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

搜索文档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CT设备行业产业链、保有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前景展望:CT设备市场保持高速发展,优秀国产CT设备占比超6成[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5 09:33
CT设备行业概述 - CT设备通过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形成断面或立体图像,具有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度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1][3] - CT设备核心部件包括X射线管、滑环、探测器、DAS、阵列处理器、高压发生器等[5] - 按扫描方式可分为螺旋CT、多层切片CT、常规CT,按应用领域分为临床CT和工业CT[7] 行业政策环境 - 国家出台《"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支持CT设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9] - 2024年政策明确到2027年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推动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11] - 教育部2024年发布文件加强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人才培养,提升行业技术研发能力[1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CT设备市场规模达255亿元,医疗影像设备整体市场规模1360亿元[1][16] - 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2023年为96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145亿美元(CAGR 6 1%)[17] - 中国CT设备保有量2024年达55133台,但每百万人保有量仅为日本1/4,存在较大成长空间[21] 竞争格局与国产化 - 行业呈现梯队化竞争:GE医疗、联影医疗、西门子医疗为第一梯队主导高端市场[26] - 2024年国产CT设备市场占有率53%,国产品牌中优秀产品销量占比超66%[23] - 联影医疗2024年上半年医学影像设备收入45 44亿元,产品线覆盖MR、CT、XR等120余款产品[28] 技术发展趋势 - AI与CT技术深度融合,万东医疗128云CT可节约30%操作步骤并提升40%筛查量[30] - 探测器材料、图像算法等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关键零部件本土化进程加速[32] - 5G、云计算技术推动远程诊断智能化,低能耗设计成为行业新标准[34]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X射线管、探测器等核心部件供应商,中游为设备制造商,下游为医疗机构和第三方影像中心[12] - CT球管作为高值耗材2021年市场规模169亿元,预计2025年达259亿元[14] - 分级诊疗政策推动基层医疗机构需求增长,第三方影像中心成为市场新增量[12][33]
韵达股份(002120) - 2025年5月1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
2025-05-13 20:28
市值管理与股东权益 - 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含税),已连续八年现金分红、连续两年实施回购 [1] - 2024年12月制定《市值管理制度》,控股股东计划2025年增持股份,金额1 - 2亿元 [1][2] 盈利增长驱动因素 - 电商经济发展,公司在核心资产和网络运行效率有先发优势,业务量将稳健增长 [2] - 提升产能利用率和资产周转率,发挥信息化、数智化优势,核心运营成本领先且有下降空间 [2] - 提升网络效率和服务品质,优化包裹结构,推进散单、区域件和智橙网业务规模化 [2] - 加快无人车、智能快递柜等先进生产力下沉,提升网点及全链路效率 [2] 成本管控情况 - 2024年四项费用同比下降3.18亿元,2024年快递经营成本1.83元,同比降13.03%,单票核心快递成本0.68元,同比降21.91% [7][13] - 2025年一季度单票营业成本1.85元,同比降8.57% [11] - 成本下降得益于业务量增长带来规模效应、“精益管理”和“数字化”工具运用、单票重量下降、油价下降 [7] 网络布局情况 - 2024年推进“两进一出”“向西向下向外”工程,县级区域覆盖率99.6%以上,乡镇服务网络覆盖率99.8%以上 [9] - 2024年末末端门店、驿站等基础设施9.5万余个,网络覆盖2843个县级单位,地级以上城市除三沙市外全覆盖 [9] - 2024年末正式投入运营的网格仓数量为939个 [9] 行业业绩表现 - 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1750.8亿件,同比增长21.5%,业务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8%,连续11年世界第一 [10] 科技应用情况 - 实施“1 + N + AI”多层次科技战略,推进智慧物流服务网络 [11] - 2023年开始在客服层面应用大模型,打造“小达机器人”;2025年初本地化部署DeepSeek大模型 [12] 其他情况 - 2024年经营现金流量净额50.87亿元,同比增加50.18% [8] - 公司与包括抖音在内的各大电商平台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13] - 一季度业绩受市场价格竞争影响有压力,但单票成本费用下降可对冲,未来将追求“量升利增” [13] - 2024年运输成本占营业成本约20%,油价下降利于运输成本节降 [13][14] - 公司以全国视角应对价格竞争,投入核心资产夯实底盘,应用先进生产力赋能运营 [15] - 公司是加盟制快递服务供应商,采用“核心枢纽中转自营与末端网络加盟”模式 [15]
【投资视角】启示2025:中国水泥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附投融资事件汇总和兼并重组等)
前瞻网· 2025-05-13 15:17
