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下沉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同程旅行(0780.HK)2025Q2财报点评:核心OTA增长亮眼 关注国际业务发展
格隆汇· 2025-08-22 04:01
2025Q2财报核心数据 - 2025Q2公司实现收入47亿元(yoy+10%)[1] - 实现经调整净利润7 8亿元(yoy+18%) 经调整净利润率16 6%(yoy+1 1pct)[1] 核心在线旅游平台表现 - 2025Q2核心在线旅游平台实现营收40亿元(yoy+14%) 经营利润率26 7%(yoy+2 4pct)[1] - 交通票务业务实现营收19亿元(yoy+8%) 国际机票销量同比增长近30%[1] - 住宿预订业务实现营收14亿元(yoy+15%) 国际酒店业务加强全球供应商合作及热门目的地布局[1] - 其他业务实现营收7 6亿元(yoy+28%) 酒店管理业务平台运营酒店数量超2700家 另有1500家在筹备中[1] 度假业务表现 - 2025Q2度假业务实现营收6 6亿元(yoy-8%) 受东南亚地区安全问题影响[2] 用户表现 - 2025Q2平均月付费用户数4640万人(yoy+9 2%) 年付费用户数2 52亿(yoy+10 2%)[3] - 12个月累计服务人次19 9亿(yoy+7 2%)[3] - 非一线城市注册用户占比超87% 微信平台新付费用户中69%来自非一线城市[3]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 调整2025-2027年营收预测分别为193/219/244亿元 归母净利润28/32/37亿元[3] - 对应摊薄EPS为1 2/1 4/1 6元 P/E为15 8/14 0/12 1倍[3] - 给予2026年目标市值601亿元人民币 目标价28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3]
万亿咖啡赛道,挪瓦正在狂飙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8-21 16:33
咖啡行业增长趋势 - 咖啡赛道整体降温但保持15%增速 [6] - 星巴克中国三季度营收7.9亿美元同比增长8% [6] - 瑞幸、库迪、幸运咖2024年新增门店均超千家规模增幅超30% [6] 头部品牌增长策略 - 星巴克增长源于减糖无糖新品、非咖产品拓展新人群、县城下沉开店 [6] - 行业增长关键在于提升渗透率实现咖啡消费大众化日常化 [6] - 核心打法聚焦新产品、新人群和新渠道三大维度 [6] 挪瓦品牌差异化路径 - 2019年成立品牌门店数突破4500家 [6] - 主打健康低糖路线开创无糖低卡咖啡细分赛道 [6] - 通过IP联名圈层渗透强化健康年轻标签 [6] - 深度嵌入便利店等高频率消费场景 [6] 产品创新方向 - 健康低卡成为饮品市场爆款密码 [7] - 挪瓦果咖路线精准契合健康需求 [8] - 核心目标人群为18-25岁健康意识觉醒的年轻人 [8] - 生椰拿铁脂肪含量比同类产品低50% [8] - 果蔬元素咖啡新品收入占比超50% [8] - 羽衣甘蓝轻咖等产品通过心理暗示减少消费罪恶感 [8] 年轻人群渗透策略 - 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重点布局三四线下沉市场 [11] - 吨吨桶果咖与Keep等运动品牌联名实现销量增长483% [11] - WAKUKU联名活动通过潮玩周边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11] - 《奇迹暖暖》联名结合线上线下故事分享带动用户到店 [13] - 《战双帕弥什》联名首日广州门店营业额涨460%上海增220% [15] 渠道拓展模式 - 一二线城市黄金点位饱和必须向下沉市场要增量 [19] - 联营模式与罗森等便利店合作降低开店成本 [19][20] - 便利店合作后日销量达700-1000杯客流增20%商品销量日均增超20% [20] 赛道未来增长关键 - 健康饮品需求被共同推高形成更广阔市场基础 [21] - 年轻人群认知从"咖啡味小甜水"向丰富品类体验过渡 [21] - 下沉市场渗透需平衡教育节奏与接受度差异 [21] - 需通过产品差异化、品牌势能和运营体系提升合作伙伴价值 [21]
