1] - 纳入后首个交易日蜜雪集团早盘涨超9%,收盘涨5.41%,古茗涨4.34%,布鲁可涨22.34% [1] - 泡泡玛特2021年纳入港股通后股价仍长期回落,显示中期走势仍取决于市场环境和基本面 [4] 限售股解禁时间表 - 毛戈平限售股6月10日解禁,为板块中最早解禁公司 [5] - 老铺黄金限售股6月28日解禁,布鲁可7月10日解禁,古茗8月12日解禁,蜜雪集团9月3日解禁 [5] 公司估值与市场表现 - 蜜雪集团上周三盘中触及618.5港元,较202.5港元招股价涨幅达205% [2] - 最高市盈率超过46倍,当前市值2147亿港元 [1][2] - 古茗市值657.57亿港元,布鲁可市值481.80亿港元,泡泡玛特市值3368亿港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