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这家VC,批量打造“冠军”企业
投中网· 2025-04-07 13:45
中科创星硬科技冠军营 - 中科创星自2015年起设立硬科技冠军企业创业营,旨在帮助科学家转型为企业家,培育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硬科技冠军企业,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3] - 该创业营提供免费系列课程和多样化活动,覆盖管理、法务、财务等知识,并基于"ESK"价值系统理论持续迭代升级 [6] - 已服务超560位创业者,学员企业累计完成近200轮融资、获155项重大奖项,达成超200次产业合作和数十次学员间合作 [3][6] 投后服务体系构建 - 中科创星构建了"软服务+硬服务"投后体系,包括创业培训、融资、政策咨询等软服务,以及芯片中试平台、定制科技空间等硬服务 [4] - 将投后服务升级为独立公司星创科服,部分服务采用收费模式以提升服务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7] - 联合股东提供产业资源,如光电子先导院帮助赛富乐斯半年内研发出全球首款半极性氮化镓衬底工程品 [7] 投资布局与成果 - 专注硬科技早期投资,已投超500家企业,其中300多家为科学家创业项目,中科院项目占比超1/4 [7][9] - 投资领域前瞻性布局:2013年投光芯片,2014年布局半导体,2015年切入商业航天,2019年深耕储能与大模型,2022年布局可控核聚变 [10] - 被投企业中82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211家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管理规模超120亿元,首支基金DPI接近3 [9] 核心投资逻辑 - 采用CVC模式做早期投资,强调投后赋能占机构50%以上实力,是差异化竞争关键 [7] - 投资标准聚焦技术壁垒高、人才稀缺、成长空间大的项目,如天使轮投资的本源量子已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11] - 通过深度服务解决科学家创业共性需求,如帮助唐晶量子5个月内完成MOCVD产线建设 [7]
超高分红,超牛业绩,超强布局!首程控股(00697)“三个坚定”力挺机器人行业
智通财经网· 2025-04-02 18:02
政府政策与行业前景 - 2025年"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中国将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作为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及全球科技竞争关键领域 [1] - 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8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138亿美元(CAGR 50.2%),高盛更预测2035年达1540亿美元 [1] - 行业作为国家级战略方向,长期发展动能不受短期资本流动影响 [1] 首程控股战略布局 - 公司发布"三个坚定"公告:坚定看好中国科技创新潜力、机器人行业长期动能,并承诺陪伴创新企业跨越周期 [1][2] - 秉持长期投资理念,计划加大机器人领域投资力度,专注中国顶尖企业并打造强大投资组合 [2] - 6-7年前已布局"硬科技"赛道,成功投资智能电动汽车(如理想汽车、地平线)和机器人领域,地平线机器人港股股价年内最高涨幅超150% [3] 投资与产业协同 - 2023年底联合北京国管设立100亿元人民币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一年内完成数百项目筛选,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覆盖人形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前沿企业 [3] - 通过代理销售、租赁服务、供应链整合、技术孵化等全产业链布局,构建"投-产-服"闭环生态,2025年新成立首程机器人科技产业公司加速商业化落地 [4] 财务表现与股东回报 - 2024年收入12.15亿港元(同比+37.5%),毛利5.07亿港元(同比+41.0%),高流动性资产43.68亿港元,资产负债率31.2%远低行业水平 [5][6] - 宣布2024全年+2025特别分红合计10.96亿港元,叠加3亿港元回购计划,总派息回购达13.96亿港元,分红表现超市场预期 [6] 市场评价与未来展望 - 中金及方正证券研报认为公司资产运营与融通板块增长稳健,护城河加固,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7] - 通过投资与全链赋能推动机器人产业商业化,政策红利与加速落地背景下有望成为港股新质生产力标杆标的 [7]
