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搜索文档
国城矿业跌2.07%,成交额5810.10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出135.60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5 10:06
股价表现 - 9月15日盘中下跌2.07%至15.17元/股 总市值170.72亿元 成交额5810.10万元 换手率0.34%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27.59% 近5日下跌2.57% 近20日上涨6.38% 近60日上涨20.49% [2]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净流出135.60万元 大单买入854.32万元占比14.70% 大单卖出989.92万元占比17.04% [1] 主营业务结构 - 钛白粉收入占比53.55% 锌精矿21.05% 次铁精矿8.37% 铅精矿4.38% 铜精矿3.87% 银精矿2.92% 硫酸2.91% 硫精矿1.81% 其他1.04% 硫铁粉0.09%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85亿元 同比增长39.74% 归母净利润5.21亿元 同比增长1111.34% [2] 股东结构 - 股东户数2.79万户 较上期增加4.29% 人均流通股40281股 较上期减少4.11%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八大流通股东 持股664.10万股 较上期减少57.12万股 [3] 分红记录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2.35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5923.63万元 [3] 行业分类 - 申万行业分类为有色金属-工业金属-铅锌 概念板块包括新能源/有色锌/金属铅/钴镍/小金属等 [2]
储能板块更新与推荐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中国及全球电化学储能行业,特别是大储(大型储能)产业链,涉及电芯、PCS(变流器)、系统集成等环节 [1][5] * 公司:阳光电源(全球集成龙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欣旺达(电芯环节)、德业股份、上能电器(PCS环节) [5]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政策驱动与市场目标** * 国家发改委2025-2027年新型储能发展规划是顶层设计文件 提出到2027年实现180GW的装机目标 [2] * 截至2024年底 国内储能累计装机量为73.8GW 未来三年需新增约100GW装机量 [1][2] * 假设配套时长为3小时 则每年新增装机量约100GWh [1][2] * 地方政策(如内蒙古、甘肃)通过容量补偿和电价机制显著提升项目经济性 示范效应显著 [1][4] * 内蒙古给予独立储能充放电容量补偿 每度电补偿0.35元 叠加现货市场价差约0.3元 [4] * 甘肃对独立储能实施容量电价 每千瓦每年330元 与火电同等地位 [4] **2 需求超预期与价格变化** * 国内储能月度新增招标量和装机量持续提升 需求超预期 [3] * 储能电芯价格上涨受两方面因素驱动:碳酸锂等原材料成本上升 以及国内需求超预期而短期供给无弹性 [1][4] * 供需关系进入新的上升周期 相关公司盈利能力将得到修复 [1][4] **3 长期发展前景与驱动力** * 全球电力系统发展趋势推动行业长期发展: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 负荷侧非线性用电需求(如电动车、AI)增加 导致灵活性资源需求大增 [1][5] * 电化学储能因部署灵活、成本可控成为重要选择 [1][5] * 经济性提升:多地光伏+储能或独立储能项目已具备较高投资回报率 美国IRA法案效果优于预期 中国地方政策配套完善 [5] * 中国公司享受国内市场化转型和全球出海双重红利 [1][5] **4 储能在新能源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 储能在新能源发展中具有重要评价空间 当前强配比例约11% [3][6] * 随着风光储一体化推进 配比有望提升至17%甚至更高 远期可能接近40% [3][6] * 即使新能源装置不变 储能配比也将上升 其增速有望持续超预期 [3][6] **其他重要内容** **1 下半年独立储能需求强劲的动因** * 电网调峰供需平衡已被打破 需要更多灵活性供给 估计需求缺口在70-90吉瓦水平 [7] * 地方容量电价等政策支持 提供结构性补偿支撑 [7] * 国企投资思路转变:先规划储能 再配置新能源 储能在新能源投资中的角色变得核心 [7]
