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搜索文档
最高法、证监会:上市公司退市,投资者因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造成损失的,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快讯· 2025-05-15 16:23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依法打击资本违规隐形入股、违法违规"造富"行为,要求发行人关于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信息披露及陈述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1] - 对违法违规约定股权代持、利益输送等行为,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认定无效,并根据双方过错程度分配责任 [1] - 依法支持股东积极行使股东权利,准确认定董事会审查股东临时提案的合理边界,促进规范公司治理 [1]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与反收购 - 依法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上市公司章程中关于反收购的条款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认定无效 [1] 上市公司退市与投资者保护 - 上市公司退市,投资者因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造成损失的,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1]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 - 依法稳妥审理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件,通过股权结构、经营业务、治理模式等调整,实质性改善公司经营能力 [1] - 优化主营业务和资产结构,化解上市公司的债务和经营危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 [1]
Goheal:AI正在重塑并购重组,上市公司控制权还靠人脑判断吗?
搜狐财经· 2025-05-14 18:31
"大数据不说谎,算法从不犹豫,而人类的直觉与偏见,常常在关键时刻'掉线'。"过去,决定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权归属的,往往是一间密室里的头脑风暴、 一桌饭局上的默契点头,或者某个深夜快审的《股权转让协议》。但今天,在AI风暴席卷一切的2025年,这一切变了。 你或许还在为一张"股权结构图"头秃,一个AI模型却早在三秒钟内算清了某上市公司背后的所有实际受益人;你还在推敲某起定增是否藏着"蛇吞象"的意 图,而AI已经通过过去十年2600起案例的学习判断,这场控权博弈极有可能是"借道基金+信托穿透"的典型套路。 这不是科幻片剧本,而是现实,并且,是资本市场上最聪明的猎手们已经在用的新武器。 一、AI不是替代人类,它在放大人的判断力边界 过去,并购重组是一个靠"老炮儿"吃饭的江湖,谁接触面广、谁信息多、谁直觉准,谁就能先人一步拿下控股权、定下价格。但问题在于——人脑无法日夜 通宵分析几百万字的公告,无法穿透十层SPV后的真实受益人,也很难从一堆散乱的表决权协议中提炼出实控人变更的蛛丝马迹。 而这一切,恰恰是AI最擅长的。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在2024年率先部署的一套"AI交易洞察系统",已能在5分钟内完成如下 ...
Goheal: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后,怎么避免团队“离心离德”?
搜狐财经· 2025-05-09 16:46
我们在大量实操案例中发现,"离心离德"往往并非始于表面矛盾,而是源于四个隐形裂缝的渐次放大: 第一道裂缝是"文化冲突"。一家总部在深圳的民企收购了一家坐落在青岛的老牌制造企业,尽管产业链耦合度高、客户重叠度达80%,但两地文化差异、管 理风格碰撞最终导致原核心技术团队集体出走,导致订单交付大幅延期,市值瞬间蒸发30%。这一幕,并不陌生。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远比财务整合要慢, 甚至有些创始人从未将"文化适配"写入并购清单,这无异于盲人摸象。 "将帅和而天下治,将帅离而兵败亡。"这句话说透了一个团队的核心逻辑:人的心要在一处,力才能往一处使。在当下并购重组如火如荼的A股市场,这句 古训突然变得格外有现实感。收购的敲锣声刚落,朋友圈热搜才刷完,"被收购方"中高管集体递辞呈、"核心团队另立门户"的案例就层出不穷。一个个原本 看似协同共赢的并购项目,却在后期演变成"1+1<2"的尴尬局面。 作为长期活跃在全球资本市场一线的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我们深知,决定一个并购项目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从来不只是交易结构设 计得有多精巧,也不只是估值模型建得有多科学,而是人——尤其是团队之间的融合深度。说到底,企 ...
