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ESG动态跟踪月报(2025年8月):全国碳市场纲领性文件落地,国际气候金融监管分化-20250905
招商证券· 2025-09-05 19:36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本报告为ESG动态跟踪月报,主要关注监管动态、市场趋势与产品发行情况,未涉及具体的量化模型或因子构建细节[2][3][4][5]。因此,本部分无相关内容。 模型的回测效果 本报告未涉及任何量化模型的回测测试及效果展示[2][3][4][5]。因此,本部分无相关内容。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本报告为ESG动态跟踪月报,主要关注监管动态、市场趋势与产品发行情况,未涉及具体的量化因子构建细节[2][3][4][5]。因此,本部分无相关内容。 因子的回测效果 本报告未涉及任何量化因子的回测测试及效果展示[2][3][4][5]。因此,本部分无相关内容。
一周碳要闻:我国碳市场迎来首份中央文件(碳报第162期)
贝壳财经· 2025-09-05 17:25
政策发布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电力中长期市场基本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规范数年、年、月、月内等不同时间维度的电能量交易 加强跨省跨区交易与省内交易在经济责任、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动态衔接 [1] - 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行动方案 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 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 实施光伏组件、锂电池产品质量管理 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2] - 方案提出2025至2026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 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 [2] 行业动态 - 2024年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7.3% 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8.8% 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城市燃气消费同比增长11.1% 占比34% 工业燃料消费同比增长6.1% 占比41% [3] - 发电用气同比增长9.5% 占比18% 年新增气电装机创历史新高 气电在电力调峰和系统补位方面的关键作用持续释放 [3] - 目前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30% 预计2035年提升至40%以上 非化石能源在2045年之前成为主体能源 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4][5] - 2060年工业终端用能中电能占比达到60% 交通领域电能、氢能分别达到50%、20%左右 建筑领域电能达到80%左右 [4][5] - 风光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占比由2020年9.7%提高到2024年18.6% 占比年均提高超过2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 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接近1/4 [5] - 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完成吊装 风轮扫风面积达7.7万平方米 相当于10.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供应链实现全链自主可控 [6] - 全国最大火电熔盐储热项目投运 容量1000兆瓦时 机组调峰能力从50%至80%额定负荷拓展到30%至100% 每年可消纳1.28亿千瓦时新能源、减碳8.5万吨 将原有供热能力提升至173% [7][8] 地方快讯 - 厦门发布全国首个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运输专项合同范本 2025年上半年福建省锂电池出口额635.68亿元 排名全国第一 厦门港锂电池出口量突破2万标箱 占福建省出口总数96% [9][10] - 自2022年起从厦门港出运的集装箱式锂电池总产值约90亿元 [10] - 青海省提出到2030年有降碳刚性需求的出口外向型企业基本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绿电消费认证和碳足迹认证基本实现全覆盖 [11] - 广东省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市探索园区绿电直连模式 实现非化石能源直接给产业园区供电 [12] - 四川省提出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 力争达到6000亿元 2024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 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三位 [13] 碳市场建设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提出到2027年强制碳市场逐步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碳市场实现对重点领域的全覆盖 到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自愿碳市场 [14][15] - 强制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60%以上 截至今年8月22日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 成交额达474.1亿元 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 [16] - 意见提出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20]
9月5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66.18元/吨,较前一日下跌2.60%
新华财经· 2025-09-05 17:22
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 - 2025年9月5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开盘价67.73元/吨 最高价67.73元/吨 最低价66.01元/吨 收盘价66.18元/吨 较前一日下跌2.60% [1][2] - 当日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81,735吨 成交额11,883,245.05元 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295,077吨 成交额19,622,620.50元 单向竞价成交量2,000吨 成交额134,600.00元 [2] - 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478,812吨 总成交额31,640,465.55元 [2] 分年度配额交易情况 - 碳排放配额19-20年度累计成交量287,306,064吨 累计成交额14,624,983,982.58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49,049,415吨 大宗协议交易238,256,649吨 [3] - 碳排放配额21年度累计成交量49,234,055吨 累计成交额3,560,895,392.61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11,103,849吨 大宗协议交易38,130,206吨 [3] - 碳排放配额22年度累计成交量194,378,714吨 累计成交额15,081,014,412.28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34,829,204吨 大宗协议交易159,549,510吨 [3] - 碳排放配额23年度累计成交量134,313,256吨 累计成交额12,382,720,522.44元 包含挂牌协议交易26,326,576吨 大宗协议交易107,884,680吨 单向竞价102,000吨 [3] - 碳排放配额24年度累计成交量38,815,085吨 累计成交额2,718,722,300.31元 包含挂牌协议交易12,088,280吨 大宗协议交易26,691,805吨 单向竞价35,000吨 [3] 市场累计交易规模 - 2025年1月1日至9月5日全国碳市场成交量73,778,510吨 成交额5,335,609,506.71元 [3] - 截至2025年9月5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704,047,174吨 累计成交额48,368,336,610.22元 [4]
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