锅圈(02517.HK):好吃不贵的社区央厨品牌 万店规模领跑在家吃饭赛道
格隆汇· 2025-08-20 20:08
公司业务与定位 - 公司是中国领先且快速增长的一站式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品牌 门店数量达到万店规模仅用6年 [1] - 公司深耕下沉市场 约72%门店位于地级市 县级市和乡镇 定位"中国社区好邻居" [1] - 采用加盟模式 99%以上门店为加盟店 加盟商以夫妻老婆店为主 单店辐射约3000户社区家庭 [1] - 采用零加盟费加低加盟门槛模式 加盟商回本周期约两年 [1] - 公司因地制宜发展店型 主要包括标准店和乡镇店 [1] 产品与品牌策略 - 从火锅和烧烤两大垂类赛道切入 收入贡献接近90% 同时逐渐扩展到其他品类 [2] - SKU基本为自有品牌产品 塑造统一品牌形象 [2] - 通过品牌代言人岳云鹏 健康大使刘耕宏强化在家吃饭的品牌定位 [2] - 秉持好吃方便还不贵的品牌理念 2024年成功推出爆品例如99元毛肚自由套餐 [2] - 通过抖音等渠道售卖 拉动同店收入增长 [2] 供应链与运营效率 - 自2019年起深耕供应链建设 截至1H25拥有7家工厂 [2] - 围绕重点火锅品类例如牛肉 肉丸 底料 虾滑 水产等做自产布局 [2] - 采用单品单厂模式 提升上游采购端议价能力 优化生产成本与效率 [2] - 加盟商绝大部分产品需要从公司采购 [2] - 与第三方仓储物流商合作提高效率 大多数订单实现中央仓到零售门店次日达配送 [2] 增长驱动与财务预测 - 未来三年收入增长主要靠新开门店驱动 门店数量在2H24重回正增长 [3] - 预计2025年门店净新增1000家 门店总数达到11150家 [3] - 预计2026年和2027年开店加速 分别净新增2000家和2000家 [3] - 门店数量预计在2029年底实现翻倍 达到2万家 [3] - 预计2025年同店收入同比增长中单位数 [3] - 1H25将超过2000家门店改造为无人零售门店 延伸夜宵消费场景 [3] - 净利润率预计稳步提升 受益于自有工厂规模效应增强和费用率优化 [3] - 预计2025年到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4.2亿 4.9亿 5.8亿元 [3] - 分别对应PE估值22倍 18倍 16倍 2025年股东回报率5.5% [3] - 给予25年27倍PE估值 目标价4.5港币 [3] 发展催化剂 - 同店收入超预期 新开门店超预期 [3] - 新项目进展超预期 包括农贸门店 锅圈小炒 海外业务 [3]
瞄准下沉市场!理财公司“牵手”农商行
国际金融报· 2025-08-19 21:38
银行理财机构与农商行代销合作趋势 - 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与超35家农商行建立代销合作关系 包括农银理财 苏银理财 中银理财 渤银理财等机构[1] - 股份行及江浙地区城商行所属理财机构对下沉市场拓展表现积极[1] - 兴银理财代销机构数量达542家 其中农村商业银行占比达339家[3] 具体合作案例 - 浙江缙云农商行与五家理财机构合作 包括兴银理财 杭银理财 信银理财 青银理财和北银理财[3] - 农银理财与东莞农商行签署理财产品代理销售服务合同[3] - 渤银理财与陕西地区超20家农商银行签署代销协议[3] 下沉市场发展动力 - 三四线城市及县域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1][4] - 一二线城市理财市场竞争趋于饱和[4] - 监管要求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在2026年底前清零自营理财规模[4] 代销市场发展现状 - 2025年6月全市场有569家机构代销理财公司产品 较年初增加7家[5] - 一季度末代销机构达575家 较去年同期增长80家[5] - 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因母行销售渠道不及国有大行 