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被动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4.4万亿元ETF助力基金高质量发展
财经网· 2025-07-17 11:14
科创债ETF上市表现 - 首批10只科创债ETF于7月17日集体上市 单日售罄并合计募集289 88亿元 [1] 国内ETF市场发展现状 - 2025年国内ETF总规模突破4 4万亿元 年内多次刷新历史新高 [1] - 截至7月14日 年内新发ETF数量和规模均超去年全年 [1] - 中国权益ETF总规模占股市市值4 5% 占GDP2 5% 远低于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体 [1] - 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3万亿元 境内ETF规模迈进4万亿元 [2] 政策与市场协同效应 - 监管部门1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和《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推动公募基金主动与被动投资协调发展 [2] - 科创50、碳中和等指数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和绿色经济产业 形成政策与市场协同效应 [2] - 宽基指数对龙头企业持续增持 细分领域行业及主题指数为中小型优质企业提供增量资金关注 [2] ETF资金流向与产品表现 - 宽基产品是规模增长主力 截至7月15日 4只沪深300指数ETF净流入超630亿元 5只单品超200亿元 [2] - 上半年人工智能、机器人、银行、医药等领域ETF轮番表现 港股医药板块包揽指数涨幅榜前十 17只ETF涨幅超50% [3] - 13家基金公司ETF管理规模超千亿元 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嘉实基金旗下宽基ETF领跑行业 [3] 指数化投资对市场的影响 - 指数型基金被动跟踪属性或强化成份股流动性溢价 纳入主流指数的个股估值中枢可能系统性抬升 [1] - 被动资金配置加速资源向国家战略领域集中 分层配置机制优化产业结构 [2] - 被动化规模效应可能加速资金向头部公司集中的"马太效应" 同质化交易或在极端行情下加剧市场波动 [3] ETF监管与风险管理 - 沪深交易所7月4日修订发布ETF风险管理指引 8月1日起施行 从申购清单硬约束到券商分级监控 [4] - 规则升级被视为国内ETF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折 [5]
现在的伯克希尔更像“标普500增强”!传奇投资者帕伯莱最新访谈,关于阿贝尔、苹果以及两个精彩的投资案例
聪明投资者· 2025-07-16 15:00
伯克希尔·哈撒韦 - 伯克希尔被视为比标普500更优的指数工具,因其庞大现金头寸、合理估值及年轻领导者[3][9] - 格雷格·阿贝尔已实际运营伯克希尔多年,交接过程平稳,注重子公司协同效应,风格比巴菲特更亲力亲为[7][8][11] - 伯克希尔能源子公司将受益于美国电网升级需求,尤其在AI和数据中心推动下需天文数字投入[13][15] 七巨头公司 - 特斯拉被评价为"永远不要低估",因埃隆·马斯克的极端投入可能突破界限[22][23] - 苹果产品线过于集中,面临手机形态被颠覆的风险,比尔·盖茨称其为"奇怪的公司"[30][17][18] - 微软在企业端嵌入最深,被视为最接近"刀枪不入"的公司,领导者萨提亚·纳德拉能力突出[27][33] - Meta收购能力惊人,扎克伯格具备持续进化特质,业务线全面发力但估值仍低于微软[31][32][34] 逆向投资案例 - 冶金煤公司Warrior具备北美最低成本优势,无负债且现金流稳定,市场低估因其行业属性[43][44][46][47] - 海上钻井平台公司市值仅为重置成本10%,行业供需趋紧且日租金有望翻倍[55][56][57][60] - 投资标的选择标准:破产重组后净现金状态、资产重置成本极低、行业供给收缩[36][37][80] 行业特性 - 冶金煤与动力煤本质不同,发展中国家钢铁需求刚性决定其长期必要性[47][48][49] - 能源基础设施面临法律风险(如加州山火赔偿),但升级需求仍构成巨大机会[14][15] - 离岸石油开采成本仅20-30美元/桶,显著低于页岩油,但资本开支周期长[58][59] 投资理念 - 伟大企业极其稀缺,过早卖出是常见错误,应长期持有除非明显高估[51][52][85] - 逆向投资偏好"金融弃儿"领域,如无卖方覆盖、ESG压制的煤炭和钻井行业[61][62][80] - 实地考察重于管理层交流,通过一线员工建立行业认知[63][64]
ETF市场规模达4.38万亿:债基黄金跨境三线“揽金”,股票型遭资金流出
第一财经· 2025-07-14 19:17
