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

搜索文档
“三位一体”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6-07 05:43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为释放内需潜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奠定坚实基础。接下来,需 进一步聚焦"制度创新+技术赋能+治理协同"三大突破口,以系统性改革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 更大成效。 不经意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已跨过3个春秋。自2022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来,各项改革举措渐次落地,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化到省 间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从跨境电商物流费用占比显著下降到平台互联互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统 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技术赋能方面,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通过推广电子证照跨域互认,构 建全国统一的商品追溯和质量认证体系。比如,依托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国首个跨省市前置货站 在苏州启用,使当地企业国际物流成本降低近三成。北京市向社会开放1.8万个高质量公共数据集,为 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医疗设备等场景应用提供了支撑。可以预计的是,未来数字技术将在全国统一大市 场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治理协同方面,在加快治理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央地协同机制,积极探索"负面清单+信用监管"模 式,构建跨区域联合惩 ...
大连自贸片区13项创新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中国发展网· 2025-06-06 19:25
辽宁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推广 - 辽宁省政府面向全省推广自贸试验区第八批28项改革创新经验 涵盖政府职能转变 贸易便利化 产业转型升级 扩大开放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5个领域 [1] - 大连自贸片区13项经验入选 占比46% 位列首位 其中政府职能转变领域2项 贸易便利化领域3项 产业转型升级领域1项 扩大开放领域5项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领域2项 [1] - 政府职能转变领域7项经验 包括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主动披露便企平台等 [1] - 贸易便利化领域7项经验 包括"数智筛"海关税收智能分析 矿产品混配监管新模式 进口食品电子化互认等 [1] - 产业转型升级领域6项经验 包括半导体供应链关键原料数智监管创新等 [1] - 扩大开放领域6项经验 包括大宗商品国际运输船舶乘潮优先通关模式 进口大豆离岸现货交易 外贸企业信用贷惠企平台等 [1] -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领域2项经验 包括船舶载运大型锂电池类货物运输标准创新 新石化产品海运标准创新等 [1] 大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成果 - 大连自贸片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推出系列标志性 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 有效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2] - 截至目前 已有9项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114项创新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2] -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在更广领域 更深层次开展探索 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 推进制度型开放 [2]
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十周年成果发布!集聚港澳企业超3500家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12:13
南沙自贸区十年发展成果 制度创新成果 - 累计形成45项全国复制推广、136项全省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1] - 十大标志性案例包括商事登记确认制、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全国首个"无证明自贸区"等 [1][2] - 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并在全国自贸区试点推广 [2] - 跨境电商出口退货新模式入选2024年全国自贸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 [2] 经济与产业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1139亿元增至2024年2301亿元,增长约1倍 [2] - 形成近2000亿元汽车产业集群,集聚超400家生物医药企业 [2]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8% [2] - 实现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 [2] 企业案例与新兴产业 - 小马智行2018年在南沙部署全国首支自动驾驶测试车队,后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3] - 2024年打造国内首例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场景(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联动) [3] 粤港澳合作成效 企业与人才集聚 - 集聚港澳及国际商协会近90家、港澳企业超3500家 [4] - 15家青创基地入驻港澳台侨项目超1100个 [5] - 实施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153名港澳人才通过执业认定 [5] - 港澳居民平均税负下降超50%,累计享惠税额超1.2亿元 [6] 规则衔接与服务 - 设立广州首家粤港澳三地联营律师事务所(金桥司徒邝),港澳律师占比35% [5][6] - 落地"长者医疗券""港澳药械通"等政策,港澳居民免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7] 未来发展方向 战略定位与突破领域 - 重点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对接DEPA规则打造亚洲数据贸易枢纽 [8] - 推动企业出海合规梳理,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8] - 对标自贸港"五个自由便利"制度体系(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流动) [9] 产业与政策联动 - 推进"五港联动"(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 [10] - 利用"南沙金融30条"等政策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10]
南沙自贸片区将打造全球集中分拨中心,发展跨境电商中间贸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0:46
南沙自贸片区建设成果 - 南沙已建成全国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全国最大汽车滚装码头集群和全国最大临港物流商务区,成为全国车厘子、榴莲最大的海运进口口岸 [1] - 南沙将在贸易枢纽建设领域重点发展大宗商品、保税物流、国际分拨等业务,打造全球集中分拨中心,发展跨境电商中间贸易、海外仓以及建设跨境合作园区 [1] - 南沙全球优品分拨中心是外贸行业全国首个数字服务贸易平台,2022年入选全国服务贸易优秀案例 [3] - 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入选2024年全国自贸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 [3] 经济与贸易发展 - 广东自贸试验区10年来累计形成77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占全国的1/4 [1] - 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68亿美元,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速超24% [1] - 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水上运输货物周转量约占同期全省的8成 [3] - 南沙综保区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评全国A类的综保区 [3] - "十四五"期间南沙口岸汽车出口年复合增长率约5倍,跨境电商业务进出口值稳居全国综保区第一 [3] 产业与科技创新 - 广州市商务局支持南沙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生态 [2] - 南沙在全国首创打造全球数源中心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构建以"数据发布、数据控制、数据收益"为核心的数据制度,已实现13类融合应用场景 [4] - 天猫、唯品会、京东等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布局南沙,TEMU、SHEIN已在南沙布局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分拨中心 [3] 金融开放与跨境合作 - 南沙是全国首批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累计交易额超过500亿美元 [3] - 跨境股权投资试点累计货币额度超300亿元,累计开立FT账户超9300户 [3] - 南沙推动与香港、澳门的合作走深走实,为粤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供经验 [4][5] 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 - 南沙自贸片区建设十年累计形成超千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45项、136项分别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4] - 2017年南沙在国内率先启动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推动从"人工核准"向"智能确认"转变 [4] - 活动现场发布南沙自贸片区十大标志性制度创新案例,涵盖贸易、投资、民生、营商环境等领域 [4]
挥刃向内重塑“温州模式” 老工业基地如何从“新”出发?