更积极拓展代销渠道[6] 区域合作特征 - 江浙地区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依托区域经济优势 与农商行合作紧密[6] - 这些机构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具备扎实业务基础和客户资源[6] 合作模式演进 - 当前合作主要停留在银行作为代销平台引入理财公司产品的层面[6] - 已有银行与理财公司通过联合创设理财产品探索新模式[6] - 理财公司需要为中小银行提供全流程服务闭环支持 包括售前 售中 售后环节[1][6]
整个社会都在喊没钱了,但市场上依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消费冠军
创业家· 2025-08-19 18:20
日本消费行业启示 - 日本在"失落的三十年"中涌现出优衣库、711、唐吉诃德等消费冠军品牌,核心在于刚需升级和平替现象[9][10] - 刚需升级体现在食品丰富度提升(便利店餐食仅10-20元人民币)和业态变革(便利店/折扣店替代百货)[9] - 平替趋势表现为消费者从奢侈品转向优衣库等性价比品牌,家居领域宜得利超越宜家[10][11] - 对中国企业的三大借鉴:极致性价比、线下零售能力、执行效率提升[12][13] 中国消费市场结构性机会 - 下沉市场将成为未来20年最主流市场,孕育新一代国民品牌和万店连锁企业[14][15] - 京东案例验证零售核心三要素(成本/效率/用户体验),其上市后收入增长16倍至万亿规模,利润从2亿增至350亿[16][17][18] - 基础设施升级(物流/仓储)催生新一代电商创业者以更快速度实现规模化[21] 启承资本投资成果 - 专注消费赛道,已投20+企业涵盖食品/家居/生活方式,15家营收超10亿,5家超50亿,3家零售企业2023年营收破百亿[24] - 被投企业社区门店超25000家,购物中心门店超4000家,为线下零售投资最多的消费基金[24] - 2023年三家被投企业上市:德尔玛(A股)、十月稻田/锅圈食汇(港股),均在疫情期间完成投资[25] 消费冠军培育方法论 - 提出"增长战略屋"系统工具,包含产品开发、日本经验本土化、连锁案例拆解等模块[30][32] - 10年陪跑体系覆盖产品破局(5P配称模型)、模式创新、竞争壁垒构建等全周期能力建设[47][48][49][50] - 实战案例包括零食很忙(15000+门店)、源氏木语(线上实木家具TOP1)、十月稻田(年营收60亿)等[46][50] 消费冠军专题营规划 - 课程设置:2次线下模块(2天1晚/次),聚焦产品破局、模式创新、竞争战略三大方向[47][49][50] - 导师团队含京东系产业背景投资人,覆盖战略/物流/品牌孵化等全链条,曾操盘元气森林冰茶等10亿级单品[43][46] - 招募对象为新锐品牌(1-5亿营收)、区域连锁(300+门店)、传统转型企业(10-50亿营收),限额20席[54]
下沉市场的红利快结束了
虎嗅· 2025-08-19 12:48
跨江交通发展 - 长江跨江路线选择增多 包括南京二桥 江阴大桥 润扬大桥 苏通大桥 南京四桥 崇启大桥 五峰山大桥等 [1] - 润扬大桥首次体验智驾功能 可实现几十公里无需人工操控 但需定期手扶方向盘 [3] - 当前智驾技术尚未达到完全无人驾驶水平 复杂路况仍需人工接管 反应速度偏保守 [4] 下沉市场商业格局 - 知名连锁品牌加速渗透县城市场 覆盖星巴克 瑞幸 罗森 麦当劳 希尔顿等餐饮 便利店 酒店业态 [7] - 连锁品牌凭借产品标准化 服务体系 品牌溢价 供应链优势形成竞争壁垒 [7] - 县城单体商业生存压力加剧 仅自有物业或成熟老店可维持 新创企业需具备强产品力 [8] 县域经济特征 - 县域商业信任体系以家族为核心 形成利益共同体 信任成本显著低于外部合作 [8] - 县城房地产投资价值萎缩 因人口基数小导致资产流动性差 折价交易现象普遍 [8] - 下沉市场红利接近尾声 品牌渗透趋于饱和 需等待居民收入增长支撑消费升级 [9] 资本市场表现 - A股总市值回升至100万亿水平 接近2015年峰值 但多数散户仅实现回本 [4] - 贸易政策波动曾引发显著亏损 部分投资者选择止损离场 对后续反弹参与度低 [5]