Goheal: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最强套路:政策卡位+资源嫁接+高管深绑定
搜狐财经· 2025-05-08 16:43
在这个"谁讲得出故事,谁就能拿到钱"的时代,资本从不盲目,它只是更青睐那些知道怎么演好一场并购"好戏"的主角。 第一招:政策卡位,赢在起跑线 如果把政策比作地图,那卡位就是坐标。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踩准政策风口比什么都重要。从"双碳"到"专精特新",从"国产替代"到"算力下沉",每一 次监管的鼓励、每一轮国家战略的聚焦,都是一次资本撬动杠杆的绝佳机会。 比如2023年,资本市场刮起一阵"算力"旋风。AI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公司纷纷"组团上市",而更有眼光的并购方早已悄悄布局服务器制造商、冷却系统供应链 以及AI芯片初创团队。当大多数人还在围着ChatGPT热议之时,Goheal的一位客户通过并购进入了国产GPU芯片的技术授权渠道,在一个本来看似"边角 料"的领域,成为政策扶持中的"意外赢家"。 更好并购集团 正因如此,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一直强调,策略第一步不是财务建模,而是政策扫描。掌握监管节奏,才能在风未起时布局,而不是风口到了才急 得跳脚上船。正所谓,谁抢占了政策的制高点,谁就拿到了通往并购胜利的入场券。 第二招:资源嫁接,拼的是圈子不是钱 你以为并购拼的是融资能力?其实真正能成功拿下项目的, ...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 全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中国证券报· 2025-05-08 05:05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5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将全力抓好贯彻落实,坚持"两强两 严",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既努力在市场运行上体现"稳",同时在激发市场活力、强化市场功能上 体现"进"。 将出台深化科创板、 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 "在广大投资者和市场参与各方共同努力下,A股市场经历了初期实际上也就一天的大幅波动后持续反 弹、回稳向好,展现出较为强劲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吴清说。 他表示,证监会将全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强化市场监测和风险综合研判,动态完善应对各类外部 风险冲击的工作预案,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好类"平准基金"作用,中央汇金公司在前方进行强有 力操作,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后盾,这是全世界最有力有效模式之一。配合人民银行健全支持资本市场货 币政策工具长效机制,更好发挥市场各参与方的稳市功能。 突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个重要着力点。吴清介绍,重点抓好几件事:一是近期将出台深化科创板、 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将择机发布,在市场层次、审核机制、投资者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制度包容 性、适应性,同时尽快推动典型案例落地。二是抓紧发布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和相关监管指引,更好发挥资 ...
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即将发布
IPO日报· 2025-05-07 17:32
星标 ★ IPO日报 精彩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在5月7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一行一局一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 督管理委员会)三大掌门人齐聚,再次释放了多个重磅利好信号。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就当前市场 形势、监管方向和未来政策部署进行了全面阐述。 其中,吴清指出,支持转型升级,特别是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来转型升级。 自去年"并购六 条"发布以来,沪深两市披露重组项目近1400单,同比增长40%,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160单,同比增长 2.4倍。 "我们目前正抓紧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监管指引,进一步完善'并 购六条'配套措施,以更大力度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围绕产业逻辑'强身健体'、激发活力、提高质 量,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及风险抵御能力。"吴清表示。 制图:佘诗婕 这意味着,时隔大半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再次做出修订。 并购重组活跃度明显提升 而在"并购六条"后,沪深交易所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新增简易审核程序相关机 制,对符合条件的重组项目精简审核流程,缩短审核注册时间,多措并举鼓励上市公司规范实施并购重 组、注入优质资产等。 受益 ...
