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行
icon
搜索文档
深度|政策与市场双驱动!私募占比攀升,券商投行服务谋变
券商中国· 2025-06-06 23:46
私募基金行业十年发展 -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从2014年末的4639.67亿元增长至2025年3月末的5.25万亿元,十年增长超10倍 [3]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1.86万亿元,占流通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比重分别为2.36%和4.67% [3] - 私募基金在北交所战略配售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128家/次私募参与战配,占183家/次总战配记录的70% [3] 私募基金参与一级半市场 - 北交所新股交大铁发网上申购中签率仅0.03%,13家战略配售机构中私募占7席 [2] - 2024年竞价定增市场中,私募是参与报价次数最多的投资者之一,仅次于公募和个人 [3] - 近五年东兴证券保荐的IPO项目中,私募基金参与网下询价占比29.87%,拟申购数量占发行总数26.71% [5] 券商投行与私募合作模式演变 - 私募机构需求呈现多元化动态化特点,包括全周期服务、聚焦新兴领域、精细化资本中介服务等 [6] - 东兴证券为私募提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研究支持,并拓展科创板、创业板询价转让机会 [6] - 国联民生证券通过"一站式"发行承销服务,协同投研、资管等多条线实现投融资平衡 [6] 私募基金分层与投行服务差异化 - 截至2025年4月末,7882家私募证券管理人中百亿私募仅84家,10亿以下规模占比最高 [7] - 不同规模私募需求差异体现在交易风格、风险偏好、资金周期等方面 [7] - 投行需以"行业专业化+资源分层化"构建服务网络,针对不同体量私募配置资源 [7] 私募参与资本市场的制约因素 - 定增与战投面临6个月以上限售期,市场波动导致退出不确定性增加 [9] - 私募合规管理要求趋严,需强化定价、资金穿透等尽职调查 [10] - 中长期资金入市趋势下,私募需优化产品期限和投资逻辑转换 [10] 政策环境优化与新机遇 - 北交所修订战配规则,优化配售比例和投资者人数,提升专业私募参与度 [11] - 证监会引入"反向挂钩"机制,缩短锁定期鼓励私募参与并购重组 [11] - 新规拓展私募投资领域,有利于培育长期耐心资本 [11]
民营创投科创债发行持续升温,行业募资难题仍需多维度发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6:02
在科创债新政落地的近一个月时间里,民营创投机构发债正不断提速。 今年3月在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提出,将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 随后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简 称"新政"),明确指出,"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出色管理业绩、优秀管理团队的股权投资机构,可发行 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 科创债新政落地以来,正显现出积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6日,已有多家股权投资机构发布 公告,合计发行和待发科技创新债券的规模超过200亿元。同时,有君联资本、启明创投、东方富海、 毅达资本、金雨茂物、泰达科投、中科创星等12家股权投资机构处于发行注册过程中。 水木资本董事长、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唐劲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发行科创债对股权投资行业具 有里程碑意义,其核心价值在于为GP开辟了长期、低成本的融资渠道,缓解了传统募资依赖LP出资的 单一模式。 然而,科创债对募资难的缓解程度仍取决于多重因素。从短期看,头部机构因资质优势更易获得资金, 而中小民营GP仍面临评级和增信门槛;从长期看,若政策持续优化风险分担机 ...
