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
搜索文档
复旦大学陈诗一:中国碳信用质量实现显著提升 具备参与全球碳信用互认基础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13:02
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与成就 - 中国碳市场经过4年多发展实现稳起步和稳运行 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 多层级的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2] - 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有效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超过60% [2] - 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 交易主体参与意愿不断增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得到丰富和完善 [2] 中国碳信用体系质量与国际认可度 - 中国碳信用质量实现显著提升 在监测核算精度 项目环境效益和合规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 [1] - 通过方法学优化和数据质量提升 中国正以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全球碳信用质量 [1] - 借助复旦碳价指数等碳定价机制研究与金融工具创新 中国碳信用的国际认可度正不断增强 [1] 碳市场未来发展方向与政策举措 - 生态环境部将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 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2] - 政策目标是加快建设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2] - 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 为《巴黎协定》下的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市场化解决方案 [2] 推动碳信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建议 - 持续推进复旦碳价指数国际化进程并开展国际碳信用指数研发 [2] - 推动国际碳信用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创新以增强市场流动性 [2] - 加强国际标准互认与合作 提升中国碳信用产品的国际接受度 [2] - 积极参与和主办碳信用国际论坛以提升中国话语权 [2] 双碳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 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正积极进行终身教育领域的创新尝试 [3] - 即将推出聚焦绿色与数字化双化协同转型的首席转型官项目 [3] - 项目打造科学家 企业家 金融家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链接科研成果转化资源 [3] - 目标是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助力碳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 [3]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在沪发布 逾六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纳入
解放日报· 2025-09-25 09:53
2024年,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在69元/吨至106元/吨,年底综合价格收盘价为97.49元/吨,较 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首日开盘价上涨103.1%,较2023年底收盘价上涨22.75%,全年交易价格呈上 涨趋势,碳排放配额的市场需求得到充分释放。 今年3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在发电行业 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2024年,全国碳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 全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成交量占全年成交量的79%。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 达到181.14亿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 成交量6.96亿吨,累计成交额478.26亿元。 记者 陈玺撼 昨天,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报告显示, 全国碳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1300多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目前 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 ...
去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额创新高
中国证券报· 2025-09-25 04:17
报告显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市场活力进一步提 升,重点排放单位碳减排意识持续加强、配额清缴完成情况全面趋好,各类经营主体踊跃参与,自愿开 发和实施减排项目,碳市场功能不断显现。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9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获悉,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 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 来年度新高。 ● 本报记者 刘杨 2024年,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和清缴圆满完成。报告提出,截至2024年年底,2023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 为99.98%,较第二个履约周期进一步提升,创历史新高。其中,全国共有28个省级地区100%完成履约 工作,较前两个履约周期明显增加,仅4家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履约。 会议同期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以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 点排放单位有序开展市场交易,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2024年,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到181.14亿 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 ...
三行业超千家企业入场 全国碳市场扩容激活绿色新动能
上海证券报· 2025-09-25 03:48
市场覆盖范围与规模扩张 - 全国碳市场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超过1300家重点排放单位,新增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比例提高至60%以上 [1] -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96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78.26亿元 [1] - 根据中央文件部署,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将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成熟市场 [4] 市场交易活跃度与价格表现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约44%,全年成交额180亿元,为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最高水平 [2] - 2025年第二季度成交量与成交额同比分别大幅上涨140%和87%,截至2025年8月底,综合价格收盘价为69.30元/吨 [2] - 市场交易意愿显著增强,截至2025年8月底,挂牌协议交易的买入和卖出委托总量较去年同比上涨232% [2] 减排成效与企业收益 - 碳市场推动减排成效显著,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了10.8% [3] - 通过低碳技术改造等措施,共有564家发电企业实现配额扭亏为盈,盈余配额总量为5825万吨,按平均收盘价68.72元/吨计算,企业盈余配额价值约40亿元 [3] 制度完善与未来发展 -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主体和方式 [1] - 主管部门将推动核查机构“准入—退出—培育”的全周期管理机制建设,并建议制定跨境碳交易管理办法及配套制度 [5] - 中国人民银行将结合碳市场发展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力 [4]
货币市场日报:9月24日
新华财经· 2025-09-24 22:25
新华财经北京9月24日电(高二山)人民银行24日开展4015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为1.40%,与此前持平;鉴于当日有4185亿元 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170亿元。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短期品种全线上涨,7天品种领涨。具体来看,隔夜Shibor上涨2.10BP,报1.4340%;7天Shibo上涨 12.80BP,报1.5900%;14天Shibor上涨8.90BP,报1.6560%。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9月24日) | | 期限 | Shibor(%) | 涨跌(BP) | | --- | --- | --- | --- | | | O/N | 1.4340 | 2.10 | | 中 | 1W | 1.5900 | 12.80 | | 1 | 2W | 1.6560 | 8.90 | | 0 | 1M | 1.5560 | 0.50 | | 中 | 3M | 1.5660 | 0.40 | | 中 | 6M | 1.6320 | 0.20 | | 中 | 9M | 1.6640 | 0.10 | | | 1Y | 1.6740 | 0.20 | 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 ...