ETF市场总体表现 - 境内ETF总规模达4.38万亿元 较去年底增加17.6%或6558.06亿元 [1][2] - 债券ETF 黄金ETF和跨境ETF成为三大增长主力 推动市场进入加速增长期 [1][2] - 股票型ETF呈现净流出态势 与以往作为资金流入主力的情况不同 [1][6] 债券ETF表现 - 债券ETF规模达4284.21亿元 年内增速近1.3倍 成为扩容主要动力 [2] - 年内净流入1923.14亿元 是各类产品中吸金最多的产品 [2] - T+0回转交易机制和产品创新满足私募基金及散户的大类资产配置需求 [3] 黄金ETF表现 - 商品型ETF规模1597.82亿元 较去年底实现翻倍增长111.15% [3] - 14只黄金ETF中12只产品规模实现翻倍及以上增长 嘉实上海金ETF暴增4倍有余 [3] - 华安黄金ETF吸金238.12亿元 总规模增至603.77亿元 [3] 跨境ETF表现 - 跨境ETF规模年内增加37.89% 科技与创新药赛道最受青睐 [4] - 港股通科技及互联网产品吸金超677亿元 富国和工银相关产品分别流入213.42亿元和142.96亿元 [4] - 港股通创新药赛道净流入126.52亿元 汇添富相关产品贡献超68亿元 [4] 股票型ETF资金流向 - 股票型ETF年内累计净流出250.49亿元 除1月和4月外均处于净流出状态 [6] - 中证A500指数系列产品净流出780.6亿元 38只产品中仅3只实现资金净流入 [6] - 创业板指和中证A50等产品均有超150亿元资金撤离 双创相关ETF净流出超80亿元 [6] 主题类ETF表现 - 机器人 芯片和红利主题ETF表现活跃 机器人相关产品吸金超180亿元 [7] - 华夏中证机器人EETF吸金109.05亿元 反映资金对高景气赛道与防御性资产的偏好 [7] 市场走势分析 - 上证指数突破3500点整数关口 市场流动性持续支撑 难以左侧判断是否见顶 [1][7] - 经济温和复苏场景下的非典型修复市场 无风险收益率及风险偏好对股市相对有利 [7] - 行业配置建议关注相对低位未突破前高的周期行业 电新和非银等板块 [8]
当被动已成信仰,主动正用超额收益为自己正名
雪球· 2025-07-14 16:25
主动基金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规模加权的主动股基指数跑赢被动股基指数近5个百分点 [3][5] - 主动基金十强上半年涨幅均超60%,跑赢同期最强ETF(创新药类ETF涨幅58.76%) [12] - 广发基金以9只上榜基金领跑,鹏华、长城、汇添富和富国各有6只基金上榜 [14][15] 北交所红利 - 北交所成为主动基金的“红利期”,北证50指数涨幅超30%,远超中证2000指数 [17][18] - 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以82.45%涨幅领跑,华夏、万家等基金涨幅均超60% [19][21] - 主动基金在北交所的信息不透明环境中更易发掘错误定价机会,创造超额收益 [17][22] 阿尔法内核 - 主动基金的核心价值在于动态全市场选股和快速轮动能力,而非绑定特定行业 [22] - 北交所基金的贝塔红利之外,主动选股能力是超额收益的持久来源 [22][24] - 优秀主动基金能提供市场平均收益之外的阿尔法,需结合深度研究筛选 [25][26] 主动与被动平衡 - 指数基金适合低成本获取市场平均收益,主动基金则提供超额回报潜力 [25] - 主动与被动并非对立,合理搭配可实现收益多元化和风险分散 [25][27] - 2025年主动基金的强势表现提醒市场不应忽视主动管理的价值 [25][26]
"牛散"频现ETF首发认购 市场人士提示"帮忙资金"风险
环球网· 2025-07-11 14:22
个人投资者参与ETF认购情况 - 上半年多位个人投资者频繁现身ETF首发认购前十大持有人名单,部分"牛散"累计认购金额超过5000万元 [1] - 楼建纬、刘晓荣至少参与9只ETF新品认购,张晓芹、黄恒、林子钧、潘君君等名字也多次出现 [3] - 林子钧累计认购超5500万元,张晓芹超3000万元 [3] - 楼建纬1月至6月每月都参与ETF认购,涉及华夏创业板50ETF等多只产品,单笔认购金额在400万至1200万元之间 [3] "牛散"资金来源与行为分析 - 这些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可能成为部分产品首发时的"帮忙资金"来源 [1] - "牛散"多来自券商渠道或ETF托管方客户,存在"帮忙资金"嫌疑 [3] - 部分"牛散"可能是私募资金的挂名账户,通过个人名义参与,主要出于配置需求或提供流动性服务 [3] - 部分"牛散"在ETF上市后迅速退出,如楼建纬2024年下半年认购汇添富中证全指软件ETF后,年底已退出前十大持有人名单 [3] ETF市场现状与投资者动机 - 参与ETF首发面临认购费、建仓期成本等支出,且当前新发产品同质化严重 [3] - 随着被动投资普及,越来越多高净值投资者转向ETF [3] - 投资者看中ETF分散风险、费率低廉的优势,也被套利、借出等盈利模式吸引 [3]
指数投资成新风尚 高净值个人客户扎堆参与ETF首发
中国证券报· 2025-07-11 04:47