站在创投历史性变革的前夜,收获一场时间的玫瑰
36氪· 2025-06-06 08:49
创投行业变革趋势 - 创投行业正从"短期逐利"向"长期价值创造"转变,推动产业升级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 [1][2] - 2018年国内创投市场投融资事件首次低于1万起,共披露9,609起,反映行业进入低谷期 [1] - 2024年国家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创投行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关键支点 [1][5] 国家战略与国资引领 - 2025年国家设立"航母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撬动近万亿元社会资本,投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战略产业 [3] - 诚通科创投资基金规模300亿元,首期100亿元,重点布局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 [3][4] - 2025年一季度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6%,国新基金累计投资金额近1,200亿元,80%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4] - 国投系基金累计投资1,175个项目,助力296家企业上市,其中科创板143家 [5] 地方创新模式 合肥模式 - 通过"产投联动"精准培育产业链,典型案例包括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 [7][8] - 京东方项目带动超1,000亿元产业链投资,形成全球领先显示面板产业集群 [7] - 蔚来汽车70亿元投资带动200亿元以上电动车产业配套落地 [8] 杭州模式 - 侧重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六家科技企业总估值突破3,000亿元 [8][9] - 通过制度创新、人才政策、产学融合、成果转化四大方法论构建生态 [9] - "先用后转"模式降低技术转化风险,"安心屋"模式提升审批效率 [10] 深圳模式 - 2024年末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投本金9,639.99亿元,创业投资基金在投本金2,420.33亿元,同比增长8.69% [11] - "投早、投小、投硬"趋势明显,53%项目为早期投资,67.28%投向中小企业 [11] - 设立全国最大天使母基金,实施"赛马机制"和超额收益让渡 [11][12] 民营资本转型 - 民营资本反思传统"对赌协议+快速退出"模式,转向"柔性退出"和长期价值深耕 [14][15] - 投资理念从财务投资转向产业深耕,注重核心技术积累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 [15] - 深圳创投圈流行"柔性退出",通过股权重组等方式为硬科技企业提供宽容成长环境 [15] 行业未来展望 - 创投行业目标为资本与创新同频共振,构建覆盖科研、转化、退出的完整生态链 [15][16] - 国资与民资深度融合,形成更具活力的创新投资生态系统 [15]
兴业银行:负债成本优化,资产结构调优-20250605
华泰证券· 2025-06-05 18: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2025年目标PB0.65倍,2025年目标价25.60元 [5][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兴业银行出席2025年中期策略会,负债成本后续或有优化空间,预计今年新发生不良及减值计提同比回落,着力调优资产结构,聚焦支持实体经济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聚焦支持实体,负债成本优化延续 - 兴业注重高质量发展,压降低收益资产,增加一般性贷款投放,投向绿色、科技、高端制造业,调优资产结构服务实体经济 [2] - 预计定期存款占比有优化空间,负债端成本延续改善趋势,全年息差降幅约10bp [2] - 截至6月4日,兴业可转债余额414亿元,流通市值占比8%,全部转股有望提升核充率0.53pct,福建省财政厅已将部分兴业转债转股 [2] 获批筹建AIC,夯实债券交易能力 - 5月7日兴业获批筹建金融AIC(注册资本100亿元),为首家获批的全国性股份行,可整合资源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发挥“商行+投行”优势 [3] - Q1中收增速回暖,受益于资管类中收恢复性增长,一季度债市波动致其他非息收入增速回落,兴业把握机会提升债券交易能力 [3] 资产质量稳健,新发生不良回落 - 重点领域资产质量稳健,关注零售潜在压力,预计2025年新发生不良和减值计提同比回落 [4] - 对公房地产、信用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良生成高峰已过,关注零售消费贷、经营贷资产质量潜在压力 [4] - 2025Q1末不良贷款率、关注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08%、1.71%、233%,分别环比+1bp、持平、-4pct,不良率波动因处置效果未显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2025 - 2027E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4/782/801亿元,同比增速0.2%/1.1%/2.5%,2025年BVPS预测值39.39元,对应PB0.60倍 [5] - 可比公司2025年Wind一致预测PB均值0.56倍,兴业为重要指数成分股,有望受益于增量资金流入 [5] - 截至2025年6月4日,兴业银行PB(LF)为0.63x,股息率4.47%,公司战略目标清晰,应享受估值溢价 [5] 经营预测指标与估值 |会计年度|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人民币百万)|210,831|212,226|208,670|211,603|218,206| |+/-%|(5.19)|0.66|(1.68)|1.41|3.12| |归母净利润(人民币百万)|77,116|77,205|77,359|78,195|80,118| |+/-%|(15.61)|0.12|0.20|1.08|2.46| |不良贷款率(%)|1.07|1.07|1.07|1.06|1.06|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77|9.75|9.85|9.94|9.93| |ROE(%)|10.64|9.89|8.50|8.10|7.84| |EPS(人民币)|4.20|5.20|3.72|3.76|3.86| |PE(倍)|5.62|4.54|6.34|6.28|6.12| |PB(倍)|0.69|0.64|0.60|0.56|0.53| |股息率(%)|4.40|4.49|4.50|4.55|4.66| [7]
兴业银行(601166):负债成本优化,资产结构调优
华泰证券· 2025-06-05 18:2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2025年目标PB0.65倍,2025年目标价25.60元 [5][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兴业银行6月4日出席2025年中期策略会,关注点包括负债成本后续或有优化空间、预计今年新发生不良及减值计提同比回落、着力调优资产结构聚焦支持实体经济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聚焦支持实体,负债成本优化延续 - 兴业注重高质量发展,压降低收益资产,增加一般性贷款投放并投向重点领域,持续调优资产结构服务实体经济 [2] - 预计定期存款占比有优化空间,负债端成本预计延续改善趋势,全年息差降幅约10bp [2] - 截至6/4,兴业可转债余额414亿元,占流通市值8%,若全部转股有望提升核充率0.53pct,福建省财政厅已将部分兴业转债转股 [2] 获批筹建AIC,夯实债券交易能力 - 5月7日兴业获批筹建金融AIC(注册资本100亿元),为首家获批的全国性股份行,可整合资源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发挥“商行 + 投行”优势 [3] - Q1中收增速回暖受益于资管类中收恢复性增长,一季度债市波动致其他非息收入增速回落,兴业把握市场机会提升债券交易能力 [3] 资产质量稳健,新发生不良回落 - 重点领域资产质量稳健,关注零售潜在压力,预计25年新发生不良和减值计提同比回落 [4] - 对公房地产、信用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良生成高峰已过,后续关注零售消费贷、经营贷资产质量压力 [4] - 25Q1末不良贷款率、关注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08%、1.71%、233%,分别环比+1bp、持平、 - 4pct,不良率波动因处置效果未显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公司25 - 27E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4/782/801亿元,同比增速0.2%/1.1%/2.5%,25年BVPS预测值39.39元,对应PB0.60倍 [5] - 可比公司25年Wind一致预测PB均值0.56倍,兴业为重要指数成分股,有望受益于增量资金流入 [5] - 截至2025/6/4,兴业银行PB(LF)为0.63x,股息率4.47% [5] 经营预测指标与估值 |会计年度|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人民币百万)|210,831|212,226|208,670|211,603|218,206| |+/-%|(5.19)|0.66|(1.68)|1.41|3.12| |归母净利润(人民币百万)|77,116|77,205|77,359|78,195|80,118| |+/-%|(15.61)|0.12|0.20|1.08|2.46| |不良贷款率(%)|1.07|1.07|1.07|1.06|1.06|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77|9.75|9.85|9.94|9.93| |ROE(%)|10.64|9.89|8.50|8.10|7.84| |EPS(人民币)|4.20|5.20|3.72|3.76|3.86| |PE(倍)|5.62|4.54|6.34|6.28|6.12| |PB(倍)|0.69|0.64|0.60|0.56|0.53| |股息率(%)|4.40|4.49|4.50|4.55|4.66| [7] 盈利预测 |会计年度|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人民币百万)|210,831|212,226|208,670|211,603|218,206| |利息收入净额(人民币百万)|146,503|148,107|146,626|149,558|155,541| |手续费收入净额(人民币百万)|27,755|24,096|26,024|26,024|26,284| |总营业费用(人民币百万)|65,513|64,840|63,075|63,214|64,150| |拨备前利润(人民币百万)|145,318|147,386|145,511|148,296|153,953| |所得税费用(人民币百万)|6,675|9,629|6,795|6,868|7,037| |减值损失(人民币百万)|61,178|60,189|60,576|62,442|65,988| |归母净利润(人民币百万)|77,116|77,205|77,359|78,195|80,118| |ROA(%)|0.80|0.75|0.71|0.68|0.65| |ROE(%)|10.64|9.89|8.50|8.10|7.84| |成本收入比(%)|29.70|29.31|28.90|28.50|28.00| |净利息收入/营业收入(%)|69.49|69.79|70.27|70.68|71.28| |净手续费收入/营业收入(%)|13.16|11.35|12.47|12.30|12.05| |贷款减值准备(人民币百万)|143,426|146,183|150,