行业投融资事件 - 2021年以来中国水泥行业仅发生3起投融资事件 涉及磷隆新材2021年9月增资 天造环保2023年5月A轮融资 中非冀东建材2023年11月战略投资[1][4][7] - 磷隆新材专注于磷石膏废料转化水泥原料技术 符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2] - 天造环保主攻建筑废弃物再生技术研发 获得资本对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的认可[4][5] - 中非冀东建材2024年4月被冀东水泥以3亿人民币并购 体现行业国际化拓展趋势[7] 行业投融资趋势 - 绿色环保投资增长 涉及废弃物再利用 节能减排技术如磷石膏替代 建筑废弃物再生等领域[10] - 国际化布局加强 通过收购或战略合作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降低对国内需求依赖[7][10] - 资本市场对具有创新能力 技术优势或海外扩张计划的企业保持信心[10] 行业兼并重组 - 兼并重组事件频繁 2015-2018去产能阶段 2020年疫情 2023年内需不振时期相对较少[13] - 平均并购金额2-20亿元 2020年天山材料以981.42亿元收购四家水泥公司股权创纪录[14] - 冀东水泥2011-2025年参与31起兼并交易 天山股份26起 上峰水泥24起 反映头部企业持续扩张[20] - 中游企业横向收购扩大规模成为主流并购类型 2024-2025年多起协议收购案例金额从3000万至16.3亿元不等[23][24] 海外并购动态 - 2013-2024年仅有6起非人民币交易海外并购 显示出海规模仍较小[18] - 2024年出现2起海外并购 冀东水泥3亿并购中非冀东建材 华新水泥8381.3万美元横向整合 显示出海意愿增强[7][18][24]
研判2025!中国绝缘制品行业相关政策、产业链图谱、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分析及未来展望:绝缘制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行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2 09:23
绝缘制品行业概述 - 绝缘制品用于隔离不同电位导电部分,并具有机械支撑、灭弧、散热等功能,按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绝缘制品三类 [3] - 中国绝缘制品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已建立品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24年市场规模达775亿元(同比增长2.79%),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1][14] - 行业技术成熟度提升,部分领军企业具备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如无溶剂浸渍树脂、VPI浸渍树脂等实现规模化生产 [1][14] 行业政策支持 - 2024年河南省提出发展绝缘及介质陶瓷等新型建材,工信部等九部门推动高压电缆绝缘材料技术示范 [5][7] - 2022年政策要求加强新能源汽车绝缘测试,推动高等级绝缘纸、天然酯绝缘油变压器等研发 [7] - 2023年国家发改委将陶瓷绝缘部件列入鼓励类项目 [7]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包括环氧树脂(2024年产量176万吨)、高分子聚合物及无机物,供给侧改革推动优质产能释放 [8][10] - **中游**:本土企业如东材科技、华正新材覆盖覆铜板、半导体封装材料等,东材科技2024年新能源材料收入7.17亿元(+8.8%) [18][19][21] - **下游**:发电设备(2024年产量21779.6万千瓦,+23%)、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需求增长,火电/风电设备占比均达45.7% [11] 竞争格局 - 国际巨头(如丰罗、艾仕得)主导高端市场,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如东材科技、巨峰股份 [16] - 华正新材2025年Q1营收10.3亿元(+20.49%),产品应用于5G、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21] - 神马电力、浙江荣泰等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如变电站复合外绝缘、耐高温云母制品 [18] 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向高性能、高可靠性升级,突破耐高温/高压材料,纳米改性和复合绝缘技术应用加速 [23] - **绿色转型**:环保法规推动无卤阻燃、生物基环氧树脂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回收技术研发 [24] - **应用拓展**:新能源汽车、5G基站、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需求增长,推动差异化产品开发 [25]
全球与中国散装物料搬运设备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2025版
QYResearch· 2025-05-09 18:05
行业概述 - 散装物料搬运机械是工程领域的重要设备,主要用于处理散装物料的转移、搬运和存储,具有集成的存储、输送和卸料功能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球散装物料搬运设备市场销售额达152.96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219.6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29%(2025-2031) [5] -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为32.98亿美元,占全球21.56%,预计2031年达54.38亿美元,全球占比提升至24.76% [5] - 北美地区目前是最大市场,2024年占25.57%份额,但中国地区增长最快,2025-2031期间CAGR预计达7.59% [5] 产品与应用结构 - 堆垛和装载设备是主要产品类型,预计2031年份额将达73.83% [5] - 采矿工业是主要应用领域,2024年占28.85%份额,未来几年CAGR预计为5.67% [5] 竞争格局 - 全球市场相对分散,2024年前5大企业(Liebherr、Beumer、润邦股份、Sennebogen、三一集团)收入份额合计23.01% [6][21] 技术发展趋势 - 智能制造与自动化需求提升,智能输送系统、无人化操作成为趋势 [8] - 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推动设备智能化,生成式AI优化供应链决策,5G和北斗提升远程监控精度 [8] - 新材料应用(如轻量化合金)降低设备能耗,延长使用寿命 [12] 政策与环保影响 - "双碳"目标推动环保型设备需求,低排放输送设备成为主流,新能源驱动设备研发加速 [9] - 《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11] 区域市场机会 - "一带一路"推动中国设备出口增长,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提供海外拓展空间 [10] - 中国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产业园区建设等措施支持行业发展 [11]