只开夫妻店!广东城中村跑出黑马,已有1800+店
搜狐财经· 2025-08-18 18:29
品牌发展概况 - 在两广城中村/乡镇市场快速扩张,4年时间开出1800+门店,今年有望突破2000家[4][6] - 近期已进军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因两广市场趋于饱和[22] - 品牌名称为"煲金珠",创始人为卢全龙,总部已迁至广州[6][24] 差异化市场策略 - 专注下沉市场:避开城市商圈,主攻广东中山三山村等城中村/乡镇/工业区,单店日均营收2000+元[10][12][6] - 渠道选择独特:仅发展夫妻老婆店加盟模式,拒绝职业加盟商,通过亲友口碑裂变拓店,部分家族开出30+门店[6][16][18] - 低成本运营:依托低房租和夫妻店人力成本优势,乡镇门店年利润超20万元[6] 产品定位与创新 - 极致性价比:主打7元老红糖珍珠奶茶,杯均价不超过10元,SKU达40+但珍珠奶茶占比超50%[15][20] - 珍珠工艺创新:定制软糯型珍珠,采用"汤圆式"包芯工艺提升红糖入味度,与主流Q弹口感形成差异[18][20] - 风味差异化:红糖原料强调香味留存,经多次工厂测试优化回香度[20] 营销与扩张路径 - 反主流营销:无官方小红书账号,少发短视频团购券,不追点评榜单,依赖自然流量[6] - 早期采用"自营示范+转加盟"模式:先自营盈利后转售,验证单店单日营收可达1万+[12] - 面临转型挑战:需补足品牌建设、组织力等短板以支撑跨区域扩张[24] 行业启示 - 验证"农村包围城市"可行性:在头部品牌下沉背景下仍找到生态位,证明非主流渠道存在机会[4][26] - 发展模式创新:通过夫妻店社群裂变实现低成本快速复制,与传统职业加盟形成对比[16][18] - 行业转型信号:内卷本质是模式转型前兆,需预判未来2-3年存活价格带及渠道能力[26]
只开夫妻店,广东城中村跑出黑马,已有1800+店
36氪· 2025-08-16 11:40
品牌发展概况 - 在两广城中村/乡镇市场快速扩张 4年开出1800+门店 今年有望突破2000家 [1][3] - 近期已进军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因两广市场趋于饱和 [17] - 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 避开主流品牌竞争 专注下沉市场缝隙 [1][6] 商业模式差异化 - 渠道定位:专注广东/广西的城中村、乡镇、工业区 仅广东就有200+城中村门店 [6][8] - 价格策略:主打10元以下产品 老红糖珍珠奶茶定价7元 杯均价不超过10元 [8][9][11] - 加盟模式:坚持只发展夫妻老婆店 拒绝职业加盟商 通过口碑裂变拓店 部分家族开出30+门店 [3][12][14] 产品运营特点 - 产品结构:40+SKU覆盖珍珠奶茶/水果茶/酸奶等 老红糖珍珠奶茶占比超50% [11][16] - 珍珠工艺:定制软糯型珍珠 采用"汤圆式"包芯工艺提升入味性 红糖配方注重香味留存 [14][16] - 经营效率:单店日均营收2000+ 部分门店日销破万 因房租和人工成本低 乡镇门店年利润超20万 [3][8] 未来战略调整 - 组织升级:总部迁至广州 强化公司化运营 补足品牌建设/营销/运营等短板 [19] - 市场拓展:从区域性品牌向全国延伸 但需应对跨区域管理的挑战 [17][19] - 行业启示:验证非主流发展路径可行性 需预判未来价格带竞争并构建渠道能力 [20]
哈根达斯与星巴克踏入同一条河流
观察者网· 2025-08-15 10:16
哈根达斯与星巴克中国市场现状 - 哈根达斯母公司通用磨坊考虑出售在华冰淇淋门店业务,潜在交易金额5亿-8亿美元,附带商标授权[1] - 星巴克中国评估超过20家机构投资者,计划出售70%股权(每家不超过30%),保留30%股权[1] - 2025年哈根达斯中国门店数量缩减至250余家,较巅峰时期减少近四成[16] - 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增长2%,但交易量增长6%,显示业绩回暖依赖降价策略[28] 品牌历史与高端定位策略 - 哈根达斯1996年进入中国,定位"高端进口",单球售价25元(当时职工月均工资500元)[2][3] - 