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权益资产配置
icon
搜索文档
险资大力加仓股票:上半年净买入6400亿元,环比增长78%
凤凰网· 2025-08-17 20:06
险资权益配置趋势 -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二季度环比增长3.73% [1][3] - 股票配置余额3.07万亿元 较一季度2.81万亿元环比增长8.9% 上半年净买入约6400亿元 [1][3] - 股票配置占比从2024年末7.3%升至8.47% 人身险公司配置占比达8.81% 财险公司达8.33% [3] 资产配置结构调整 - 债券类资产仍为基本盘但增速放缓 银行存款占比回落至3.01万亿元(环比微增1.5%) [1] - 非标资产占比持续下降 长期股权投资规模2.75万亿元(占比7.6%) 证券投资基金占比4.6% [4] - 低利率环境倒逼险资重构资产配置 固收资产收益无法满足负债端收益要求 [4] 投资策略转型 - 投资能力需从"控仓位"转向"选赛道" 应对传统经济与新经济板块的结构性分化 [2][6] - 偏好大市值/高股息/低波动资产 重点配置银行/公共事业/交通运输/能源等行业龙头 [6] - 对市值100亿以下公司持股意愿低 500亿以上市值公司持股占比显著更高 [6] 政策与市场动态 - 2025年政策松绑推动权益配置比例上调 长期投资试点扩大至7只基金 [5][8] - 险企年内举牌28次涉及23家上市公司 创近4年新高 [5] - 鸿鹄基金(规模500亿元)已投资伊利股份/陕西煤业/陕西能源等A股公司 [8] 行业挑战与创新 - 传统投资框架难以评估科创企业 需建立匹配产业升级的新投资机制 [7] - 保险资金通过私募基金等形式加码资本市场 多家险企设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8]
年内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已达27次 增持上市公司意愿强烈
财经网· 2025-08-14 11:31
险资举牌活动活跃度提升 - 太保寿险及其关联方举牌东阳光药H股 持股达754.6万股 占H股股本6.70% [1][2] - 年内险资举牌总次数达27次 超去年全年20次 其中25次为主动买入触发 [2] - 举牌方式以竞价交易和二级市场买入为主 资金来源主要为自有资金和保险责任准备金 [2] 险资权益资产配置现状 - 太保寿险一季度末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4411.84亿元 占总资产比例19.88% [2] - 全行业一季度末权益投资占资金运用总额比例达20.6% [4] - 中国平安一季度末权益资产占比23.26% 中邮人寿二季度末权益资产占比17.08% [4][5] 监管政策与市场环境推动增配 - 监管部门对大型险企设置3-5年考核周期 权重占比70% 推动长期考核机制 [3] - 金融监管总局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 促进险资入市力度 [3] - 股票市场估值具备提升空间 险企可通过权益法核算减少损益波动性 [3] 险资权益配置空间充足 - 根据偿付能力分级 权益资产比例上限最高可达50% [4] - 当前大部分险企权益投资比例距上限较远 增配空间充足 [5] -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150%的险企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为30% [4]
年内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已达27次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险资举牌仍有积极性 增配权益资产也有较大潜在空间
证券日报· 2025-08-14 00:45
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持续活跃 - 年内险资举牌上市公司总次数已达27次,远高于去年全年的20次 [3] - 25次为主动买入触发举牌,2次为被动因素触发举牌,反映险资主动增持意愿强烈 [5] - 举牌方式以竞价交易和二级市场买入为主,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和保险责任准备金为主 [5] 太保寿险举牌东阳光药案例 - 太保寿险通过换股被动触发举牌,直接持有东阳光药H股605.86万股,占比5.38% [5] - 太保寿险及关联方共持有东阳光药H股754.6万股,占比6.70% [5] - 截至3月31日,太保寿险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4411.84亿元,占上季末总资产19.88% [5] 监管政策推动险资入市 - 监管部门出台实施方案,强化长期考核机制,3年和5年周期考核指标权重达70% [6]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促进险资加大入市力度 [6] - 新规根据偿付能力分级设定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最高可达总资产50% [7] 险资权益配置现状与空间 - 全行业一季度末权益投资占比20.6%,低于多数公司偿付能力对应的上限 [7] - 中国平安人寿一季度权益类资产占比23.26%,距30%上限仍有空间 [8] - 中邮人寿二季度权益类资产占比17.08%,显著低于30%上限 [8] - 行业普遍权益配置比例距监管上限较远,未来增配空间充足 [8] 险资增配权益资产动因 - 资本市场估值处于低位,险企把握机会增配权益资产 [6] - 通过举牌实现权益法核算可减少当期损益波动性 [6] - 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较高,支持进一步增持权益资产 [8]
年内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已达27次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14 00:41