龙利得(300883) - 300883龙利得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8
2025-05-08 17:42
公司基本信息 - 2025年5月8日15:30 - 17:05通过“价值在线”举办2024年年度报告网上说明会 [1] - 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徐龙平,董事、财务负责人朱敏等 [1] 公司核心竞争力 - 工艺技术优势,具备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及产品技术性、功能性优势 [1] - 产品质量优势,有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和先进设备,制定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制度 [1] - 快速响应和服务优势,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和高效沟通反馈机制 [1] - 品牌形象和客户资源优势,品牌知名度高,获多项荣誉,与众多知名企业长期合作 [1] - 成本优势,在生产、设计、管理环节控制成本以拓展利润空间 [1] 公司业务情况 - 主营业务为先进制造业应用、智能智造等领域,正从运输包装制品提供者向面向终端消费者转型 [1] - 业务范围扩展至彩箱/彩盒等全方位包装制品,客户群体覆盖日化、电子家电等多领域 [1][2] 经营理念落实 - 结合公司和行业情况,靠拢科技前沿,引进设备和人才,探索新型环保原材料应用,优化生产工艺 [3] - 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性能与质量,体现科技与创新价值 [3] 财务情况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815,839,279.18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4.46% [4][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780,908.83元,较上年同期上升46.55% [4][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7,890,471.39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8.23% [4][8] - 净利润未达预期原因是上海龙利得文化科创园项目建成投产,固定资产折旧及贷款利息支出影响大,商誉资产组合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冲击大 [4] 行业技术创新表现 - 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化印刷成主流,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流程与控制手段 [5] - 智能化水平提升,采用自动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人力成本和错误率 [5] - 绿色技术发展,政策驱动下绿色环保包装成主流,企业强化绿色印刷技术研发 [5] 行业政策环境影响 - 推动行业向绿色、环保方向迈进 [6] - 鼓励技术创新,激励企业研发与应用新技术,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6] -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协助 [6] 公司转型挑战 - 技术瓶颈,需掌握不同类型包装产品生产技术 [7] - 供应链管理难度增加,需协调更多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 [7] - 客户资源与市场渠道需重新整合与拓展 [7] - 内部团队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等方面需调整和适应 [7] 探寻新兴行业契机 - 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关注行业动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参与展会论坛等了解新兴行业包装需求 [8] - 建立创新团队,开发定制化包装产品和解决方案 [8] 挖掘市场需求方式 - 开发个性化定制平台,实现客户在线设计、下单 [8] - 收集分析网络购物数据,了解客户包装偏好和需求特点 [8] - 推出多样化包装产品系列,满足不同网络购物商品包装需求 [8] - 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提供专属包装解决方案和服务 [8] 信息化建设措施 - 搭建企业级信息化平台,整合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信息系统 [8] - 引入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 [8] - 建立数字化研发体系,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仿真等技术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8] - 构建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采购、库存、物流等环节智能化管理 [8] 权益分派股本基数变化 - 2023年年度权益分派方案最初以扣除回购专户中已回购股份后的342,043,613股为分配基数 [8] - 自利润分配预案公布后至权益分派实施公告披露期间,将回购专户3,956,387股非交易过户至员工持股计划 [8] - 最终以公司总股本剔除已回购股份0股后的346,000,000股为享有利润分配权的股本基数 [8] 优化产品结构动作 - 加大高端、特色包装产品研发和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 [8][9] - 淘汰落后、低效益产品 [8][9] - 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反馈,改进和升级现有产品,开发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产品 [8][9] 完善治理结构计划 - 明确各治理主体职责和权限,完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 [9] - 梳理现有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修订和完善 [9] -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 [9] - 开展员工培训,确保新制度和流程有效执行 [9] 行业市场需求体现 - 消费升级带动快速消费品、电子产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对包装印刷需求增长 [9] - 电商发展催生小批量、多样化和个性化包装需求,电商包装市场成重要增长点 [9] 稳定毛利率措施 - 研发新型原材料或替代材料,降低对高价原材料依赖 [9] - 研究高效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消耗 [9] -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售价以抵消成本上升影响 [9] 公司荣誉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国家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 [9] - 荣获国家模范职工之家、中国印刷行业100强等多项荣誉称号 [9]
2025年中国多孔铝扁管行业市场政策、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汽车轻量化背景下,行业蓬勃发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08 09:33
多孔铝扁管行业核心观点 - 汽车轻量化趋势推动多孔铝扁管需求增长,其重量轻、强度高的特性可提升燃油经济性和续航里程,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等部件 [1] - 2024年国内多孔铝扁管需求量达14.5万吨(同比+8.78%),产量15.83万吨(同比+8.95%),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高增长(2025年1-3月同比+50.4%/47.1%)是主要驱动力 [1][9][11] - 家电更新换代加速进一步拉动需求,行业政策密集出台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1][4] 产品概述 - 多孔铝扁管为超薄壁多微孔扁形铝型材,具有耐压高、换热效率高、重量轻、耐腐蚀、易焊接等优势,是铜管穿管式热交换器的理想替代品 [2] - 适用于汽车空调、民用空调及制冷行业热交换器制造,能简化复杂结构加工工艺 [2][18] 市场政策 - 2023-2025年国家连续发布《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等政策,要求2025年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以上,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至90%以上 [4][6] - 政策重点包括:优化有色金属产能布局、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突破低碳冶炼等关键技术 [4][6] 产业链结构 - 上游:铝锭、合金添加剂、模具行业,对铸锭温差控制、模具设计等工艺要求极高 [7] - 中游:多孔铝扁管生产加工,技术门槛高 [7] - 下游:汽车(强制用于空调系统)、空调、冰箱等领域 [7][9] 竞争格局 - 外资企业早期垄断市场(如挪威海德鲁、日本三菱),国内企业近十年逐步突破,但高端产品仍存技术差距 [13] - 主要内资企业:海亮股份、亚太科技、山东阳光铝业(拥有喷锌扁管耐腐蚀技术)、山东万创金属(年产能3万吨,配备德国/意大利高端设备) [13][15][18] - 产业集聚于浙江、江苏、山东等地 [13] 发展趋势 - 工艺优化:通过控制挤压比、温度等参数提升产品精度和性能,降低生产成本 [21] - 绿色转型:环保法规趋严倒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如表面处理),政府扶持政策推动行业环保技术升级 [21]
预见2025:《202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5-07 11:09
产业概况 - 汽车零部件指除汽车机架以外的所有零件和部件,分为零件(不可拆分单个组件)和部件(实现功能的零件组合体)[1] - 按功能分类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行驶系统、车身附件、汽车电子等7大类50余种细分零部件[2] - 产业链上游为钢铁/有色金属/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供应商,中游为核心零部件制造,下游为整车厂/4S店/维修厂等[4][6] 行业发展历程 - 1956年起步阶段以仿制生产为主,1978年启动技术研发,2001年加入WTO后进入全球采购体系[8] - 2016年后进入转型升级期,政策推动产业链安全可控目标,聚焦核心零部件研发[10] 政策环境 - 2023年《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要求提升汽车基础零部件可靠性水平[13] - 2022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完善[13] -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突破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13] 市场现状 - 2024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3.53亿辆(同比+5.06%),后市场4S店数量2.35万家占维修业户5%[17][19] - 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4.5万亿元,2024年达5万亿元,整零比例1:1较发达国家1:1.7仍有提升空间[20][23] - 宁德时代市占率6%居首,华域汽车/潍柴动力市占率超2%,行业CR3约10%[26][29] 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宁德时代(电池)、华域汽车(综合)、潍柴动力(动力系统)[24] - 细分龙头:福耀玻璃(汽车玻璃)、均胜电子(汽车电子)[26] 发展趋势 - 技术方向:聚焦新能源三电系统/自动驾驶/车规级芯片研发[31] - 环保要求:轻量化材料/节能工艺应用加速[31] - 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7.5万亿元,2025-2030年CAGR约7%[33]