强在中游,弱在建筑——3月PMI数据点评
一瑜中的· 2025-04-01 09:13
核心观点 - 3月制造业PMI为50.5%,较前值50.2%继续回升,显示制造业环比改善[2][4] - 经济环比回升力度强于2023年四季度和2024年三季度,但弱于2024年四季度及2024年1-2季度[3][13] - 装备制造业表现突出,PMI达52%,较前值回升1.2个百分点,消费品行业小幅回升至50%,基础原材料行业回落至49.3%[4][9] - 建筑业PMI为53.4%,虽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但新订单指数降至43.5%,显示项目不足隐忧[5][10] PMI数据点评 强在中游 - 装备制造业PMI回升1.2个百分点至52%,EPMI指数大幅跳升10.6个百分点至59.6%[4][9] - 装备制造业收入端受"硬科技"、"设备更新"和"出口"三因素共振推动[4][9] - 生产指数52.6%维持高位,新订单指数51.8%较前值提升0.7个百分点[2][16] 弱在建筑业 - 建筑业新订单指数43.5%,低于前值46.8%和去年同期水平[5][10] - 从业人员指数41.4%较前值45.6%明显下滑,反映用工需求收缩[5][10] - 基础原材料行业PMI回落至49.3%,出厂价格指数47.9%连续10个月低于荣枯线[5][10] 数据表现 制造业分项 - 新出口订单指数49%较前值48.6%改善,但仍处收缩区间[2][16] - 原材料库存指数47.2%小幅回升,采购指数51.8%连续两月高于荣枯线[16][17] -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53.8%较前值54.5%略有回落[18] 非制造业分项 -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50.3%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金融、运输等行业景气度高于55%[2][17] -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53.4%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但业务活动预期指数55.3%显示信心不足[17][18] - 综合PMI产出指数51.4%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指数分别为52.6%和50.8%[2][18] 价格与库存 - 出厂价格指数47.9%较前值48.5%继续回落,动力煤、螺纹钢等工业品价格普遍下跌[10][17] - 产成品库存指数48%较前值48.3%微降,原材料库存指数47.2%较前值47%小幅回升[17]
又一批增量资金来了!
证券时报· 2025-03-30 08:27
科创综指场外指数增强基金发行 - 10余家公募旗下科创综指场外指数增强基金于3月27日集中获批,包括博时基金、中欧基金、长城基金等 [3] - 首批基金于3月29日发布发售公告,包括博时基金、安信基金、大成基金等,约定4月1日正式开启发售 [3][7] - 科创综指样本数量达568只,市值占比超96%,覆盖大中小盘企业,均衡布局AI芯片、生物科技、高端制造等赛道 [3] - 首批跟踪该指数的ETF产品于2月27日结募,合计募资超220亿元 [4] - 全市场已上报逾50只科创综指相关基金产品 [5] - 科创综指场外指数增强基金兼具指数型基金和主动管理双重属性,追求Alpha+Beta收益 [7] 权益类基金发行情况 - 目前处于发行阶段的权益类基金约70只 [2][11] - 除科创综指场外指数增强基金外,还有科创综指ETF联接基金、科创综指ETF等处于发行阶段 [11] - 年内新发基金规模达2497亿元,权益类产品发行规模达1098.9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3] 基金公司产品布局趋势 - 指数增强基金成为今年重点布局产品类型,如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近期有8家公募定档发行 [12] - 红利主题基金也受关注,如富国红利质选、易方达中证红利价值ETF等处于发行阶段 [12] - 热门行业主题基金如通用航空产业ETF、中证机器人ETF等也是布局重点 [12] - ETF、联接基金及场外指数基金仍是布局重点,部分公募逆势布局主动权益基金 [12]
集体发售!又一批增量资金来了!