中国新闻网· 2025-06-02 19:27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浙江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从传统汽配企业转型为智能制造排头兵,产品包括吸顶屏、三联屏、换挡面板等智能汽配新品 [1] - 温州通过"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如康奈集团的"新绿智能工厂"实现AI设计5秒生成鞋样和72小时定制交付 [3] - 红蜻蜓品牌通过校企合作研发中国第一双运动皮鞋,提升国际竞争力 [3] - 温州传统工艺与先进制造结合,如3D打印定制鞋楦、机器人精密焊接、数字孪生瓯绣工艺 [5] 产业集群发展 - 温州电气、通信连接器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6] - 鞋服、眼镜与宠物用品产业协同打造"中国时尚产业之都",泵阀等六大细分行业纳入省级"新星产业群" [6] - 新能源产业形成"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布局,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目标2030年千亿级规模 [6] - 前瞻布局合成生物、眼脑健康、低空经济等新赛道,获批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6] 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 - 温州建立"六位一体"服务体系,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评价体系50项制度成果和87项改革举措全国推广 [7] - 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使用超200万次,办事效率提升60%,"数据得地"机制为587家企业提供13511.7亩土地 [7] - 2024年温州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3.0元,较浙江省平均低2.1元 [7] - 温州连续两年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城市,2023年全国地级市营商环境前十 [7] 经济发展成果 - 温州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2024年增长10.2%列浙江第一 [8] - 2024年落地超亿元产业项目339个、超10亿元制造业项目40个,制造业投资增速13.7% [8] - 温州拥有规上工业企业932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0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71家,数量浙江前列 [8] - 连续三年获得"浙江制造天工鼎",2024年摘得金鼎 [6][8]
呼伦贝尔多维发力打造生态治理“北疆样本”
内蒙古日报· 2025-05-29 17:07
生态保护措施 - 呼伦贝尔市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执法震慑与生态修复多措并举,为22万平方公里的草原林地湿地构筑立体化保护网 [1] - 强化顶层设计,将高质量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违法行为作为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的重要议题定期研究部署 [1] - 以林长制为抓手,坚持"党政同责、全域覆盖",压实四级林草长责任,形成"当一方林长、保一方生态"工作常态 [1] 执法与监管体系 - 构建"源头预防—动态巡查—联合惩戒"体系,整合林草、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提升执法人员专业化水平 [1] - 创新推出"领导干部—管护员"四级责任体系,实行24小时专班巡护和田间驻守,实现重点地块监管全覆盖 [1] - 运用无人机定时巡航和遥感影像比对,构建"天空看、地面查"立体监测网络,精准锁定违规开垦地块 [2] 执法成效与案例 - 今年以来全市毁林毁草毁湿行政立案640起,查处人员314名,移交公安机关涉嫌刑事案件63起 [2] - 分批次曝光毁林毁草典型案件,首批通报5起案例,通过遥感影像对比追溯2019-2023年间毁林行为并处罚 [2] - 设立"有奖举报"机制,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敲门行动",发放告知书1万余份,设立"违法禁耕"警示牌 [2] 生态修复与治理 - 实施网格化巡护,严查超载放牧、禁牧区违规行为,同步推进"一地一档"生态修复管理 [3] - 对受损湿地开展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复湿方案,确保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 [3] - 组织专业人员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巡查检查,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与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紧密衔接 [3] 综合治理创新 - 7414名护林员、731名草管员担任"前哨员",对重点地区实行24小时监管 [2] - 从单兵作战到多部门联动,从典型案例曝光到全民共治,形成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北疆样本" [3] - 推动牧区生产方式系统性变革,引导基层和农牧民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3]
深业集团近十年首现亏损 新掌门王昱文“地产+”转型能否解局?