研判2025!中国矿用电机车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矿用电机车成为矿山转型的关键力量[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07 09:05
矿用电机车行业概述 - 矿用电机车是井下运输核心装备,负责长距离运输煤炭、矸石、材料、设备和人员,由机械(车架、轮对、制动装置等)和电气(直流串激电动机、控制器等)两部分组成 [2] - 按工作环境分为露天矿用电机车和井下电机车,按电源性质分为直流(更广泛)和交流电机车,按供电方式分为架线式和蓄电池电机车(含铅酸/免维护/锂电池) [4] - 上游包括电气设备(牵引电动机等)、机械组件(车架等)和制动装置,下游应用于煤炭/金属矿运输、井下人员及材料运输等领域 [6]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2021-2024年中国矿用电机车营业收入从79.05亿元增长至99.3亿元,大型矿山及重点项目需求推动市场扩张 [1][14] - 2024年中国能源消费量达59.6亿吨标准煤(2017年为45.58亿吨),矿山工程营业收入2023年达62.7亿元(同比+4.57%),拉动采矿设备需求 [8] - 2024年中国原煤产量47.81亿吨(2017年35.24亿吨),2025年Q1产量12.03亿吨(同比+8.1%),直接带动矿用电机车需求上升 [10] 市场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国有大企(资本技术优势)、民企(灵活机制)和外资(品牌技术)三足鼎立格局,代表企业包括湘电重型、湖南宇牵、浙江三坤等 [16] - 湖南宇牵主导产品覆盖全系列矿用电机车,服务国内1.8万家企业并出口20国,其免维护机车故障率低性能优 [18] - 湘电重型为湘电集团子公司,主营矿用自卸车/机车等,全国设27个服务网点保障售后 [20] 未来发展趋势 - 绿色环保趋势下电力驱动替代燃油设备,矿用电机车能效高且减排,需求将持续提升 [22] - 智能化方向明确,物联网/大数据/AI技术将实现远程监控、自动驾驶等功能 [23] - 定制化服务需求增长,需针对不同矿区地质条件和运输需求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 [24][25] 相关企业及数据 - 矿山机械行业2023年营收3310亿元(同比+5.05%),能源金属需求爆发及矿企出海推动设备需求 [12] - 上市公司涉及陕西煤业、中国神华等10家,非上市企业包括湖南南电电气、山东安信机械等7家 [1][16]
中国铁建: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经营承压,25Q1现金流有所改善-20250506
光大证券· 2025-05-06 11:0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A股评级为买入(维持),当前价7.81元;H股评级为买入(维持),当前价4.94港元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行业承压下行,公司经营持续承压,下调25 - 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因公司在手合同充足、合同结构持续优化,维持A/H股“买入”评级 [8] 报告关键内容总结 市场数据 - 总股本135.80亿股,总市值1060.56亿元,一年最低/最高价为6.72/10.31元,近3月换手率18.57% [1] 收益表现 - 1M、3M、1Y相对收益分别为-2.28、-6.60、-9.03,绝对收益分别为2.76、-7.24、-5.95 [4] 财务数据 - 24年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10671.7/222.2/213.3亿元,同比-6.2%/-14.9%/-13.2%;25Q1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2567.6/51.5/49.8亿元,同比-6.6%/-14.5%/-13.9% [5] 经营情况 - 24年建筑及房地产行业承压,公司营收下滑,境内业务营收10012.7亿元同比-7.1%,境外业务营收659.0亿元同比+9.3%;24年毛利率/净利率为10.3%/2.5%,同比-0.13/-0.30pcts;25Q1营收下行,毛利率/净利率为7.5%/2.4%,同比-0.28/-0.20pcts [6] 合同情况 - 24年新签合同总额30369.7亿元,同比降7.8%,完成年度计划101.2%,境内新签27249.9亿元同比-10.4%,境外新签3119.8亿元同比+23.4%;25Q1新签合同4928.5亿元,同比-10.5%,境内新签4486.8亿元同比-13.2%,境外新签441.6亿元同比+30.1% [7] 现金流情况 - 24年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为0.6%/2.1%/0.7%/2.4%,同比-0.01/+0.03/+0.34/+0.06pcts;25Q1为0.5%/2.0%/0.5%/1.1%,同比-0.05/-0.15/+0.01/+0.12pcts;24年经营性现金净流出314.2亿元,25Q1净流出389.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流入76.5亿元 [8] 盈利预测与估值 |指标|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1,137,993|1,067,171|1,076,227|1,105,673|1,144,255| |营业收入增长率|3.80%|-6.22%|0.85%|2.74%|3.49%|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26,097|22,215|22,338|22,883|23,496| |归母净利润增长率|-2.05%|-14.87%|0.56%|2.44%|2.68%| |EPS(元)|1.92|1.64|1.65|1.69|1.73| |ROE(归属母公司)(摊薄)|8.42%|6.77%|6.45%|6.27%|6.11%| |P/E|4|5|5|5|5| |P/E(H股)|2|3|3|3|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