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权产品

搜索文档
中银理财副总裁蒋海军:投研和服务为资管机构破局“双引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4:33
行业趋势与增长点 - 固收增强型产品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 成为理财行业新的增长点[1][3] - 受益于股市行情向好 固收增强型产品业绩得到改善并实现收益增强[3] - 理财公司大力提升多资产多策略配置能力 含权益产品明显发展[4] 资产配置策略 - 债市可能长期维持震荡格局 对股票市场寄予更高期望[3] - 中银理财资产配置发生明显变化 权益占比稳步提升[3] - 重点发展固收+产品及偏债混合类产品 作为战略性发展重点[3] - 推动理财产品从债券投资为主向多资产配置发展 改善对债券投资回报的依赖[4] 投研能力建设 - 资管机构再造竞争力重点在于提高投研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1] - 形成研究-决策-投资-后评价的投研一体化全链条管理体系[3] - 持续提升多资产多策略配置能力 深化细化各类资产投资研究[3][4] 产品布局方向 - 从养老支持和含权产品方向加大理财业务布局力度[4] - 大力发展养老金融产品 为不同投资者提供合适策略组合[4] - 持续引导理财资金入市 坚持布局含权产品并研究战略新兴行业[4] 客户服务与渠道管理 - 渠道数量增长和产品种类丰富对理财公司渠道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5] - 需要从产品销售导向转为投资者需求导向[5] - 完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 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5]
低利率+股债波动:理财公司如何应对?
中国经营报· 2025-08-18 23:04
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化 - 2025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12%,较2024年的2.65%明显降低 [1] 行业转型方向 - 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转型四大方向: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强化资产交易业务、推行综合化经营 [1] - 资产管理行业转型三方面:强化核心能力建设、深化普惠服务创新、突破机构转型瓶颈 [4] - 理财公司正通过组合管理和资产配置策略应对低利率挑战 [1] 资产配置策略转变 - 资产配置正从"单一资产依赖"向"多元配置制胜"转变 [2] - 银行理财公司可通过优化产品组合、延长投资期限、提高中长期产品占比获取更高收益 [2] - 应丰富产品线,完善多资产多策略产品体系,向多元化、跨市场资产配置方向升级 [2] - 重点关注含权类产品和主题"固收+"类产品发展机遇 [2] 产品组合管理 - "固收+"产品以固收类资产打底、加权益类资产增厚收益 [2] - 各类资产具有不同波动和收益特征,组合管理对输出可控波动和收益至关重要 [2] - 理财公司可将固收产品作为"第一增长曲线"、含权产品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资管行业规模大但资产类别单一,呈现"大而不深"特点 [3] - 成因包括市场趋势、机构路径依赖、居民财富管理习惯转变需要时间 [3] - 面临合意资产缺乏和波动性加大的双重挑战 [4] 具体业务举措 - 信银理财上半年加大含权产品创设,提升组合管理能力 [5] - 下阶段将通过体系化建设精准匹配客户需求、优化产品布局 [5] - "固收+"产品已成为银行理财机构差异化竞争重要抓手 [5] - 可考虑配置海外资产、黄金资产等寻求超额收益 [5][6] - 应精细化客户分层管理,通过科技赋能智能投顾提供定制化方案 [6]
信银理财董文赜:理财公司定位为固收主要供给者、含权重要供给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17:19
资产管理年会概况 - 2025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举行 由《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联合主办 [1] - 信银理财总裁董文赜参与"大资管再造竞争力"圆桌讨论 分享公司产品策略与行业定位 [1] 信银理财上半年业绩表现 - 服务客群达2500万人 上半年累计为客户创造投资收益235亿元 [3] - 产品规模合理增长 中长期限产品规模突破7000亿元 占比超30% [3] - "固收+"等含权产品规模突破2000亿元 [3] 投研能力与产品布局 - 巩固传统固收投研优势 加强多策略多资产配置体系建设 [3] - 科技金融领域:科创债新增投资超100亿元 [3] - 绿色金融领域:ESG产品规模200多亿元 绿色债投资超300亿元 [3] - 普惠金融领域:"温暖童行"慈善理财系列规模170亿元 累计捐赠1200万元 [3] 下阶段发展策略 - 强化客户/渠道/产品/投研/资产/风控全体系建设 深化数智化赋能 [4] - 继续推进"五篇大文章" 为投资者创造稳定收益 [4] - 定位为固收产品主要供给者和含权产品重要供给者 [5] 产品组合管理理念 - 强调"固收+"产品组合管理重要性 需平衡债券打底与权益增厚收益的关系 [6] - 针对不同客户需求:主流客户偏好低波动适度收益 部分客户接受略高波动换取更好收益 [6] - 将通过体系化建设精准匹配需求 优化产品布局 [6] 行业定位分析 - 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稳健 公司应成为固收产品主要供给者 [7] - 为高净值/机构客户提供含权产品 成为重要供给者 [7] - 银行渠道推进大财富管理 需要理财公司丰富产品体系 [7] - 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错位竞争 共同满足多元化需求 [7] - 建议将固收产品作为第一增长曲线 含权产品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7]
