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
搜索文档
百万英才汇南粤 “投资于人”显担当
广州日报· 2025-07-25 15:17
人才引进规模与结构 - 截至7月中旬广东已吸纳超过1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 [1] - 制造业吸纳省内应届毕业生最多超10万人占比从2020年14.72%提升至2025年19.21% [6] - 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领域毕业生超4万人 [1][6] 企业参与与岗位供给 - 比亚迪、广汽集团、格力、美的等制造业链主企业及华为、腾讯、大疆等科技巨头提供120多万优质岗位 [2] - 小鹏汽车计划招聘6000人以上新员工部分岗位薪酬超百万元并设置"千将计划"和"探索者计划" [3] - 全省累计发布62.5万个岗位其中年薪10万以上26万个年薪20万以上6.5万个年薪50万以上超5000个 [3] 招聘活动与供需匹配 - "最强春招"吸引1000多所高校近12万名学生参加包括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学生 [5] - N城联动春季招聘覆盖8个重点城市组织1500多家高校超14万名毕业生参与 [6] - "粤就业"小程序设立专区靶向推送适配信息实现精准人岗匹配 [6] 人才政策与服务生态 - 推出"五有三好"政策包涵盖就业补贴、创业扶持、安居服务等7项支持 [7] - 广州提供应届生免租入住7-30天服务并配套交通补贴 [7] - 黄埔区人才政策提供最高500万元购房补贴构建"安居—科研—生活—发展"全链条生态 [8] 产业导向与战略布局 - 募集岗位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突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需求 [5] - 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专业人才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 [6] - 部省联动举办招聘活动释放国家与地方协同发力稳就业的强烈信号 [4]
南财快评|吸引英才来粤发展,广东人才底座不断夯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15:14
人才引进规模与成果 - 截至7月中旬吸纳超过1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 [1] - 制造业吸纳省内应届高校毕业生超10万人 人数占比从2020年14.72%提升至2025年19.21% [3] - 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相关专业毕业生超4万人 [3] 招聘活动实施与创新 - 3月联合举办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启动仪式暨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 [1] - 4月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长沙、南京、成都开展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 [1] - 引入AI电话主动联系服务对象 提供AI诊断简历、模拟面试、岗位推荐等服务 [2] 岗位供给与薪酬水平 - 全省组织发动企事业单位动态募集120多万优质岗位 其中政策性岗位26万个 [3] - 重点企业在"粤就业"小程序发布62.5万个岗位 包括博士硕士岗位8.6万个 本科生岗位25.6万个 大专及技校岗位28.3万个 [3] - 年薪10万以上岗位近26万个 年薪20万以上超6.5万个 年薪50万以上超5000个 [3] 人才保障政策支持 - 广州市提供免费住宿服务和交通补贴 深圳市为5500余名应届生提供免费7天居住服务 [2] - 珠海市为1000多名青年人才提供"一免两减"住房保障 全年计划投入7000套房源 [2] - 潮州市发放生活补贴和租房补贴超1100万元 [2] 参与企业行业分布 - 制造业链主企业包括比亚迪、广汽集团、格力、美的等 [3] - 科技巨头企业包括华为、腾讯、大疆等 [3] - 重点企业累计组织2.1万家参与招聘 [3]
四川的力量
四川日报· 2025-07-25 08:18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四川推进"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建设,构建从创新成果发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3] - 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无人机加速崛起,高端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聚势提质[6] - 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展示400多件展品,四川科技成果体现创新突破[6]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 四川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31个制造业门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布局双轨并行[4] - 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发展新质生产力[4] - "川行天下"活动签约订单超550亿元,开放型经济助力产业国际化[6] 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 - 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推进农业产业建圈强链[4] - 凉山州阿布洛哈村从"双通"困难村转型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三好村庄"[8] - 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统筹粮食安全与乡村建设[4]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推动绿色低碳转型[4] - 翠云廊古柏保护与文旅融合,实现生态价值转化[7] -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生态战略定位[4] 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 - 川渝共建高竹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分离改革,促进跨区域资源整合[6] - 欧林生物成都研究院服务川渝两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协同[6] - 三文鱼进口物流效率提升至48小时,凸显国际供应链优势[6] 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 - 三星堆博物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文物展陈体验,推动文化遗产活化[7] - 省委提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丰富治蜀兴川工作格局[10] - 翠云廊蜀道文旅项目吸引游客,实现生态与文化价值双赢[7]
2025年三季度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举行,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长江日报· 2025-07-24 20:49
项目建设推进会议核心内容 -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 狠抓项目建设 扩大有效投资 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1] - 会议指出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支撑 也是推动转型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城市功能 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3] - 会议要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压实各级责任 强化督导考核 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推动项目早建成 早投产 早达效 [4] 项目投资方向与重点 - 要加强项目谋划储备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策划一批打基础 利长远 增后劲的重大项目 [4] - 要提升产业项目投资比重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4] - 要加大对教育 医疗 文化 旅游 养老 托育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4] - 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加快补齐地下管网 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短板 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4] 项目建设实施要求 - 要统筹推动"向上争取 向外招引 向内挖潜" 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投资效益 [5] - 要紧盯国家政策导向资金投向 狠抓项目谋划争取 强化产业链招商 校友招商 以商招商 [5] - 要紧盯项目开工率 纳统率 竣工率强化运行调度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5] - 要加强市区联动 强化资金 用地 用能 用工 数据 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 做好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 [5]
国家发改委:今年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基本下达完毕
快讯· 2025-07-24 19:09
中央预算内投资 - 今年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基本下达完毕 [1] - 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 绿色发展 社会民生等领域项目建设 [1] - 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投向领域更加优化 加大对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1] - 进一步提高对地方的投资支持比例 减轻地方出资负担 [1] 投资执行与监管 - 督促加快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进度 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1] - 强化定期调度和事中事后监管 确保资金用到实处 更好发挥综合效益 [1]
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基本下达完毕