险资举牌动态 - 太保寿险及其关联方举牌东阳光药H股,直接持有605.86万股(占H股股本5.38%),合计持有754.6万股(占H股股本6.70%)[1][2] - 年内险资举牌总次数达27次(去年全年20次),其中25次为主动买入,2次为被动触发,主要方式为竞价交易和二级市场买入,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和保险责任准备金为主[2] - 太保寿险一季度末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4411.84亿元,占上季末总资产比例19.88%[2] 监管政策影响 - 监管部门出台实施方案强化长期考核机制(3年和5年周期指标权重70%),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以促进险资入市[3] - 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根据偿付能力划分:综合偿付能力100%-150%对应20%,150%-250%对应30%,250%-350%对应40%,350%以上对应50%[4] 行业配置现状 - 全行业一季度末权益投资占比20.6%,平安人寿一季度末权益类资产占比23.26%(综合偿付能力227.92%),中邮人寿二季度末权益类资产占比17.08%(综合偿付能力194.59%)[4][5] - 多数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距监管上限仍有较大空间,增配潜力充足[5] 市场驱动因素 - 资本市场信心恢复叠加股票估值提升空间,险企把握低估值机会增配权益资产[3] - 权益法核算可减少当期损益波动性,进一步刺激险企举牌行为[3]
权益理财业绩亮眼,九成产品实现正收益
环球网· 2025-08-13 12:06
受益于股市回暖,存续权益类理财产品成为今年理财市场的"黑马"。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 类产品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为5.82%。不过,这类产品具有高收益与高波动并行的特性。相比之下,固 收类和混合型理财产品收益表现较为接近,上半年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26%、1.56%。固收理 财收益虽逊色于混合型,但稳健性强,平均最大回撤仅为0.19%,而混合类产品上半年平均最大回撤达 1.26%。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据Wind数据,截至8月3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权益类理财产品中, 存续产品共46只。从年化收益率来看,43只产品收益为正,占比达九成。17只产品年化收益率突破 10%。 不过,专家认为,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与高质量发展宏观背景的双重作用下,国内投资者对债券类资产的 偏好将随着收益中枢下降而减弱,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将成为未来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闻 辉) 从规模来看,权益类理财占比处于低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 告(2025年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从类型结构看,固 定收益类产品以29.81万亿元的规模占 ...
险资二季度逢低买入成主基调 看好后市结构性机会
新华网· 2025-08-12 14:19
险资二季度权益资产配置动态 - 截至8月18日 险资现身125家已披露半年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其中27家获加仓 43家为新进持股 [1] - 险资配置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比例从去年末12.70%升至今年6月末13.02% 规模达3.19万亿元 对应资金运用余额24.46万亿元 [5] - 险资机构在市场调整时逢低买入 择机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 认为当前权益资产具备相对性价比优势 [1][5] 险资持股行业分布特征 - 加仓集中在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技术硬件与设备、食品饮料等行业 [3] - 新进持股较集中在材料、技术硬件与设备、资本货物等行业 [4] - 减仓个股包括东山精密、怡亚通、通威股份、力源信息等 [4] 重点个股持仓变动 - 持股比例超5%的个股包括平安银行、中国联通、万丰奥威、胜利精密、双汇发展、新大正、力量钻石 [2] - 获险资增持超100万股个股包括双汇发展、许继电气、宏发股份等12只 [3] - 新进持股超2000万股个股包括小商品城、药明康德、山西焦煤、东阳光、浙文互联 [4] 险资三季度配置策略 - 保持偏中性仓位 重点优化组合结构 把握高景气成长赛道细分板块估值溢价机会 [6] - 战略看多科创板 短期主线偏向成长 同时关注经济复苏相关的顺周期价值股 [7] - 在流动性充裕环境下 聚焦"市值下沉"与景气反转选择 预计成长股结构性行情延续 [6][7]
超40只权益类银行理财,赚钱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00:39
权益类理财产品业绩表现 - 截至8月3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46只公募权益类产品中43只年化收益率为正 占比达九成[1] - 其中17只产品年化收益率突破10% 占比接近四成[2] - 今年以来存续权益类理财产品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为5.82%[2] - 华夏理财旗下5只产品收益率超10% 光大理财4只 宁银理财和招银理财各3只 信银理财2只[2] 不同类型理财产品收益对比 - 固收类理财产品上半年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为1.26% 混合类产品为1.56%[2] - 固收类产品平均最大回撤仅为0.19% 混合类产品平均最大回撤为1.26%[2] 权益类产品规模现状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30.67万亿元[4] - 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29.81万亿元占据绝对主导地位[4] - 