人民日报· 2025-09-05 09:23
全国碳市场建设政策框架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首份碳市场中央文件 旨在为全国碳市场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更强大的能力支撑 [1] - 碳市场被定位为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1] - 生态环境部强调通过加强碳市场建设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 激发绿色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 [1] 碳市场体系结构与运行现状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构成 两者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 [2] - 强制碳市场于2024年3月首次扩围 新增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 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超60% [2] - 截至2024年8月22日 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8亿吨 成交额474.1亿元人民币 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2.1亿元人民币 [2] - 生态环境部已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初步形成多层级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并加强数据质量监管 [2] 碳市场发展时间表与路线图 - 强制碳市场目标到2027年逐步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当前已覆盖发电、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 [3] - 自愿碳市场目标到2027年实现对重点领域的全覆盖 当前覆盖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能效提升和林业碳汇等领域 未来将扩展至生物质利用和固废处理 [3] - 目标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且与国际接轨的自愿碳市场 [3] 配额管理制度设计 - 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作为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 [4] - 配额分配体系需统筹平衡减排目标与经济成本、行业差异与公平统一等关系 [4] - 当前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配额分配方法 未来将逐步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计划到2027年对排放总量稳定行业实施总量控制 [4][5] - 研究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以增强市场稳定性 [5] 自愿减排市场发展举措 - 加快构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体系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及绿色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 [6] - 加快健全市场交易制度 丰富交易产品与主体 加强与其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机制衔接 [6] - 强化市场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6] 数据质量监管体系 - 实施企业排放关键数据月度存证 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制度 [6] - 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等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 大幅提升监管效能 [6] - 持续优化核算核查方法 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2][6] 碳市场金融创新与参与主体扩展 - 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包括碳质押和碳回购制度 [8] - 碳质押允许企业以碳配额或核证自愿减排量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8] - 碳回购允许配额持有者出售碳资产并约定未来回购 获得短期资金融通 [8] - 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和自然人参与交易 [8] 能力建设与监管强化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9]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 [9]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行为 [9]
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印发 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
人民日报· 2025-09-05 08:48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全国碳市场领域首份中央文件 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 [1] - 文件提出建设更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体系 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原则激发绿色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 [1] 碳市场体系构成 - 全国碳市场由强制碳市场(履行减排责任)和自愿碳市场(激励自主减排)组成 两者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衔接 [2] - 强制碳市场覆盖行业扩大至发电 钢铁 水泥和铝冶炼 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 自愿碳市场新增造林碳汇和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 [2] 市场交易数据 - 强制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 成交额达474.1亿元 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2.1亿元(截至2024年8月22日) [2] - 生态环境部已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形成多层级碳市场法规体系 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数据质量监管 [2] 发展时间表与路线图 - 强制碳市场目标2027年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碳市场将扩展至生物质利用和固废处理等领域 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3] - 目标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 方法统一 参与广泛且与国际接轨的自愿碳市场 [3] 配额管理制度 - 建立预期明确和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分配方法 逐步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4] - 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稳定行业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预设全国碳排放配额总量并自上而下分配 研究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4][5] 自愿减排市场发展 - 加快构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体系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及绿色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 [6] - 健全交易制度 丰富交易产品与主体 加强与其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机制衔接 强化市场监管和国际合作 [6] 数据质量管理 - 