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路云一体化
搜索文档
万联晨会-20251017
万联证券· 2025-10-17 08:35
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为政策持续发力,重点关注银行行业月报及设备更新、智能网联汽车等政策动向 [4][10] 市场回顾 - 周四A股市场缩量震荡,上证指数上涨0.10%至3916.23点,深证成指下跌0.25%,创业板指上涨0.38% [2][8] - 沪深两市成交额为1.93万亿元,申万行业中煤炭、银行、食品饮料领涨,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领跌 [2][8] - 香港恒生指数收盘下跌0.09%至25888.51点,恒生科技指数下跌1.18% [2][8] - 美国三大股指全线收跌,道指跌0.65%,标普500指数跌0.63%,纳指跌0.47% [2][8] 重要新闻与政策动向 - 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企业设备更新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9.4%,其中民营企业采购金额同比增长13% [3][8] - 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30.1% [3][8]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 [3][9] 银行行业月报关键数据 - 9月社会融资规模(社融)新增3.53万亿元,同比少增0.23万亿元,社融存量规模为437.08万亿元,同比增速为8.7%,较8月回落0.1% [11] - 2025年1-9月社融新增合计30.09万亿元,同比多增4.42万亿元,政府债净融资额达到11.46万亿元,同比多增4.28万亿元,是支撑社融同比多增的主要力量 [11] - 9月M2同比增长8.4%,增速环比回落0.4%,新口径M1同比增长7.2%,增速环比回升1.2% [12] - 投资建议指出,当前银行板块股息率仍具吸引力,长线资金持续增配方向明确,有助于夯实板块估值下限 [12]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超过60%
中国经营报· 2025-10-17 01:13
产业发展现状 -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的完整产业体系 [1] - 大算力芯片、智能线控底盘已实现批量上车 [1] - 人机交互、协同感知等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1] - 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新车销量占乘用车新车销量比例超过60% [1] 技术研发与融合方向 - 将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汽车行业人工智能中试基地 [1] - 支持汽车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大模型应用开发,赋能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 [1] - 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 [1] - 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突破 [1] 跨界融合与应用试点 - 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通过信息交互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水平 [1] - 推动城市间“跨域连片”应用 [1] - 支持汽车、信息通信、能源、交通等行业企业共建可信数据空间 [1] - 合作领域包括模型训练、车网互动等,以促进跨界融合发展 [1] 政策与标准制定 - 将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1] - 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 [1] - 制定优化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管理制度 [1]
汽车产业角逐进入下半场 AI从“锦上添花”变成“核心变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23:15
行业战略定位 - 人工智能从技术选项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1] - 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推动产品形态、产业格局、基础设施和出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3] - 汽车产业竞争进入下半场,上半场是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是智能网联汽车,下半场哨声已经吹响 [1][3] 中国竞争优势 - 中国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服务需求,道路交通场景复杂,拥有海量场景数据优势 [5] - 80后、90后成为汽车消费主力军,对智能化产品接受度高 [5] - 乘用车市场新车L2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渗透率实现逐年快速增长 [5] - 产业链协同创新及基础设施具有优势,激光雷达、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等软硬件供应链完整 [5] - 信息通信技术全球领先,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活跃,支撑单车智能+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具有先发优势 [5] - 具备清晰的国家战略与系统的政策体系,相关部门联合启动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稳步推进自动驾驶汽车落地 [5] 技术发展趋势 - 智能体支撑车联网将带来体系架构、感知能力、模块化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1][6] - 在感知能力方面,智能体加持车联网通过多域多模态多传感器融合+边缘计算,构建全局交通态势图 [6] - 决策逻辑动态适应,实时调整驾驶策略,应对突发和复杂环境场景 [6] - 群体协同和智能化是大方向,网联让智能体所需的数据来源更丰富 [7] - 下一代汽车竞争的核心是智能化,汽车将成为一个大型计算中心,可实现大模型在车上的端侧使用 [9] - 芯片需要越来越集成,在一定的功耗和车规级安全前提下,提升芯片本身算力,实现多种计算功能 [9] 政策支持方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10] - 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 [2][10] - 促进跨界融合,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支持共建可信数据空间 [2][10] - 完善政策体系,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 [2][10] - 优化生产准入管理制度,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2][10] - 组织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0] 面临挑战 - 智能体时代的车联网面临标准与协同难题,"车路云一体化"依赖跨行业协作 [1][8] - 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共享存在壁垒 [1][8] - 面临算力成本控制和长尾场景覆盖的问题 [1][8] - 机器驾驶应对"长尾场景"的能力不足,面对罕见场景可能因缺乏先验知识而失效 [8] - 通信路径多元化和感知系统智能化导致网络安全威胁升级,每秒产生100MB数据 [8] - 部分关键技术尚未突破,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比较突出 [9]
