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

搜索文档
高寒地区首个!吉林省洮南市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绿色电站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工
人民网· 2025-06-20 17:12
项目概况 - 吉林省洮南市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绿色电站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开工,由中国能建数科集团"研投建营数"一体化建设 [1] - 该项目是我国高寒地区首个压缩空气储能绿色电站,也是吉林省首座压气储能电站 [1] 技术细节 - 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中国能建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一期投资约43亿元,建设1台350MW压缩空气储能机组 [3] - 储能容量达1400兆瓦时,储能7小时,释能4小时,计划年运行天数达330天,年最大发电量约4.62亿度 [3] - 采用高效环保的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建设人工硐室作为储气库,配套风电新能源系统、深层地热系统 [3] - 单机容量、储能规模、转换效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 战略意义 - 项目是洮南市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也是贯彻吉林省和白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5] - 将提升洮南市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调节能力和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带动产业链集聚发展 [5] - 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吉林省西部新能源消纳能力,提高电网灵活性和稳定性 [7] - 助力提升"吉电入京"特高压输电通道绿电外送能力,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示范意义 [7]
智光电气(002169) - 002169智光电气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9
2025-06-20 15:32
政策影响 - 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短期或影响市场,但长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双碳目标对储能需求未变,市场更看重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经济性 [1] - 公司倡导的级联型高压储能路线平均转换效率比低压方案高出6%以上,单机容量大、构网能力强、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低,符合136号文后配储需要 [1] 业务订单 - 2025年以来,智光储能设备及系统集成业务快速增长,在多地签约大型储能电站项目,中标/签约项目规模超4.4GWh,其中级联型高压直挂储能项目超2.7GWh [1] 独立储能电站进展 - 2024年清远市清城区白庙地块200MW/400MWh独立储能电站投入运行,2024年度营收9244.27万,净利润5394.05万 [1] - 清远独立储能电站二期200MWh、三期416MWh及梅州平远400MWh已启动建设,预计年内陆续投入使用 [2] 海外业务布局 - 2023年设立海外事业部后,在产品研发认证、市场推广、示范性项目落地等方面取得成绩,主要产品有液冷工商储一体机、液冷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及智能户储产品 [2] - 工商储产品取得欧标认证及意大利CEI 0 - 16并网认证,重点关注欧洲、非洲及东南亚市场,后续将加大开拓力度 [2]
品牌引领·智链未来丨空气能发电?探访能源界的又一“黑科技”
央视网· 2025-06-20 14:54
项目概况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山东泰安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电站项目[2] - 该项目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单机功率压缩空气储能项目[2] - 预计年发电量达4.6亿度,相当于20多万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2] 技术原理 - 利用地下废弃盐穴作为储气库,通过压缩空气储能[2] - 空气压缩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以热水、熔盐等形态储存在地面储热罐中[2] - 用电高峰时释放高压空气和储存的热量驱动空气透平发电机组发电[2] - 实现电网"削峰填谷",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和新能源消纳能力[2] 项目地位 - 入选2023年山东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3] - 入选2024年山东省重大项目名单和2024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3] 项目影响 - 预计年内首次并网暨全容量发电[3] - 将极大提高区域电网供电可靠性[3] - 为山东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泰安市打造千万千瓦级储能基地提供支持[3] - 有力助推实现"双碳"目标[3]
在福建,看清洁能源如何与海洋经济浪漫“邂逅”
新华财经· 2025-06-20 14:53
海上风电产业发展 - 福建省海上风电理论蕴藏量超过1.2亿千瓦,截至2025年5月装机容量达383万千瓦 [2] - 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在福清市江阴产业园建设,为产业链提供科研攻关、试验验证等服务 [2] - 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上风电联合实验室揭牌,聚焦海上风电并网、运行控制、智慧运维等技术攻关 [2] 海岛微电网建设 - 宁德市霞浦县西洋岛建成风光储微电网,包括3台2000千瓦风机、1000千瓦/2000千瓦时储能装置和20.74千瓦光伏设备 [3] - 2024年西洋岛微电网发电量达1500万千瓦时,满足全岛用电需求并有富余电力输送回陆地电网 [3] - 微电网显著提升海岛供电可靠性,替代海缆成为第一电源 [3] 电力基础设施与海洋经济 - 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通过电力改造新增10千伏线路5千米和变压器3台,支持海产品养殖、加工电商等产业 [5] - 澳角村现有电商企业117家,年销售额达3.5亿元 [5] - 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2024年船舶岸电供应达119.2361万千瓦时,推动绿色港口建设 [7] 绿色能源应用 - 厦门港、福州港推进"岸电入海",为船舶提供清洁电能替代燃油发电 [6] - 西洋岛微电网项目为发展海岛全域绿色低碳旅游奠定基础 [4]