广发基金孙迪:深入理解“先进制造” 扎根AI挖掘长期价值
中国证券报· 2025-09-15 08:30
基金经理孙迪的投资理念 - 将“先进制造”的“先进”定义为对产业趋势、企业壁垒与全球竞争力的精准判断 [1] - 投资方法的先进性在于持续发现代表未来方向、具备强大护城河的优质企业,而非追逐短期市场热点 [1] - 凭借对“先进”的深刻理解,管理的广发先进制造基金近一年回报率达到82.63% [1] 对“先进”内核的四维度理解 - 行业阶段:真正的先进制造应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拥有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3] - 竞争壁垒:企业必须构建足够壁垒,可能来自技术突破、渠道控制、客户关系等,以保持竞争优势 [3] - 盈利能力:关注企业是否摆脱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能否通过真正创新获得溢价能力 [4] - 全球竞争力:检验先进性的终极标准是能否在全球市场与巨头同台竞技,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 [4] 三层筛选的投资策略框架 - 第一层:把握能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产业趋势,如移动互联网、AI、新能源,投资周期可持续几年 [5] - 第二层:在没有大产业机会时,选择偏传统制造业、周期成长方向,识别行业周期拐点 [5] - 第三层:在周期平稳时,布局估值合理的优质公司,赚取业绩稳定增长带来的收益 [6] - 组合管理注重行业集中与适当分散的平衡,以控制回撤风险 [6] - 减少参与缺乏业绩支撑的主题性机会,关注估值在可接受范围内的标的 [6] 对AI产业链的投资观点 - AI产业链是当前最看好的方向,认为其可能出现媲美移动互联网浪潮的科技产业投资机会 [7] - AI产业目前尚处于早期阶段,爆款应用还未出现,对产业链保持长期乐观 [7] - 当前更关注硬件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海外算力链,因其空间大、格局好、业绩兑现度高 [7] - 具体看好PCB、光模块、液冷、电源、机柜等细分方向 [7] - 对于应用端,认为格局尚不清晰,企业业绩兑现度较低,但会保持密切研究和关注 [7] 对半导体领域的投资观点 - 半导体现在处于本轮向上周期的后半段,本轮是相对较弱周期,向上驱动因素是AI带动 [8] - 最看好晶圆制造方向,原因是先进制程持续供不应求,且晶圆制造有非常高壁垒 [8] - 同时关注一些卡位较好的芯片设计领域,包括国产算力、SoC、存储等 [8] 科技投资的长期策略 - 科技投资是发现长期价值的马拉松,超额收益来自深度研究与趋势判断 [9] - 管理上以海外算力链核心标的作为组合基石,持续跟踪二、三线公司基本面落地情况 [9]
信号!股基发行规模连续4周破百亿
证券时报网· 2025-09-15 07:45
基金新发市场总体情况 - 9月第二周公募基金新成立39只 总发行规模达217.94亿元 平均单只发行规模5.59亿元 [1] - 股票型基金单周发行规模137.52亿元 占总规模63.1% 连续4周突破百亿元 [1][2][3] 产品类型与结构特征 - 股票型基金主导新发市场 8月第三周发行规模179.52亿元(占比77%) 第四周158.31亿元(占比56.13%) [2] - 9月第一周股票型基金发行116.63亿元(占比42.3%) 第二周137.52亿元(占比63.1%) [3] - 被动指数型基金占据主导 上周募集规模前三均为指数型产品:富国机器人产业ETF(23.44亿元) 博道中证全指增强A(19.11亿元) 南方中证A500增强A(17.24亿元) [1] 主题与赛道分布 - 科技与制造主题ETF发行规模占比超40% 涵盖机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赛道 [1] - 