重磅会议,信号巨大!低利率时代,如何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10:31
行业趋势与战略方向 - 资管行业面临"破局与重构"的时代命题 需打破路径依赖并重塑核心竞争力 强调回归"为客户创造长期稳健回报"的初心 同时构建开放生态和系统思维[1] - 应对低利率挑战需推动银行转型(发展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资产交易/综合化经营)与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双管齐下[7] - 多资产多策略成为应对低利率环境的核心策略 ETF因流动性佳/成本低等优势成为重要配置工具[15] 宏观经济与政策建议 - 建议将提升消费占GDP比重作为稳增长"硬任务" 重点推动三大结构性改革: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深化养老保险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4] 产品创新与市场动态 - 资管机构上半年重点发展"固收+"和偏债混合类产品 加强含权产品/多资产策略布局 强调投研能力与客户服务能力建设[9] - ETF市场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持有人结构多元化推动生态健康发展 被视作资产配置"新基础设施"[14] - 浦银理财发布"日鑫悦益"2.0产品体系及科技金融五力模型主题产品[9] 专题论坛讨论焦点 - 主论坛圆桌讨论聚焦"资管机构竞争力再造" 提出"产品+服务"综合金融服务模式[9] - 分论坛探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半年配置策略/美元理财与黄金趋势 涉及资金再平衡等关键议题[11] - 被动投资分论坛指出低利率与全球经济多变带来挑战 但行业创新持续涌现[14]
低利率时代再造资管机构竞争力:2025资管年会“破局与重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09:52
行业趋势与主题 - 2025资产管理年会主题为"破局与重构——大资管再造竞争力",围绕大类资产多元配置、被动投资大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 [1] - 资管行业需打破旧有路径依赖,以底层逻辑重塑核心竞争力,回归"为客户创造长期稳健回报"的本质 [3] - 全球大类资产呈现"避险资产占优、风险资产分化"格局,客户需求转向全天候解决方案、绝对收益+回撤控制、全球多市场多策略 [11] 宏观经济与政策建议 - 建议用抓投资的政策力度推动消费,重点提升消费占GDP比重至合理水平 [5] - 推动三大结构性改革:解决新市民刚性住房需求、深化农民养老保险体系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5] - 促消费需提高居民收入,建议从财产性收入和收入再分配机制入手 [7] 资管机构竞争力再造 - 应对低利率挑战需推动银行转型(发展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资产交易、综合化经营)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7] - 资管机构上半年重点发展"固收+"、偏债混合类产品,布局含权及多资产多策略产品 [9] - 竞争力再造核心在于提升投研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提供"产品+服务"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 [9] 资产配置策略 - 分论坛讨论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半年配置方向、美元理财与黄金投资趋势,涉及资金再平衡和短期产品匹配长期策略等议题 [12] - ETF因流动性佳、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多资产多策略重要工具,持有人结构多元化助力市场生态发展 [14][15] - 低利率环境下多资产多策略成为破局"收益走低与投资者高期望"矛盾的关键,ETF加速发展 [15] 行业创新与成果 - 发布《2025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互联网财富管理托管业务发展白皮书》两份重磅报告 [9] - 浦银理财推出"日鑫悦益"2.0产品体系暨科技金融五力模型主题产品 [9] - 中国经济韧性及行业创新为资管行业带来新机遇,ETF成为资产配置"新基础设施" [14]
当含“权”产品成为进击低利率的“长矛”
上海证券报· 2025-08-11 01:47
低利率环境下居民资产配置变化 - 低风险类资产回报率全方位走低: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逼近1%,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低至2%左右,保险公司分红险等理财型产品预定利率将下调至2%以下 [1] - 资金流向潜在收益更高的含权产品:二级债基与"固收+"基金热度攀升,南方益稳稳健增利债券基金募集规模上限达50亿元,大成元辰招利债券基金规模增长超70亿元,景顺长城稳健增益债券基金、景顺长城景泰纯利债基金规模均超50亿元 [1] 含权产品升温的驱动因素 - 低利率环境导致无风险收益率长期低位徘徊,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难以跑赢通胀,"资产荒"焦虑驱动资金转向更高收益产品 [2] - 资管新规全面落地打破"刚兑",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使得净值波动成为常态,风险收益特征更清晰的公募基金成为替代方向 [2] - 资本市场改革提升权益资产吸引力,市场基础趋稳固,投资者对权益资产的长期信心增强 [2] 权益资产的长期价值 - 历史数据表明,长期持有优质权益资产的复合收益率显著超越现金与债券,能有效对抗通胀对财富的侵蚀 [2] - 理性配置权益资产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战略性配置权益资产已成为守护财富真实购买力的重要手段 [3] - 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投资周期审慎纳入权益资产,如通过指数基金定投平滑成本或精选优质主动管理型基金 [3]
