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复旦大学陈诗一:中国碳信用质量实现显著提升 具备参与全球碳信用互认基础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13:02
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与成就 - 中国碳市场经过4年多发展实现稳起步和稳运行 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 多层级的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2] - 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有效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超过60% [2] - 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 交易主体参与意愿不断增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得到丰富和完善 [2] 中国碳信用体系质量与国际认可度 - 中国碳信用质量实现显著提升 在监测核算精度 项目环境效益和合规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 [1] - 通过方法学优化和数据质量提升 中国正以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全球碳信用质量 [1] - 借助复旦碳价指数等碳定价机制研究与金融工具创新 中国碳信用的国际认可度正不断增强 [1] 碳市场未来发展方向与政策举措 - 生态环境部将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 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2] - 政策目标是加快建设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2] - 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 为《巴黎协定》下的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市场化解决方案 [2] 推动碳信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建议 - 持续推进复旦碳价指数国际化进程并开展国际碳信用指数研发 [2] - 推动国际碳信用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创新以增强市场流动性 [2] - 加强国际标准互认与合作 提升中国碳信用产品的国际接受度 [2] - 积极参与和主办碳信用国际论坛以提升中国话语权 [2] 双碳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 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正积极进行终身教育领域的创新尝试 [3] - 即将推出聚焦绿色与数字化双化协同转型的首席转型官项目 [3] - 项目打造科学家 企业家 金融家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链接科研成果转化资源 [3] - 目标是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助力碳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 [3]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在沪发布 逾六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纳入
解放日报· 2025-09-25 09:53
2024年,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在69元/吨至106元/吨,年底综合价格收盘价为97.49元/吨,较 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首日开盘价上涨103.1%,较2023年底收盘价上涨22.75%,全年交易价格呈上 涨趋势,碳排放配额的市场需求得到充分释放。 今年3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在发电行业 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2024年,全国碳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 全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成交量占全年成交量的79%。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 达到181.14亿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 成交量6.96亿吨,累计成交额478.26亿元。 记者 陈玺撼 昨天,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报告显示, 全国碳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1300多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目前 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 ...
去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额创新高
中国证券报· 2025-09-25 04:17
报告显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市场活力进一步提 升,重点排放单位碳减排意识持续加强、配额清缴完成情况全面趋好,各类经营主体踊跃参与,自愿开 发和实施减排项目,碳市场功能不断显现。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9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获悉,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 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 来年度新高。 ● 本报记者 刘杨 2024年,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和清缴圆满完成。报告提出,截至2024年年底,2023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 为99.98%,较第二个履约周期进一步提升,创历史新高。其中,全国共有28个省级地区100%完成履约 工作,较前两个履约周期明显增加,仅4家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履约。 会议同期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以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 点排放单位有序开展市场交易,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2024年,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到181.14亿 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 ...
三行业超千家企业入场 全国碳市场扩容激活绿色新动能
上海证券报· 2025-09-25 03:48
市场覆盖范围与规模扩张 - 全国碳市场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超过1300家重点排放单位,新增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比例提高至60%以上 [1] -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96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78.26亿元 [1] - 根据中央文件部署,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将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成熟市场 [4] 市场交易活跃度与价格表现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约44%,全年成交额180亿元,为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最高水平 [2] - 2025年第二季度成交量与成交额同比分别大幅上涨140%和87%,截至2025年8月底,综合价格收盘价为69.30元/吨 [2] - 市场交易意愿显著增强,截至2025年8月底,挂牌协议交易的买入和卖出委托总量较去年同比上涨232% [2] 减排成效与企业收益 - 碳市场推动减排成效显著,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了10.8% [3] - 通过低碳技术改造等措施,共有564家发电企业实现配额扭亏为盈,盈余配额总量为5825万吨,按平均收盘价68.72元/吨计算,企业盈余配额价值约40亿元 [3] 制度完善与未来发展 -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主体和方式 [1] - 主管部门将推动核查机构“准入—退出—培育”的全周期管理机制建设,并建议制定跨境碳交易管理办法及配套制度 [5] - 中国人民银行将结合碳市场发展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力 [4]
货币市场日报:9月24日
新华财经· 2025-09-24 22:25
新华财经北京9月24日电(高二山)人民银行24日开展4015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为1.40%,与此前持平;鉴于当日有4185亿元 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170亿元。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短期品种全线上涨,7天品种领涨。具体来看,隔夜Shibor上涨2.10BP,报1.4340%;7天Shibo上涨 12.80BP,报1.5900%;14天Shibor上涨8.90BP,报1.6560%。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9月24日) | | 期限 | Shibor(%) | 涨跌(BP) | | --- | --- | --- | --- | | | O/N | 1.4340 | 2.10 | | 中 | 1W | 1.5900 | 12.80 | | 1 | 2W | 1.6560 | 8.90 | | 0 | 1M | 1.5560 | 0.50 | | 中 | 3M | 1.5660 | 0.40 | | 中 | 6M | 1.6320 | 0.20 | | 中 | 9M | 1.6640 | 0.10 | | | 1Y | 1.6740 | 0.20 | 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 ...