934|160,032|174,036| |不良贷款(人民币百万)|57,068|60,015|63,632|67,257|72,434| |不良贷款率(%)|1.07|1.07|1.07|1.06|1.06|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245.46|238.15|237.20|237.94|240.27| |贷款拨备率(%)|2.69|2.61|2.54|2.52|2.55| |信用成本(%)|1.26|1.13|1.08|1.05|1.04| |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人民币百万)|714,764|765,042|818,287|874,417|932,233| |一级资本净额(人民币百万)|800,853|881,094|937,247|993,377|1,051,193| |资本净额(人民币百万)|1,033,057|1,120,544|1,193,830|1,257,368|1,324,118|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77|9.75|9.85|9.94|9.93| |一级资本充足率(%)|10.95|11.23|11.28|11.29|11.19| |资本充足率(%)|14.13|14.28|14.33|14.34|14.24| [19]
股份行 AIC 赛道“三足鼎立”:兴业、中信、招行合计 350 亿资本蓄势待发
经济观察网· 2025-06-05 01:38
股份制银行AIC牌照获批动态 - 兴业银行于5月7日成为首家获批筹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的股份制银行 [2] - 中信银行紧随其后于6月3日获批筹建信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 [2] - 招商银行于5月8日公告拟出资150亿元设立AIC,形成兴业、中信、招行"三足鼎立"格局 [3][5] - 三家股份行合计注册资本达350亿元,标志着股份制银行正式进入AIC领域 [2][3] AIC行业发展背景 - AIC核心职能是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帮助企业降杠杆,并支持实体经济 [3] - 2016年国务院首次提出设立AIC,2017年首批5家AIC均由国有大行设立 [3] - 2025年5月兴业银行获批打破股份行长期缺席AIC市场的局面 [3]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AIC [4] 业务布局与战略方向 - 兴业银行AIC将重点倾斜科创企业和民营企业 [6] - 中信银行AIC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及"专精特新"领域 [6] - 招商银行拟投入150亿元注册资本,可能与其零售业务优势相关 [6] - 股份行AIC可能侧重科技金融、绿色产业等细分领域 [5] 行业竞争格局 - 国有大行AIC凭借先发优势和资金实力占据主导地位 [6][7] - 股份行AIC具有灵活机制和创新服务模式,寻求差异化竞争 [6] - 短期内市场竞争将加剧,股份行需通过区域经济特色或细分产业链突围 [7] - 中长期AIC业务范围可能拓宽至并购重组、私募股权投资等领域 [7] 运营模式与挑战 - 兴业和中信AIC采用全资子公司模式,注册资本均为100亿元 [5] - AIC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债转股项目周期长且退出渠道有限 [6] - 股份行在客户基础和项目资源上不占优势 [6] - 需平衡政策性任务与市场化回报 [6]
AIC市场再扩容:中信银行获准筹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份行竞争升级
经济观察网· 2025-06-04 16:43
股份行AIC牌照获批动态 - 中信银行获批筹建信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注册资本100亿元,成为继兴业银行后第二家获AIC牌照的股份行 [1] - 兴业银行于5月7日成为首家获批AIC的股份行,招行亦于5月8日公告拟出资150亿元设立AIC,形成兴业、中信、招行"三足鼎立"格局,合计注册资本达350亿元 [1][4] - 中信银行AIC将聚焦市场化债转股及股权投资业务,服务国家战略重点领域,筹建完成后将提交开业申请 [1] AIC行业发展背景 - AIC是商业银行参与市场化债转股的核心载体,2016年国务院首次提出设立,2017年首批5家由国有大行发起设立,初期以承接本行不良资产为主 [2] - 监管持续支持商业银行设立AIC,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明确表态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此类公司 [2] - 股份行长期缺席AIC市场,直至2024年5月兴业银行获批才打破局面,中信银行迅速跟进标志着股份行加速扩容 [2][3] 业务方向与竞争策略 - 兴业银行AIC侧重支持科创企业、民营企业,中信银行AIC或协同集团资源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及"专精特新"领域,招行因零售优势可能强化对公资源整合 [4] - 股份行AIC注册资本与国有大行初期相当(如农银AIC初期100亿元),百亿注资既满足监管要求又预留业务拓展空间 [4] - 国有大行AIC逐步转向"债转股+投贷联动",股份行需通过差异化策略突围,如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或深耕细分产业链 [5] 行业未来趋势 - AIC业务范围可能拓宽,当前受《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约束,未来或参与并购重组、私募股权投资等"投行化"服务 [5] - 股份行AIC凭借灵活机制和创新服务模式寻求定位,但需平衡政策性任务与市场化回报,盈利模式面临周期长、退出渠道有限等挑战 [4][5] - AIC发展反映商业银行从信用中介向价值中介转型的趋势,成为银行业"投行化经营"的微观缩影 [6]
投行大佬扎堆当董秘,湖南上市公司掀起"人才换血潮"?