汉鑫科技:今年重点布局特种车辆自动驾驶应用
证券时报网· 2025-10-16 22:52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公司在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建设基础上,重点布局特种车辆自动驾驶应用 [1] - 公司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孵化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烟台汉华灵动具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 - 新设公司开展特种商用车辆研发及生产,主要面向无人清扫、无人拖拽、跨区域物流等自动驾驶应用场景 [1] 公司发展举措 - 公司通过设立合资公司延展产业链布局 [1] - 举措旨在强化技术与产品落地能力 [1] - 公司日前接受了万家基金、中银基金、东方港湾等机构调研 [1]
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
新华社· 2025-10-16 21:45
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的完整产业体系 [1] - 大算力芯片、智能线控底盘已实现批量上车应用 [1] - 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超过60% [1] 未来政策与支持方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 [1] - 将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汽车行业人工智能中试基地 [1] - 支持汽车“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大模型应用开发 [1] 关键技术突破重点 - 将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 [1] - 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1] - 支持多行业企业围绕模型训练、车网互动等共建可信数据空间 [1] 产业规划与制度保障 - 将组织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 - 将优化生产准入管理制度,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2] - 支持中外企业深化技术、标准等领域务实合作,共建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2]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开幕,中欧“汽车人”热议智驾规则全球协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20:54
行业核心观点 - 智能网联汽车正从实验室驶向商业化落地,全球化与安全性成为行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力 [1] - 自动驾驶正从技术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但安全边界模糊与商业化成本高企是当前行业必须突破的两大瓶颈 [1] - 随着AI大模型、车路云一体化等技术的融合演进,行业正步入“聚生智能体”时代,平衡“创新速度”与“安全责任”是关键课题 [1] 全球法规协同与标准互认 - 欧盟计划在2025年建立“欧洲互联与自动驾驶汽车联盟”,并将在2026年开始建立大规模跨境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平台 [2] - 欧盟2025年7月公布的《通用人工智能行为准则》要求L2+级以上自动驾驶系统披露算法与数据来源,可能导致单车智能化研发成本增加15%-20% [3] - 欧盟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呼吁尽快重启中欧汽车领域对话机制,以应对复杂的贸易与地缘政治环境 [3] - 长安汽车已累计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内标准229项,倡议各国政府推动标准互认,实现“一次认证,全球通行” [4] - 北汽集团董事长指出《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了L3级以上系统的分责机制,建议加快L3级责任边界全国统一 [4] 技术演进与融合路径 - 智能网联汽车正从“驾驶工具”向“数字生活空间”跃迁 [5] - 智能体技术路径将经历“单智能体—智能体群—智联网”三阶段,最终实现车、路、云、星的深度协同 [6] - 中国移动提出“三网协同”方案,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其5G+北斗高精度定位累计调用次数达3.2万亿次 [6] - 地平线创始人提出“三年实现Hands Free,五年实现Eyes Free,十年实现Minds Free”的技术发展目标 [7] 商业化落地与安全挑战 - 蔚来创始人指出,当前辅助驾驶系统用户付费意愿低,只有当系统驾驶时长占比超过50%,订阅模式才能真正跑通 [7] - 针对自动驾驶安全事故,Momenta正与多家车企合作制定“试驾路线培训材料”,明确产品能力边界 [7] - 大众汽车集团强调每款车需完成3000公里安全测试才能上市,将消费者信任置于首位 [7]
中国工信部副部长: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突破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20:40
行业现状与成就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已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的完整产业体系 [1] - 行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大算力芯片、智能线控底盘实现批量上车,人机交互、协同感知等技术全球领先 [1] - 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超过60% [1] - 全国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道路超过35000公里,部署智能化路侧单元超过11000套 [1] - 已在20个城市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快路侧单元、云控基础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 [1] 未来发展规划与重点 - 将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汽车行业人工智能中试基地 [2] - 支持汽车“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垂直大模型和专业模型应用开发,赋能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 [2] - 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突破 [2] - 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探索通过路侧、交通等信息提升自动驾驶安全和效率的典型场景与路径 [2] - 将编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五五”发展规划,并加快相关标准制定,优化生产准入管理制度 [2]