实施企业排放关键数据月度存证 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制度 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 [6] - 持续优化核算核查方法 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效能 [6] 市场机制完善方向 - 统筹市场与政府关系 推动碳市场体制机制完善 提升数据可靠性和行业包容性 [7] -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和碳排放特征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覆盖范围 加快生态系统碳汇和可再生能源等方法学开发 [8] 绿色金融创新 - 联合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及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 建立碳质押和碳回购政策制度 [8] - 碳质押允许企业以碳资产质押获得贷款 碳回购通过出售并约定回购碳资产获得短期融资 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并降低成本 [8] 市场参与主体扩容 - 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参与强制碳市场交易 [8] - 允许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自愿碳市场交易 [8] 监管与责任落实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 [9]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严厉打击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9]
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印发 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17
全国碳市场建设政策框架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首份碳市场中央文件 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1] - 文件明确要求建设更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体系 激发绿色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 [1] 碳市场体系构成与运行现状 - 全国碳市场由强制碳市场(覆盖重点排放单位)和自愿碳市场(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组成 两者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衔接 [2] - 强制碳市场2024年3月首次扩围至钢铁 水泥和铝冶炼行业 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 [2] - 强制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 成交额达474.1亿元 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截至2024年8月22日) [2] - 已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形成多层级法规体系 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数据质量监管 [2] 碳市场发展目标与路径 - 强制碳市场目标:到2027年逐步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当前覆盖发电 钢铁 水泥 铝冶炼) [3] - 自愿碳市场目标:到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当前覆盖可再生能源 甲烷减排 能效提升 林业碳汇) 到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系 [3] - 方法学体系持续扩展 2023年以来新增造林碳汇 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 [2][3] 配额管理制度设计 - 建立预期明确 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分配方法 [4] - 计划到2027年对排放总量稳定行业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实行"自上而下"分解 [4][5] - 研究推行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以增强稳定性与流动性 [5] 自愿碳市场发展措施 - 加快构建方法学体系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及绿色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 [6] - 健全交易制度 丰富交易产品与主体 加强与其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机制衔接 [6] - 强化市场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并开展国际合作 [6] 数据质量监管体系 - 实施企业排放关键数据月度存证 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制度 [6] - 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等技术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 严厉打击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2][6] 市场活力提升举措 - 探索开发与碳资产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包括碳质押和碳回购制度 [8] - 碳质押允许企业以碳配额或核证减排量为质押物申请贷款 碳回购可通过出售碳资产获得短期融资 [8] - 稳妥引入金融机构参与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及自然人参与市场 [8] 管理能力建设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9]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核算与报告主体责任 加强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9]
长青集团:目前第三批CCER方法学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4 17:08
公司项目碳减排潜力 - 第三批CCER方法学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1] - 单个装机规模30MW的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年均可产生超过12万吨自愿碳减排量 [1] - 碳市场交易价格信息可通过公开市场获取 [1]
碳市场领域首份中央文件出台,高排放行业进入倒计时
搜狐财经· 2025-09-04 17:02
政策框架与时间表 - 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实施总量控制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1] - 全国碳市场从以强度约束为主的管控模式转向以总量硬约束为核心的阶段[1] - 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明确市场中长期碳排放配额控制目标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4] 市场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强制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6.81亿吨 成交额467.84亿元 碳价一度突破100元/吨并稳定在72元/吨左右[1][3] - 2024年纳入强制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2096家 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3] - 自愿碳市场截至2025年7月底累计成交246.03万吨 成交额2.08亿元[4] 行业覆盖与影响 - 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年排放合计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占全国20%以上[6] - 钢铁行业到2025年底电炉钢占比力争提升至15% 废钢利用量达到3亿吨[7] - 电解铝行业电力排放因子是影响吨铝排放强度的重要参数 云铝股份生产用电结构中清洁能源/绿电占比约80%[10] 交易机制创新 - 配额分配从此前的免费为主逐步过渡为免费与有偿相结合 有序提高有偿比例[4] - 2025年6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引入单向竞价机制 允许重点排放单位以公开透明的方式买入或卖出年度配额[12]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 依法合规引入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及其他非履约主体参与交易[5] 企业应对策略 - 企业需将碳排放的计量、采集、留痕与存证等工作融入日常生产和能源管理系统[13] - 推行关键参数月度存证制度 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的全过程监管能力[13] - 通过工艺优化-能源结构调整-碳交易管理的一体化方式降低碳排放的边际成本[14] 水泥行业专项措施 - 水泥行业排放具有过程排放占比高的特征 需组合降低熟料系数、替代燃料、余热发电与CCUS示范等措施推进减排[9] - 核算与报告分为熟料生产设施层级和企业层级 明确核算边界、排放源、排放量计算等要求[9] - 能效与工艺绩效更优的熟料线履约压力相对较小 高熟料、低效能产线的约束逐渐增强[9]