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参与ETF首发 - 今年上半年多位大资金体量的个人投资者频繁出现在ETF首发认购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累计认购金额高达5000万元以上 [1] - 高净值个人投资者甚至直接包揽易方达中证数字经济主题ETF、博时中证A100ETF、嘉实国证自由现金流ETF等多只上半年发行的新品前十大持有人 [2] - 楼建纬、刘晓荣至少出现在9只ETF新品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张晓芹、黄恒、林子钧、潘君君等也多次现身,多位个人投资者的认购规模已逼近6000万元 [2] - 楼建纬1月至6月每月参与ETF首发认购,单笔认购金额在400万元到1200万元之间,涉及华夏创业板50ETF、华泰柏瑞上证科创板综合ETF等产品 [2] - 张晓芹、林子钧"组团出现"并重复认购同一主题产品,林子钧累计认购总额超5500万元,张晓芹累计认购总额超3000万元 [3] - 黄恒认购嘉实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ETF、林子钧认购工银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的单笔资金规模高达2000万元,均位列相应ETF产品第一大持有人 [3] ETF首发中的"帮忙资金"现象 - 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往往来自券商渠道或ETF托管方客户资源,参与ETF新发存在"帮忙资金"嫌疑 [4] - 参与ETF首发面临较高成本及收益不确定性,包括认购成本、建仓期时间成本以及市场环境变化风险 [4] - 部分大力参与ETF首发认购的个人投资者在半年报或年报中迅速退出前十大持有人序列的几率较高,例如楼建纬在汇添富中证全指软件ETF中从第六大持有人到退出前十大 [4][5] - 券商客户经理向个人投资者推荐参与ETF首发认购并建议上市首日择机卖出,部分ETF上市后连续11个交易日处于资金净流出状态 [5] - 券商销售为完成ETF新发销售任务,与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建立合作协议并约定奖励返点 [5] 个人投资者转向指数化投资趋势 - 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从个股投资转向指数化投资,认可ETF分散风险、费率低廉的优势,倾向于通过跟踪特定板块或整体市场获取收益 [6] - 个人投资者交易活跃,偏好半导体、创新药等弹性较高的行业主题ETF,而机构投资者偏爱沪深300ETF、中证500ETF等宽基品种和红利类ETF [6] - 部分持有ETF资金量较大的个人投资者可能是私募机构的"马甲",采取个人挂名方式参与,目的包括资金配置或提供做市流动性服务 [6] - 监管鼓励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参与ETF配置,ETF产品提供套利、借出及衍生品获利等多种盈利手段 [7] - ETF基金管理人加大对高净值客户覆盖力度,例如华泰柏瑞基金联合华泰证券浙江分公司举办高端客户投教沙龙,兴业证券、招商基金举办ETF专题策略会吸引超百位高净值客户参与 [7]
公募行业观察:明星基金经理“跌落神坛”,被动型基金开始崛起
犀牛财经· 2025-07-10 14:56
公募基金行业2025年上半年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累计分红3533次,分红总额达1275.11亿元,同比增长37.53% [2] - 债券型基金分红金额占比超85%,QDII基金分红金额同比激增1163.94%,权益类基金分红金额实现翻倍增长 [2] - 股票型基金分红金额同比增幅最大,达229.62%,而FOF基金和另类投资基金分红金额同比分别下降75.80%和33.87% [3]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 2025年上半年有662位基金经理离任,创近10年同期最高水平 [6] - 6月份有近200只基金公告基金经理变更,涉及1351位基金经理 [7] - 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包括景顺长城鲍无可、华夏基金郑鹏等 [7] 基金类型发展趋势 - 被动型基金规模在2024年末达3.79万亿元,首次超越主动权益类基金的3.74万亿元 [11] - 2025年上半年新发基金680只,同比增长7.94%,其中股票型基金占比57.35% [23] - 新发股票型基金中,被动指数型占比75.13%,增强指数型占22.05%,普通股票型仅占2.82% [23] 基金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87%的公募基金实现正收益 [20] - 涨幅TOP50基金中,创新药主题和北交所主题基金占据主导地位 [20][21]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86.48%的净值增长率位居榜首 [20] 基金发行情况 - FOF基金发行同比增82.35%,环比飙涨93.75%,迎来发行小高峰 [24] - 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6个月持有A以65.73亿元发行规模成为上半年发行量冠军 [26] - 债券型基金成为第二大发行类型,占比19.26% [28] 行业转型趋势 - 行业正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造神时代"转向更依赖专业体系和精细化运作的模式 [28] - 基金公司策略转向强调团队协作机制,淡化基金经理个人形象 [17] - 监管层倡导行业重心转移,期望突出整体投研实力建设 [17]
买方投顾、Alpha稀缺、被动投资……公募基金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王翔、陈晓升、王彦杰、朱永强、张波这样说!