汽车产业角逐进入下半场,AI从“锦上添花”变成“核心变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20:20
行业战略定位 - 人工智能已从技术选项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1] - 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正在推动产品形态、产业格局、基础设施和出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3] - 汽车产业竞争的下半场哨声已经吹响,下半场将决定最终胜负[1][3][5] 中国产业优势 -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上半场已取得一定优势,并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服务需求,包括复杂的道路交通场景和海量的场景数据优势[5] - 产业链协同创新及基础设施优势明显,激光雷达、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等软硬件供应链完整,信息通信技术全球领先[5] - 具备清晰的国家战略与系统的政策体系,相关部门联合启动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稳步推进自动驾驶汽车落地[5] - 乘用车市场新车L2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渗透率实现逐年快速增长[5] 技术发展与机遇 - 智能体支撑的车联网将通过多域多模态多传感器融合加边缘计算,构建全局交通态势图,决策逻辑动态适应,实时调整驾驶策略[6] - 国内头部企业芯片已可做到“一芯十屏”,即一颗芯片同时支持最多10个屏幕的显示和计算,未来汽车将成为一个大型计算中心[9] -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方向是群体协同和智能化,通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的互动,为智能体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来源[7] 政策支持方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2][10] - 政策将促进跨界融合,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支持共建可信数据空间[2][10] - 将完善政策体系,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优化生产准入管理制度,规范产业竞争秩序[2][10] - 相关部门已发布《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等目标[6] 面临的挑战 - 智能体时代的车联网面临标准与协同难题,“车路云一体化”依赖跨行业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共享存在壁垒[1][8] - 存在算力成本控制和长尾场景覆盖的问题,机器驾驶应对训练数据中未充分涵盖的罕见场景的能力不足,构成潜在安全风险[8] - 通信路径多元化和感知系统智能化导致网络安全威胁升级,感知系统每秒产生100MB数据[8] - 部分关键技术尚未突破,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还比较突出[9]
收评:主要股指宽幅整理 煤炭股领涨 金属股领跌
新华财经· 2025-10-16 18:28
市场表现 - 沪指收盘报3916.23点,涨幅0.10%,成交额约8693亿元;深成指报13086.41点,跌幅0.25%,成交额约10619亿元;创业板指报3037.44点,涨幅0.38%,成交额约4776亿元 [1] - 市场呈现“二八”分化,煤炭、保险、银行等低市盈率股票及部分新能源、通信设备权重股上涨,中小盘股及小金属、钢铁、工业软件、光刻机等板块下跌 [1] - 科创综指收盘报1625.45点,跌幅0.97%,成交额约1979亿元;北证50指数报1488.71点,跌幅1.30%,成交额约177亿元 [1] 机构观点 - 机构认为三季报行情开启,市场展开估值修复,红利板块与科技股交替表现,建议关注半导体、消费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中线机会 [2] - 市场处于政策预期博弈与盈利验证的过渡期,地产政策预期支撑市场底线,盈利环比改善的消费及中游制造行业有望获资金青睐,指数短期或延续区间震荡 [2] 行业政策与趋势 - 住建部等九部门印发行动方案,提出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推进车路协同设施及住区智慧化建设,发展智慧物业 [3] - 交通运输部将推动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开展“十百千”行动,建设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中试基地及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赋能组合辅助驾驶等场景 [4] 商品市场动态 - 上海黄金交易所发布通知,指出国际贵金属价格波动剧烈,提示会员单位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做好应急预案 [5]
9部门: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17:29
政策方案概述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9部门印发《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1] - 方案提出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1] - 方案同时提出要持续推进智慧停车[1] 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 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以智慧多功能杆为主要载体的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系统和城市云平台建设[1] - 结合"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等工作,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1] - 通过部署以智慧多功能杆为载体的感知系统,实现车与路、云的实时数据交互,弥补单车智能的盲区[1] - 这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支撑,并能提升行车安全与交通效率[1][2] 智慧停车建设 - 推进城市停车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建设,探索推动公共设施和建筑智能感知设施配置[1] - 鼓励地方建设城市智慧停车服务管理平台,逐步完善信息查询、车位预约和共享、路线导航、无感支付等功能[1] - 智慧停车的深化推进将碎片化的泊位资源整合为"一张网",通过预约共享与无感支付缓解"停车难"问题[2] 政策目标与影响 - 相关举措旨在改善城市出行环境,助力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1] - 构建城市动态感知网络,推动城市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干预[2] - 以"出行即服务"为导向,为城市数字化治理夯实基础,推动城市运行系统向更高效韧性的方向演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