9月4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67.95元/吨,较前一日下跌1.18%
新华财经· 2025-09-04 16:23
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 - 2025年9月4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开盘价68.58元/吨 最高价68.68元/吨 最低价67.45元/吨 收盘价67.95元/吨 较前一日下跌1.18% [1] - 当日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725,566吨 成交额48,941,057.61元 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2,001,510吨 成交额131,927,902.40元 无单向竞价交易 [2] - 全国碳排放配额单日总成交量2,727,076吨 总成交额180,868,960.01元 [3] 分年度配额交易表现 - 2019-20年度配额累计成交量287,306,064吨 累计成交额14,624,983,982.58元 以挂牌协议和大宗协议交易为主 [4] - 2021年度配额收盘价67.50元/吨 当日下跌2.32% 累计成交量49,234,055吨 累计成交额3,560,895,392.61元 [4] - 2022年度配额收盘价68.36元/吨 当日下跌0.83% 累计成交量194,375,139吨 累计成交额15,080,785,612.28元 [4] - 2023年度配额收盘价67.30元/吨 当日下跌1.31% 单日成交量830,273吨 成交额58,656,982.89元 累计成交量134,289,964吨 [4] - 2024年度配额收盘价67.42元/吨 当日下跌1.45% 单日成交量1,817,303吨 成交额116,811,327.12元 累计成交量38,363,140吨 [4] 市场总体交易规模 - 2025年1月1日至9月4日全国碳市场成交量73,299,698吨 成交额5,303,969,041.16元 [4] - 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累计成交量703,568,362吨 累计成交额48,336,696,144.67元 [5]
公用事业行业八月行业动态报告:上半年水火业绩增长,7月用电量创新高
银河证券· 2025-09-03 16:49
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行业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绿电行业在能耗目标考核和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建立背景下迎来拐点性机会 [80] - 火电行业受益于煤价下行带来的成本改善 但需关注煤价反弹风险 [80] - 水核行业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核电还具有高成长性加持 [80] 行业要闻 - 2025年7月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2.36亿个 其中可交易绿证1.66亿个占比70.63% 1-7月累计核发绿证16.07亿个 [6] - 中央发布首份碳市场文件 明确2027年覆盖工业主要排放行业 [7] - 华中能源监管局修订"两个细则" 完善辅助服务补偿价格机制 [8] - 湖北136号文规定存量项目机制电价0.4161元/千瓦时 集中式新能源机制电量比例上限12.5% [10][11] - 云南要求已投产新能源电厂全部进入电力市场 上网电价由市场交易形成 [13] - 贵州规定现货市场出清申报价格上限1元/千瓦时 下限-0.006元/千瓦时 [16][17] - 重庆136号文征求意见 存量项目机制电价0.3964元/千瓦时 增量项目执行期限12年 [18][20][24] 行业数据 碳交易市场 - 全国碳市场本月综合价格最高价72.68元/吨 最低价69.23元/吨 收盘价较上月下跌4.39% [29] - 本月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510.88万吨 总成交额10.42亿元 [29] - 2025年1月1日至8月29日累计成交量6539.79万吨 累计成交额47.94亿元 [29] 电力行业 - 7月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6% 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 [31][59] - 1-7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8633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4.5% [31] - 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7亿千瓦 同比增长18.2% [25][37] - 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1亿千瓦 同比增长50.8% 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 同比增长22.1% [25][37] - 1-7月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1806小时 比上年同期减少188小时 [25][37] - 1-7月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3.59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3.2% 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61.2% [26]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SW电力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0368亿元同比下降2.2% 归母净利润1071亿元同比增长2.6% [48] - 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031亿元同比持平 归母净利润764亿元同比增长0.2% [48] - 火电板块上半年归母净利润431.1亿元同比增长6.9% 水电板块262.4亿元同比增长10.6% [52] - 核电板块归母净利润116.2亿元同比下降10.6% 风电板块107.6亿元同比下降10.2% [52] - 光电板块归母净利润8.6亿元同比下降37.6% [52] 装机与发电情况 - 1-7月风电新增装机53.67GW同比增长79.4% 太阳能新增装机223.25GW同比增长80.7% [56] - 7月风电新增装机2.28GW同比下降44.0% 太阳能新增装机11.04GW同比下降47.6% [57] - 7月规上工业发电量92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 [58] - 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4.3% 水电同比下降9.8% 核电同比增长8.3% [58] - 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5.5% 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增长28.7% [58] 市场表现 - 截至8月29日SW公用事业总市值35414亿元 自由流通市值9532亿元占比26.92% [60] - SW环保总市值8516亿元 自由流通市值3813亿元占比44.77% [60] - 8月SW公用事业指数上涨2.53% 跑输沪深300指数7.81个百分点 [64] - SW环保指数上涨5.28% 跑输沪深300指数5.06个百分点 [64] - 公用事业动态市盈率17.82倍 环保动态市盈率20.96倍 [66] 投资建议 - 绿电板块关注龙源电力、三峡能源等全国龙头企业 [80] - 火电板块关注大唐发电、建投能源等市场煤敞口大企业 [80] - 水核板块关注长江电力、中国核电等具备红利属性和成长性企业 [80] - 核心组合为中国广核、川投能源、浙能电力 8月收益率17.31%跑赢行业指数6.51个百分点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