贝壳财经· 2025-05-27 15:37
近日,深业集团发布公告称,执掌集团12年的董事长吕华因年龄原因正式卸任,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王昱文接任董事长。 对于这家深圳老牌国企而言,今年是其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业绩能否扭亏的关键一年。都说"新官上 任三把火",那么,"新帅"王昱文能否助深业集团业绩脱困? 深业集团来到"十字路口" 据官网显示,深业集团是深圳"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11家市属国企之一,前身深业贸易有限公司于1983 年在香港注册成立,作为深圳市政府派驻香港代表机构和对外贸易活动经济实体,长期承担"窗口公 司"职能。 深业集团定位为"产城创新建设者,幸福民生运营商",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一体化运作方式,现 有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为深圳控股和沙河股份,而且是中国平安等企业的主要股东,其业务覆盖20个 省、58个城市,累计开发项目197个、面积4567万平方米。 深业集团正是在前董事长吕华的手里,完成了从不到百亿资产发展到近两千亿资产的蜕变。2012年,吕 华接掌深业集团,彼时,深业集团的总资产规模不足100亿元,而截至2023年年末其总资产已经达到了 1925亿元。 在这一时期,深业集团依托深圳国资背景,抓住土地红利,打造了深业上城、深业 ...
推动机动车环境监管提质增效,要抓好这三方面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09:46
政策框架与治理体系 - 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要求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 [1] - 各地需立足本地实际梳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补齐治理短板,推进监管提质增效 [1] - 要求明晰责任边界,将尾气检测、油品监管、超标车辆查处等工作分解至基层站所,明确牵头单位与协同部门 [2] - 推行"一事一专班"模式推动责任到岗,杜绝推诿扯皮,形成权责清晰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2] - 将机动车污染治理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体系,设置"超标车辆查处率""检测线合规率"等量化指标 [2] 执法能力与技术创新 - 构建培训体系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养,配备便携式检测仪、尾气遥感监测车等先进设备强化执法硬件支撑 [2] - 推行"一站式"联合执法,整合多部门力量在重点区域设立综合检查站一次性完成多项执法检查 [3] - 为基层配备智能化手持检测仪、车载移动监测设备实现即时检测数据直传自动预警减少人为误差 [4] - 搭建机动车污染网格化监管平台整合多源数据建立"一车一档"环保电子台账实现线上预警线下查处闭环管理 [4] - 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历史数据挖掘高排放车辆聚集区域等规律为执法提供靶向指引 [4] 服务模式与公众参与 - 提供预约检测上门维修等便民措施,针对小微运输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车辆维护保养技术 [3] - 建立监管信息公开平台实时公示执法结果和检测数据保障群众知情权 [3] - 开通群众"扫码评价"渠道倒逼执法透明公正,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举报违法行为 [3] - 汽车产业发达地区应推动本地车企完善OBD防刷写防篡改等功能鼓励开展排放缺陷分析与召回行动 [2]
南京2项服务业扩大开放创新举措入选全国最佳案例
南京日报· 2025-05-23 07:23
服务业扩大开放创新成果 - 南京2项创新举措入选商务部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在同批次6个试点城市中数量位居前列 目前累计形成9项全国性制度创新成果 [2] - 入选举措之一为"探索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模式" 推出全国首个数字时代城市文化整体解决方案"南京文都数字云平台" 构建四层架构体系 [2] - 打造"南京文化大数据母库"和"文枢"金陵历史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 建立大报恩寺元宇宙博物馆 采用3D建模技术实现1:1数字复原明代琉璃宝塔 建模达4500万面微米级精度 [2] 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 - 另一入选举措为"创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堵点 构建全链条转化体系 [3] - 集成建设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 出台《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 [3] - 利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契机 构建全生命周期接力式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健全多元化科创金融生态 [3] 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进展 - 自2022年12月获批试点以来 南京围绕104项任务推进 实施率超90% 在政策突破和项目落地方面成效显著 [3] - 2024年深化试点工作 在香港举办宁港经贸合作交流会 促成玉湖冷链交易中心等项目签约 发布多项服务业标准规范 [4] - 商务部2024年4月印发新方案 提出南京119条试点任务 覆盖电信服务、医疗康养、金融合作等14个领域 [4]
自贸区试验田持续耕耘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药食同源商品进口便利化改革 - 重庆自贸试验区首批药食同源商品1000盒伊朗藏红花顺利通关,标志着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方案落地[1] - 改革前香辛料等商品需以中药材名义进口,申请主体限定为药品企业,通关时间较长且成本高,改革后选取两大类28个品种试点,通关时间缩短约30天[1] - 该创新举措聚焦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推动更宽领域开放,助力打造国际竞争力强的特殊经济功能区[1] 陆上贸易规则创新 - 重庆率先实施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陆路贸易金融服务平台上线后,中外运公司累计签发铁路提单近1000份,渝新欧公司签发超8000份,融资金额近2亿元[2] - 铁路提单货物品类从进口整车拓展至零部件、化工品等多领域[2] - 铁海联运海事一体化监管新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出口减少滞港3-5天,节约物流成本约3000元/箱[2] 自贸试验区经济贡献 - 重庆自贸试验区以全市0.146%的面积贡献了10%的新增注册企业、超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30%的实际使用外资[2] - "保税展示+跨境电商"快速配送新模式依托开放平台和物流优势得到发展[2] 制度创新推广 - 重庆创建25个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47项创新案例,包括企业信用码、委内加工、汇率避险新模式等[3] - 这些创新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