搜狐财经· 2025-06-04 01:06
投行精英转行上市公司董秘现象 - 资本市场出现投行精英跳槽上市公司担任董秘的趋势 湖南上市公司如丽臣实业、华纳药厂、泰嘉股份、和顺石油、爱威科技、松井股份等均聘请有投行背景的董秘 [1] - 2025年前4个月至少有40位投行高管跳槽至上市公司 其中超一半担任董秘 2023年有31位投行人转型 22位担任董秘 2025年2-3月有11人完成跨界 [2] - 董秘薪资水平较高 2025年5月年薪超300万的董秘有45人 百万年薪以上超1000人 平均年薪从2023年65.4万涨至65.7万 [2] 投行背景董秘的价值体现 - 爱威科技董秘袁绘杰将投行经验应用于医疗设备公司 提升融资与资本市场对接能力 [2] - 华纳药厂董秘乔桥利用投行专业知识优化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管理 [3] - 松井股份董秘熊开阔(北大毕业、注册会计师)参与战略规划与资本运作 增强行业竞争力 [3] 转行动因分析 - A股市场低迷导致投行业务萎缩 2024年仅约100家企业上市 融资规模同比下降72% 超70%企业撤回上市申请 投行裁员降薪且晋升机会减少 [7] - 董秘岗位优势明显:工作节奏规律 薪资稳定含股权激励 职业发展更有保障 [7] - 投行技能与董秘岗位高度匹配 财务法律知识及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可快速应用于公司融资并购及信息披露 [8] 行业影响评估 - 上市公司获益:投行背景董秘带来专业融资与并购能力 但存在适应期成本增加的风险 [9] - 证券公司面临人才流失压力 需转型探索新业务方向并调整人才培养体系 [9] - 新任职董秘普遍具备一线券商高管经历或主导并购重组项目经验 市场关注其能否为上市公司创造新机遇 [9][10]
招商系高管调整渐次落地:招行副行长朱江涛出任招商证券总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22:59
人事变动 - 招商证券新任总裁由招商银行原执行董事、副行长朱江涛出任,接替到龄退休的吴宗敏 [1] - 朱江涛在招商银行工作20年,历任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首席风险官等职,风控经验丰富 [1][2] - 招商证券近期高管团队调整,新聘两名副总裁张兴和王治鉴,形成包括董事长霍达、总裁朱江涛在内的7人核心管理层 [3] - 招商银行5月公告朱江涛辞任执行董事、副行长职务,董事会对其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2][3] 战略规划 - 2025年招商证券将推进三大核心策略:转型创新提升竞争力、变革升级支持战略落地、守牢底线保障稳定经营 [4][5] - 财富管理转型聚焦产品择时择优和大类资产配置,机构业务计划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投行业务扩展再融资、并购重组等 [5] - 科技与协同成为战略关键抓手,推动AI等技术在核心业务落地,深化与招商银行的战略协同 [5] - 风险管理方面将优化制度指标,强化重点业务防控,提升合规管理和审计效率 [5] 财务表现 - 2024年招商证券营业收入208.91亿元(同比+5.4%),归母净利润103.86亿元(同比+18.51%),行业排名保持第4 [6]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47.13亿元(同比+9.6%),归母净利润23.08亿元(同比+6.97%) [6] 协同效应 - 招商证券与招商银行历史渊源深厚,干部流动和业务协同频繁,文化一脉相承 [1] - 未来财富管理协同可结合招商银行高净值客户资源与招商证券投研能力,投行业务联动将互补信贷资源与证券承销优势 [6]
高盛总裁:全球并购回暖在即 但最佳时机仍难捕捉
智通财经网· 2025-05-30 14:39
投行业务前景 - 公司对投行业务前景持乐观态度 全球交易储备项目充足 但市场波动性导致交易落地时间难以预测 [1] - 企业客户对并购及融资交易保持积极倾向 目前仍在进行相关讨论 [1] - 尽管整体并购市场低迷 但价值超过5亿美元的大型交易数量同比增长30% 显示市场韧性 [1] - 第二季度交易节奏较第一季度放缓 但公司在独立日假期后仍推进了多笔重大并购交易 [1] 公司管理层与继任计划 - 公司正在开展广泛的继任计划 覆盖约300个高层职位 从核心合伙人团队扩展至整个领导层 [1][2] - 高管加入董事会并获得8000万美元留任奖金 进一步巩固其作为潜在CEO继任者的地位 [1] 人才招聘与录用情况 - 公司在人员招聘方面非常挑剔 有经验职位的申请者达87.5万人 录用率低于1% [2] - 暑期实习项目申请者约30万人 录用率约为1% [2] 商业地产市场 - 商业地产市场出现复苏迹象 该领域此前受疫情期间远程办公政策冲击较为艰难 [2] - 公司看到为商业地产资本重组提供融资的机会 [2] 投资者回报 - 公司对实现投资者回报目标充满信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