采用全进口原料+奢华门店策略,旗舰店装修成本超百万,70%门店分布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3][5][6] - 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初期通过合资模式运营,2006-2017年逐步收回直营权,选址毗邻奢侈品牌[6][8] - 两者通过"第三空间"概念塑造精英消费符号,2017年哈根达斯中国销售额占全球业务近半[5][8] 市场环境变化与竞争压力 - 新式茶饮(35元/杯)2015年后冲击两者基本盘,瑞幸"九块九"策略加速市场份额流失[9][11] - 哈根达斯2017年开始从商场一楼撤至负一层,2022年转向零售/电商渠道,2023年发力即时零售[10] - 星巴克中国市场份额从2017年42%降至2024年14%,2022年启动下沉战略计划新增3000家门店[11][12] - 2024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1835亿元,Gelato品类增速10%,Godiva等新竞品定价更高(55-59元)[23] 战略调整与资本运作 - 哈根达斯2024年进驻15个低线城市,但面临产品创新不足(仅8种口味)和本土化缺失问题[13][21] - 星巴克2025年首次大规模降价,加码县域市场(已进入17个县级市),拓展非咖啡饮品场景[12] - 通用磨坊2025Q3国际销售额降3%(主因中巴市场),哈根达斯中国客流量两位数下滑[20] - 潜在买家关注哈根达斯门店网络价值,星巴克吸引KKR/高瓴/华润等20家机构竞购[20][28]
财报2023|妙可蓝多如何走出奶酪消费困境-天天新动态
华尔街见闻· 2025-08-14 07:12
业绩表现 - 2023年一季度营收10.23亿元同比下降20.47% 净利润2420.23万元同比下降67.08% 扣非净利润586.88万元同比下降91.47% [1] - 2022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7.84% 但净利和扣非净利分别下滑12.32%和45.14% 四季度营收同比减少25% 净利由盈转亏 [3] - 2022年单季营收增速逐季下滑 分别为35.2%、17.2%、14.7%和-25% 2023年一季度延续颓势 [4] 市场反应 - 一季报发布次日股价盘中逼近跌停 创历史新低23.47元/股 市值135亿元 一年内股价腰斩 [3] - 奶酪市场零售规模2022年达142.94亿元 增速放缓至8.9% 公司市占率32.7%但增量空间缩小 [4] 成本与盈利 - 2022年进口奶酪均价同比上涨14.5%至5287美元/吨 公司奶酪业务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3.54%至22.93亿元 毛利率减少7.78个百分点至40.48% [4] - 销售费用率从2018年16.74%提升至2022年25.24% 但营收增速从2020年63.2%降至7.84% [6] 产品结构 - 2022年奶酪业务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16% 但核心产品即食营养系列奶酪收入同比减少0.6%至25亿元 [6] - 家庭餐桌系列和餐饮工业系列奶酪产品分别实现54.7%和75.6%增速 但毛利率较低 [6] 渠道与竞争 - 2022年零售终端网点增至80万个同比增长33.33% 经销商数量净减少145家至5218家 2023年一季度进一步净减少53家至5165家 [8][9] - 常温奶酪棒战略面临乳业巨头渠道优势挑战 伊利拥有近2万家经销商和600多万终端网点 公司经销商数量仅为伊利四分之一 [7][8] - 价格战导致奶酪棒折扣力度达5-8折 销售投入边际效益递减 [6] 行业趋势 - 出生人口从2016年1883万降至2021年1062万 影响儿童奶酪制品长期需求 [5] - 参照常温酸奶发展史 先发优势可能被渠道更强的后来者颠覆 如伊利安慕希6年做到200亿元规模远超光明莫斯利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