代表性产品包括嘉实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A、国联安中证A500红利低波ETF等 [1] 投资者认购行为 - 部分基金认购周期极短: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1天) 东方阿尔法科技智选A(1天) 万家元晟量化选股A(1天) [2] - 部分产品认购周期较长:东方红慧选成长A(88天) 易方达养老目标日期2060(92天) [2] 市场驱动因素 - 权益市场信心修复推动股票型基金热度 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带动投资者关注 [3] - 创新主题基金与工具型产品供给增加 满足投资者对结构化行情的参与需求 [1][3]
信号!股基发行规模连续4周破百亿
券商中国· 2025-09-15 07:40
公募基金新发市场整体表现 - 9月第二周公募基金新成立39只 总发行规模达217.94亿元 平均单只基金发行规模为5.59亿元 [1] - 股票型基金单周发行规模达137.52亿元 占总发行规模的63.1% [1] - 股票型基金连续4周发行规模突破百亿元 自8月第3周至9月第2周持续保持高位 [3][4] 股票型基金发行趋势 - 8月第3周新成立股票型基金26只 发行规模179.52亿元 占比77% [3] - 8月第4周新成立股票型基金29只 发行规模158.31亿元 占比56.13% [4] - 9月第1周新成立股票型基金23只 发行规模116.63亿元 占比42.3% [4] - 9月第2周新成立股票型基金18只 发行规模137.52亿元 占比63.1% [1][4] 产品结构特征 - 市场呈现"主题化+指数化"双轮驱动特点 科技与制造主题ETF发行规模占比超40% [2] - 机器人 人工智能 新能源 半导体等赛道ETF受追捧 [2] - 被动指数型基金主导市场 工具型产品需求旺盛 [2] - 上周募集规模前三名均为被动指数型基金:富国国证机器人产业ETF(23.44亿元) 博道中证全指指数增强A(19.11亿元) 南方中证A500指数增强A(17.24亿元) [3] 投资者认购行为 - 部分基金受到投资者迅速追捧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 东方阿尔法科技智选A 万家元晟量化选股A均仅用1天完成认购 [3] - 部分基金认购期较长 东方红慧选成长A认购天数达88天 易方达养老目标日期2060五年持有认购天数为92天 [3] 市场驱动因素 - 股票型基金发行规模持续走高与A股权益市场回暖相关 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 [4] - 市场整体环境逐步稳定 投资者信心恢复 [4] - 创新主题和策略基金不断涌现 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4]
深入理解“先进制造” 扎根AI挖掘长期价值
中国证券报· 2025-09-15 04:14
基金经理投资理念 - 将先进制造定义为产业趋势、企业壁垒与全球竞争力的精准判断 通过16年投研经验捕捉具备先进性企业 [1] - 投资方法不追逐短期市场热点 而是持续发现代表未来方向且具备强大护城河的优质企业 [1] - 近一年回报率达82.63% 截至9月8日 [1] 先进性评估体系 - 行业需处于成长周期 拥有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而非稳定或衰退期行业 [2] - 企业需构建技术突破、渠道控制或客户关系等竞争壁垒 保持竞争优势地位 [2] - 盈利能力需摆脱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 通过真正创新获得溢价能力 [2] - 需具备全球竞争力 能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或与全球领先企业直接竞争 [2] 组合管理策略 - 第一层把握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产业趋势 如移动互联网、AI、新能源等持续数年的投资周期 [3] - 第二层选择偏传统制造业和周期成长方向 识别半导体、整车、设备更新等行业周期拐点 [3] - 第三层布局估值合理的优质公司 赚取业绩稳定增长收益 [3] - 行业配置集中与分散平衡 产业趋势明确时集中配置 存在不确定性时适当分散控制回撤 [3] 产业趋势判断 - 创新药和AI是今年持续性最强的两大方向 因产业趋势强劲获得市场认可 [4] - AI产业链处于早期阶段 爆款应用尚未出现 可能媲美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投资机会 [4][5] - 海外算力链具备空间大、格局好、业绩兑现度高、爆发式增长且估值无泡沫化特点 [5] 细分领域布局 - 硬件基础设施领域重点关注海外算力链 包括PCB、光模块、液冷、电源、机柜等细分方向 [5] - 应用端格局尚不清晰 企业业绩兑现度较低 但保持密切研究和关注 [5] - 半导体处于向上周期后半段 本轮为AI带动的弱周期 最看好晶圆制造方向因先进制程供不应求且壁垒高 [5] - 同时关注国产算力、SoC、存储等卡位较好的芯片设计领域 [5]