券商中国· 2025-03-29 23:58
文章核心观点 3月29日10余只科创综指场外指数增强基金发布发售公告 发行流程高效 开年以来基金公司积极布局权益类基金 有望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年内权益基金发行回暖 规模同比大幅增长 [1][6] 科创综指场外指数增强基金发售情况 - 3月27日10余家公募旗下科创综指场外指数增强基金集中获批 3月29日部分公募率先发布发售公告 普遍约定4月1日正式开启发售 [2][3] - 今年1月8日上交所与中证指数公司联合发布科创综指 样本覆盖面广 截至2025年3月14日样本数量为568只 市值占比超96% 均衡布局多赛道 [2] - 首批12家基金公司上报跟踪该指数的ETF产品 2月27日全部结募 合计募资金额超220亿元 全市场已上报逾50只科创综指相关基金产品 [2] 科创综指场外指数增强基金特点及优势 - 兼具指数型基金和主动管理双重属性 Alpha+Beta双管齐下 为投资者投资科创板提供新选择 [3] - 安信基金采用以“大数据+AI算法”为基础的量化投资框架 采用统一框架下的机器学习体系 降低过拟合风险和操作复杂度 [3] 权益类基金发行情况 - 截至3月29日处于发行阶段的权益类基金约70只 除科创综指场外指数增强基金外 还有科创综指ETF联接基金、科创综指ETF等 [1][4] - 指数增强基金、红利主题基金、热门行业主题基金是今年基金公司布局重点 部分公募逆势布局主动权益基金 [5] 权益基金发行对A股市场的影响 - 年内权益基金发行回暖 以基金成立日为口径统计 截至3月29日 年内新发基金规模达2497亿元 权益类产品发行规模达1098.96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 有望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6]
收入端中游一枝独秀——1-2月工业企业利润点评
一瑜中的· 2025-03-28 08:47
1-2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0 3%,较去年全年-3 3%有所收窄 [1][18] - 库存同比增速4 2%,较前值3 3%上升 [1][18] - 利润率4 53%,低于去年同期4 67%,其中毛利率14 9%(去年同期15 0%),费用率8 56%(去年同期8 62%)[1][19] 行业利润分化 - 采矿业利润同比-25 2%(去年全年-10%),煤炭行业拖累明显(-47 3%)[2][23] - 制造业利润同比4 8%(去年全年-3 9%),农副食品加工(+37 8%)、运输设备(+88 8%)、汽车制造(+11 7%)增速突出 [2][23] - 电热气水行业利润同比13 5%,略低于去年全年14 5% [2][23] 收入端结构性特征 - 工业企业整体营收增速2 8%,较2024年全年加快0 7个百分点 [3][8] - 中游装备制造业收入增速8 1%(去年全年3 9%),显著高于上游(0 73%)、下游(1 67%)及电热气水(-1 1%)[3][8] - 装备制造业利润由降转升(+5 4%),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 4个百分点 [23] 增长驱动因素 - 出口贡献: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速7 23%(去年全年5 0%),铁路船舶(+20 0%)、金属制品(+11 7%)等行业表现强劲 [4][10] - 政策刺激:设备更新(土壤耕整机械+46 3%)、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47 7%)带动相关产量增长 [4][10] - 科技升级:AI相关服务器产量+73%,机器人减速器+95 8%,工业机器人+27% [4][11] 后续展望 - 中游装备制造业外需依赖度21 1%(2024年),但较2018年23 1%有所下降 [4][15] - 国内两新政策规模达5000亿,叠加硬科技资本开支增加,预计收入增速将优于2024年 [4][15]
又有增量资金!14只科创综指相关基金产品获批
证券时报· 2025-03-27 22:40
科创综指产品再迎扩容! 3月27日,11只科创综指场外指数增强基金和3只场外指数基金正式拿到监管批文。具体来看,这一批产品均在2月28日上报,其中博道基金、博时基金、富国 基金、国联基金、华商基金、大成基金、天弘基金、安信基金、泰康基金、国泰君安资管、国投瑞银基金等11家公司上报了科创综指增强基金,永赢基金、 中欧基金、长城基金3家公司上报了科创综指场外指数基金。 科创综指是今年初发布的重要宽基指数,目前已有46只产品上报,已发行成立产品最新合计规模超过200亿元。从指数发布到产品密集落地,科创综指正 以"加速度"成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这一批产品的获批,标志着科创板指数化投资工具进一步扩容,为投资者布局硬科技赛道提供了更丰富 的选择。 14家基金公司旗下科创综指相关基金今日获批 今年2月27日至2月28日,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国泰基金、汇添富基金、天弘基金、鹏华基金、招商基金、建信基 金上报了上证科创板综合ETF联接基金;富国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景顺长城基金上报了上证科创板综合价格ETF联接基金。 除ETF联接基金外,此次新上报的科创综指相关指数产品还包括场外 ...