如何精准监测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中国团队研发出卫星遥感新方案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11:29
全球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监测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高精度动态量化与制图 [2] - 该技术通过优化算法和构建模型,研发卫星遥感新方案,反演精度显著提升 [2][4]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清洁生产》,为全球碳盘点提供关键科学数据支撑 [2] 燃煤电厂碳排放监测的重要性 - 燃煤电厂碳排放量约占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总碳排放量的50%,是碳核算的核心环节 [3] - 传统计算方式依赖电厂自报数据,存在无法体现实际排放差异和缺乏统一核算标准的问题 [3] - 卫星遥感技术虽具优势,但此前面临背景干扰和反演误差高达50%的挑战 [3] 技术创新与动态管控 - 研究团队基于美国OCO-3卫星,创新提出"两段线性回归融合高斯函数拟合"算法,提升背景值识别效率 [4] - 开发动态风向校正算法和烟羽抬升模型,精确量化14座大型燃煤电厂排放量(21.54千吨至82.3千吨/日) [4] - 该技术标志着碳排放监测从静态清单向动态管控的重要转变 [4] 应用价值 - 为全球碳盘点核查提供客观技术手段,助力中国碳盘点及重点行业减排效力评估 [2] - 可监测点源碳排放偷排漏排,为碳交易稽查与减排政策校准提供科学依据 [2]
电动与氢燃料重卡的突围进阶之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0 10:58
商用车减碳现状与挑战 - 商用车保有量仅占汽车总量12%,但贡献道路交通超55%的碳排放,其中日均运距超500公里的中长途货运场景车辆保有量不足商用车总量10%,碳排放占比却高达50%左右 [2] - 新能源重卡市场渗透率从2021年2%跃升至2024年14%,但主要用于日均运距500公里以内的短途场景,中长途场景市场渗透率近乎为零 [3] - 中长途场景面临跨区域运营、经济性敏感度高、运输距离长、线路不固定、能源需求量不稳定等独特挑战 [4] 基础设施制约因素 - 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全国服务区变压器容量需提升至目前10倍以上才能满足需求,但尚未形成重卡专用电网增容规划 [5] - 加氢站存在结构性缺陷,70MPa高压站占比不足2%,且分布不均、数量不足、距离过远 [5] - 示范城市群补贴氢价35元/公斤与非示范区50元/公斤形成40%价差,削弱氢能重卡跨区域运营经济性 [5] 技术瓶颈分析 - 纯电动重卡电池能量密度不足,单次续驶里程较难突破400公里,仅为柴油车三分之一 [6] - 纯电动重卡补能效率低下,282kWh电池充电需45分钟~1小时,500kWh电池需1.5~2小时,而柴油车仅需10分钟 [7] - 燃料电池重卡系统功率多集中于80~150kW,250~300kW大功率系统仅占4%,购置成本达百万元,是同配置燃油车2.5~3.5倍 [7] 政策与技术发展建议 - 建议国家层面制定长期公路货运廊道规划,统筹推进大功率充电桩、换电站及加氢站在干线公路沿线布局 [8] - 需加速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推动该技术于2035年前实现商业化装车 [9] - 加强300kW燃料电池系统、高压储氢、液氢等技术研发,重点攻关液氢瓶阀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 [9] 未来技术路径展望 - 2035年前以柴油、天然气等传统内燃机重卡节能增效为主,燃烧效率优化、低碳燃料及混合动力技术将是主要减碳路径 [11] - 2035年后纯电动重卡与燃料电池重卡将基于能源禀赋、场景需求及成本优势展开差异化竞争 [11] - 氢燃料内燃机、混合动力等技术将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重要补充 [11]
2025研判!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行业政策、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收官之年攻坚在即,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或将迎来显著攀升[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0 09:16
海上风电行业概述 - 海上风电凭借资源丰富、发电效率高、不占用陆地资源等优势成为清洁能源重要支柱,正迎来发展黄金期 [1] - 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4351万千瓦(截至2025年4月),占风电总装机8.04%,连续4年全球第一 [1][12] - 行业按水深分为潮间带(≤5米)、近海(5-50米)和深海(>50米),近海为主流,漂浮式技术是深海开发方向 [3][4] 行业发展历程 - 2007年首座海上风电项目投运,2020年装机达2639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现进入深远海开发阶段 [6] - 单机容量从3MW提升至当前20MW+,技术创新推动规模化发展 [6][25] 政策支持 - "十四五"规划明确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等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鼓励集群化开发 [8][9] - 2024年政策强调深远海开发与多业态融合(如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制氢) [9][26]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钢材/碳纤维)国产化率提升,中游整机制造向大型化发展(如明阳16.6MW机组),下游运维智能化升级 [10][20] - 多能互补模式(风电+光伏/储能)拓展海域资源利用 [10][26] 区域竞争格局 - 广东、江苏累计装机超11GW领跑,山东、浙江超5GW,福建3.72GW [14][15] - 2025年各省装机缺口显著,广东需新增6.378GW,江苏4.256GW [14][15] 企业竞争态势 - 第一梯队(明阳/金风/远景)占据主导,2024年TOP5企业新增装机占比94.2% [16][18] - 明阳智能2025年Q1营收77.04亿元(+51.78%),漂浮式机组技术领先 [20] - 运达股份从陆上转型海上,2024年累计装机657MW,加速布局浙江项目 [22][23] 未来趋势 - 深远海开发加速,漂浮式技术商业化推动离岸超百公里项目 [24] - 单机容量迈向20MW+,智能化运维(AI/数字孪生)降本增效 [25] - "风电+"模式(制氢/海洋牧场)催生多产业融合新业态 [26]