要激情更要安全 基金经理直面“微妙张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9-15 04:14
基金经理建仓策略分化 - 部分基金经理积极入场建仓 如国泰优质核心混合成立不足一周净值增长0.35% 建信医疗创新股票成立三天净值增长0.24% [1] - 易方达价值回报混合成立后净值持续波动 四周内单位净值从1.0030元升至1.0061元 [2] - 多只新基金蓄势待发 包括东方红医疗创新QDII基金及南方瑞景混合等产品 [2] 低仓位运作现象 - 部分基金经理保持谨慎策略 大成兴远启航基金成立后维持低仓位运作 二季度末股票持仓占比不足1% [1][2] - 中欧核心智选混合成立后净值长期无变化 三周后单位净值才从1.0001元升至1.0037元 [2] - 谨慎操作源于对估值安全边际的权衡和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观察 [1][4] 基金经理自购行为 - 海富通基金经理纪君凯自购港股通科技ETF25.09万元 基于中长期行业景气趋势判断 [2] - 自购决策注重把握AI产业升级趋势 看好港股科技板块作为趋势载体 [2] 建仓策略差异原因 - 右侧交易者认为市场情绪反转且政策底确认 虽成本较高但确定性更强 [5] - 左侧交易者追求安全边际 需等待经济复苏信号而非依赖政策预期 [5] - 新基金注重平稳起步 避免建仓后大幅回撤影响产品口碑 [5] 市场环境分析 - 自4月低点主要指数涨幅可观 短期积累大量获利盘导致交易分歧 [5] - 美联储降息预期与国内政策利好共同推动市场上涨 [5] - 市场整体处于历史均值区间 股票资产具备较高配置吸引力 [6] 行业配置建议 - 采用"核心+卫星"布局策略 核心关注中证A500指数基金 其金融和食品饮料权重分散至新兴产业 [7] - 卫星布局推荐"科技+红利"哑铃策略 [7] - 成长风格仍处趋势轨道 建议深挖阿尔法等待贝塔的投资策略 [6]
股基发行连续四周破百亿 科技与制造主题受追捧
新浪财经· 2025-09-15 03:55
根据Wind数据统计 上周公募基金新发市场共成立39只基金 总发行规模达21794亿元 平均单只基金发行规模为559亿元[1] 产品类型结构 - 股票型基金单周发行规模达13752亿元 占总发行规模的631% 连续4周发行规模突破百亿元[1] - 科技与制造主题受追捧 机器人 人工智能 新能源 半导体等赛道ETF发行规模占比超40%[1] 市场特征 - 新发行市场呈现主题化加指数化双轮驱动特点[1] - 被动指数型基金主导市场 工具型产品需求旺盛 反映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透明化工具参与结构性行情[1]
股基发行连续四周破百亿科技与制造主题受追捧
证券时报· 2025-09-15 02:07
公募基金新发市场整体表现 - 上周公募基金新发市场成立39只基金 总发行规模达217.94亿元 平均单只基金发行规模为5.59亿元 [1] - 股票型基金单周发行规模达137.52亿元 占总发行规模的63.1% 连续4周发行规模突破百亿元 [1][2] 产品类型与投资主题特征 - 市场呈现"主题化+指数化"双轮驱动特点 科技与制造主题受追捧 机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赛道ETF发行规模占比超40% [1] - 被动指数型基金主导市场 上周募集规模前三名均为被动指数型基金:富国国证机器人产业ETF(23.44亿元)、博道中证全指指数增强A(19.11亿元)、南方中证A500指数增强A(17.24亿元) [1] - 工具型产品需求旺盛 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透明化工具参与结构性行情 [1] 投资者认购行为分析 - 部分基金受到投资者追捧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东方阿尔法科技智选A和万家元晟量化选股A均仅用1天完成认购 [2] - 部分基金认购期较长 东方红慧选成长A认购天数达88天 易方达养老目标日期2060五年持有认购天数为92天 [2] 股票型基金发行趋势 - 股票型基金发行已连续4周突破百亿元大关:8月第3周发行规模179.52亿元(占比77%) 第4周158.31亿元(占比56.13%) 9月第1周116.63亿元(占比42.30%) 第2周137.52亿元(占比63.10%) [2] - 发行数量保持稳定:8月第3周26只 第4周29只 9月第1周23只 第2周18只 [2] 市场环境与投资者信心 - 市场整体环境逐步稳定 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 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 股票市场呈现积极发展态势 [3] - 各类创新主题和策略基金不断涌现 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公募基金市场持续发展 未来有望带来更多元化投资机会 [3]
“反内卷”与AI双轮驱动 公募解码周期“旧地图”展新景
证券时报· 2025-09-15 02:07
资金流向与市场表现 - 中证有色金属指数自4月低点反弹57%,中证细分化工指数反弹32%,在中证二级行业指数中排名前列 [1] - 北方稀土、盛和资源、金发科技等多只个股翻倍,资金从科创类ETF转向化工、有色类ETF,呈现高切低特征 [1] - 近三个月化工类ETF获192亿元净流入,有色类ETF获137亿元净流入 [1] 资金轮动逻辑 - 资金从估值高位的小盘成长、科技板块转向估值洼地的上游资源板块,符合宏观经济周期运行规律 [2] - 国内出口超预期韧性,中游制造业景气见底回升,全球制造业PMI震荡上行,若美联储降息将推动全球制造业周期共振 [2] - 传统周期行业股价位置偏低,长线资金因布局性价比高开始流入 [3] 行业供需与基本面 - 传统周期行业资本开支高峰期已过,供给侧出现市场化出清,政策倡导反内卷增强行业自律,国内经济触底反弹 [3] - 贵金属因美联储态度转向温和及非农数据走弱带动金价上行,全球央行持续购金 [3] - 工业金属中铜矿全年供需紧平衡,终端需求稳定,铝因全球产能增量有限提供强支撑 [3] - 小金属中钴受刚果(金)出口限制供给偏紧,稀土因监管升级及海外补库需求加剧供需紧平衡 [3] 反内卷政策影响 - 反内卷政策将提升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增加商品剩余价值留存比率,推升内需 [4] - 原材料、设备、劳动、金融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长期跑输房地产,有较大修复空间 [4] - 反内卷可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修复利润率和ROE,提振消费和企业再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5] - 预计2025年四季度PPI出现显著拐点,通胀触底回升代表新一轮宏观周期启动 [5] - 2025年8月PPI同比下降2.9%,降幅较上月收窄0.7个百分点,环比由下降0.2%转持平 [5] 反内卷与供给侧改革对比 - 本轮反内卷更强调行业标准引领和自律,注重市场化与公平性,对价格影响更温和但效果更长效持久 [6] - 反内卷涉及面更广,需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迭代、国际竞争环境变化等新型问题 [6] - 有色上游矿业盈利较好反内卷需求不强,但铜冶炼领域产能过剩将是重点,化工行业落后产能将持续淘汰 [7] 新兴技术需求驱动 - AI带动大数据中心建设对铜需求旺盛,加剧铜紧俏,电力基础设施升级支撑铜需求 [8] - AI推动液冷上游氟化液与PCB相关树脂需求提升,延伸其他材料需求 [8] - 新能源需求在磷、电解铝、铜等传统周期行业占比达20%或更高,固态电池和AI需求增速有望重现新能源爆发场景 [8] - 新能源与AI需求占全球铜总需求20%以上且高速增长,稀土、钨、锡、锑等小金属因关键作用受益 [9] 产业需求结构变化 - 15年前房地产和基建在铜、铝需求中占比超30%和50%,如今新能源在铜需求占比超15%,在铝需求占比超20% [10] - AI可能重构材料研发范式,提升效率和创新边界,催生新材料体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