又有增量资金来了!14只科创综指相关基金产品获批
券商中国· 2025-03-27 20:37
科创综指基金获批情况 - 3月27日14家基金公司旗下科创综指相关基金获批 包括11只科创综指场外指数增强基金和3只场外指数基金 [1][2] - 获批产品涉及博道基金 博时基金 富国基金 国联基金 华商基金 大成基金 天弘基金 安信基金 泰康基金 国泰君安资管 国投瑞银基金 永赢基金 中欧基金 长城基金等14家机构 [1][3] - 这批产品均在2月28日上报 从申报到获批仅用时不到1个月 [1][3] 科创综指产品布局进展 - 科创综指自1月8日发布以来 已有46只产品上报 已发行产品规模超200亿元 [1][5] - 首批12只跟踪该指数的ETF产品于1月22日获批 2月17日发行 2月27日结募 合计募资超220亿元 [5] - 2月25家基金公司集体上报28只科创综指指数基金 包括联接基金和增强型指数基金 [6] 科创综指指数特征 - 覆盖565只个股 占科创板上市企业的97% 样本股数量丰富 [3] - 成份股市值风格分散 总市值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26亿元和48亿元 [4] - 行业分布多元 重点覆盖电子 医药生物 电力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兼顾计算机 军工等高成长领域 [4] - 权重股集中度低 前十大成份股权重仅23.34% 最大单一个股权重4.91% [4] 市场机构观点 - 博道基金认为科创综指适合做指增基金 高波动与高成长特性为量化模型提供超额收益挖掘空间 [3][4] - 易方达基金指出科创综指市值覆盖度达97% 是表征科创板整体表现的优质工具 [5] - 华泰柏瑞基金表示该指数填补了科创50 科创100 科创200未覆盖的200余只小市值企业空白 [6] - 华夏基金认为相关产品将见证中国科技力量从跟随到领跑的转变轨迹 [6] 科创板指数化投资现状 - 截至2024年底 跟踪科创板宽基指数的产品规模达2087亿元 占科创板自由流通市值比例7.15% [6] - 科创板已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的板块 [6]
“硬核”江苏刷屏!境内上市公司迈入“700+”,证监局最新发声
券商中国· 2025-03-25 14:16
江苏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 江苏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正式迈入"700+"时代,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扎实,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增至11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48家,继续双双稳居全国第一位 [2] - 辖区700家境内上市公司中,包括上交所主板216家、科创板113家、深交所主板126家、创业板197家、北交所48家,各板块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功能互补 [5] - 试点注册制以来,江苏新增上市公司320家,占总数的45%以上,显示出近几年江苏上市公司"军团"规模呈加速增长态势 [5] 区域分布与产业特色 - 苏州、南京、无锡3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均超百家,苏州以220家独占鳌头,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拥有一大批优质上市企业 [5] - 南京拥有124家上市公司,在金融科技、软件服务等领域成绩突出,无锡以123家上市公司紧随其后,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等领域一枝独秀 [5] - 常州和南通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73家和52家,且各有特色产业支撑,全省78个县区拥有A股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县域覆盖率达82% [5][6] 制造业与科技创新 - 全省拥有制造业上市公司549家,占辖区上市公司比重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家数位居全国前列 [7] - 江苏上市公司"硬科技"属性突出,八成以上新增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创新或者技术升级,平均每家科创板公司2023年度研发投入超2亿元 [3][14] - 2023年度江苏"科创军团"的研发投入总金额超过200亿元,天合光能研发投入达55.3亿元,华润微11.54亿元,迪哲医药8.06亿元 [14] 科创板表现 - 江苏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113家,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稳居全国第一,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前沿行业 [14] - 