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即将发布
国际金融报· 2025-05-07 17:25
在5月7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一行一局一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 大掌门人齐聚,再次释放了多个重磅利好信号。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就当前市场形势、监管方向和未来政策部署进行了全 面阐述。 其中,吴清指出,支持转型升级,特别是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来转型升级。自去年"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深 两市披露重组项目近1400单,同比增长40%,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160单,同比增长2.4倍。"我们目前正抓紧修订《上市公 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监管指引,进一步完善'并购六条'配套措施,以更大力度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围 绕产业逻辑'强身健体'、激发活力、提高质量,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及风险抵御能力。"吴清表示。 制图:佘诗婕 再次修订 具体来看,去年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即"并购六条")。 据IPO日报统计,截至4月30日,2025年沪深交易所并购重组委已经审核了9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项目,不考虑罗博 特科首次上会暂缓审议,目前并购重组过会率为100%。 从并购上会项目数量上来看,2025年前4个月的上会项目已经达到2024年全年 ...
Goheal:谁说并购一定能做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反而“做瘦”的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5-07 17:0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里的这句话,原意是说木头经过墨绳可以修直,金属经过打磨才能锋利。放到当下资本市场环境里,这句话 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一个悖论——本应是扩张利器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竟成了削肉的利刃。你是否注意到,一场场本应让企业"做大做强"的资本动作,最后 却演变为"做瘦做虚"?有些公司在并购重组后不但没实现规模跃迁,反而陷入营收塌陷、现金流枯竭、主业弱化的"反向成长"困局。 更可怕的,是并购带来的"盈利错觉"。通过并购取得的并表利润,会在短期内抬高报表数据,看似一切风生水起。但Goheal警示投资者:一旦"业绩承诺 期"结束,隐藏的问题就开始暴露。2024年已有多个A股并购标的被曝出业绩变脸、商誉减值甚至资金链断裂。原本预计三年盈利8亿元的标的,到了第二年 就暴雷、无法并表,上市公司不仅白忙一场,还得为商誉减值埋单——这不是增长,是倒退。 除了业务层面的"吞不下",还有金融层面的"撑不住"。很多企业在并购时采取高杠杆模式,前期账面光鲜,一旦现金流波动,便引发信用危机。某知名家电 企业曾通过四笔杠杆收购冲上市值高峰,但当外部融资收紧后,连债息都难以支付,被迫出售优质资产"瘦身自救"。美国 ...
支持上市公司应对美加征关税,证监会明确四方面工作
搜狐财经· 2025-05-07 12:01
资本市场功能发挥 - 证监会将继续促进资本市场功能发挥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努力传递监管温度 帮助受影响企业应对美加征关税的冲击 [1] - 从去年到今年3月底 证监会会同地方政府累计走访2352家上市公司 帮助企业解决了3300多项痛点难点问题 [1] 监管优化安排 - 对于受关税政策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 在股权质押、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等方面增强监管包容度 [2] - 将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豁免相关规则 引导上市公司加强与投资者有效沟通 [2] 并购重组支持 - 去年"并购六条"发布以来 沪深两市披露重组项目近1400单 同比增长40% 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160单 同比增长2.4倍 [3] - 正抓紧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及相关监管指引 进一步完善"并购六条"配套措施 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3] 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 - 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股、债、REITs等多种工具开展直接融资 [4] - 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 增强全球市场拓展能力 [4]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吴清说了三个“靠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0:29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新闻发布会核心观点 - 中国经济发展、宏观政策和制度保障为市场注入确定性 有信心实现股市稳定健康发展 [1] - A股上市公司具备强大韧性和适应能力 超大规模内需是底气 近9成收入来自国内 [2] - 一季度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3 6% 实体经济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4 3% [2] A股上市公司经营情况 - 美国关税政策冲击全球经贸秩序 对美出口占比较高公司受影响较大 [2] - 监管将增强包容度 在股权质押、再融资等方面帮助受关税影响较大公司纾困解难 [3] 资本市场改革措施 - 正在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完善并购6条配套措施 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 [4] - 鼓励符合条件境内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 增强全球市场拓展能力 [5] - 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 加强跨境监管合作 [6]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 稳步推进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 优化境外上市备案机制 [7] - 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7] 市场反应 - 央行推出多项利好政策 A股集体高开 超4000只个股上涨 [8] - 央行实施降准、降息、降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等政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