央行副行长陆磊:强化金融机构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8:35
三是完善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2021年,人民银行发布金融行业标准,为金融机构披露可持续 信息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目前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修订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 强化金融机构有序开展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目前我们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修订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强化金融机构有序开展 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9月24日,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 示。 陆磊指出,碳市场是形成碳定价的重要基础制度,合理碳价能够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从全球碳市场发展 经验来看,金融部门参与碳市场建设有助于活跃碳市场交易,提高碳定价效率,防范价格过度波动风 险。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地支持碳市场健康发展。 陆磊介绍,近年来,我国碳市场持续发展,覆盖行业逐步扩大,碳定价效率不断提高。人民银行结合节 能减排的最新要求和碳市场发展,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 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是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更多考虑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 管理部门将气候因素纳 ...
生态环境部李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7:28
全国碳市场发展成效 - 全国碳市场经过四年运行,已成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和碳定价的主要方式 [1] - 2024年市场成交额达180亿元,为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最高水平,日均成交量较上一履约周期上涨约44% [4] - 2024年配额成交均价为96元/吨,同比上涨41%,交易价格基本反映市场供需关系 [5] - 2024年履约清缴完成率达99.98%,创历史最优水平,共计2096家企业参与清缴,清缴总量52.43亿吨 [5] - 2024年成交笔数同比增长18%,交易主体参与意愿增强,2025年7月创新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模式 [5] - 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10.8%,碳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7] 市场覆盖范围扩大 - 2024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实现首次行业扩围 [4] - 扩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1300余家,增加管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 [4] - 市场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比例提高至远超60%的水平 [4] - 市场管控实现从单一行业向多行业、单一能源活动排放向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单一二氧化碳向多种温室气体的转变 [4] 顶层设计与发展目标 - 2024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为碳市场领域首份中央文件 [2] - 文件明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2] - 主要目标: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自愿减排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 - 主要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有偿相结合的碳市场,建成与国际接轨的自愿减排市场 [2] 重点工作任务部署 - 《意见》从五个方面部署17项重点工作任务 [3]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积极扩大覆盖范围,科学设定由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过渡,稳妥推进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3] - 自愿减排市场需加快方法学开发,强化项目全链条管理,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丰富交易产品和主体 [3] 自愿减排市场进展 - 已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两批共六项方法学,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等 [5] - 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第一批五家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名单 [5] - 截至2025年8月底,已公示106个项目,其中29个项目完成登记,登记减排量近1300万吨 [5] - 市场累计成交量270万吨,累计成交额约2.3亿元 [5] 数据质量监管强化 - 生态环境部将数据质量作为碳市场建设的生命线,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工作机制 [6] - 对企业碳排放关键参数实行月度存证和审核,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 [6] - 2024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不符合项目数量同比减少约24%,地方审核发现问题数量减少约30% [6] - 自愿减排市场落实项目业主与核查机构双承诺制度,要求准确披露信息,确保数据可测量、可核查、可追溯 [6] 市场功能与影响 - 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正逐步成为企业制定减排策略的重要依据 [7] - 全国碳市场价格走势对地方试点碳市场显现风向标作用,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价格信号 [7]
央行副行长陆磊: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
搜狐财经· 2025-09-24 17:26
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从全球碳市场发 展经验来看,金融部门参与碳市场建设有助于活跃碳市场交易,提高碳定价效率,防范价格过度波动风 险。陆磊表示,目前,人民银行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修订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强 化金融机构有序开展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上证报)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额创市场启动以来年度新高
新华网· 2025-09-24 16:08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我国推出的又一个助力实现"双 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2025年3月,首批新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在交易系统开展交易。报告显示, 截至8月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270.61万吨,成交额2.29亿元,成交均价屡次超 过每吨100元。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表示,未来将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 和交易方式,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 新华社上海9月24日电(记者王默玲、高敬)记者从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 获悉,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其中,2024 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 会议同期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市场交易活力正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 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全年 累计成交量1.89亿吨,全年成交额181.14亿元,是202 ...
中长期路线图指路 碳市场建设迈向深水区
金融时报· 2025-09-24 10:15
碳市场顶层设计与战略定位 - 中办、国办发布首份中央文件,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提升碳市场在国家气候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1] - 文件将全国碳市场定位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制度抓手,标志着碳市场建设从起步期进入全面深化阶段[1][3] - 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系统性重构成为衔接强制减排与自愿减排市场的关键纽带[1] 配额分配机制优化 - 目前全国碳市场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免费分配配额,虽降低企业转型阻力但减排约束力不足[2] - 提出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2]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广东2024年部分行业免费配额比例已降至95%-97%[2][4] 核算与信息披露制度深化 - 已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高排放行业纳入工作,形成总量管控关键锚[6] - 当前披露范围和深度有限,企业排放数据、履约情况未实现统一标准化,数据可比性不足且共享机制存在部门壁垒[6] - 要求重点排放单位、金融机构等公开排放、履约、交易、质押等全链条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和价格信号有效性[7] 碳金融市场发展机遇 - 提出丰富交易产品,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8] -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利用全国碳市场进行价格发现[8] - 金融机构等非履约主体引入将带来更多资金、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工具,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9][10] 中小企业挑战与解决方案 - 中小企业碳盘查需要额外投入,对利润微薄企业造成负担,且存在排放量与财报数据关联风险[7] - 建议通过地方政府搭建平台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形成规模经济降低采购区块链、AI设备成本[8] - 加强监管确保数据真实,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参与,数据连通后为碳资产奠定可靠基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