苏州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57家,占全省科创军团的"半壁江山",排名全国第三,约占江苏全省的50%、全国的10% [15] - 苏州科创板上市企业中100%是高新技术企业、80%曾入选瞪羚计划企业、18%入选苏州独角兽培育企业、70%获评市级以上专精特新资质 [15] 产业链与龙头企业 - 上市公司已覆盖全省全部1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很多链主、准链主企业均为上市公司 [9] - 徐工机械与恒立液压两家上市公司携手重返千亿市值俱乐部,徐工机械牵头成立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 [10] - 先导智能在锂电池智能装备及锂电池智能物流装备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2.4%和23.8%,并成功打通固态电池量产的全工艺环节 [10] 未来产业布局 - 全省未来产业核心企业营收总规模超5000亿元、核心企业达到近1700家,上市公司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 [17] - 无锡威孚高科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单位,揭榜产品为制造业物流仓储人形机器人 [17] - 国睿科技参与共建南京低空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合作共建南京低空经济无人科技岛项目 [19] 资本市场活动 - 2024年以来至2月末,江苏共有648家次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金额合计1320亿元,分红家次和金额均位居全国第二 [21] - "并购六条"出台以来,江苏上市公司共发起104单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152.14亿元,跨境并购融资活动也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 [22] - 2024年江苏共有15家企业境外上市,其中8家在港交所上市、7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发募集资金合计44.18亿元 [23]
“硬科技”助力!江苏境内上市公司迈入“700+”时代
证券时报· 2025-03-25 12:28
江苏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 江苏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正式迈入"700+"时代 其中上交所主板216家 科创板113家 深交所主板126家 创业板197家 北交所48家 [1][3] - 注册制试点以来新增上市公司320家 占总数的45%以上 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3] - 苏州以220家上市公司领跑全省 南京124家 无锡123家 常州73家 南通52家 区域分布集中且特色鲜明 [3] 产业与创新特征 - 全省制造业上市公司549家 占比近八成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全国领先 [4] - 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突出 平均每家年度研发投入超2亿元 总研发金额超200亿元 天合光能单家研发达55.3亿元 [10] - 八成新增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创新或技术升级 硬科技属性显著 [1][10] 重点企业与产业链布局 - 徐工机械与恒立液压作为链主企业成立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 研发30余款"卡脖子"产品 [7] - 先导智能在锂电池智能装备领域全球市场份额达22.4% 并实现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全球首条交付 [7] - 恒瑞医药2024年有90多个创新产品在临床开发 400项临床试验全球开展 加速推进国际化 [8] 区域科创生态 - 苏州科创板上市公司57家 占全省50% 全国10% 其中100%为高新技术企业 70%获专精特新资质 [11] - 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2327家 高新技术企业13473家 瞪羚企业1723家 独角兽培育企业299家 形成梯队式后备力量 [11] - 未来产业核心企业近1700家 营收规模超5000亿元 威孚高科、宝通科技等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 [14] 资本市场动态 - 2024年江苏上市公司现金分红1320亿元 分红家次全国第二 80家公司连续10年分红 [18] - 并购重组活跃 "并购六条"新政后完成104单交易 金额152.14亿元 涌现H收A等创新案例 [19] - 2024年15家企业境外上市 募集资金44.18亿元 另有14家正在备案 恒瑞医药等提交港股申请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