Morningstar晨星· 2025-07-09 18:39
如何有效提升投资者实际回报 - 财富管理机构应帮助投资者进行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基金投顾业务对建立有效的投资者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6] - 费率改革长期有助于改善投资者体验,公司对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设上限以保障能力发挥 [6][7] - 行业需加强对基准的重视和对风格漂移的界定,持续开展投资者教育以改善非理性行为 [6][7] - 投顾应成为专业职业引导投资者行为,未来Alpha收益将愈发稀缺,被动投资可能是更合适选择 [3][7] - 基金公司可通过降费、优化薪酬绑定利益,并通过技术手段使客户收益可视化以修正非理性行为 [4][7] 中国公募基金未来发展趋势与机会 -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资产管理机构需构建与资源禀赋匹配的投研体系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8][9] - 中大型基金公司未来或向财富管理方向推进,中小型公司应避免ETF竞争,通过差异化策略寻求成长 [9] - 行业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公司需专注稀缺的主动管理Alpha能力、国际投资能力和"固收+"领域 [9] - 确定性机会包括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产品,以及ETF、指数增强、FOF等多策略产品的发展 [10]
3.61万亿背后的费率暗战:中国 ETF 如何改写被动投资格局(下篇)
Morningstar晨星· 2025-07-09 18:39
行业格局与竞争态势 - 国内ETF管理费收入从2018年32亿增长至2024年136亿,年均增速27% [4] - 头部十家基金公司2024年管理费收入占比72%,较2018年83%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 [5] - 华夏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市场份额分别从2018年11%、5%提升至2024年18%、11%,得益于宽基指数和多元化ETF布局 [5][6] - 华宝基金市场份额从2018年18%降至2024年5%,因缺失主流宽基和QDII ETF产品 [6] 市场动态与产品发展 - 中证A500ETF在2024年9月推出后迅速成立32只产品,总规模达1756亿,占全市场ETF规模5% [12] - 中证A500ETF发行费率统一降至0.15%行业最低水平,反映费率内卷趋势 [13] - 沪深300ETF发展十余年规模达9791亿,中证A500ETF作为新兴宽基增速显著 [12] 中美市场对比 - 美国ETF管理费收入2018-2024年年均增长16%,头部公司集中度更高 [16][21] - 美国前五大ETF公司2024年市场份额60%,高于国内52%;第一大公司占比32%,国内为18% [21] - 美国2018年前十公司市场份额88%,2024年降至70%,但仍显著高于国内72% [21] 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需通过产品创新与差异化服务突破同质化竞争,如布局行业主题ETF、Smart Beta ETF等 [1][23] - 参考美国经验,国内ETF市场集中度或随成熟度提升而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22] - 中证A500ETF现象显示基金公司对热门赛道的快速响应能力,但长期需平衡规模扩张与费率压力 [12][13]
41只新基火热开募!被动投资成“香饽饽”
国际金融报· 2025-07-07 20:43
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升温 - 全市场共有41只公募产品启动募集 较前一周环比增长13 89% [1] - 新发产品数量连续两周稳定在35只以上 [1] - 新发基金平均募集周期缩短至15 9天 发行节奏明显提速 [1] 基金类型分布 - 权益类基金占据主导地位 本周共有25只权益基金开启募集 占新发基金总数的60 98% [2] - 股票型基金共17只 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占比88 24% 增强指数型基金占比11 76% [2] - 债券型基金共13只 环比增幅高达116 67% 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占比76 92% [2] - 混合型基金共8只 全部为偏股混合型基金 [2] - REITs基金和QDII基金分别有2只和1只 QDII基金打破连续3周零发行局面 [3] 被动指数型基金优势 - 被动指数型基金在股债市场均受青睐 股票型中占比88 24% 债券型中占比76 92% [3] - 成本控制优势显著 管理费率低于主动型产品 长期可节省可观成本 [4] - 风险管理优势突出 采用全市场或全行业配置策略 有效规避个股或行业风险 [4] - 产品透明度高 投资组合完全公开且严格对标基准指数 [5] - 业绩表现可预期 跟踪误差控制机制确保与标的指数高度一致 [5]