央行副行长陆磊:强化金融机构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8:35
政策与制度建设 - 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并修订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以强化相关要求[1] - 金融部门参与碳市场建设有助于活跃交易并提高碳定价效率[1] - 人民银行已开展将气候环境因素纳入宏观分析的研究探索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1] 可持续金融标准体系 - 人民银行联合多部门于今年6月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以统一绿色金融产品界定标准[2] - 人民银行牵头研制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并组织地区试点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高排放领域低碳转型[2] - 中国与欧盟、新加坡联合发布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促进跨境绿色金融投融资发展[2] 绿色金融产品与市场发展 - 人民银行持续完善绿色金融统计和评价并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发展[3] - 政策工具带动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全国绿色贷款余额达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2.2万亿元[3] - 人民银行组织对24家银行及部分行业地区开展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以提升气候风险防范能力[3]
生态环境部李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7:28
全国碳市场发展成效 - 全国碳市场经过四年运行,已成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和碳定价的主要方式 [1] - 2024年市场成交额达180亿元,为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最高水平,日均成交量较上一履约周期上涨约44% [4] - 2024年配额成交均价为96元/吨,同比上涨41%,交易价格基本反映市场供需关系 [5] - 2024年履约清缴完成率达99.98%,创历史最优水平,共计2096家企业参与清缴,清缴总量52.43亿吨 [5] - 2024年成交笔数同比增长18%,交易主体参与意愿增强,2025年7月创新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模式 [5] - 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10.8%,碳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7] 市场覆盖范围扩大 - 2024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实现首次行业扩围 [4] - 扩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1300余家,增加管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 [4] - 市场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比例提高至远超60%的水平 [4] - 市场管控实现从单一行业向多行业、单一能源活动排放向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单一二氧化碳向多种温室气体的转变 [4] 顶层设计与发展目标 - 2024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为碳市场领域首份中央文件 [2] - 文件明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2] - 主要目标: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自愿减排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 - 主要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有偿相结合的碳市场,建成与国际接轨的自愿减排市场 [2] 重点工作任务部署 - 《意见》从五个方面部署17项重点工作任务 [3]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积极扩大覆盖范围,科学设定由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过渡,稳妥推进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3] - 自愿减排市场需加快方法学开发,强化项目全链条管理,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丰富交易产品和主体 [3] 自愿减排市场进展 - 已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两批共六项方法学,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等 [5] - 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第一批五家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名单 [5] - 截至2025年8月底,已公示106个项目,其中29个项目完成登记,登记减排量近1300万吨 [5] - 市场累计成交量270万吨,累计成交额约2.3亿元 [5] 数据质量监管强化 - 生态环境部将数据质量作为碳市场建设的生命线,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工作机制 [6] - 对企业碳排放关键参数实行月度存证和审核,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 [6] - 2024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不符合项目数量同比减少约24%,地方审核发现问题数量减少约30% [6] - 自愿减排市场落实项目业主与核查机构双承诺制度,要求准确披露信息,确保数据可测量、可核查、可追溯 [6] 市场功能与影响 - 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正逐步成为企业制定减排策略的重要依据 [7] - 全国碳市场价格走势对地方试点碳市场显现风向标作用,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价格信号 [7]
央行副行长陆磊: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
搜狐财经· 2025-09-24 17:26
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从全球碳市场发 展经验来看,金融部门参与碳市场建设有助于活跃碳市场交易,提高碳定价效率,防范价格过度波动风 险。陆磊表示,目前,人民银行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修订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强 化金融机构有序开展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上证报)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额创市场启动以来年度新高
新华网· 2025-09-24 16:08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我国推出的又一个助力实现"双 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2025年3月,首批新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在交易系统开展交易。报告显示, 截至8月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270.61万吨,成交额2.29亿元,成交均价屡次超 过每吨100元。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表示,未来将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 和交易方式,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 新华社上海9月24日电(记者王默玲、高敬)记者从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 获悉,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其中,2024 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 会议同期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市场交易活力正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 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全年 累计成交量1.89亿吨,全年成交额181.14亿元,是202 ...
中长期路线图指路 碳市场建设迈向深水区
金融时报· 2025-09-24 10:15
碳市场顶层设计与战略定位 - 中办、国办发布首份中央文件,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提升碳市场在国家气候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1] - 文件将全国碳市场定位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制度抓手,标志着碳市场建设从起步期进入全面深化阶段[1][3] - 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系统性重构成为衔接强制减排与自愿减排市场的关键纽带[1] 配额分配机制优化 - 目前全国碳市场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免费分配配额,虽降低企业转型阻力但减排约束力不足[2] - 提出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2]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广东2024年部分行业免费配额比例已降至95%-97%[2][4] 核算与信息披露制度深化 - 已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高排放行业纳入工作,形成总量管控关键锚[6] - 当前披露范围和深度有限,企业排放数据、履约情况未实现统一标准化,数据可比性不足且共享机制存在部门壁垒[6] - 要求重点排放单位、金融机构等公开排放、履约、交易、质押等全链条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和价格信号有效性[7] 碳金融市场发展机遇 - 提出丰富交易产品,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8] -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利用全国碳市场进行价格发现[8] - 金融机构等非履约主体引入将带来更多资金、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工具,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9][10] 中小企业挑战与解决方案 - 中小企业碳盘查需要额外投入,对利润微薄企业造成负担,且存在排放量与财报数据关联风险[7] - 建议通过地方政府搭建平台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形成规模经济降低采购区块链、AI设备成本[8] - 加强监管确保数据真实,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参与,数据连通后为碳资产奠定可靠基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