快讯· 2025-07-24 19:09
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领域 - 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基本下达完毕 [1] - 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1] - 重点支持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1] - 重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1] - 重点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 [1] - 重点支持绿色发展领域 [1] - 重点支持社会民生领域 [1] - 重点支持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 - 重点支持灾后应急恢复领域项目建设 [1]
国务院国资委:要增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 突出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快讯· 2025-07-24 17:02
战略规划与核心竞争力 - 以"十五五"规划为契机推动地方国有企业坚持战略导向和长期主义 [1] - 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未来核心竞争力 [1] 科技创新重点任务 - 增强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 -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1]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1] - 建设产业投融资体系 培育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支柱产业 [1] 创新发展环境 - 探索出资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有效方式 [1] -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良好氛围 [1]
超1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来广东就业创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4 11:53
广东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 - 截至7月中旬广东已吸纳超1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 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强劲人才引擎 [2] - 广东启动"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 提前半年完成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2] - 广东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高素质人才汇聚将进一步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2] 人才引进措施与成效 - 广东通过超大型招聘会精准引才 春季招聘吸引1000多所高校近12万学生参与 八城联动招聘吸引1500多家高校超14万毕业生 [4] - 各地市推出实招:广州提供免费住宿与交通补贴 深圳推出7天免费居住 珠海投入7000套房源 潮州发放超1100万元补贴 [5] - 高校毕业生可享"五有"政策 高层次人才享"三好"福利 形成"链式扶持"体系 [5] - 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动员比亚迪、广汽、华为等企业提供超120万个优质岗位 [5] - "粤就业"小程序发布62.5万个岗位 其中年薪20万以上超6.5万个 年薪50万以上超5000个 [6] - 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留粤毕业生超4万人 对新质生产力支撑作用显著 [6] 产业基础与人才需求 - 广东拥有超14万亿元经济总量 31个制造业大类 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1900多万户经营主体 [9] -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拥有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华为、腾讯等世界级创新企业 [9] - 工业机器人产量全国第一 半导体产业营收超3200亿元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800亿元 [9] - 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1222万人 广东亟需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支撑产业升级 [9] 未来人才政策方向 - AI算法、具身智能等领域顶尖人才集中于高校 企业高端人才缺口大 复合型人才稀缺 [10] - 将实施《202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 包含29条具体举措如短期住宿补贴、落户补贴等 [10] - 8月底前开展"百日冲刺"行动 组织4000多场招聘活动持续释放引才信号 [10]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河南建什么怎么建
河南日报· 2025-07-24 08:03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河南省明确"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路线图,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推进钢铁、有色、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 - 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领域,推进前沿技术产业化和重点场景应用落地,打造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2] 数字经济发展 - 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智改数转赋能,释放数据要素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放大倍增作用 [3] - 深度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优化提升区域算力资源调度和协同效能 [3] - 推动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推进工业、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垂直大模型建设,形成100个左右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场景 [3] 科技创新驱动 - 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66家、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万家 [4] - 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551.1亿元、同比增长86.7% [4] - 建设61家省中试基地,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 [4] - 完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加强中试验证平台培育,构建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络 [5] 产业园区发展 - 全省产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值、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分别超五成、六成、八成 [6] - 已创建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6] - 深化产业园区改革,形成分布式协同式、数字化现代化、实业性开放性的矩阵式园区布局 [6] - 科学确定各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的1至2个主导产业和1个新兴产业 [6]
菏泽前瞻布局七大未来产业
齐鲁晚报· 2025-07-23 22:46
政策背景与制定过程 - 菏泽市召开政策吹风会介绍《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 市发改委 市科技局等多部门参与 [1] - 未来产业被视为引领科技进步 带动产业升级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是菏泽实现"突破菏泽 后来居上"目标的重要抓手 [1] - 菏泽作为传统产业大市 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要素成本上升等挑战 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 [1] - 政策制定过程中成立起草工作专班 调研10个县区50余家企业 3次征求县区及市直单位意见 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后于7月8日印发 [1] 发展目标与重点产业 - 设定"两步走"发展目标:2030年建成30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突破50项关键技术 形成30个标志性产品 培育"链主"企业 2035年建成适宜未来产业成长的生态体系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2] - 重点培育七大未来产业:未来材料 氢能与储能 合成生物 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 未来制造 低空经济 [2] - 各产业定位明确:未来材料支撑高端制造 氢能与储能应对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 合成生物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人工智能赋能行业智能化升级等 [2] 实施路径与地方特色 - 提出八大重点任务:政务服务优化 人才保障强化 产业集聚促进 企业创新激励 金融赋能 开放协同 载体建设 文化环境塑造 [3] - 强调因地制宜发展:依托盐穴资源发展先进压缩空气储能 在氢能领域推进"制储运用"一体化试点 [3] - 政策差异化突破:保持与省级文件同频共振 同时立足本地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 [3] 后续推进计划 - 以《实施意见》为指引 加快未来产业培育 打造特色园区 强化政策落地 [4] - 各县区及部门将对照职责分工落实措施 为项目落地"提速护航" [4] - 通过前瞻布局七大未来产业 构建"传统+新兴+未来"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