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均值回归
icon
搜索文档
德银:美国资产抛售过度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5-06 11:45
美股市场情绪与估值 - 美股4月初的波动可能被过度反应 市场情绪从极度乐观转向悲观 但部分领域估值已变得有吸引力 [1] - IMF对2025年美国增长的预测与2024年上半年持平 而欧洲增长预测则大幅下调 [1] - 部分周期性美国消费品公司(如服装和必需品)相对估值开始显现吸引力 美国相对欧洲的估值溢价在某些板块显著下降 [8] 美元走势分析 - 美元指数自年初以来下跌10% 但这是对2024年美元大幅升值的修正 当时欧元、日元和瑞郎对美元贬值6%-10% [2] - 自1990年以来 美元指数已经历11次超过10%的修正 当前下跌属于正常波动范围 [2] 美国消费者股票表现 - 美国消费者股票自4月2日以来中位数跌幅明显高于欧洲同类股票 主要受关税担忧和美国需求前景忧虑影响 [4] - 尽管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低迷 但零售销售依然保持强劲 高于趋势水平增长 [6] - 美国周期性消费品利差相对于欧洲明显走阔 显示市场对美国消费者板块的过度担忧 [4] 避险资产与美债市场 - 4月初抛售期间 包括瑞士法郎和美国10年期国债在内的"避险资产"均未能持续表现优异 [9] - 美债收益率上涨模式类似困境中的新兴市场国家债券 而非传统避险资产 [9] - 美国信用违约互换(CDS)息差跃升15个基点 达到2023年债务上限担忧和穆迪降级以来的最高水平 接近希腊和意大利水平 [11] - 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信用风险未出现类似增加 显示市场对美国财政状况的特定担忧 [11]
当组合缺AI时,我们如何能保持淡定?
雪球· 2025-03-16 10:36
文章核心观点 - 投资决策应个性化,组合选择注重企业长期价值,对中国科技发展乐观但需等待高概率赢家,同时要善用AI并保持好奇心 [1][2][3] 投资理念与组合情况 - 基金经理应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组合之外,过去几年研究重点在互联网、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相关赛道,但组合中缺乏这些 [1] - 投资决策因人而异,有人为不同阶段需求或利润买单,而其只愿为经历时间检验、能长期稳健发展的企业买单,组合多为老面孔 [2] 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看法 - 认为中国科技已经崛起,未来会有更多领域从追赶变为领先,但价值分配并非赢家通吃 [2] - 相信中国会走出伟大科技公司,但目前难以判断高概率赢家,选择等待,错过机会好过买错 [3]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 - AI经过多年积累实现能力跨越,表现得越来越会“思考”,但并非真像人类一样思考 [3] - 善用AI有高技术难度,建议思考工作交给AI是否结果更好,若肯定则需加倍努力 [4] - 人类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是人工智能难学会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底层动力,应永葆好奇心 [4]
资产配置|定量指标看当前红利策略的底部特征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12 08:19
红利策略的底部特征 - 当前红利策略呈现显著的底部特征:过去3个月形成罕见的"负收益-高波动"组合(超额收益率-7%,超额波动率12%),显著偏离长期中枢分布,蕴含修复动能 [1][3] - 红利40日超额低于年均线近-10%,历史规律显示较大概率出现超额回归 [1][3] - 红利ETF处于缩量净申购状态(当周净申购量缩减至0.3亿元),通常对应策略底部阶段 [1][3] - 红利风格量能指标低于警戒线(0.8),技术面触发买入信号,历史复盘显示后续超额收益反弹概率高 [4] - 中证红利成交额占比分位数回落至5%以下历史低位,处于近五年交易量"冷却"区域,配置安全边际凸显 [1][4][5] 红利策略的长期配置价值 - 2006年1月至2025年2月,红利指数年化收益14.14%、年化夏普0.64、年化卡玛0.20,均为各类风格指数中最高 [2] - 红利策略具备高收益、低波动和低回撤特点,在分红政策强化、低无风险收益率环境、长期资金入市背景下仍具吸引力 [2][3] 定量指标分析 - 收益风险比显示当前"负收益-高波动"组合偏离长期中枢,逆向布局窗口开启 [3] - 分红因素对股票长期收益影响有限,红利风格超额存在均值回归特征,短期超额偏离年均线-10%后回归概率高 [3] - 中证红利ETF资金流动呈周期波动,2024年以来一级申购呈"脉冲式"格局,当前净申购缩量反映筑底特征 [3]
中金:利率传导到了哪一步?
中金点睛· 2025-02-28 07:34
资金流动性状况 - 年初以来资金流动性持续偏紧,短端利率维持高位,DR007和D007阶段性冲破窄利率走廊上限,逼近旧宽走廊上限[2] - 春节后DR与R利率收敛并一度倒挂,非银金融机构流动性强于银行[2] - 10年期国债与短端利率倒挂程度加深,同业存单各期限利率整体倒挂(3M>6M>9M>1Y)[2][16] 短端利率传导不畅的三大原因 - 保险开门红带动长债配置需求:1月保险债券托管规模增499亿元(其中国债222亿元),中小银行因放贷能力弱转向债券配置[4][19] - 1月关税担忧推升安全资产需求:美国关税不确定性指数上升,IRS隐含降息预期超100bp,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1 60%[5][23] - 替代效应主导:短债负carry促使机构换仓长债,降息预期下非银通过拉久期博取资本利得[6] 短端向长端传导的三大逆转机制 - 脉冲性配置需求消退:保险/银行开门红效应减弱,非银存款自律调整完成[8] - 降息预期修正与股债跷跷板:IRS隐含降息预期从100bp收窄至35bp,Deep Seek带动股市重估[9][22] - 期限利差倒挂加剧:1年同业存单与10年国债倒挂26 8bp(2019年以来最大值),10Y-1Y利差压缩至24bp(2016年5%分位)[9][24] 长债收益率未来走势 - 调整根源:流动性趋紧防范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安全资产可能引发泡沫,寿险利差损风险上升[11] - 均值回归:10年期国债与7天Repo利差从10bp回升至26bp,若回归50bp中枢可能上行至1 8-1 9%[11] - 宽松预期:政府债发行需货币配合,经济回暖需政策呵护,流动性或重回宽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