理财公司“破局”,资产配置多元化
环球网· 2025-06-27 11:08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银行理财行业面临持续"资产荒"和债市波动的双重挑战,固收类资产的传统收益空间被蚕食,迫使行业重构投资范式[1] - 当前市场呈现"低利率、高波动"特征,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双双下调10个基点,银行存款利率开启新一轮下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6%~1.7%区间震荡[1] - 一季度末理财产品投向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的余额占比分别高达43.9%、23.3%和13.5%,固收类资产仍是绝对主力但模式难以为继[1] 投资策略转型方向 - 行业普遍转向多元化资产均衡配置和多资产策略,严控回撤的同时拓宽收益来源,重点关注另类资产与权益类资产[1][3] - 汇华理财强调全球多元资产配置思路,兴银理财认为市场进入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新阶段[1][3] - 招银理财将重点布局类固收增强型资产和权益类资产,通过红利低波组合、市场中性策略、REITs等提升收益[3] 重点布局资产类别 - 兴银理财看好股债金均衡配置,认为低通胀与流动性宽松环境将持续推动资产价格上行[3] - 招银理财关注科技与红利策略、政策驱动的新消费领域,计划通过可转债、打新、定增对冲等工具提升权益投资表现[3] - 黄金主题理财产品成为多家公司发力点,截至6月26日名称含"黄金"的理财产品已达46只[3] 产品体系与市场定位 - 理财公司以实现绝对收益为核心目标,在权益投资中更强调风险控制和回撤管理[3] - "固收+期权"与多资产策略成为关键工具,可在限定风险敞口下参与权益市场[3] - 招银理财PR3及以上含权产品规模已超2400亿元,坚持打造"以绝对收益目标为主、相对收益目标为辅"的含权产品体系[4] 市场参与与转型决心 - 理财公司作为中长期资金重要力量,正通过增持ETF等方式加大资本市场投资力度[4] - 一季度权益类理财产品规模仅0.08万亿元占比0.27%,但行业多元化转型决心已定[4]
港股价值重估、电力货币化、理财大变局!这场会议说透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19:48
宏观市场分析 - 预计今年美联储维持2-3次减息 [2] - 消费模式转型聚焦高增值领域如AI、互联网、机器人、医疗等 [2] - 中国核心能力包括勤奋劳动者、工程师、人工智能、国外市场大、资金成本低、创业文化兴盛 [2] - 中国市场乐观情绪源于毛利率提升潜力 [2] - 中国经济看弱不弱 美国经济看强不强 [3] - 2025年流动性将成为基本面核心 市场参与主体变化对股市影响大于客观基本面 [3] 大类资产展望 - 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趋势开启 伴随中国资产重构 [4] - 黄金市场长期看好 驱动因素包括去美元化、通胀预期、地缘变动 [4] - 电力成本优势将成为行业先机 可能成为准货币并与人民币挂钩 [4] - 数字资产或成10-20年后最值钱资产 [5] - 债券市场高质量产品是未来大趋势 [5] 港股投资未来 - 港股估值锚从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转向中国十年期国债利率 [6] - 港股将成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第一站 先于A股上涨 [7] - 南下资金增量推动港股市场再平衡 [7] - 新生代消费估值逻辑:情感溢价、女性消费、全球共性 [7] - 港股新消费领域将面临分化 [8] 多资产配置趋势 - 理财子加速多资产业务扩张应对低利率环境 [9] - 银行理财子优势在于信贷领域和企业生命周期研究 [9] - 理财行业规模达31万亿 需向多资产领域转型 [9] - 财富管理模式从单一产品转向组合投顾 [10] - 多资产产品呈现指数化发展特征 [11] - 量化模型结合前瞻预判是风控优选 [12] - 理财策略聚焦低回撤、低波动、高胜率、高容量 [12] - 风险预算管理是控制波动的根本方法 [13] - 多资产配置需深度绑定中国制造业产业链 [14] 含权产品布局 - 含权3%以内产品可通过债券达基准 超过10%难保正收益 [15] - 含权产品偏好权益指数ETF和REITs [15] - 养老理财是银行含权产品重要方向 [15] - 固收+产品经历报价、单一资产、目标波动三阶段演进 [16] - 大类配置在低利率环境下更具优势 [17] - 产品结构短期化明显 一年以上产品发行困难 [18] 理财客户演变 - 客户风险偏好转向"稳中求进" 接受适度波动 [19] - 个人投资者被动指数基金规模突破1.3万亿 二级债基占比上升 [19] - 理财产品投资者对净值波动接受度逐步提高 [19] - 客户分层需求:普通客户重保本、企业客户重基准、同业客户重策略 [20] - 产品成功关键在客户体验优化 [20] - 需将权益类产品固收化以降低波动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