权益类产品规模仅0.07万亿元 占比仍处低位[4] 政策环境与市场驱动因素 - 六部门2025年1月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为银行理财参与资本市场提供政策支持[3] - 新规允许理财资金通过IPO、定增、ETF等多种方式布局权益市场[3] - 低利率市场环境倒逼理财公司加大资产多元化配置[3] - 资本市场回暖及宏观政策提振推动权益资产估值修复[1][3] 行业发展趋势 - 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对债券类资产偏好可能随收益中枢下降而减弱[4] - 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将成为未来居民资产配置重要方向[4] - 理财公司为满足客户收益提升需求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3]
超40只权益类银行理财,赚钱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00:22
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表现 - 截至8月3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产品共46只,其中43只年化收益率为正,占比达九成,17只年化收益率突破10% [2] - 存续权益类理财产品成为今年理财市场上的"黑马",今年以来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为5.82% [4] - 固收类和混合型理财产品上半年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26%、1.56%,固收产品平均最大回撤仅为0.19%,混合类产品为1.26% [4] 管理机构分布 - 17只年化收益率突破10%的产品中,5只为华夏理财旗下产品,4只为光大理财旗下产品,3只为宁银理财产品,3只为招银理财产品,2只为信银理财产品 [4] 市场环境与政策影响 - 资本市场回暖叠加宏观政策提振市场信心,推动权益资产估值修复 [6] - 2025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为银行理财参与资本市场提供政策支持 [6] - 新规实施后,理财资金可通过参与IPO、定增、ETF等多种方式布局权益市场 [6] 行业发展趋势 - 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理财公司普遍面临"资产荒",倒逼其加大资产多元化配置 [6]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其中权益类产品规模仅0.07万亿元,占比仍处低位 [7] - 在国内低利率市场环境与高质量发展宏观背景下,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将成为未来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 [8]
当含“权”产品成为进击低利率的“长矛”
上海证券报· 2025-08-11 01:47
低利率环境下居民资产配置变化 - 低风险类资产回报率全方位走低: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逼近1%,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低至2%左右,保险公司分红险等理财型产品预定利率将下调至2%以下 [1] - 资金流向潜在收益更高的含权产品:二级债基与"固收+"基金热度攀升,南方益稳稳健增利债券基金募集规模上限达50亿元,大成元辰招利债券基金规模增长超70亿元,景顺长城稳健增益债券基金、景顺长城景泰纯利债基金规模均超50亿元 [1] 含权产品升温的驱动因素 - 低利率环境导致无风险收益率长期低位徘徊,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难以跑赢通胀,"资产荒"焦虑驱动资金转向更高收益产品 [2] - 资管新规全面落地打破"刚兑",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使得净值波动成为常态,风险收益特征更清晰的公募基金成为替代方向 [2] - 资本市场改革提升权益资产吸引力,市场基础趋稳固,投资者对权益资产的长期信心增强 [2] 权益资产的长期价值 - 历史数据表明,长期持有优质权益资产的复合收益率显著超越现金与债券,能有效对抗通胀对财富的侵蚀 [2] - 理性配置权益资产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战略性配置权益资产已成为守护财富真实购买力的重要手段 [3] - 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投资周期审慎纳入权益资产,如通过指数基金定投平滑成本或精选优质主动管理型基金 [3]
总量“创”辩第107期:资产配置快评政治局会议后怎么看
华创证券· 2025-08-05 14:57
宏观与资产配置 - 股票相对债券的配置价值已由劣转优,股债夏普比率差值出现十年级别大背离[2][13][17] - 政策主动分摊风险和经济领先指标见底推动股票配置吸引力回升[14][19][20] - 权益"高光时刻"可能提前,需重视权益相比债券的配置价值[15][21][22] 市场趋势与策略 - 上证指数突破3500点后呈现增量资金加速流入,两融净流入1436亿,融资余额达1.97万亿[25] - 行业呈现高低切换,周期资源品和成长行业领跑,生物医药和光模块预计2025年净利润增速分别达33.6%和85.6%[26] - 市场风格转向中盘成长,全A业绩上修/下修公司占比从39.3%回升至82.5%[27] 债券市场 - 债券增值税调整实施新老划断,国债、地方债、金融债老券需求增加带动收益率下行[4][30][32] - 10年期国债新发在11月份,新券和次新券将实施新的增值税征收规则[32] 美联储政策 -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通胀上行风险是经济前景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34][35] - 大规模减税和经济避免衰退预期支撑美元资产,美元指数可能重回100关口[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