发展绿色金融要先立后破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2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 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 [1] - 预计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资金需求将超25万亿元 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广阔 [1] - 绿色金融当前聚焦电力 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以及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1] 绿色金融重点支持领域 -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领域贷款余额18.11万亿元 一季度增加1.47万亿元 [1] -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贷款余额8.13万亿元 一季度增加4680亿元 [1] - 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领域贷款余额4.81万亿元 一季度增加4269亿元 [1] 绿色金融发展挑战 - 部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资金需求量大 具有准公益性质 短期内难以产生充足现金流 [2] - 需解决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优势互补问题 探索生态 经济 金融协同发展路径 [2] 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 中国已确立绿色金融"五大支柱":标准体系 环境信息披露 激励约束机制 产品与市场体系 国际合作 [2] -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助于界定相关活动 避免"洗绿"和"假转型"问题 [2] - 金融管理部门大力支持绿色金融标准制定 落地和国际合作 [2]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 开展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 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一体化实施 用产业收益反哺生态投入 [3] - 水库等长期项目可通过REITs等金融创新工具将稳定收益转化为投资回报 [3] - 需加强系统谋划 发挥财政 货币 产业政策组合效应 扩大碳交易市场 撬动耐心资本投入新能源体系建设 [3]
聚焦2025陆家嘴论坛:与会嘉宾共话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期货日报网· 2025-06-20 04:37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 绿色贷款余额超过40万亿人民币 居全球首位 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1] -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涵盖发展目标 统计标准 产品体系 考核评价 国际合作 信息披露等方面 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政策体系加速完善 [1] - 人民银行更新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 扩大业务边界和范围 政策标准的引领作用显著 [1] 现存问题与挑战 - 现行绿色金融标准主要覆盖纯绿经济活动 对高碳行业覆盖不足 [2] - 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未充分发挥 期货 期权等碳金融产品匮乏 制约碳价格机制形成 [2] - 支持企业降碳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机制不完善 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加强 [2] 未来发展建议 - 需出台国家层面转型金融标准 覆盖重点高碳行业 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 [2] - 深化碳市场建设 扩大参与主体范围 丰富期货 期权等碳金融产品种类 [2] - 加快碳核算 碳足迹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 [2] 气象金融创新 - 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呈现复合叠加特点 需加强天气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应将其纳入风险管理框架 [3] - 复旦大学 气象部门 期货交易所正推进基于气象指数的金融衍生品上市 中国尚未推出天气衍生品 [3] - 天气衍生品是典型绿色金融产品 有助于分散气候变化风险 未来金融与气象合作将更紧密 [3]
华夏华电清洁能源REIT正式获批
新华财经· 2025-06-20 00:33
核心观点 - 华夏华电清洁能源REIT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准予注册的批复 标志着我国清洁能源REIT市场迈出重要一步 [1] - 该REIT通过金融创新链接社会资本与清洁能源产业 为"双碳"目标注入新动能 同时为投资者提供分享绿色经济红利的优质资产配置工具 [1] - 项目落地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实践 也是清洁能源产业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标志性事件 [2] 产品结构 - 初始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为华电国际 杭燃集团及杭州钱塘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持股子公司华电江东持有的华电杭州江东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 [1] - 项目主要设施为2套480 25兆瓦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 经营收入来源于发电业务和供热业务 [1] 运营情况 - 项目已运营近十年 运营情况稳定 [1] - 项目整体建设质量 施工工艺及各项指标优良 现已成为浙江电网重要统调电厂和杭州市钱塘区主要电源 热源支撑点 [1] 市场意义 - 为投资者增加"一键配置绿色资产"的工具 [2] - 以资本力量撬动清洁能源产业链升级 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可复制的市场化路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